1、教育目的的含义1、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2、学校教育目的性强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 (3)在设定的程序上,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目标,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
2、同的。1、建国之初,根据当时的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当时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就明确指出:“教育目的是
3、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且指出这一表述“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4、1978年,我国宪法中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直到今天,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仍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
4、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6、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7、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8、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5、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9、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 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
6、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一、课程目标的涵义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二、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
7、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各种依据。一般而言,要注意三个方面: 1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所以,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目标确定的一个基本依据。泰勒认为,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就要调查其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方面的生活、娱乐活动等等。我们认为关键要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这里又分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 3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科是知识的主体。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
8、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这要研究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组织方式。,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标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第二节 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含义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 理解课程内容有三个要点: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也
9、就是说,课程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主要指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科学知识和活动技能。,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人类文明成果往往是以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规范(体系价值体系)的形式存在,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理解和真外掌握,只有通过加工和改造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就要设计这些知识/技能便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原理依据就不可少。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活动主要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展开,是认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种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过程。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征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往
10、往以教材为载体,但不能把教材和课程内容当成一个东西。,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人们在编选课程内容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体现不同的价值观。这就是课程内容的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知识不断地积累和更新,而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非常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基础性 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贴近生活 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 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
11、来。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施瓦布把学习者、即使、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开设品德和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中高年级开设品德和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