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服饰民俗,中外民俗文化,1,1、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第四阶段: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中外民俗文化,2,2、服饰及构成,中外民俗文化,3,3、影响服饰民俗
2、的主要因素,(1)性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 (2)年龄: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的毛皮制成。 (4)地位: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外民俗文化,4,(5)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 (6)民族: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 (7)季节: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
3、棉、皮四季衣服. (8)质料: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9)色彩: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 (10)样式: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中外民俗文化,5,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求吉心理 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中外民俗文化,6,二、中国汉族服饰民俗,1 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 西周时期,贵
4、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 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中外民俗文化,7,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中外民俗文化,8,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中外民俗文化,9,清代男子长袍马褂,汉族妇女的穿着,中外民俗文化,10,三十年代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 上海时髦女子与 三十年代上海时装(连衣裙),民国旗袍,西式军装,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
5、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壁的中山服。 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建国以后,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的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是较普遍的服装。,中山服,50年代后期,受苏联服饰的影响,女装中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拼扣的“列宁装”,“布拉机” 即连衣裙也受到城市妇女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装式样。,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80年代喇叭裤,90年代色彩鲜艳的服饰,现代职业装,现代休闲装,韩流来了,哈日一族,中式复古,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 台湾服饰民俗,中外
6、民俗文化,24,中外民俗文化,25,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满族:旗袍、马甲、坎肩、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不仅留发、结辫,还挽譬等。满族把深绎色看做福色,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中外民俗文化,26,满族服饰,中外民俗文化,28,中外民俗文化,29,中外民俗文化,30,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朝鲜族: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女服则为短衣长裙,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朝鲜族
7、服饰,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拌”,“裕拌”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在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
8、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均绣有花纹图案。,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回族服饰,回族服饰,东乡族服饰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
9、边。喜庆节日则穿绣花裙,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婚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土族服饰妇女服饰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裕固族服饰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人的传统
10、服饰。 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妇女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
11、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保安族服饰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哈萨克族服饰,柯尔克孜族,锡伯族服饰,塔吉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服饰,塔塔尔族服饰,俄罗斯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叽藏袍,
12、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藏族,藏族,傣族 :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
13、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啊娜多姿的身材。,傣族,傣族,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双肩各有一个大的,背上并
14、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彝族: 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篷“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3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男子蓄发堆髻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成勇武的“英雄结”,左耳戴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不留胡须。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花等金银饰物。,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
15、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苗族,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
16、的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 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瑶族,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的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
