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由勤俭败由奢 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艰苦奋斗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秦穆公因信奉“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思想,勤俭治国,秦则得天下。汉文帝以崇尚节俭,力戒奢侈,遂有“文景之治”。而商纣王酒池肉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很快便断送了商汤的江山。隋炀帝奢侈腐化,大兴土木、广建园林,最终国破人亡。唐玄宗沉溺酒色,迷恋玩乐,荒淫无度,招致了“安史之乱” , 致使唐朝盛世一去不返。为此,晚唐诗人李商隐曾由衷慨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里,我们讲几个世界顶尖级“巨人” 的节俭故事,或许能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首先说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对创建明朝基业有齐天之功,但他却从未居
2、功自傲,而是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个人生活异常简朴,即使是给皇后过生日这样的“大事”,朱元璋只是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等极简单的素菜,宴请众官员。而且还约法三章:今后朝廷上下,不论哪个摆设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至今,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然后讲一下华人首富李嘉诚。在2006年度美国蒙代尔中国500富豪排行榜上,李嘉诚以1580亿人民币排名第1位。对于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却不怎么讲究。皮鞋坏了,李嘉诚觉得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所以他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西
3、装穿十年八年是平常事。他经常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带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李嘉诚大约20%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已经捐出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大陆以及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以及开展医疗研究活动,将来还准备为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再说大陆的新希望集团刘永好,他执掌的新希望集团在过去10年投入了5个亿在西部农村,而未来5年中他要投10个亿于西部的新农村建设,让城市居民吃上放心的肉、蛋、奶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得到工作岗位,树立信心,拥有更多的自尊就这样一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巨头,却从来就没有去高档发屋烫过头,花5块钱理一次发已是常事,脚上的鞋子常常只是100多元的杂牌鞋。还有吉利集
4、团董事长李书福,身价数亿,经常出入国内外,但这个贫寒出身的富翁抠门的作风,与其身价简直是背道而驰。李书福在穿戴上极不讲究,他穿的衬衣一件只要二三十元;他脚上穿的鞋子,价格只有几十元正是几十元一双鞋子载着李书福满世界跑。再有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他一人身兼两王,先是享有亚洲糖王的美誉,后来又有酒店大王之称。他涉足的行业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几乎无所不包,真可谓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但他在生活上却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他上下班从来都是挤地铁,对于他来说最奢侈的事情就是打车上班。他穿的衣服几乎没有上百元的。这位被称为香格里拉之父的大老板,办公室被客人们戏称为鸽子窝,书桌与
5、沙发仍是十几年前的款式,他说整洁即好;他从不坐高级轿车,他说公司的宝马与林肯是为外宾及专家服务的。 晚年的郭鹤年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2005年1月,郭鹤年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 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这里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年逾86岁高龄的香港著名富豪余彭年,他虽然子孙满堂,却决定把所有资产全部贡献给社会公益事业,不给子孙留一分钱遗产。从2004年至今,余彭年捐助的“光明行动”,已基本完成白内障手术10万多例,仅2007年就完成5万例。他在深圳投资十八个亿兴建的57层彭年大酒店,其所得利润,全部永久性捐献给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他还把深圳的别墅项目,以及
6、香港的物业管理公司,也全部放入了慈善基金会。余彭年说:“我们对白内障患者的救助不会停止。 ”截至目前,余彭年的捐赠额由07年的20亿元上升到08年的30亿元。 2008胡润慈善榜正式宣布,余彭年以3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捐赠,再次荣获“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称号。这已是余彭年第三次问鼎胡润慈善榜第一名。让人最为感动的是,这位慷慨大度的余彭年,对社会公益事业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要求十分简单,甚至十分苛刻。他视奢侈消费为可耻,极端反对大吃二喝,铺张浪费。大多情况下,他的一顿饭只需要几元钱便十分满足。当然,特别值得一提的人,却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比尔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
7、他没有将自己的巨额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认为,养尊处优只会使孩子们一事无成。于是,他把大半生积累的580亿美元巨款,全部捐献给社会慈善机构和公益事业。不仅如此,这位对人类社会捐献最多经济巨人,生活上却格外节俭:他不愿花钱雇私人司机,公务旅行时坐飞机坚持不坐头等舱,而是坐经济舱;他的衣着从来不讲究什么名牌,只要穿起来舒服就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打折的廉价商品很感兴趣,甚至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比尔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 ”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很不值得。还有一
