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人起源.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100068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起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人起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人起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人起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人起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问题神话传说中先有盘古开天地,后有女娲造人。今天的人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大多数都相信人是从猿进化而来。说到我们中国人的起源,考古界的争论很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是北京猿人,后来又有遗传学家提出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现代人的诞生 现代人的起源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 25 万4 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 。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

2、 ,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 700 万年前至 500 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而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智人是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智人的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一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 ,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还有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区进化说” ,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1987 年,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

3、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可以追溯其祖先到大约 15 万年前住在非洲的一个女人。之后,一部分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并在同一时间由穴居人类演变为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这一观点至此成为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 。 现代人的形

4、成现代人,即人类进化史上的最新阶段-晚期智人。对于晚期智人的由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直到今天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如果我们将西欧典型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农人,或大荔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骨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典型尼人的头颅又长又低,两侧突出,脑后枕骨像是一个外伸的凸起,额骨向后倾斜,显得很平坦,眉嵴骨十分厚重。然而克罗马农人的头颅很高,胸后枕骨较圆,头骨两侧较垂直,额部也垂直,显得很高。眼眶上没有粗大的眉嵴。脸部的差异也很明显,尼安德特人脸面向前凸出,长有一个很大的鼻子以及硕大而无下颏的下巴。而克罗马农人脸面平,鼻窄,下巴颏突出,已与我们现代人完全一样。 在

5、19 世纪,大部分人类进化学者并不将尼安德特人看作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因为尼安德特人的体质特征过于类似“猿“。当时的观点是将克罗马农人以外的其他化石人类,如中国猿人、爪哇猿人以及尼安德特人都看作是灭绝的旁支。然而到了本世纪 20 年代,学术界则开始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但在 30 年代,1932 年发现的斯埋汉姆头骨和 1935 年发现的斯旺斯科姆头骨 使一些学者认为晚期智人早在尼安德特人之前已经出现,所以尼安德特人应是演化中的一个旁支。 这两具头骨显示出有较圆的头颅和较高的颅顶。虽然今天大家都承认这两具头骨上直立人的性状仍很明显,但是在当时却形成了一种叫“人科灾变说“的理论,认为

6、以这两具头骨为代表的晚期智人大约在 20 万年前已经出现。可是他们受到尼安德特人的压制,因为尼安德特人在体质上更加适应严酷的冰期气候,而体质形态上更为进步的晚期智人只是生存在亚洲一些较为温暖的地区,逐渐发展出更为进步的技术和文化。大约在 3.7 万年前,他们返回欧洲取代并消灭了尼人。 “非洲起源说”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也被称作“夏娃假说” ,最早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80 年代以后由于对各大洲现代人 DNA序列的研究而得以盛行,之后得到许多考古学家、遗传学家及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结果的证实。支持该学说的研究者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不是由当地的古人类直接进化而来,而

7、是来源于 1020 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共同祖先,该祖先其后向其他大洲扩散并先后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通过对最近几年有代表性的几例 DNA、Y 染色体的 SRY 及 YAP 区 DNA 序列、X连锁基因(Xq13.3、PDHA1)及常染色体控制区基因(MX1、EDN、ECP、MC1R 和 MS205)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统计学分析认为,非洲人对现代人类基因组的贡献是通过至少两次向世界其他地区的领域大规模扩张而完成的。体质上完全具现代性状的人类确实在 7 万8 万年前已出现在非洲,他们的扩散是通过基因交流和人口迁移来完成的。二、现代人的迁徙现代人的迁徙 迁徙的路线 10 万年前有一批非洲人离开非

8、洲大陆,现在所有非非洲人都是他们的后裔。10 万年前也许是我们祖先最早离开非洲的时间,此后人类陆续离开非洲,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大规模迁出非洲大陆。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的路线究竟怎样,还是个未解之谜。如(图一)所示,传统学说和基因学推测,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自然灾害被迫大规模迁出非洲,对盐的需求使得人类必须沿海岸线迁徙。当越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来到伊朗高原,人类文明得到了了进一步发展,于是一部分向欧洲进发,另一部分继续沿海岸线迁徙来到印度和缅甸。有一部分沿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边缘向北来到黄土高原,他们依靠盐碱地和盐矿获得食盐。另一部分则向东来到南海边,并继续向北达到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甚至越过白另

