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 内容回顾,内容回顾,第一节 气象条件 第二节 噪 声 第三节 振 动 第四节 非电离辐射,高温作业环境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一)体温调节 (二)水盐代谢 (三)循环系统 (四)消化系统 (五)神经系统 (六)泌尿系统 (七)热适应及热耐受性,血液温度,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反应,对流 传导 辐射 蒸发,皮肤血管扩张 汗腺分泌增强,热平衡,热平衡破坏,体温调节,高温中暑,第七章 生物因素与健康,本章目录,第一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第二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第三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危害的预防与控制,第一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一、自然疫源与外源性传播二、生活
2、性污染与生产性污染三、医源性感染,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有哪些?,地方性,外源性,人类特有的,人畜共患的,生活污染,生产污染,自然疫源指病原体在病区生态环境中能够不断繁殖生存,并感染人类。 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人,一、自然疫源与外源性传播,鼠疫(plague),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 是一种杆菌 属于耶尔森氏菌属,同时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病媒。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感染腺鼠疫75%会死亡,感染肺鼠疫的近100%会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伤亡。灭鼠、蚤等,搞好环境卫生,可预防感染鼠疫杆菌。,1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
3、疫传染源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 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2传播途径:,经鼠蚤传播:此种鼠 蚤人是人鼠疫(腺型) 的主要传播方式。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的伤口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因此认为可能存在隐性感染病例。 自然疫源地: 鼠疫在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中鼠疫长期持续存在。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约有1
4、0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1/10国土面积),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及贵州等19个省区,主要宿主有13种,主要媒介有14种。,鼠疫的临床表现,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等。继而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腔道出血及衰竭和血压下降等。,鼠疫的临床表现,1腺鼠疫: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跳蚤叮咬造成,多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剧痛,如治疗不及时,淋巴结迅速化脓
5、,破溃。 2肺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空气飞沫传播,是引起人群爆发流行的最危险因素,全身中毒症状外,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咳痰,咳血,呼吸困难,四肢及全身发绀,继而迅速呼吸衰竭死亡。 3败血症型鼠疫:鼠疫菌进入血循环,病人呈现重度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不及会迅速死亡。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大腿部腺鼠疫,腹部皮肤鼠疫形成的溃疡,鼠疫在人类历史上的危害,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世纪,持续近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6、;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年,至世纪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治疗,一般治疗:控制传染源,注意饮食和补液。病原治疗: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首选药物。 2庆大霉素、3四环素、4氯霉素、5磺胺嘧啶: 磺胺类药物还可以用来预防性投药、6三代头孢菌素 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合并心衰的患者,及时给予强心治疗。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者,按照感染中毒性休克治疗方案进行抗休克治疗;,鼠疫在中国的流行情况,我国历史上曾有20多个省、市、区发现过鼠疫。建国后采取
7、以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流行区大规模灭鼠拔源,现在除青海、西藏等地有个别病例发生外,已在全国范围内控制了人间鼠疫。 1910年11月9日,哈尔滨地区突发鼠疫,灾祸首发于傅家甸(今道外区)。可怕的肺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亚传入我国满洲里,很快延及哈尔滨,危及东北全境。疫情严重,蔓延迅速,市内每天平均死亡余人,最多一天死亡人。这是发生在哈尔滨的第一次大鼠疫。共死亡2800多人。 据青海省卫生厅通报,2004年10月4日至9日,青海省卫生厅分别接到疫情报告,这个省乌兰县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经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确诊鼠疫病例19例,其中死亡8例、治愈11例。病人主要为农牧民,均因猎捕或剥食旱
8、獭所感染。,日本“人”的罪行,8年抗战期间,日本共在中国数十个省市,如义乌、宁波、常德等发动细菌战,妄图最大规模的消灭中国人。 1943年日本发动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细菌战“十八秋鲁西细菌战”,投放携带鼠疫杆菌以及带菌跳蚤,老鼠。在此次细菌战中仅被调查的24个县平民因病死亡人数就达4275万人。,对疫区尸体进行检疫,绥华地区鼠疫传染路线示意图,多年后石井四郎的女儿石井春海还在为它的父亲辩护,二、生活性污染与生产性污染,法定职业病中有三种感染性疾病: 炭疽、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 钩虫病、蛔虫 钩体病 破伤风,炭疽(Anthrax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是人
