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生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 新陈代谢: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2、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3、 兴奋:由安静转变为活动,或由活动弱转变为活动加强,称为兴奋。4、 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称之 为刺激。5、 抑制:与兴奋相反,它们可表现为活动的减弱或静止,这种反应称为抑制。6、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7、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8、 调节:人体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 应地调整这种功能活动,使
2、其相互配合、保持 稳定,以适应环境的改变,这种功能活动被称之为调节。9、 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10、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细胞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动,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11、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12、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13、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
3、质。14、胞纳: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血浆中的脂蛋白酶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15、胞吐: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胞吐作用也成为胞裂外排。1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简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1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18、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 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
4、值称为阈电位。19、阈刺激:一般所指阈值是强度阈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20、超极化:阳极下细胞膜的刺激电流是入膜电流(电流方向由膜外电流向膜内),此电流通过膜所引起的膜电压降和原有静息电位的方向相同,结果使膜电位负值加大,即超极化。21、局部反应:如果给予阈下刺激, 细胞不能暴发动作电位,但可使受刺激局部 细胞膜的少量Na同道被激活,膜对 Na的通透性轻度增加,少量 Na内流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使静息电位有所减小。由于这种变化较小,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而不能向远处传播,故被称 为局部反应。
5、2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明显缩短,但 张力始终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23、等长收缩:如果在实验时将肌肉两端固定,肌肉收缩时,其 长度不可能缩短,但肌肉张力增大,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24、血沉:通常以第 1 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mm)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25、红细胞凝集:如果将两种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成簇, 这种想象称为红细胞凝集。26、心动周期:心脏毎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 为心动周期,也称为一次心跳。27、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28、每搏输出量:一
6、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相当于心室舒 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是评定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9、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每搏 输出量 心率30、心指数:一般以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来表示,称 为心指数。31、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此传导较为缓慢,出 现延搁一段时间(0.1s),称为房-室延 搁。32、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33、肺循环: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 过毛细
7、血管网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的血液循环。34、体循环:当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 动脉,再 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 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再 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的血液循环。35、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成为呼吸。3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37、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38、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39、吸收:是指食物消
8、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40、由黏液和 HCO共同构筑的抗损伤屏障,被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41、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42、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43、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44、球-管平衡:其恒定比率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 65%-70%左右,此现象称为球-管平衡。45、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46、垂体门脉系统:由下丘脑正中隆起开始的这种血管分布,可以吧正中隆起处的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途径运送至腺垂体,称为垂体门脉系统。47、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特异功能接触部位,称为突触。4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出后电位。49、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 传递比较缓慢、历时较长的现象,称为中枢延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