9、海峡到达美洲。在东南亚,有一群擅长航海的人,他们驾驶独木舟来到澳洲及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还有一小部分到了南美洲。当然,沿途有许多部落留在当地。 2、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通过口口相传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由西汉的刘歆整理汇编而成。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周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当作历史书看待,

10、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该书成书年代久远,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书中描述的很多事物在中国境内没有,也无法解释,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却可以解释。 山海经中有两段对黑人的描述: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在中国境内没有黑人,即使在印度也只有褐色人种。很显然雨师妾和劳民国应该在非洲大陆。另外, 山海经中记载有小人国,名靖人。当今世界只有非洲中部丛林和亚洲的安达曼岛有小人部落存在,他们就是俾格米人。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是人类源于非洲应该都是黑人,只是生活环境改变,肤色才变浅。第二是小人国可能是中国的古人游历时发现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最新理论:大

11、约 15 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了近 5 万年。但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他们只用了棕色人 1/5 的时间就到达东南亚。显然,黑人部落在人类迁徙的路线中是没有的。而亚洲的俾格米人同古印度人一样是棕色人种,他们比其他人种更早迁出非洲,在我们祖先向东迁徙时被发现。中国的古人要想在游历时发现小人国,再全身而退,回到中国,记录所见所闻,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现代人迁徙的原因 1、 年轻的尼罗河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

12、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 6670 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 287 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 810 亿立方米。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尼罗河下游谷地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 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 610 月定期泛滥。8 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后人们纷纷迁

13、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肥沃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和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 。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埃及文化。现今,埃及 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尼罗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6500 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但是尼罗河又是一条年轻的河流,现在的尼罗河大约在 1 万1.2 万年前出现一次特大规模的泛滥,河流改道,水域生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次泛滥持续时间较长,也许有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大泛滥后,人类开始迁徙,不久水稻和麦子等农作物出现。

14、大洪水的传说洪水神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几乎普遍存在。在中国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葫芦神话” 。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人类几乎灭绝,唯有一对兄妹躲在葫芦中得以逃生,洪水退却,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人类获得繁衍。而汉族几乎有一个相同的神话,即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而在西方国家,洪水神话同样存在,挪亚方舟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是个完美的人。那个时代的世界充满了罪恶,上帝后悔造人,决心制造洪水使他所创造的一切生命都被毁灭。上帝看挪亚是个义人,就想保他全家性命。提前让挪亚造一个方舟。等方舟造好后,果然天降洪水。挪亚就带着他的家人以及牲畜躲进了方舟。洪

15、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的所有生命都死了。只有进方舟的挪亚一家还活着。世界各大民族的洪水传说并不是说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同时遭遇大洪水,除非整的地球被水淹没。很明显,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大陆,尼罗河的泛滥迫使人类大规模迁往世界各地,同时也把文明带到世界各地。三、北京猿人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现代人起源的争议 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争论的一方为古人类学家,他们认为,约 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而争论的另一方为遗传生物学家,他们认为,北

16、京猿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是大约 6 万年前进入东亚的非洲人。我们姑且把古人类学家的观点称为“多地区起源论” ,即现代人是多个地区的古猿独立演化的。而遗传学家的观点就是“单一地区起源论” ,即现代人是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这里单指“非洲起源说” 。 2、 多地区起源论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 100 万200 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州都是人类起源的中心,它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来演化的。而在中国最主要的证据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 200 多万年前的巫山人、湖北建始人

17、、170 多万年前的元谋人、115 万年前的蓝田人、50 万年前的北京人、35 万年前的南京人、30 万年前的和县人、十几万年前的长阳智人、2 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迹。时间跨度从 200 万年到 1 万多年的化石证据都没有间断过,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演化进展是连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人是自己演化而来的,与“非洲人”无关。 单一地区起源论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是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他们在 1987 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祖先可追溯到大约 15 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 。 “夏娃”的后裔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

