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诊法.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082150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医诊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医诊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医诊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医诊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 医 诊 法,中医诊法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诊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经过数千年无数临床医家积累和整理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其中舌诊、脉诊等内容充分体现中医诊察疾病的传统特点。,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以及舌象等方面的异常变化来诊察病情的 方法;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是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以了解自觉症 状和发病过程;切诊是按脉及触按患者身体各部位以探 测病体的异常征象。,通过四诊的不同诊察方法,可以从不 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为辨证 提供可靠依据。四者不可相互取代,而应当“四诊合 参”,方可诊断有据,辨证无误。在具体

2、应 用时,应当重视局部与整体、内与外的统 一,强调四诊综合运用,对疾病的发展作 动态观察,还应当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个体 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望 诊,望诊,是医生凭借视觉对患者全身、 局部表现特别是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 物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应在充 足的光线下进行,自然光线为佳。望诊需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 仔细观察,一般先诊察全身情况,再局部 望诊,进而望排泄物和望舌。此外,望诊 还需注意合参其它诊法。,一、全身望诊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病人的精 神、气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 来对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缓急 进行总体的认识。 1.望神神,广义指机体物质和功能状 况的外露征象,生命活

3、动的综合反 映,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 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善恶,中医有谓“得神者 昌,失神者亡”。望神包括望气色和眼神。得神 面色红润,目有精彩,顾盼灵活,神 情安和,语言清亮,思维有序,反应灵敏,体 态自然,气息平稳,大小便调匀。提示正气充 足,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少神 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动作迟缓,饮 食不佳,多为正气轻度损伤,或体质虚弱。,失神 面色晦暗或鲜艳暴露,目光无神, 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或昏迷, 在眼神、神色、神情、神态等方面明显异常, 提示五脏精气衰败,病情危重。假神 病情危重,突然出现“好转”,原来

4、 精神萎靡,突然振奋,言语不休;或神智不 清,突然清醒;毫无食欲,突然大增;原来 面色晦暗,苍白无华,突然“面赤如妆”,这 些局部症状与病情恶化不相符合,是脏腑精 气衰竭,阴阳离决的先兆。喻为“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2.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面色和身体其他 部位皮肤色泽的变化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根据五行学说和脏象理论,五色变化反 映相应脏腑的功能和亏盈。素问脉要 精微论有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 也。”。此外,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 也能通过面部以及其他肌肤的色泽而有 所反映。望色以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肤 色、目睛、爪甲等部位,还应当包括对 痰、二便、经带等各种排出物颜色的观察。,常色

5、指正常人的面色与肤色,因种族或体 质禀赋不同有异。常色又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 受季节气候、生活环境、情绪及运动等影响而 导致的气色的暂时性改变。黄种人健康的面色 应当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 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色泽。根据 色泽的变化,又可以区分为善色和恶色。善色 系五色虽出现异常变化,但尚且明润含蓄;而 恶色指五色晦暗枯槁,或病重反见鲜明暴露之色。,前者提示病情较轻,大多预后良好;后者提 示五脏精气衰败,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同时, 由善转恶,提示病情趋危;反之,病情向愈。五色的变化有青、赤、黄、白、黑,主要反 映主病、病位、病邪的性质等。青色 主寒

6、、痛、气滞、血瘀和惊风等。青 色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寒甚可致经脉拘 急,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肤色青紫;阳气不足,不 能温运血脉,运行迟缓或气机壅滞,出现青色; 小儿面色青,多属肝风内动。,赤色 主热, 赤色为血液充盈皮肤脉 络所致,血得热行,充盈脉络,因此热证 多见赤色。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常有满面 通红;虚证面赤多在久病后出现,多是阴 虚内热,虚火上炎,如午后两颧潮红。黄色 主脾虚、湿。脾胃气虚,生化 不足,肌肤失养,面色萎黄;或脾虚运化 失司,水湿失于宣化,面色黄胖;湿热蕴 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面目俱黄。 黄疸色鲜明为湿热,亦称阳黄;黄而晦暗,属于寒湿,亦称阴黄;发病急骤,身目深黄