17、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丽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哈尼族服饰,羌族服饰,珞巴族服饰,门巴族服饰,傈僳族服饰,佤族服饰,拉祜hu族服饰,景颇族服饰,布朗族服饰,阿昌族服饰,普米族服饰,怒族服饰,德昂族服饰,独龙族服饰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剪发系用两把刀相截。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基诺族服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
18、、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布依族服饰,侗族服饰,水族服饰,仡g佬族服饰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壮族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 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
19、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瑶族服饰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番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
20、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蓝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褶设在前面。盛装时
21、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黎族,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黎族,土家族服饰,高山族服饰,仫(m)佬族服饰,京族服饰,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亚洲国家服饰民俗,日本和服是日
22、本人的传统服饰。“振袖” 、“留袖” 、“纹衫” ;着和服者手中不能持扇子。 在不同场合穿的和服也不同 ;葬礼用的和服通常分为正式丧服、准丧服和略式丧服三类,有男女之分,但均为黑色。 日本和服又有南北之分,北方一般用冷色较多,南方则多用暖色 。,日本街头服饰,日本街头服饰,日本传统服饰,日本传统服饰,日本传统服饰,1、亚洲国家服饰民俗,泰国几乎每个人的脖子上都用项链花鼓挂着一个小佛像,购买佛饰时不能说“购买”或“出售”,只能说“求租” 或“出租” 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上阶层的青年男女流行西方现代服饰,男人通常穿西式长裤,短袖上衣,多数人只在节日或重要场合穿西装或钦定礼服;女士则穿筒裙。 农村的居
23、民,男人穿长裤和圆领短袖上衣,劳动时随身带一条深色格子花纹粗布,用来搽汗或洗浴,俗称“水布”,平时系在腰上或松散地缠在头上。在农村,无论男女,在家时普遍穿拖鞋或赤脚。,泰国服饰,泰国服饰,1、亚洲国家服饰民俗,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人的纱笼是一种长2.5米、宽1.5米的圆筒裙,男女均可穿用。 纱笼从腰部到膝盖的长度约为全部长度的23,另13往里折,然后用左手将纱笼往前拉,使后面的右边部分紧贴身子,再把左边的纱笼往右折,系上腰带。,印度尼西亚服饰,印尼婚礼服饰,1、亚洲国家服饰民俗,印度莎丽是目前流行最广的服装之一,莎丽只是指一块长方形的布料,大约56米长,式样、色彩和质地多种多样。 绰尼是指和
24、莎丽等服装同时穿着的一件短紧身上衣。传统的绰尼是露背的,此种式样在拉贾斯坦仍然非常普遍。 勒含卡是拉贾斯坦妇女的传统装束,指和绰尼同时穿着的一件皱韬长裙。 莎尔瓦克米兹大概是印度目前最流行的装束,莎尔瓦是宽松的睡裤形状的长裤,克米兹是穿在外面的长及膝盖的长袍。 印度人酷爱首饰常佩带手镯、戒指、脚铃等,印度服饰,莎丽,印度服饰,绚丽夺目的珠宝,印度服饰,2、美洲国家服饰民俗,巴西巴西人很注意衣着:即使在酷暑,人们也习惯着长衫长裤,街上很少见到穿短裤的人。在机关、学校工作的人,男士们总是西装革履,穿戴整齐。与男士不同的是,巴西妇女着装倒是比较随便,一般穿连衣裙或短裙子,色彩搭配十分协调。 巴西人忌
25、讳紫色和棕黄色。 巴西有些地方戴帽子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在拿坚斯城,从女人戴帽子的方式就可以看 出她的婚姻状况:帽子偏向左边表示未婚,向右则反之,帽子偏向前额表示她刚刚失去了亲人。,有关西装的知识,西装的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穿敞领少扣的衣服便于海上捕鱼;中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10世纪欧洲马车夫的装束,开衩是出于骑马的考虑;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衣袖沿上的三颗钮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便于水手捋起裤腿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法
26、语,意为紧身全体的衣服)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 (法 语,现代西服背心的前身),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法语意思是紧身的长及膝的半截裤)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
27、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当时,如何系好这条带子是评价贵族男子高雅与否的标准之一,,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庞塔龙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长裤“庞塔龙”作为对贵族那紧身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最初庞塔龙的裤长只到小腿肚,后来逐渐变长,1793年长到脚面。到十九世纪前半叶,裤腿时而紧身,时而宽松,与传统的半截裤并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男裤完成现代造型。,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
28、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尾茄克就作为休息室专用的衣服登上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拉翁基茄克”,约产生于1848年前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于休息或郊游、散步等休闲时穿用。十九世纪后半叶,这种茄克上升为男装中一个重要品种。,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装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
29、装,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装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英国田园式的流行:休闲西服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西服及
30、马夹钮扣要领,上装:有双排扣与单排扣两种。穿双排扣上装一般要将全部钮扣扣好,有时可不扣下面一粒。单排扣上装可不扣下面一粒或全部不扣,不要将钮扣全部扣上。 马夹:往往不扣最下面一粒钮扣。若扎领带的话,应置于马夹里面,注意领带尖不要露出。在正式场合应穿三件套或两件套,避免加穿毛背心或毛衣。,中山装的由来,中山装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间,看到日本学生所穿服装简单朴素、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将这种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关于革命党人该穿什么服装问题曾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把直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孙中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鞋的由来,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 周易已有履字,诗经上“纠纠葛屦j ,可以屦霜” “屦”,就是用麻、葛编成的比较简陋鞋。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 尖头鞋发源于法国。 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 ; 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宝石耳环、嵌宝戒指、嵌宝手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