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端茶送客等茶风俗 清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封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和巩固,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这一切使得清前期出现了封建盛世与承平的局面。这为清代的饮茶和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有清一代,从宫廷到民间,从豪门大户到市井细民,在饮食文化生活中,对茶的重视,绝不亚于对食品的器重和喜爱。清代人们普遍饮用散茶。茶叶就加工而论,又可分为粗茶与细茶两大类。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多用祖茶,细茶则多作为市易之物,供内地民众饮用。明代已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之分。明末清初乌龙茶出现,六大茶类基本齐全。中国现代则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可以说,依据制造方法不同而确认的六
2、大茶类,即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青茶) 、黑茶、红茶,正式形成于清代。清代民间社会生活中,饮茶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与饮茶有关的礼仪甚多。清代民间的婚嫁中,茶叶更是必不可少。据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记载,淮南一带人家,男婚女嫁,若互换八字,双方家长皆满意时,男方要给女方家下定亲的聘礼,名为纳征。这一环节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此次礼品是整个婚前礼中分量最重的一次。礼品中“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 。这一习俗沿自宋代,取其“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之意,清人认为茶树贞洁不移,以茶行聘,寓意婚姻天长地久。据清代福格听雨从谈记载:“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
3、然,且非正室不用。 ”这表明用茶行聘是一件严肃慎重的事情,并且只能在娶正室时才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清代,原有的各具风采的地方茶俗继续流传,而新兴的、特色浓郁的地方茶俗,丰富起来,有许多甚至沿习至今。如广州“上茶楼,吃早茶”的习俗,江苏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等地区的工夫茶,都是由清代延续至今的。清代饮茶风俗,对现当代茶俗有着直接的影响。清代江南一些地区,民间啜茶时,常有“必佐以肴”的习俗。而品茶时所佐之茶食,又 清稗类钞载,清代镇江人啜茶时, “必佐以肴。肴,即馔也。凡馔,皆可曰肴,而此特假之以为专名。肴以猪豚为之。先数日,溃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
4、晶,切之成块,于茗饮时佐之,甚可口,不觉其有脂肪也” 。扬州人饮茶喜食干丝:“盖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缕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 ”长沙茶肆,茶客茗饮时更有食盐姜、菜菔之风尚。清代茶俗也有许多陈规陋习,有时简直近乎滑稽。官场的“端茶送客” ,就是其中之一。凡上司召见属下,大官接见小官,或言语不合,话不投机,或正事已毕,对方却无意告辞,上司便双手端起茶杯,侍从见了齐呼“送客” , “端茶”也就成了“逐客令” ,属下不得不起身告辞。清人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就描述了一幕“端茶送客”的闹剧。申守尧等一伙佐班去见新制台,大家毕恭毕敬,声息俱无,原来预备的许多话要回禀,及见了制台,竟说不出半个字来。制台见无话可说,就端起茶碗送客,众人也只得端起茶碗。这时,忽听“啪哒”一声,不知是谁的茶碗跌碎了,茶泼了一地,连制台的袍子都溅湿了。这种“端茶送客”的耍威风,只能是大官对小官,而且职卑者只能忍气吞声,如果想来个“对等”行动,是要准备拿自己的顶戴花翔开玩笑的。本文有茗山生态茶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