7、, 伴高热神昏等,称为急黄或瘟黄,为感受时行 疫疠所致。此外,痰、脓液、带下等排出物色 黄,多属热象白色 主虚、寒。白色为气血不荣之候。气 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或失血耗气,血脉不 充;或外寒侵袭,皆可使肤色发白。面色白而 虚浮称为恍白;面色淡而无华,口唇、爪甲无 血色为血虚之象;排出物清澈、淡白,多属寒 象。,黑色 主肾虚、水饮、瘀血和寒证。黑色为 阴寒水盛之色,也为足少阴肾经本色。阳虚水 泛,或阴寒内盛,或肾精亏耗,或瘀血内停, 都可见黑色。 3.望形态指通过观察病人的身形、动作、姿态和体 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形体壮实,活动正常是 正气充盛的表现;而形体消瘦,倦怠喜静是气 血不足的表现;人

8、体或器官形态异常多为先天 禀赋不足或后天疾病、创伤所致;皮肤肿胀多,为水液运化失司,或热毒蕴结,或气滞血瘀所 致;头或肢体的异常颤动多是肝风内动,或气 血不足,无力自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 弓反张,属于痉证,为血虚动风、或热极生风、 或肝阳化风;关节疼痛肿胀、强直变形多为风 寒湿邪痹阻经络或热伤筋脉所致;单侧肢体偏 瘫,伴口眼蜗斜多由风痰、瘀血阻于经络所致。 二、望排出物排出物是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总称。一些是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产生的,如二便、月经等, 在病理情况下会出现异常改变。而一些是在疾,病过程中的产物如痰液、脓液、呕吐物等。了解这些 产物的变化,可以分析脏腑功能盛衰和疾病的性质。 一般

9、来讲,排出物色淡、白,质清稀,多属寒证;色 深、黄、质稠、浊,多属实证、热证。所以素问至 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1. 望痰、涎、涕、唾 在外感病中,痰清有泡沫为 风痰;色白清稀为寒痰;痰色白而易咯出者,多为湿 痰;痰黄稠粘为热痰;痰少不易咯出或夹血丝为燥火; 咳唾腥臭脓痰或脓血的是肺痈;劳 久咳,咯吐血痰多 为虚火损伤肺络。,2. 望呕吐物 胃热则呕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 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胃络伤见呕血;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3. 望大便 大便溏薄见于虚寒证;大便燥结见 于实热证;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便黄糜烂恶臭为

10、肠胃湿热;大便赤白相间为下痢;先便后血,血色 暗紫,称为远血,多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血色 鲜红者,称为近血,病位在大肠与肛门,多为肠道 脉络损伤。4. 望小便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涩短少为热;偶有砂石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小便见血色,热涩刺痛为血淋。,三、望小儿指纹望小儿食指络脉适用于3岁以内的儿童。 由于小儿寸口脉短小,又常有哭闹,以致影响 切脉的准确性,而食指脉络暴露,易于诊察, 可弥补小儿脉诊的不足。小儿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食指第一 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 常指纹为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其临床意 义可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 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11、即指纹浮显者多表证;,指纹深沉者多里证;红紫多为热证;青色 主惊风或疼痛;淡白多为虚证;色浓滞者 多实证;若指纹突破风关,显至气关,甚 至命关,表明病情加重,若直达指端称为 “透关射甲”,为临床危象。指纹对小儿疾 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仍需结合其他诊 法作出正确的诊断。,闻 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 的方法。人体的声音和气味,既是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表现,也能反映相应的病理变化情况。,一、听声音包括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 呕吐、呃逆等声音,一般来讲,声音高 亢有力者为正常或实证,而声音低弱无 力者多为虚证。实证和热证常有声音重 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和 寒证可见声音轻

