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现状的思考2012 年 10 月 25 日 16:39 来源:人民论坛网 就我国目前声乐艺术现状来看,频繁亮相于荧屏的美声、民族、通俗等多种演唱形式似乎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气象。但在这繁华背后却不乏尴尬与隐忧,比如:民族声乐领域“千人一声”、“名嗓克隆”的现象已变得极为普遍。事实上,艺术之核心价值恰在于其独特性、乃至唯一性。具体到民族声乐艺术来说,郭兰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李谷一的知音、关贵敏的太行颂等,至今无人能够替代我们几乎只要一听声音,就可以断定歌者是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如今当红的一些男女歌星,甚至包括被尊为“歌唱家”、享有“顶戴
2、花翎”的若干大牌在内,虽人人嗓音珠圆玉润,却“千人一声”,难觅艺术个性。那么,本该百花争艳的民族声乐艺术,何以沦落到如此窘境?我们又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来修正和改善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生态环境与未来走向呢?大幅度精简高校“声乐专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还是比较淳朴可爱的,人们通过广播、电视和剧场,既可欣赏到各种戏曲、说唱和曲艺,也能聆听到郭兰英、郭颂、李谷一、蒋大为,甚至邓丽君等人的歌曲。这些声音个性十足、神韵独特,用老百姓话说就是“各有各的味儿”。正是有了这些与众不同的“味道”,才使民族声乐艺术乃至整个歌坛活力四射、光彩熠熠。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高校的迅猛扩招,全国“声乐
3、”专业的在校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毕业生瞬间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虽然高等院校也培养了若干称得上“歌唱家”的人才,但和近 30 多年来所积累的庞大毕业生群体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这种窘况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全国开设声乐专业的高校过多,已多达几百所,难免泥沙俱下,致使师生质量均难保证。其次是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陈陈相因除少数高校、个别声乐教育家确有“独门秘籍”外,其他几乎都属大同小异,从南到北、大家都用一个“模子”,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三是人才培养过于模式化。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好似“流水线”上输出的批量产品,无个性可言。第四是,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声乐专业都不太受重视,有的高校甚至无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
4、知识和技能,这意味着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也就是“唱”了四年而已,而没有形成一套知识体系,独有风格更无从谈起。第五是,一个人能否成为歌唱家,主要取决于自身天赋条件的优劣,如果资质很好,只要分阶段进修一下,即可具备登堂入室的状态,没有必要连续花费四年或更多时光。因此,我国高校声乐专业应当尽快实行大幅度消减、归并,转而实行“精英培育”和“素养普及”并举的方针。即国家主管部门经过考评后,仅需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这七大区域,各选一所重点高校开设声乐专业。同时将各地真正精于此道的师资按区域集中到相应高校,并严格控制招生人数。至于其他高校则一律取消该专业,同时将原有的招生名额配置到“文史
5、哲”等大文科方向。此外,各省的师范等院校可以自主开设“声乐选修课”,但不允许单设该专业。一个国家并不需要多少以歌唱为业的“大学生”,但是每个大学生日后都得工作谋生。在大学期间,何不让更多的学子用功于那些真正能够提升他们综合素养的文史哲领域?打破人才选拨的“门派”桎梏“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任何事业兴旺发达之肯綮所在,对于艺术行业而言尤为如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机制上,却存在着不少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怪事,这种状况突出地体现在一些大型文化机构所举办的“选拔赛”上。例如,CCTV 作为国家电视台,集中代表了主流社会的价值导向,尽管它在近 20 年来通过“青歌赛”极大地推动了我
6、国歌唱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它对“民族唱法”的界定过于狭隘,无疑也对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针对 CCTV 的某次“青歌赛”,作曲家吕远曾有一番妙论:“当时出现了一个轰动,参赛选手李琼是通俗组的,歌唱演绎很好,民族组和美声组的评委一致肯定,然而通俗组的评委却给出低分。在会上我问,为什么通俗组给出这么低的分数。他们的答复是通俗组觉得她的唱法太民族了。再问,那么通俗是哪个民族的?谁也说不出来。难道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通俗?”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通俗?吕老的话令人莞尔,但是切中肯綮。细细想来,有意强化“门派之别”、评定准则教条化、评委过于“学院派”导致了这场“闹剧”。其实,当下盛行的所谓“民
7、族唱法”,本质上就是一套“中体西用”的唱法,它发端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大约成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几代人的劳动结晶,目前已成为我国“学院派”民族声乐教学的主流模式。这套方法大量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发声技巧,同时又在韵味、音色和共鸣位置等方面,刻意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和戏曲的部分特色,其创新意义无疑应当肯定。但换个角度看,它显然是个融合了“美声”基因的混血儿,如果从血统上推究,较之滋生于大众的“通俗唱法”来说,它无疑更不“民族”。对此,声乐界前辈王昆曾公开质疑:“怎么样来看民族唱法?到底怎样唱民歌?民歌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展开研究,现在这个民族唱法(似乎)必须得用美声来改造,必须学美声才能唱好民族唱法
8、,要不然就是不科学的、野蛮的、原始的 ”显然,老先生是有感而发。目前,有关“民族唱法”的学术争鸣虽然还难见分晓,对于任何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过度“模式化”的做法,只能导致“物种”的退化、凋零、甚至毁灭。因此,在我国民歌教学、演出和比赛中,应该试图改变这种“民族唱法”一头独大、唯“学院派”马首是瞻的状况。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只有给“民族歌唱艺术”开放更广阔的探索与表现空间,才能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也只有这样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才会更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拓展。充分给予民间歌手展示的主流舞台但凡了解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都懂得,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
9、功都离不开天赋、勤奋和机遇,其中“天赋”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具体到民间歌手来说,即使天赋再高,如果社会不能为其打开“机遇之门”,最终也只能在默默无闻中郁郁终老。近年来,由各大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星光大道”、“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诸多选秀节目,以及花样百出的“网络炒作”,都为民间歌手的成名提供了多种可能。例如,石占明原本是山西左权县的一个普通“羊倌”,但他自从“青歌赛”崭露头角后,即被“二炮文工团”相中;又如,来自吉林农村的李玉刚自“星光大道”胜出后,也被“中国歌剧舞剧院”招纳,并以“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巡演欧美。与院校培养的“批量产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民间的杰出歌手大都具有显
10、著的“个性魅力”,而这正是让歌坛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当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跻身主流舞台。体制内的艺术团体应当对他们敞开大门,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待遇上都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给予其应有的尊严和自信,对此“二炮文工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已率先垂范,其经验值得推广。这些做法不仅能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增强体制内艺术团体的活力,增加博弈市场的砝码。这种做法对于当前“学院派”的主张是一种鞭策,有助于促使艺术院校反思、改良乃至最后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任何“社会现象”一旦出现、形成,都不免要因循惯性延续很久。因此,指望一蹴而就地改革当下我国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就政府主管部门来看,尽管囿于多种利益集团的纠葛,以及学术纷争的困扰,恐一时很难对此做出甄别和抉择,但至少可以采取“不干涉、不偏袒、不排斥”的超然态度,让有关方面去充分博弈。或许在这件事情上,政府暂时采取消极的“不作为”姿态,要比积极的“乱作为”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史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