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上学期高一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 02(总分为 150 分 时间为 150 分钟 )第卷 (选择题 共 36 分)一、基础题(18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相同的一项是( )A荷塘/负荷 乘凉/乘风破浪 点缀/拾掇 偕老/诙谐B. 氓隶/流氓 守拙/罢黜百家 渐染/逐渐 踯躅/踌躇C. 帷裳/衣裳 忏悔/阡陌纵横 曲折/歌曲 便利/便言D. 踱步/定夺 子衿/自矜功伐 宴席/晏起 垝垣/诡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幽辟 渺茫 没精打采 脉脉含情B譬如 淅历 揠苗助长 涸辙之鲋C猗郁 苍茫 芳泽杂揉 龙盘虎据D落寞 陨落 欲盖弥彰 一泄千里3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奥巴马带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入主白宫时信誓旦旦,要把国家从战争、经济衰退的泥沼中拯救出来,要彻底改变美国。B在看到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时,既不必义愤填膺,同时也不能不当回事儿,要看到这种选择倾向背后的社会问题。C据报载,某市专门制定幼小衔接课程方案,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午睡逐渐减少半个小时,以更好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专家认为,这种揠苗助长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D当下置身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制造企业和民众,已如竭泽而渔,是否有足够耐心等待奥巴马激西江之水而来,值得打上一个问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A奥巴马声称:如果超过 10 亿的中国居民现在过着和澳大利亚人、美国人同样的生活模式,那么地球将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陷入非常悲惨的状况。B.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2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WHO),全球有 1/3 的患者死于药物滥用,数字惊人,
4、后果严重。B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熊的颜色与下坠的速度有什么关系,于是老老实实地在答案栏里写下了“不知道。 ”C杨绛先生的淳朴、敦厚向来为人称道,但淳朴之内隐含着高贵,敦厚之中透射着倔强。D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走百姓路线,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6.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解说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感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新的爱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所扼杀,觉民屈服于包办婚姻而酿成悲剧,觉慧反抗家长的干涉争取自由结合。 (巴金家 )B法院决定逮捕爱斯美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遭到国王军队的镇压,死伤惨重。(雨果巴黎圣母院 )C大卫受尽虐待,只有佩葛蒂始终在保
5、护他,使孩子体会到人间仍有温情在。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D “有教无类”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等等,这些都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的言论。 (论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戏曲在宋代的形成,是和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进入商品化的市场密切相关的。而在这之前,它尚未进入商品化的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表演艺术就产生了。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例如
6、,和戏曲表演密切相关的音乐和舞蹈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是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人,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与商品化和经济生活完全无关。另外,在原始社会中还有一种乐舞是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参与者一般是氏族中有较高地位的人员。这类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其时,在氏族内部还没有商品的流通,自然和商品经济也谈不上挂钩。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乐舞也开始出现变化。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 3 -如迎神、赛会时,乡民们常要进行祭神等活动,同时还表演一些舞蹈等。这类表演不为统治者重视,在史籍中的具体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则
7、可肯定,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依然是自娱自乐为主,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这在史书上记载很多。古代中国崇尚礼乐,每当有重大活动,例如祭祀、宴飨、乡射等,都离不开乐舞的表演。为此,统治者还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的培养和演出活动。这些人一般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以后虽有不少奴隶和平民子弟进入演艺队伍,但他们吃的是皇粮,而非卖艺人,因此和商品经济也无多大关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演艺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基本上仍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以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而言,虽说已有
8、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形,然而它的演出仍然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关系不大。至于宫廷内的演出,是唐代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统治者在朝廷中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并从全国各地挑选大量艺术人才进入“教坊” ,以满足他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艺人的演出在宫廷进行,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广大的民众没有关系,也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无关。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戏曲等演艺活动的发展离不开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宋王朝在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进程中,
9、加强思想和文化统治,尤其是在它与辽、金的连年征战中损兵折将后,更实行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自北宋中期以后, “天下小康,边衅未动”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歌舞升平,戏曲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式形成了。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社会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更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广大农民在土地的买卖中,获得了掌握劳动果实的较多自主权,这直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这种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为戏曲的兴起提供了最好的机遇。7下列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演艺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A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B宋
10、代以前的民间演艺,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以自娱自乐为主。C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形。D唐代表演艺术演出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久。B原始社会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乐舞,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4 -C统治者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的演艺人员都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D迎神、赛会时,乡民们举行祭神活动时表演的一些舞蹈等艺
11、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只要社会稳定,有了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就能产生戏曲。B在宋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主要有两类表演艺术,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它们和商品经济并无多大关系。C唐代表演艺术主要在宫廷内演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这就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原因。D宋以后的戏曲因为需要和商品化的市场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会再有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了。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1012 题。(每小题 3 分)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
12、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 ,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 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