12、细低弱,静默懒言。此 外,不同声音内容反映疾病的部位和性 质。,1. 语言谵语 神智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 者。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郑声 神智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 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垂危征象。独语 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便止。多为 心气不足或痰浊蒙蔽心窍所致。狂言 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多为 痰火扰心或热入心包。言謇 言语不清,舌强謇涩。多见中风。,2. 呼吸喘 呼吸困难,短迫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 抬肩,难以平卧。实喘发作急剧,声高而气粗,呼 出为快。多为病邪壅塞肺气所致。虚喘来势较缓, 喘声低微,气怯声低,吸入为快,动辄加剧。为肾 不纳气或肺气虚

13、衰。哮 呼吸急促,喉中如有哮鸣声,哮证有寒热之 别,时发时止,反复难愈。上气 气促咳嗽,气逆喉间。多为痰饮内停,或 阴虚火旺,气道壅塞。叹息 时发长吁短叹。多为情致抑郁,肝气不舒。,3. 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 为咳嗽。咳声重浊为肺实;咳声低弱少气或久 咳声哑多为虚证;咳声阵作,终止时作鹭鸶叫 为百日咳;若咳声如犬叫,可见于白喉。 4. 呕吐有胃内容物自口而出为呕吐。虚证或寒证 时,呕吐来势较缓,呕声低微;实证或热证, 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5. 呃逆胃气自喉间冲逆而上,不能自已,俗称“打 呃”。呃逆频频,连续有力,高亢而短,属邪热客 胃。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脾胃虚

14、寒。呃 逆在临床上是观察胃气存亡的重要指标之一,久 病、重病出现呃逆为胃气将败的危重征兆。 二、嗅气味包括身体、口腔、呼吸和各种排泄物、分泌 物的气味。一般气味臭秽或腥臭多为实证热证; 气味清淡者多为虚寒。嗅病气可了解病程长短、 病邪轻重及寒热属性,对疾病的预后有一定意义。,口气 指由口腔发出的气味。口气酸腐,嗳气酸馊多为内有 宿食,消化不良;口气秽浊多由胃中湿热停滞;口气腥腐 可见于内痈或牙疳。 2. 鼻气 指鼻腔分泌物及由鼻呼出的气味。鼻涕腥臭黄稠为鼻 渊;鼻气秽臭而鼻腔干燥,嗅觉减退,甚至不闻香臭,为 鼻藁。 3. 汗气由汗出过多而产生。汗有腥臭为湿热蕴蒸;瘟疫病人 汗气臭秽为热毒甚;水

15、肿患者汗出有尿臭味,为肾气衰败。,4. 排出物的气味痰 咳吐浊痰腥臭,为热毒炽盛,多见于肺 痈;痰液清稀而无腥臭为寒痰。呕吐物 呕吐物无臭味,病人喜热饮为胃寒; 呕吐物酸臭而喜冷饮为胃热;气味酸腐而有未消 化物者为宿食;呕吐脓血而腥臭为内痈。二便 小便黄赤浊臭为湿热;小便清澈而臊 臭多为寒证。大便臭秽多为湿热;粪便有酸气伴 未消化食物多为积食停滞。,5. 某些疾病的特殊气味 有些疾病发展到胃中的阶段会出现 特殊的臭气。如肝昏迷的病人呼出的气体有氨味, 称为肝臭;消渴的病人危重阶段可有烂 苹果的气味;尿毒症患者有尿臊气;晚 期肿瘤或其他危重病人会出现腐臭或尸 臭等,都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问 诊

16、,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的询问,来了解疾病的开始、发展以及治疗经过、 目前症状和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 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诊应当包括问 清一般情况、主诉、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 史等内容,更须围绕主诉重点询问当前证候。在问诊中应当抓住主诉,从整体出发,按照 辨证的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深入询问。问诊时 须耐心听取患者或陪诊者的叙述,也可作启发式 询问,切忌主观地套问或暗示,以免影响病史的 可靠。中医的问诊内容与现代医学中“问病史”多相同,但有其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一、问寒热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和发热的感觉。自觉 寒冷而加衣被或取暖仍不缓解者为恶寒,多为