9、畜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炭疽杆菌,炭疽的威胁,炭疽是穷人的核武器。 炭疽芽胞杆菌易培养,使用条件简单,保质期长。炭疽芽胞可在恶劣环境下生存40年以上。,美军生物武器研究中心470大楼,传播途径,1.经皮肤粘膜 2.经呼吸道 3.经消化道,临床表现,1.皮肤炭疽 通常发生于面部、颈部、手部或肩部等露出部位。初起在病菌侵入处皮肤发生一个红色的小丘疹,丘疹很快变成水疱,疱内含有清亮的或带血的浆液。周围组织显著肿胀及浸润,不久,水疱化脓及自然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病变中心发生坏死并结成坚硬的黑色干痂,在痂的四周皮肤发红肿胀,其上有小水疱和脓
10、疱。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患者常有头痛、关节痛、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坏死的皮肤组织脱落后形成溃疡,终于发生瘢痕而愈。,临床表现,2.肠炭疽 较为少见,病人突然发生高热、后续性呕吐、腹泻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有时发生肝脾肿大,腹膜炎,病人可因毒血症、败血症及衰竭,在短期内死亡。 3.肺炭疽 其死亡率更高,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极少数发生炭疽性脑膜炎。,治疗和预防,抗生素治疗 对症治疗 皮肤局部治疗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源,防止皮肤破损,,布氏杆菌,布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可分为6个种20
11、个生物型,如羊种布鲁氏菌、牛种、猪种,还有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 主要侵犯关节及生殖系统如睾丸,子宫。导致不孕不育。,Swollen joint of a caribou with brucellosis.,森林脑炎,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行于春、夏季节。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 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肉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摇摆等。如症状好转则体温在一周后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恢复
12、期较长,可留有瘫痪后遗症。 本病主要是对症处理。瘫痪后遗症可用针灸、推拿等治疗。 森林作业人员要防止蜱叮咬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可以预防本病。,医源性疾病: 在诊治或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因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的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三、医源性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医源性感染 :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感染的疾病 交叉感染 环境感染 内原性感染 血液及生物制品污染 医疗器械污染,医源性感染的途径,医源性感染的原因,医院缺少严格的日常监督、检测措施。如某医院对消毒剂的购入、配置、使用,缺少监督,错把1戊二醛当做20稀释200倍,致使292例手术病人中,166例发生龟型分
13、枝杆菌感染,切口感染率高达56.85。 对外源性带入感染缺少警惕,误诊、漏诊、混合收容,使传染源带入。如SARS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又如某医院误诊,致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流行长达86天,使68名病人被感染(感染率74.73)、42人死亡(病死率61.77)。,医源性感染的原因,医院建筑布局不合理或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有些医院供应室清污混杂、消毒后物品要经过清洗间,无菌室与污染间、工作人员等交叉逆流。又如许多医院处置室、换药室、治疗室等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不明确、标识不清,内镜诊室和清洗消毒室不分区等。 医院管理不到位,无必要制度或有章不循。某些医院内镜室、口腔科消毒灭菌流程不规范、消毒剂使用不
14、当。医务人员操作前后不洗手,医疗废弃物未按条例收集处理等。,医源性感染的原因,不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措施。如云南省某医院由于医生让新生儿共同用一操作台,致使23名新生儿感染,10名死于中毒性痢疾。 抗菌药滥用造成双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由于医院内广谱、高效的三代头孢菌素等的使用,导致G杆菌产生变异株。,医源性感染的原因,血源性疾病传播。我国部分地区对献血、输血管理不严格,极易造成乙肝、丙肝、巨细胞病毒甚至艾滋病的传播。如某血站 不安全注射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不规范。全世界每年有约120亿次注射,其中不安全注射引起乙肝人数为800万1600万,丙肝为230万470万,HIV为8万16万,全球导致直
15、接医疗费用为5.35亿美元。,导致病人死亡率增加 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增加卫生医疗费用,医源性感染的危害,医源性感染,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发展中国家医源性感染事件更频繁。 如何减少医源性感染,无论是中国还是全世界, 都在做坚持不懈的努力。,医源性感染的危害,第二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一、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生物性有害因素,治疗一例HIV感染者的直接医疗成本超出10万美元。 各种传统传染病的“抬头”和新传染病的出现使疾病防治更加困难!,2007年1月1日至1月31日,上海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2981例,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
16、共报告12种2981例,无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 同期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猩红热,占本月总疫情96.04%;死亡报告总数为3例,分别为病毒性肝炎(1例)、肺结核(1例)、流脑(1例)。,生物性有害因素,一、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一)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最主要的一类疾病 可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立即报告,强制移送指定医院施行隔离治疗,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17、、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5种。,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共10种,共35种传染病,最近又增加2种:,传染病防治法,9年前,总结上海暴发甲肝的经验和教训,传染病防治法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健康的一把利剑。 2004年新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该法在原来的基