8、次,作为中国的最高统帅胡锦涛主席出访美国,并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共进晚餐。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在中国乃至全球占有绝对市场的微软公司行政主席比尔?盖茨,完全可以摆出最丰盛的夜宴,什么满汉全席,什么法式大餐,什么欧美大菜,甚至搞点“拔丝金条”、 “糖醋钻石” 之类的也毫不为过!但是,事实恰恰相反,盖茨只准备了区区三道简单菜点:前菜,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这无疑是给我们一些铺张奢侈、挥霍无度的权贵与富豪们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也是给我们每个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教育课!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若是一个中国首富有幸接
9、待一位外国元首,别说三道菜,恐怕上三十道、五十道珍馐美味都觉得“不过瘾”,即使一顿饭花费百八十万都在所不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话本是朱柏庐在治家格言里教导中国人的名言警句,但没想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佬却学的很好,做得更好!看看世界各国这些伟大而卓越的巨人们克勤克俭的优秀品质,再回头看看我们周围的那些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却贪图享乐、追求奢侈的人群,还有我们这个素以“勤俭” 为最大美德的“文明古国” 的每一个国民,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大权在握,口口声声大喊大叫“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的权贵们,我们大家都应该由此反思些什么呢?再提厉行节约,不仅是以历史为镜子,也是
10、清醒地看到我们面对的现实。资源紧缺、生态告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7%,45 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50%,我国还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按理论计算,我国的自然资源只能承载9.5亿人口。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让13亿多人解决温饱问题实属不易。不少部门和研究机构始终在为如何保障粮食高产问题大费脑筋。可同时呢,在2011年媒体曾曝光一个数据,我国每年浪费粮食800 万吨,够2 亿人吃一年。而这仅仅是粮食浪费,更大的奢侈浪费还在其它领域。十八大报告大谈生态文明,积极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将节本降耗
11、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勤俭更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曾经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 , “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翻开厚重的华夏历史,由勤俭而成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文王成了圣人还亲自上朝,日影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昼夜从不懈怠,事无巨细,勤到这种程度。陶侃综理密微,就是竹头木屑都储于有用之物。范仲淹划粥为食发奋攻读,粗茶淡饭砺大志,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由俭入奢
12、易,由奢入俭难。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的教训亦是数见不鲜。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不理朝政,落的个身首异地;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乱,是盛唐趋衰。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就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由节俭到挥金如土,从粗茶淡饭到山珍海味,有的人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在菜肴里点缀金箔,以增加其含金量,另人咋舌。更有甚者,他们拿俸禄、吃皇粮,却不为人们办事。今天,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不知道大家是否由衷的感到过自豪,因为我们国家日
13、渐强大,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可是,我们又曾思考过,这相对优越性的生活由何而来。旧中国水深火热,人民民不聊生,在那样动荡不堪的年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智慧和血肉才换来我们今天的这一片欣欣向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怎么敢忘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岂能抛弃?可是,举手投足之间,浪费却又是我们的惯常之举,面对食堂里面我们一碗又一碗倒去的白米饭,我们可曾有过一丝的怜惜,面对寝室里流过的自来水,我们可曾有过一丝自责。我们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的苦楚,因而不知道珍惜和节约的可贵,随即把浪费当作无所谓。可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却还有许多人正在饱受饥饿的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啊。我们学习勤俭节约,是在学习一种道德品质,学习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为失败做保险,因为任何一个人,一旦奢侈浪费,必然败家或自取灭亡。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俭朴,用冷静的眼光,着眼于我们的一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