17、 感受外邪所致,常为发热先兆;而怕冷加衣被 或取暖可缓解者为畏寒,多为阳气衰弱,失于 温煦所致。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出现,为外感表证初期的特 征。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发热重而恶寒 轻为外感风热;发热恶风为外感风邪。,2. 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新病畏寒多为寒邪直中;久 病畏寒多为阳气虚衰。 3. 但热不寒 高热不退为里热炽盛;按时热甚为潮热, 其中日脯潮热为阳明腑实证;午后骨蒸潮热多 为阴虚;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可见于湿温病; 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入营血。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往来,为正邪交争,互为 进退之象,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二、问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常人进食辛辣,

18、或体力活动,或情绪变化,或气温升高,或衣被过 厚等均可使汗出增多。但当汗无汗或汗出过多或伴 异常感觉时,则为病理现象。 表证辨汗外感风寒无汗多为表实;外感表证而有汗,为 表虚证或表热证。 2. 里证辨汗白天不因劳动或厚衣等因素而汗出,动辄尤甚 为自汗,多为卫阳不固;睡时汗出,醒时自止者为,盗汗,多为阴虚内热;大汗多为实热;若汗出如 油,汗热味咸,脉细数无力为亡阴之证;汗出如 珠,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多为亡阳之证; 恶寒战栗,继而全身汗出者为战汗,为热病正邪 交争,如汗出热退为邪去正复;相反汗出身热, 烦躁不安为邪盛正衰。 3. 局部辨汗 头汗可因阳热或湿热;半身出汗可因痰湿或 中风,且无汗

19、部位为病侧;心胸部位汗出多因心 脾两虚;手足汗出者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而致。,三、问异常感觉异常感觉多由病理变化而产生,可出现在机体 各部分,为病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 畅所致。而异常感觉往往是疾病最先出现的症状, 包含疾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信息。应注意询问其特 点、程度、部位、时间等,结合相应部位的功能和 形态等情况。 疼痛疼痛而兼有胀满多由气滞所致;疼痛如针刺状 为刺痛,是瘀血导致的特点;痛如刀割或疼痛如绞, 痛势剧烈为实邪内侵,气机闭阻;疼痛游走不定多,为风邪偏胜或气滞所致;疼痛部位固定多属血瘀或 寒湿偏胜;疼痛而有烧灼感多见火邪致病;疼痛而 觉局部寒冷,得温则减为寒邪阻络或阳气

20、不足所致; 疼痛隐隐,绵绵不绝,痛处喜按,多有气血不足。 2. 酸重麻木 酸指肢体、关节和肌肉酸楚无力;重指头身肢 体感觉沉重,无力抬举;麻指皮下有蚁行感,按之 不止;木是知觉消失,不知痛痒。病变在经络骨节 和肌肤,为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利或气血不足所 致。,3. 眩晕眩为眼目昏花,阵阵发黑;晕指有旋转感二者并见 称为眩晕。多由于气血不足或风火痰浊为患。 4. 耳鸣耳聋 耳鸣是自觉耳中有鸣响,甚则妨碍听觉;耳聋为听 力减退或消失。也与气血不足或风火痰浊有关。 5. 心悸怔仲 心悸指自觉心跳不宁;严重时心慌剧烈,休作无时, 称为怔仲;以虚证为多,也可因邪热入里,痰火内扰, 或心血瘀阻,及水气凌心

21、等病证 6. 痞满 指自觉胸腹部胀满充实,甚至可以摸到包块。主要 由于脏腑气机不畅或痰气交阻所致。,四、问饮食包括食欲好坏、食量多少、食后反应、口渴与 饮水、口味偏嗜、冷暖喜恶等,以判断脾胃以及有 关脏腑功能盛衰,分析体内津液的盈亏输布情况 1. 食欲和食量食少纳呆多为脾胃气虚,或内伤食滞,或湿邪 困脾;脘胀厌食,嗳腐吞酸,多为食滞胃脘;纳少 厌油,黄疸发热,肢体困重,多属肝胆湿热或脾胃 湿热;食欲不振,胸胁胀痛,精神抑郁或易怒,为 肝气犯胃;育龄妇女突然停经而见厌食、呕恶,脉 冲滑,应当考虑妊娠恶阻;消谷善饥,多为胃火炽,盛,如伴有多饮多尿,可见于消渴病;饥不欲 食,常为胃阴不足;食入则吐,