18、础上增加了39条法律条文。新法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由原来的35种增加到37种。修订后的法律对现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公布制度作了完善,增强了传染病的透明度,尊重公众知情权。该法规定,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施隔离措施。在隔离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工作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
19、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 新法还更加尊重个人隐私,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二)食物中毒 (三)过敏性疾病 (四)癌症 (五)畸胎 (六)其它急、慢性疾病,一、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一)新的病原体与变异型菌株不断涌现 1. 艾滋病(AIDS) 2. 疯牛病 3. 艾博拉出血热 4. 汉塔病毒性肺病 5. 流行性感冒 6. 结核 7. 疟疾 8.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病 9. SARS 10.人禽流感,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艾滋病,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
20、免疫缺陷病毒)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起源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我国目前已证实病例4万多人,估计感染人数约100万。全球约有4200万感染,并每年死亡300万人以上。 潜伏期3-10年,儿童为6个月-4年,AIDS的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 :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AIDS的临床表现,2.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是全身性的,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3皮肤损害:艾
21、滋病患者以皮肤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AIDS的临床表现,艾滋病人真菌性角膜炎,卡波济氏肉瘤,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儿童与成年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原因。以疲倦、性欲减退等起病,后期发展为严重痴呆。,AIDS的临床表现,5.机会感染 是AIDS病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乘机侵袭人体致病。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AIDS的临床表现,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
22、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 ) 弓形虫(Toxoplasmosis ) 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 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 细胞巨化病毒(Pneumocystis carinii ) ,AIDS的临床表现,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亦可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又称间质性浆细胞肺炎(interstitial plasma cell pneumonia)。 多发于免疫力低下儿童。,AIDS的临床表现,肺卡氏肺囊虫感染大体病变,肺部卡氏肺囊虫感
23、染散在病变(肾脏),肺支气管灌流,细胞涂片,卡氏肺囊虫肺部光镜观察,卡氏肺囊虫免疫组化染色,弓形虫的脑部损伤,录像,艾滋病健康知识中国版,艾滋病健康知识BBC,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但是,目前不能被治愈! 艾滋病感染者有0.8自主痊愈。,疯牛病(牛脑海绵状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普列昂,1997年度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医学奖颁发给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的 Stanley B.Prusiner (普鲁西纳)博士,表彰他在发现普列昂方面的杰出工作。普列昂,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传染致病能力的蛋白质粒子。 蛋白质性质的感染颗
24、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简称PRION,普列昂),几种脑退行性疾病,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1986年首先在英国发现,类似疾病也在人身上发现。 羊搔痒病:在绵羊,山羊中发现,表现为神经系统混乱,搔痒不止,最后致死。,几种脑退行性疾病,KURU:1957年报道,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居民中流行一种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克-亚氏病:1920-1921年由两位医生CREUTZFELD 和JAKOB报道,所以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新克-亚氏病:1995年发现英国有人因食用疯牛病病牛肉而致病死亡,病症与克-亚氏病相似,至1996年英国共报道10例,
25、引起重视。 以上人,畜所患疾病的特征很相似。病程较慢 ,潜伏期长,逐渐表现出行为异常,四肢震颤,搔痒,抽搐等神经症状。最后致死。尸检发现病灶在脑部,脑组织出现海绵状空泡等病理改变。,普鲁西纳 从 1974 年开始寻找病原物的研究,到 1982 年发表他的工作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羊搔痒病的病原物不含核酸,仅仅是一种蛋白质颗粒 。 编码普列昂蛋白的基因(称为 Prn-p )不但存在于感染搔痒病的小鼠脑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常小鼠脑中。,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埃博拉病毒通过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潜伏期约三周。初期症状为发烧、全身无力、肌肉疼痛、头痛、喉咙痛。接着,感染者会呕吐、腹泻
26、,最后内脏器官和皮肤出血。大多数病人在第5至7天后开始七窍流血。由于体内器官坏死,病人不断地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多因内出血过多、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病人死状十分恐怖。,这种病毒的感染者有可能在24小时内死亡,其死亡率高达50甚至90。,美国2000年8月份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90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都会出现内出血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种病毒蛋白破坏血管内壁细胞。 虽然现在还没有能够治愈埃博拉传染病的方法和疫苗,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项研究已在研制这类药物与疫苗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埃博拉出血热(Ebola virus),流行性出血热,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为主要特征。