18、界其他各洲迁移。至于其他各洲的原始人,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也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全被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关于夏娃的后裔最早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5-6 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在 2005 年 3 月 7 日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成为

19、进一步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 基因研究的原理基因工程科学,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手段。用DNA 可以解决人种起源和繁衍分支的许多问题。生物的遗传基因很可能发生突变或者错误复制,这些情况会原封不动传递给后代,留下了鲜明的排列口令记录。人类基因排列的多样性,就是因为基因复制过程中出现了突变或者错误所造成的,每一个人体的基因组共有三十亿个核酸,发生传递错误或然率为千分之一,故多态性位点达三百万个,分析 DNA 的多态性,可以向上追溯人类的祖先。人类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其中二十二对可以配对,所以出现了 DNA 交换,这就是重组 。存在细胞质内的环状 DNA,就是线粒体 DNA,研

20、究线粒体的进化,就可以知道人类所有成员的母亲到底是谁?男性体内以有 Y 染色体,它不会发生 DNA 重组,Y 染色体比线粒体长很多,但是分析男性 DNA 顺序的工作也要复杂得多,只有在 DNA 测序手段成本便宜的今天,才可以进行这种染色体分析。 尼安德特人经过分析,所有人类的母系都来自非洲,所有人类的父系都来自非洲。经过对于在克罗地亚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头骨的分析,早在二百万年前,非洲猿人已经进化为直立人,并且开始向全世界扩散。在一百万年前,一支直立人进入欧洲,适应了欧洲严寒的天气,进化为身材较矮(约五尺三寸) 、但非常粗壮的尼安德特人,另一支迁徙至北京在周口店定居,成为著名的北京人。两者是兄弟,

21、都不能进化为现代智人。随着 DNA 技术的进步,追宗认祖的亲子鉴定已可揭开人类祖先的真正身份。现代人体内没有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 DNA。尼安德特人没有对现代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不同的人种在一起,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融合也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没对现代人的基因造成任何影响?是否说明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根本不能结合产下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虽然曾经发现过头部有尼安德特人特征,身体有克罗马农人特征的混血后代,但这个混血儿应该是没有繁育能力的。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与马和驴一样,能产下后代,但它们的后代骡子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如果人类是在各地起源

22、的,那他们的基因差异至少在百万年.他们应该早已因为生殖隔离(就如同马和驴)而不能互相通婚产生混血后裔。如果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还不够说服力,那我们谈谈现在的热门话题混血猫科动物,且不说分化达 200 万年的虎和狮,就算亲缘关系最近的豹和狮,它们是在 120 万年前由同一种猫科动物分别演化而成的,但它们的后代是没有完全生育能力的,也就是存在生殖隔离印度和日本的动物园都曾培育过豹狮兽。一般而言,变种间的杂交是能育的,它们的杂种后代也能育,而物种间的杂交是不育的,物种和杂交种之间可划出一个明确而清楚的界限。 北京猿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同样的道理,5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作为洞穴人与其他猿人没有基因交流,

23、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一个中国人如果娶一个欧洲女子为妻,则毫无疑问的可以正常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也说明现代人不管是什么肤色,都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北京猿人并不是蒙古人种的祖先。北京猿人虽然一百多万年前已经来到华北平原,但是没有演化成为人类。四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灭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迁徙来到亚洲的智人,他们的大脑进化、智力水平、说话能力、群体组织、创造工具能力和战争能力都比北京猿人(直立人)更加优秀,优胜劣汰,北京直立人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在周口店洞穴中留下了大名鼎鼎的头盖骨。真正的中国人来自于非洲,龙和狮的传说就是最好的证明。世界上没有龙,只有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但是如果见过印度的长吻

