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属热加工原理11-5.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8085447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热加工原理11-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金属热加工原理11-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金属热加工原理11-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金属热加工原理11-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金属热加工原理11-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合金的塑性变形与纯金属的变形基本一致,只是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而使金属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基体金属的变形拉力,使材料机械性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工程上的塑性加工和强化金属有重大意义。 合金元素在金属基体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 一是形成固溶体; 二是形成第二相,与基体组成机械混合物。,11-5 合金的塑性变形,2,由于异类原子(溶质原子)的存在,使合金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3,(b) 溶质原子小于溶剂的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a) 溶质原子大于溶剂的置换固溶体原子,(c) 间隙固溶体原子在位错附近的分布,4,固溶强化的实质是溶质

2、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 溶质原子与位错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使溶质原子趋于聚集在位错的周围,以减小畸变,使系统更加稳定,此即称为柯氏(cotrell)气团。 柯氏气团对位错有“钉扎”作用。为了使位错挣脱气团而运动,必须施加更大的外力。 因此,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抗力要高于纯金属。,5,利用位错与溶质原子的弹性交互作用,可以解释某些固溶体合金中的上、下屈服点现象和应变时效现象。,在低碳钢的应力应变曲线中出现了明显的屈服点(称为上屈服点)后,应力突然下降到一个较低的值(下屈服点),此后试样继续伸长,而应力保持不变,即发生屈服伸长。,6,当第二相比基体硬,但塑性较好时,合金的变形行

3、为和性能与两个相的体积分数有关。 如H62黄铜的组织。如下图。,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H62的铸态组织 H62变形和退火后的组织,7,当第二相比较脆时,合金性能除与相的相对量有关外,主要还取决于脆性相的形状、分布等。 如下图中灰口铸铁的组织。,片状石墨(灰口铸铁) 球状石墨(球墨铸铁),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8,又如钢中的渗碳体,当它呈连续网状分布在珠光体边界上时,使钢的脆性增大, 若以片层状分布在珠光体中时,使钢的强度增大。,含碳1.2的钢缓冷后的组织 珠光体组织形态,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9,当第二相颗粒非常细小,弥散地分布在基体相中时,合金的变形抗力很大,强度将显著提高。通常,当第二相粒子的尺

4、寸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强化作用最大;而尺寸过大或过小,合金的强度均有所下降。 强化机制有两种:位错绕过机制及位错切过机制,黄铜中围绕着Al2O3粒子的位错环(透射电镜像),在Ni-Cr-Al合金中位错切过Ni3Al粒子(透射电镜像),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10,11-6 冷塑性变形金属加热时的组织变化与储藏能,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发生组织改变、产生了大量晶体缺陷,同时,变形金属中还储存了相当数量的弹性畸变能,因此冷加工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处于亚稳定状态 室温下,原子扩散能力低,这种亚稳状态可一直维持下去,如果把冷变形金属进行加热,就会发生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 储藏能是促使冷变形金属发生变化的驱动力 根据冷

5、变形金属加热时加热温度的不同,从储能释放及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来分析,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过程 经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再进行加热的过程称之为“退火”,11,一、 冷变形金属退火时的组织变化,再结晶阶段先出现新的无畸变的核心,然后长大,直到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回复阶段组织几乎没有变化,晶粒仍是冷变形后的纤维状,晶粒长大阶段新晶粒互相吞并而长大,12,H68黄铜退火组织,冷轧后退火,组织完全恢复,120x,6.9mm轧到1.0mm,83,轧制后晶粒拉长,破坏,出现大量滑移带, 形成纤维组织,120x,13,二、 储藏能,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所消耗的大量能量,除绝大部分转化为热以外,

6、尚有一小部分以储能的形式保留在金属之中 储能的主要形式是弹性应变能和点缺陷、位错 储能是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在回复和再结晶阶段全部释放出来 按材料种类的不同,储能释放曲线A、B、C三种形式,14,冷变形材料退火时储能的释放,A:纯金属 B:不纯的金属 C:合金,15,冷变形材料退火时储能的释放,纯金属,不纯的金属和合金共同特点是每一曲线都出现一高峰,这个高峰出现的位置对应于再结晶开始的温度,在此之前,只发生回复 在回复阶段,A(纯金属)型曲线储能释放少,C型曲线储能释放多,B型曲线则介乎二者之间 这种差别是由于杂质原子和合金元素阻碍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推迟再结晶过程,从而使不纯金属和合金中的