27、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1978年,韩国学者从汉坦河野生的黑线姬鼠体内分离出一种病毒,命名为汉坦病毒,所致疾病称为姬鼠型或型出血热。 1980年,他们又从汉城轻型出血热流行区内的褐家鼠体内分离出一种汉坦病毒,称为汉城病毒,所致疾病称为家鼠型或型出血热,1981年我国学者也分离出这两种病毒,并迅速确定河南、山西、山东等数省有家鼠型出血热。1982年,WHO将流行性出血热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期:*三红:面、颈、胸(酒醉貌) (充血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出血期) *皮肤出血:抓痕样出血、瘀点、瘀斑*粘膜充血水肿:球结膜、口腔粘
28、膜,炎症介质细胞因子,1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病人,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2发热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及消化道症状。 3查体时应特别注意充血、水肿、咽部及软腭充血、皮肤瘀点及液下出血点和肾区叩痛等。 4发热病人早期出现尿蛋白阳性而且迅速增加,应按疑似出血热对待。 5血象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对本病诊断有帮助。 6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或双份IgG抗体,或作血液白细胞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早期诊断要点,流行病出血热26例临床特征,2005年1-2月我国流出热地区分布,2000-2005全国流出热月分布,黑线姬鼠,流感influenza,流行性感冒,是由
29、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有甲、乙、丙三种类型,直径80120毫微米,呈球型、丝状。 甲型流感病毒常在1015年内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乙型病毒常引起局限性流行, 丙型病毒一般只引起散发, 较少引起流行。,流行性感冒,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但比普通感冒更严重。是人类历史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 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冬春季? 临床表现:急性畏寒,高热(39-40),有显著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全身毒血症状。同时有咽痛,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人有腹泄,水样便。,流感的临床
30、分型,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39-40), 乏力,头痛,身痛,咽部干痛,可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可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轻症类似普通感冒。 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满布湿罗音,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流感亦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老幼体弱者易并发细菌性感染。,西班牙流感:人类的恶梦,西班牙流感,“西班牙流感”
31、与以往流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袭击”的人群不是老弱病残,而恰恰是通常抵抗力最强的20岁50岁之间的青壮年。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气喘,最终导致患者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到了1918年秋天,“西班牙流感”病毒变异后更为猖獗,比第一期流感的来势更加凶猛和恐怖,感染患病后,只需3天便可死亡。在法国,不到一年时间里,约有40万人死于这一流感。有关资料引述巴黎拉雪兹公墓一位掘墓人的话说,当时人们埋葬死人时,甚至根本不知道死者的姓氏,因为很多死者是一大家人或整村人一起死去的,根本无法分辨他们姓甚名谁。 当时,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了“西班牙流感”病毒,共有2200万人死于该病,大大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
32、的死亡人数(1000万)。,流感的威胁,从1918年“西班牙流感”至今的86年中,甲型病毒已经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变异,期间至少发生了两次程度比较严重的流感大流行。而从上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至今的36年中,甲3病毒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异。对以往甲型病毒变异和全球性流感的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流感病毒甲型一般4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的变异。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监测网最近的监测发现流感病毒呈活跃趋势,因此,WHO在3月份呼吁各国重视对流感的预防工作。 老年人和患心血管、糖尿病、哮喘和免疫能力低下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和儿童、是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因为流感容易导致诸如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死
33、亡。 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300-500万由流感导致的并发症,2550万死亡,其中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中年人居多。,流感大事记,1997年“禽流感”H5N1 1977年“俄罗斯流感”H1N1 1968年“香港流感”H3N2 1957年“亚洲流感”H2N2 1933年第一次分离出人流感病毒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 1781&1830年H2N2型流感疫情从亚洲一直传遍俄罗斯,流感的预防,控制传染源:患者自身约束 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禁止集会,使用物品及时消毒曝晒,室内通风换气。 保护易感人群:戴口罩,接种疫苗,加强营养,预防性服药,注意休息,偏方的应用,肺结核,传播途径:空气飞沫