24、鳄就会发现两者惊人的相似,只是长吻鳄头上没有角,龙的原型毫无疑问就是鳄鱼。而中国的狮子也只是传说,中国并不出产狮子,而狮子只有非洲和印度才有。或许年代久远,又是口口相传,中国的石狮子和真狮子相貌才差别较大。四、中华民族的形成起源于缅甸 基因研究的证明复旦大学的研究显示含 M122 突变的群体中得出 M122C 突变发生的年代大致是在 18,000-60,000 年前,在汉族和藏缅民族的 M122 突变个体中计算得出两者的分化时间为 5,000 年(此年代由 DYS390 推算而得,是三个微卫星位点年代中最大的) 。一般而言,单纯从遗传学角度对古代人类的群体迁移和基因突变年代的精确估算困难非常大

25、,因为在上述公式中有效群体大小和突变率的估计带来的偏差直接影响结果,但做出这样的年代估算与体质形态学和考古学在齿型、石器和化石的发现相符。考古学研究表明涵盖中国北方地区的北亚人种特有的 Sinodont 齿型发生在 1800025000 年前,而这种齿型是由东南亚地区的类Sinodont 齿型演变形成的,这与我们用公式推算出的 M122C 发生年代下限是相符的。此外,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阿尔泰地区近来的考古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人类石器文明出现在 2500045000 年前。如果西伯利亚和整个东亚群体由非洲起源并经东南亚迁移而形成,那么现代人类进入东亚地区应该在北亚出现石器文明之前。认为 M

26、122C 突变估算年代的上限 60,000 年前更接近于事实了,因此研究认为 18,000-60,000 年是早期现代人迁入东亚所造成的瓶颈效应的年代。据此,该研究认为随着冰川期逐渐消亡,非洲起源的现代人约在六万年前从南方进入东亚,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大约在 8,500 年前,非洲来的新移民把文明带到了东亚,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的中华文明开始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萌芽。 语言学的推测汉族今天能成为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世界第一大民族,这与在历史上优秀的汉文化曾影响了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其他兄弟民族甚至包括外来的民族,最后他们都接受了汉文化,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

27、一员有关。今天汉人的祖源实际上是多来源融合的,但最早说原始汉语的汉祖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来自西南边陲的。汉语和缅甸语同为汉藏语系,语言学家推测汉族起源于缅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成果。进入中国中国利用 DNA 分析自己祖先的迁徙路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中科院细胞遗传学院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要把各自分散的路线拼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中国人迁徙路线。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华夏 56 个民族和东亚、东南亚各民族都是由南亚语系的先民分化出来的,因为他们身上都带有 M122 的突变。 M122 突变大约发生在三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

28、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显得空茫一片。这时候,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如(图二)所示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时,一支带有M122 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 3 条,共有 2 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 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 1 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批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这一支南亚先民在出发时的头颅还很圆,又因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关系,出现了大鼻

29、子、厚嘴唇等特征。但他们顺着江,走着河谷,从云南来到甘肃,人体形态也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于是存活下来的人,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发生变化。有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口耳相传所带来的变化。听的人觉得你在讲另一个字,复述的时候就变成另外一个音了。更重要的是,经过这 1 万多年的迁徙,在他们的体内 M122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突变 M134。这样一直到 5000 到 6000 年前,人体内部的 DNA 又开始“不安分”了,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

30、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其中一个亚群在 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 M117 的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M117 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当南亚先民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形成汉藏语系的同时,从中分离出一支南亚先民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距今 1 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这一支黄种人带着 M119 突变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具有 M119 突变的族群在民族学上又称为百越民族系统,他们历

31、史上的覆盖范围是从越南北部的交趾分布到江浙一带。在千百年的分化中,诞生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也统称越人。 目前在上海调查吴人和越人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完全分属两个民族。之前在语言学界有观点认为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经研究发现,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越人在七八千年前就在上海的松江发展。吴人要到 3000 年前才进入上海。越人各民族的身上有大量的M119 突变。吴人则很少有,他们更多的是 M7 突变,那是从苗瑶语系分化出来的。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贵西侧进入中国后,还有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了,