7、储能在再结晶开始以前能通过回复而较多地释放出来,16,影响储藏能大小的因素:,纯度: 杂质增加,杂质原子阻碍位错运动,促进位错增殖(固溶强化) 2.晶粒尺寸:尺寸大,晶界面积大,使晶界位错的交互作用大,位错密度增加 3.形变:形变量和形变速度越大,畸变大 4.温度:温度低,位错可动性小,且不利于能量的释放。,储藏能E,17,冷变形金属退火时某些性能的变化,电阻率在回复阶段已有明显下降,到再结晶开始时下降更快,最后恢复到变形前的电阻 强度与硬度在回复阶段下降不多,到再结晶开始后,硬度一般急剧下降,材料的密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内应力在回复阶段也明显降低,18,一、回复过程的特征,1、回复过

8、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 2、宏观一类应力全部消除,微观二类应力部分消除; 3、力学性能变化很小,电阻率显著降低,密度增加; 4、变形储存的能量部分释放。,二、回复过程机制,低温回复,(0.10.3)Tm,低温回复阶段主要是空位浓度明显降低。原因: 1、空位迁移到金属表面或晶界而消失; 2、空位与间隙原子结合而消失; 3、空位与位错交互作用而消失; 4、空位聚集成片,晶体崩塌而转变成位错环。,11-7 回复,19,中温回复,此阶段由于位错运动会导致异号位错合并而相互抵消,位错密度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所以力学性能只有很少恢复。,高温回复,高温回复的主要机制为多边化。,由于同号刃位错的塞积而导致晶体

9、点阵弯曲,在退火过程中通过刃型位错的攀移和滑移,使同号刃型位错沿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排列成小角度的亚晶界。此过程称为多边(形)化。,(0.30.5)Tm,(0.5)Tm,20,21,三、回复动力学,回复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在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与性能变化的过程。回复动力学主要研究冷变形结束后,材料的性能向变形前回复的速率问题。,回复动力学特点,(1)回复过程没有孕育期 (2)在一定温度下,初期的回复速率很大,以后逐 渐变慢,直到最后回复速率为零 (3)每一温度的回复程度都有一极限值,退火温度愈高,这个极限值也愈高,而达到此极限值所需时间则愈短 (4)回复不能使金属性能恢复到冷

10、变形前的水平,22,回复动力学特征可以用一方程式来描述 设P为冷变形后在回复阶段发生变化的某种性能,P0为变形前该性能的值,P为冷变形产生缺陷所引起的该性能的增量 则在回复前有:P=P0 +P 设这个增量与晶体中晶体缺陷(空位、位错等)的体积浓度Cd成正比P=P0 +P= P0 +BCd ,23,在某一温度进行等温回复过程中,晶体缺陷的体积浓度将发生变化,伴随着性能P也发生变化。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率为d(P-P0)/dt=BdCd/dt 缺陷的运动(变化)是一个热激活的过程,假定其激活能为Q,按照化学动力学的方法dCd/dt=-ACde(-Q/RT) 则 d(P-P0)/dt=-B ACde(-

11、Q/RT) ,24,将式代入得d(P-P0)/(P- P0 )= - ACde(-Q/RT)dt 积分得ln(P-P0 )=-ACde(-Q/RT)t 式中A、C为常数,此式表示回复阶段性能随时间而衰减,并遵从指数规律,25,同一变形程度的多晶体铁在不同温度退火时,屈服应力的回复动力学曲线,26,假若在不同温度下回复退火,让性能都达到同一P值时,所需时间显然是不同的测量出几个温度下回复到相同P值所需的时间,利用式并取对数,可得:lnt=常数+Q/RT 从lnt1/T关系可求出激活能,利用对激活能值的分析可以推断可能的回复的机制,定义为回复时残余的加工硬化分数,如式所示=( r 0)/( m- 0) 式中m,r ,0分别表示变形后、回复后及完全退火的屈服应力 越大,表示回复阶段性能恢复程度愈小。回复使屈服应力由m向0 衰减,其速率为时间和温度的函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