34、,罗伯特 科赫,肺结核,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细菌照相法;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炭疽热的病原细菌炭疽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引起一种特定疾病的原因;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伤寒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蒸汽杀菌法;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结核病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预防炭疽病的接种方法;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霍乱弧菌;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霍乱预防法;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鼠蚤传播鼠疫的秘密;,2010年有880万人罹患结核病,但是,结核病既可预防又可治愈。 2010年,全球约有高达7万名儿童死于结核病。 儿童结核病往往被卫生提供者所忽视,且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成人因结核病而死亡,导致约10
35、00万名儿童成为孤儿。,结核病仍是全世界的首要传染病杀手之一。约9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它还是导致15至44岁妇女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共计140万人死于结核病(包括35万艾滋病毒携带者),该疾病从未在任何国家消除。 标准治疗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无效,该疾病治疗困难且费用高昂。,2010年报告的结核病例中,大约80%出现在22个国家。,肺结核,为何肺结核的治疗需按期足量?,肺结核,疟疾(malaria),肠出血型大肠杆菌 (O157:H7),其他感染病,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二)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严重 生物进化 人类行为 (三)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
36、异常迅猛 (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环境及人类行为有关,(五)敏感人群范围广泛 (六)生物性病原体还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第三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一、监测与检疫二、应用性研究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监测与检疫,监测的概念指对疾病或病原体的发生与发展动态的观测。 其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疫情或疾病流行特征的变化,了解疾病和病原体发展变化的趋势,以便快速作出反应。,一、监测与检疫,(一)监测疾病流行的趋势,确定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及时信息传递汇总,分析“三间分布”,提供卫生决策依据,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对危害极大的特殊疾病应专门监测和控制。,一、监
37、测与检疫,(二)监测病原体的类型 根据病原体抗原性质的改变及时研制有效的疫苗。(三)监测病原体耐药性特征许多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的感染病可能因为耐药菌株的出现而死灰复燃。,一、监测与检疫,(四)监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卫生检疫法将传染病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检疫传染病,指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另一类称为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和公布。,一、监测与检疫,(四)监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环境条件、生活行为方式、监测协作网络建立 空气、饮水、食物 吸烟、吸毒、不良性行为、抗生素的使用、就医检疫概念: 对出入境的人与动植物、交通工具以及货物和邮包等所有可能携带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和
38、处理,以预防新的或重要疾病传入国内或由国内传出的一种公共卫生手段。,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报告,检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55例,较去年同期(171例)增长49.1%。 一、HIV感染者国籍:94例为中国籍公民,占总数的36.9%;161例为境外人员,占总数的63.1%。境外感染者中,139人来自亚洲,以缅甸最多,为122例;8人来自北美、欧洲,13人来自南美和非洲,1人来自澳大利亚;说明亚洲尤其是缅甸来华人员中检出HIV感染者较多。 二、各局检出HIV感染者数量以云南局最多,共检出177例,占全部总数的69.4%。其余检出较多的局有:新疆12例,广东10例,
39、 深圳9例,天津8例,广西8例。以上6个局检出的数量占全部总数的87.8%。 三、HIV感染者职业:有61人是驾驶员(其中56人为缅甸籍入境货车司机),占检出总数的23.9%;48人是商务人员,占检出总数的18.8%;42名是边民,占检出总数的16.5%。以上人群中检出的数量占全部总数的59.2%。 四、年龄结构:21-50岁的青壮年感染者最多,共226人,占总数的88.6%。20(含20)岁以下的有13人,51(含51)岁以上的有16人。,二、应用性研究,(一)研制新的疫苗和抗生素 (二)安全消毒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其它的疾病防治手段,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消毒 物理消毒与化学消毒 消
40、毒效果:多种因素影响医疗物品及环境物品消毒: 第一类物品包括植入物、针头与输液器械、手术刀及其它外科器械等,此类物品或其内容物要进入机体组织或血管,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处理;,三、预防与控制措施,医疗物品及环境物品消毒: 第二类物品包括内窥镜、气管插管等,此类物品要与粘膜或者受损的皮肤接触,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第三类物品包括听诊器、台面、床具等,此类物品通常只与未受损的皮肤接触,只需普通消毒处理。(二) 计划免疫 (三) 合理使用抗生素,三、预防与控制措施,(四) 控制医源性感染感染源 :病人、医务工作者、探视者或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和器械 主要病原体:葡萄球菌、假单胞菌、肺炎球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 易感人群:年老多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放疗、麻醉、手术和内置导管 传播途径:空气、手、医疗器械、药品,三、预防与控制措施,(四) 控制医源性感染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严格消毒灭菌 遵守隔离制度 正确处理污物(五) 社会动员与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