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让猴子跳到你的背上看到了这么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片段:当一个领导坐在办公室的时候, “梆、梆、梆” , 有人来敲门了。这时候,走进一个下属,他在走进的同时,身上还背着一只“猴子” (工作任务) 。这个下属进来,一般他会说“领导,您看这件事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他身上那只猴子有一条腿就悄悄地搭在了你的肩上,这只猴子脚踏两只船了。如果你不小心、不警惕,用传统的思维来处理事情的话,这个时候一般会说“哎呀,这件事呀,我还没怎么想好。 ”你怎么能想好呢?你不在第一线,你不了解实际情况,他在第一线,他了解实际情况,他都没想好,你怎么能想好呢?“哎呀,让我想一想吧。 ”或者说“明天吧。 ”话音刚落,
2、那只猴子就完全跳到了你的身上。你这位下属就兴高采烈地甩掉了自己的猴子,高兴地离开了你的办公室。这样的下属多了,你的办公室里就堆满了他们的猴子。可怜的是,你自己的那只猴子,被冷落到墙角,没人关爱,没人喂养,饿得嗷嗷直叫。那么,你需要如何做才能避免下属的“猴子”跳到你的背上呢?下属进来后,你要紧紧地盯着他身上的“猴子” ,而不是他本人。你要小心地不让它把两条腿放过来。他进来后,一般会说:“校长,您看这件事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绝对不要动脑筋,而是用一句固定的话来回应他,3 个字,一个字也不要多说,这 3 个字就是“你说呢?”你在第一线,你最了解情况,又是你的事情,那么“你说呢”就很简单地把这个球
3、踢回去了。这个时候,就轮到你的这个同事说“哎呀,这个事,这个事还没怎么想好。”没想好吗,很简单, “回去,想好了再来。 ”于是,他就背着那只可怜的猴子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又响起了敲门声。他背着那只猴子又来了。这个时候他显得有些高兴。他一进门就说“校长,那件事,我想好了,你看这样办行不行?”你还是不动脑筋,仍然使用一句话来回应他一一这句话,是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那里学来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就问这样一句话“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要我决策,决策是什么?决策,就是选择。你仅仅给我提供一种方法,我怎么选择,我如何决策?在这个时候,他马上会这样说“哎呀,我只想了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还没想
4、好。 ”没想好吗?不用你说什么他自己就回去了。到第三天、第四天你再也听不到敲门声了。为什么?他会连两种方法、三种方法都想好了,还来找你干什么?当几种方法想出来以后,一比较,应该怎么做,那还不是非常清楚吗?这个片断给了我很深的启示。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只自己的“猴子” 。这只“猴子” ,对我们成人来说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 ;对孩子来说,就是“学习任务” 。我们通过精心地饲养自己的“猴子”而了解社会,增长能力,体现价值,感悟人生。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猴子”在哪里,精心地养好它。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别让别人的“猴子”跳到你的背上。由此,我想到,在家庭辅导的很多时候,
5、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身上的“猴子”跳到我们的背上来。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片段:孩子(求助地):妈妈,老师让我们搜集关于心理描写的词句。 (注意:孩子背上的猴子有一条腿已经伸出)妈妈(热心地):是吗?让我们上网查查看。 (和孩子一起去查寻) (这时,孩子背上的猴子已经轻巧地跳到了你的背上,孩子的“学习任务”轻松地转化成了你的“学习任务”,孩子成为了一个袖手旁观、不劳而获者。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孩子(求助地):妈妈,老师让我们搜集关于心理描写的词句。 (猴子伸出了一条腿)妈妈(理性地):是吗?让我们来想想办法,你觉得该怎么做呢?(猴子的腿缩回去了)孩子:我知道一两个,可是太少了。嗯我们上
6、网查查吧!妈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办法吗?孩子:(想了一会儿)我记得我看过的书中好像有,我查查看吧!妈妈:好主意!还有别的办法吗?孩子:嗯对了,您脑子里能不能马上想出两个?我再问问爸爸,这样就差不多了。妈妈:好主意!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要选省时高效的。猴子始终在孩子的背上,孩子开始喂它。并在“喂养猴子”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能力。妈妈做了什么?指导孩子如何更好地养好猴子,而不是让猴子跳到自己的背上替孩子喂养。也许,这就是家庭辅导的意义吧,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包办代替。这样的法则,适用于家庭辅导,同样也适用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别让他人的猴子跳到你的背上,不管那个人是你的下属、同事还是你的孩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自己喂养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