22、多属胃中实火 上逆;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虚寒; 吞咽艰涩,梗噎不顺者,可见于噎嗝证;重病 本不欲食,突然思食、多食,为脾胃之气将绝 的征象,称为“除中”,为“回光返照”之象;儿 童喜食异物,如生米、泥土等,可见于虫积或 疳积。,2. 口渴与饮水口渴喜热饮为寒湿内停;渴喜冷饮为热盛津伤; 口渴而不欲饮者,或水入即吐,多见于水湿内停,或 湿热内困,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 者,可见于瘀血证;多饮多尿见于消渴。 3. 口味口苦见于胃中积热或肝胆湿热;口淡多见于水湿 内停,或脾胃虚寒;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口酸多见 于肝胃不和;口咸多见于肾虚内热;口腻多见于脾胃 湿阻;口臭多见于胃火

23、炽盛。此外,病人喜食辛辣、 热饮多为胃寒;相反喜食生冷者,多为胃中郁火。,五、问睡眠睡眠异常有失眠与嗜睡。不易入睡或易于惊醒, 甚至彻夜难眠为失眠;时时欲睡,精神不振,头重 困倦为嗜睡。虚证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阴虚火 旺,内扰心神或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实证为邪气 内扰,气机不畅或痰湿内盛等所致,病重嗜睡多为 危象。 六、问二便问二便以了解脾胃、大肠、肺、肾及膀胱的情 况。应当注意二便的次数、数量、性质、颜色、气 味、以及有无疼痛、出血等伴随情况。,小便色黄而短少多属热证;色白而清长 多属寒证;多尿、多饮、消瘦多为消渴; 小便刺痛为“淋证”,可因膀胱湿热、砂 石阻塞、肾虚火旺等所致;小便不利,

24、 甚至涓滴难出为“癃闭”,多因肾气虚弱, 或血瘀、湿热、结石所致;而重病见无 尿、神志昏糊,为精气衰败的凶兆;夜 间遗尿或尿失禁,多因肾气不固,膀胱 失约。,2. 大便 次数减少,便硬难排,称为便秘。腹胀便秘,苔黄燥裂多因实热;腹痛拒按,苔 白身冷多因实寒;努挣乏力,排便困难,多为气虚 或血虚所致;次数增多,便溏或如水,称为泄泻, 有寒热虚实之别。大便臭秽,腹痛肠鸣,肛门灼热 多因湿热;便下如水,色淡味腥,腹痛喜温为寒湿; 吐泻交作,泄下酸臭,甚至有未消化食物多为伤食; 完谷不化,迁延日久多为脾胃虚弱,老年晨起泄泻 称为“五更泻”,为脾肾阳虚所致;腹痛,下利赤白 脓血,里急后重多为痢疾;先便后

25、血,血色暗紫, 为远血,为胃脘出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者,为 近血,常见肠道脉络损伤。,七、问小儿及妇女问小儿时应当了解出生前后情况、出生后的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以及常易引起小儿疾病的因素如外感、饮食、惊吓 等。妇女除常规的问诊外,应了解月经、带下、妊娠、生育 等情况。月经应了解时间、周期、数量、颜色、性质,以及 有无闭经、腹痛等情况。月经先期或量多,色淡多为脾不统血;色深红为热迫血 行。月经后期或量少,色淡多为血海不足;色暗有块为气滞 血瘀;腹痛喜温为寒凝血瘀所致。此外,气滞、血瘀、阳虚、 气血两虚均可导致痛经。对于带下,主要了解色、量、质、 气味等方面。带下色黄,质粘臭秽,为湿热下注;带下