13、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巉(chn)岩:险峻的山石。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冯夷:水神名。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畴(chu)昔:往昔,从前。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5 -B顾安所得酒乎 安:哪里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D道士顾笑 顾
14、:回头看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将归于临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C.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同心而离居D. 以待子不时之需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月夜长江美景的一组是(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 BC D第卷(共 114 分)四、(28 分)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4 分)译文:_(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5、。(4 分)译文:_(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4 分)译文:_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酬张少府 王 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注释】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后理想破灭。写此诗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3 分)- 6 -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 (5 分)_ 15古诗文填空。(5
16、 题限选 4 题)(8 分)_,_。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 氓真的猛士,_,_。( 记念刘和珍君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 短歌行)狗吠深巷中,_。户庭无尘杂,_。(归园田居其一)_,兰泽多芳草。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21 分)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
17、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
18、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 7 -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
19、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 ,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
20、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 、 “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 “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
21、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16 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6 分)“它来得是那么神速” ,具体有哪些景物来得“神速”?答:_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_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答:_17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 分)答:_- 8 -18文章结尾“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5 分)答:_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
22、 分)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 ,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6、语言运用(15 分)20请你在微博中用准确、简明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使用对比或反问手法;不
23、少于 200 字。4 月 14 日,温家宝总理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 “瘦肉精” “地沟油” “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不禁催人思考:_ 七、作文(50 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 ”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7
24、00 字。- 9 -参考答案13D (A.h/h chng zhu/du xi; B.mng/mng zhu/ch jin/jin zh/ch C.chng/shang chn/qin q/q bin/pin D.du jn yn gu )14D (A.辟:僻 B.历:沥 C.揉:糅 据:踞)15D (A 项, “信誓旦旦” ,誓言说得真实可信。B 项, “义愤填膺” ,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C 项,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D 项,竭泽而渔:放干了池水捕鱼,比喻贪图眼前利益,不留余地,不顾长远利益。此处应用“涸辙之鲋” 。)16C (A.搭配不当。 “过着”与“
25、模式”搭配不当 B.句式杂糅,可将“造成对”改为“使” 。D 项,结构混乱,应将“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7C ( A 项,括号应放在 “世界卫生组织”后;B 项,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外;D 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18A (分别是觉慧、觉新和觉民)19C(注意句后的句意的转折。)20B (A.原文中有“大约” ,只是表示推测。C.原文为“一般是” ,不是“都是” 。D.原文为“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 。)21B (A 项,戏曲的产生还有政治环境等其他条件。C 项列举的,只是原因之一。D 项,前后没有事实上的因果
26、关系。)22C (“西” ,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23B (A 项, “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 项, “者” ,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有补充音节的作用;代词,指“的地方” 。C 项, “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 项, “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24D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是人的活动,是让作者惊恐的景象。也不能准确体现出景物之美。)25(第(1)句要把握“曾” “几何”的意思;第(3)句要结合注释,理解“畴昔”的含义,把“非子也耶”的语气翻译出来。)答案:(1)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3)昨天
27、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14 . (1)“空” ,白白的、徒然。晚年的王维理想破灭,只好归隐, “空”字深刻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答“苦闷” 、 “失落”等,意思对即可)。- 10 -(2)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作者借“松风” 、 “明月”的高洁之意,表现了自己力求摆脱现实政治压力,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追求一种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16.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知道一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无外乎这三点:一是在篇首,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二是在篇中,结构上起承
28、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在结尾,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另外,从前后语境分析,作者运用惊醒一词,突出了自己对突然来临的秋色的感叹。注意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做惊醒的字典的解词这样的考察,而是问他对文艺表达上的作用。答案:(1)爬山虎、两株梧桐、白果树、黑枣树、娑罗树、凌霄花树、高耸的老柏和松树(2)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3)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17.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整体着眼,纵观全局,在准确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从设问可以体会到,命题人是把思考的方向引向了对于文章的艺术分析。答案:第一问:本文主旨在于表达作者对
29、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18.解析:本文意在表达一种对秋色的赞美和感叹之情。考生把握了这一点,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作答即可。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19.答案:AD解析:B 选项的判断较为容易,只要考生从文章的第 6 自然段对松树的描述中可判断作者对保守的松树并无不
30、满和批评。C 选项表述“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 ,不准确,对于夏日花园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对秋日花园则做了重点的描述。E 选项表述为作者否定了悲秋情节,而在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但是”至最后说明诗人创作作品有其一定的原因。参考译文: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
31、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 11 -小小的鱼鳞,样子很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的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
32、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感觉忧伤悲哀,紧张恐惧,感到害怕而不敢停留了。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