32、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时候,他们 DNA 链上位点在 M134 的基础上发生了 M7 的突变。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新的研究发现,在 2 万多年前,澳泰语系形成的时候,就有一支部落沿着海岸线往上跑。几乎就没有留下沿途停滞的痕迹。他们一直跑到西辽河流域再停留下来。他们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后来夷人上去了,华人也上去了,在那里进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兴隆文化。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文化的地方。之后那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又朝周边迁徙,往西分化成蒙古和突厥,往东进入朝鲜和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

33、上美洲。炎帝、蚩尤和黄帝 炎帝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蚩尤蚩尤是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现在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 、“三苗” 、 “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

34、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 ,以蚩尤为首领。 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 。 书吕刑释文 、 吕氏春秋荡兵和战国策秦中,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写道: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 “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 。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

35、。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 ” 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 所以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 ,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 黄帝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 ,亦称为有熊氏。黄帝在位时

36、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和人文祖先。 涿鹿之战传说距今约 4600 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相互争战。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相传黄帝命应龙作水阵阻挡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黄帝又请旱神女魃作法,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久

37、习于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无法忍受,败阵南逃,于冀州之野擒杀蚩尤。 “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 ,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 ,即“九州” 。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

38、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 81 个支族(一说 72 族) ,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 ,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 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 。然

39、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战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要来得

40、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 ,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而蚩尤族虽然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但可能处于军事转型期,即石制兵器向金属兵器的转变,由于金属兵器制造工艺还不成熟,成本较高,不能象石制兵器那样就地补给,所以在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涿鹿之战,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

41、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 消失匈奴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後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

42、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 209前 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 174前 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

43、公元前 200 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 ,遂迫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 3 次(前 127、前 121、前 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 57 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结果是公元前 53 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徙阴山附近。公元前 36 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郅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 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

44、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 48 年) ,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至西晋,南匈奴人在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生活,但除了上层贵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教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会结构变化不大。304 年,匈奴刘渊建立政权,民族共同体开始瓦解,逐渐汉化。除刘赵政权外,十六国中的夏(赫连氏)和北凉(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公元 91 年,汉军出居延塞(今内蒙古

45、西部额济纳旗一带),围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余众后来归附于兴起的鲜卑。多数学者认为,西迁的北匈奴就是欧洲史上的匈人。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4 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 年攻占洛阳,316 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匈奴有一支地位低下的白种人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351 年被汉族人冉闵所灭。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

46、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亚洲部分的匈奴最后一点残余部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于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

47、贺等等,据说有一些目前还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汉藏同源 藏族的起源没有特别可靠的文献记载。如果考察风俗习惯的联系,由于各民族间的广泛交流,不会太准。考察 DNA 的情况也是如此。唯一公认的是藏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 。这并不常见,象满蒙两个民族与汉族的血统和文化交流要密切得多,但满语蒙语却属于“阿尔泰语系” 。 古人认为:藏即羌也。现代中国专家经考证也认可了这一结论。而羌族又是所谓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传说中的大禹就是羌族人。这就形成了极密切的关系。DNA 方面的结果说明了藏族是“蒙古人种” , 无论是从外貌到文化,都很难让人相信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但分子人类学家对此深信不疑。最早

48、提出汉藏同源的是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原本在语言学界认为南方的侗傣语和汉语最接近,后来发现与汉语最接近的是藏语。 藏语中大多数字的发音在中国东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义相同。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应关系,而是系统性的一一对应。在语言上,汉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关系。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 1996 年在 DNA 中找到了汉藏同源的证据。发现汉人和藏人在 M122 以及在其分支 M134 上都有相同的突变。通过对 Y 染色体主成分分析,发现藏族的突变频率与汉人最接近,这意味着在藏缅语系的诸多民族中,藏族和汉族最接近。他们分化的年代约在 5000 年前。 幸存的蒙古蒙古族是有悠

49、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族的族源问题,现在多数的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前 209 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东胡诸部在匈奴人统治下达三世纪之久,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转徙其地,剩余的匈奴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 ”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称为“契丹” ;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 。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支,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 。 据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大约经过了 400 多年的时间,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 8 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