26、清稀, 量多不绝为脾肾两虚,寒湿下注所致。,切 诊,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扣击病人肌肤、胸腹、筋骨以及脉搏,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切诊包括一般切诊和脉诊。 一、一般切诊医生运用手指、手掌对病人进行触摸、按压或扣击,以测知局部冷暖、软硬、润燥、压痛、痞块等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如按皮肤的冷热与润燥,可测知疾病的寒热属性和津液的盈亏;切胸腹痞块的软硬,可区分症瘕积聚的性质;扪虚里的搏动,可以观察正气的强弱;而在外科中,常用按压的方法来辨别脓疡性质、成与未成;伤科用按压来了解骨骼的异常。,二、脉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探察疾病 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察方法。素问 六节

27、藏象论说:“心主血,其充在脉”, 脉象随心脏的搏动而产生,反映心气的盛衰,脉道 的通理和气血的充盈。而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运 行气血,周流不息,反映了脏腑功能。当机体受到 内外因素的刺激后,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故脉 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医生可通过脉位的深浅、节律 的快慢、形态的变化,来测知脏腑气血盛衰和正邪 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从而进行诊断。,1. 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及注意事项临床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诊法是指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 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 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 大多认为

28、左手寸、关、尺分候心、肝、肾;右手寸、关、 尺分候肺、脾、命门。在诊脉时,可以让患者在安静环境中休息片刻,减 少运动、情绪和饮食等干扰。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前 臂自然伸展,与心脏平齐,手腕舒展,手掌向上,手指 自然弯曲,在腕关节下垫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显露。 举、按、寻、循是诊察脉象的四种基本指法。医生手指,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为“举”;用力重按至筋骨 为“沉取”,名为“按”;手指沿管径左右推寻为“寻”;手 指沿管径方向上下移动为“循”。用以判断脉的部位、粗 细、长短、力度等。医生在诊脉时应当调匀呼吸,清心宁神,以自己的 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次数。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常人 的脉象应当

29、一息4-5次,约合每分钟72-80次。正常的脉象可受年龄、性别、气候、体质等因素的 影响 而略有改变。如小儿较成人脉为快;女子脉稍细 濡;胖人脉较沉;瘦人脉较浮;夏季脉较洪;冬季脉较 沉;也有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的“斜飞脉”和“反关脉”, 不属病脉。,2.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命名和分类不完全一致,但总的说 来,可按照以下分类归纳。其中一些脉象除在疾病过程中 出现外,也可出现于正常生理状态下。平脉 不浮不沉,从容和缓,不大不小,流利有力, 三部均有,沉取不绝,一息四到五至。反映机体气血充盈, 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和,是健康的标志。称为“有胃、 有神、有根”。 按脉位深浅分:浮脉 轻

30、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里证。沉而有力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按脉的速率分: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小于四至。主寒证。迟而 有力为寒积;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数而 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按脉的搏动幅度分:洪脉 脉形宽大,应指浮大有力,大起大落。主热甚。微脉 脉细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阴阳气血虚甚。 按脉道粗细分: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劳损 或伤寒、痛甚、湿邪为病。,大脉 脉体宽大。可见于健康人。疾病时出现提示 病情加重。大而有力为邪实

31、;大而无力为正虚。 其他一些脉象:弦脉 脉形长而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 痰饮病。滑脉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饮, 食滞、实热,妇女妊娠可见。紧脉 脉形弦急,指感比弦脉更有力。主寒实、痛 证。浮紧为表寒;沉紧为里寒。濡脉 浮而细软,应指少力。主虚证或湿困。弱脉 脉极软而沉细。为阳气衰微或气血俱衰。,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 刀刮竹。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在大量出血 时出现。 节律不齐的脉象:促脉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脉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散脉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衰竭的危重征象。,3. 脉象的分析在临床常可遇见多种致病因素相间为患,在发病 过程中正邪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病人的脉象常常 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脉象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如脉浮数、沉紧、滑数等。这些相兼脉的主病,往往 是各种脉象的主病的综合。如浮数主表热证;沉紧主 里寒证、滑数可能为湿热证等。由于脉象的变化同体内的病变关系复杂,在如何 分析脉象的临床意义时,还应当注意脉象与临床症状 所提示的辨证意义是否一致,称为脉症相应。但有时 二者表现不一致,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称为脉 症不符。此时应当四诊合参,详细分析病机,弄清原 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作出正确判断,不致贻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