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略与系统的评估南海问题管带海陆空天惯性世界南中国海主权争议是中国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该海区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区 ,周边环绕菲律宾、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 、泰国等 ,其中一些国家在中国缺乏海上维权能力的时期,占领和进驻了这个海域诸多中国主权岛屿 ,使得这一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变得异常复杂。更为关键的是 ,这一海区是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其中 ,中国进口原油的 80以上。进口铁矿石的 70以上经过南海海域 ,同时也是连接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进出口经贸关系的海上通道必经之地。正是这样的地缘重要性 ,以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 ,使得中国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战略对策 ,以及发展与这
2、种战略相配套的海军防御与维权的体系与系统。长条桌效应用长条桌来描述南海周边国家的地缘态势最为恰当。处于长条桌顶端位置的人总是对桌子的另一部分鞭长莫及,而处于长条桌中央位置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触及长条桌两端部位。南海就是这样的长条桌似的狭长海域,中国就处于长条桌顶端最北面的位置,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则位于长条桌中央,印度尼西亚等是长条桌的另一端。正是这样的地理分布,使得中国对南海中部以南海域的维护主权执勤行动的困难程度和成本比周边其他国家高昂得多,必须采用远洋海军力量才能有效维护位于另一端位置的领海主权,而周边国家无论是民间还是军方涉足这一海域则成本低廉。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使用破旧的小型舰艇也
3、能轻易抵达整个南海海区大部分地点。1949 年之后的 15 年中,中国海军完全处于疲于应付国民党海军对大陆沿海的袭扰作战行动,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协定引进的舰艇大部分都被投入这个时期的反袭扰作战。最早引进的 07 型驱逐舰和 O1 型护卫舰被配备在北海和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仅有战争遗留下来的护卫舰和用民船改装的护卫舰可以抵达西沙一线。其中最典型的由民船改装的广州号护卫舰,舰炮是岸炮直接固定在甲板上,航速比沿海客货轮还慢。南海舰队仅用其执行珠江口外海的警戒巡逻。这类舰艇即使能够抵达西沙一线,也不会形成有效的威慑。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自行建造的 65 型护卫舰在 60 年代后期配属南海舰
4、队后,却因技术状态不佳,出勤率极低。所幸 70 年代适用于南海的 037 型猎潜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南海舰队 400 千米作战半径的轻型舰艇兵力不足问题。1972 年之前不仅是装备因素,南海格局也制约着中国海军行使主权使命。原因是越南战争正处于激烈的交战阶段。自北部湾事件以来,美国海空军一直控制着西沙以南的南中国海海区,中国海军很少进入海南岛以南的海域,而且南越西贡当局采取的敌对态度,使得1972 年之前在西沙一带展开活动困难重重。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能够投入西沙一线的舰艇兵力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及美国海军和南越海军联合力量,在高强度、高戒备状态下的军事对峙局面下,一旦发生冲突,将面临极端的劣势。在
5、当时面对南越海军具备积极挑衅的动机前提下,舰艇不适合前出西沙海域。在前卫战役结束后,美国海军活动范围退往菲律宾,这使得弱小的中国海军获得了直达西沙南部的活动区域。这片海域仅仅是南中国海最北端的一部分,当时中国海军不失时机地将活动扩展到了西沙以南海域。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虽然中国海军根据中央精神,极力将海军威慑影响向南延伸到西沙海域,但是装备与系统的问题却缺乏支持这种行动的实际威慑力。在西沙冲突之前,由于大型舰只缺乏,而且技术状态不佳,导致能够动用进入这一海域活动的舰艇主要是排水量几百吨的 10 型舰队扫雷舰和大型猎潜艇,都属于轻型作战舰艇,而没有更大吨位的护卫舰以及驱逐舰等大型舰艇。这种
6、装备与战略意图的不匹配,使得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一带宣示主权的活动遭到了南越海军的轻视,这是当时南越海军敢于发动战斗的根本原因。西沙海战结束后不久,越南战场的局势发展,美国逐步退出南越,这使得西贡政府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37 度线附近的基地处于北越打击之下,其海军舰艇和作战飞机被迫退往更南方的基地,并且海军舰艇在 1973 年以后逐渐处于闲置状态,无力再涉足西沙。然而此时中国海军执勤范围也同样无力向南延伸,原因不仅是西沙接近轻型舰艇活动半径极限,以及大型舰艇不足且技术状态差,更重要的是西沙海域也是中国海空军当时的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极限,进一步向南则进入舰港一带南越航空兵袭击范围。缺乏防空能力的中
7、国海军轻型舰艇则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不仅毫无可能胜任有效的战斗巡逻,更有可能成为西贡当局报复袭击的目标。然而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统一的越南使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冷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空间处于东西方集团夹缝之中。越南战争结束后,由于越南国内战后重建,以及经济复苏更为依赖苏联主导的货币组织经互会,导致越南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不断屈从于苏联扩展与西方争夺霸权的需要,致使中越关系逐步恶化。这个时期又是持续十年动乱导致的恶果积累最终显露的时期,中国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中国海空军勉强维护在南海取得的成果,难以继续向南延伸维护主权的行动。在中国综合国力疲弱时期,统一的越南不仅取得了从北部湾的基鸿到南方金兰
8、湾,以及更为南面的西贡头顿一带的空军基地和港口,还获得了大批南越海空军遗留的舰艇飞机和装备,并且从苏联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轻型舰艇。这导致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越南能够不受干扰地逐次占据南海中南部大批中国主权岛屿,并且能够充分巩固这一占领成果。1982 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确立的海上专属经济区制度前夕,激发了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涉足中国主权岛屿的动机。这一海域的油气资源以及矿藏资源前景,促使诸多国家急于在 70 年代末期抢先于新制度确立前夕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在专属经济区制度确立之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且与越南进行边境战争。“文革”十年动乱的延误,导致海空军体系和系统
9、在 80 年代初依旧处于 60 年代水平,难以支持海军在南中国海进行大规模的遏制周边国家侵占岛屿的军事行动,尽管中央已经极度关注南海岛屿被侵占情况。当时一批 70 年代建造的 051 型驱逐舰,以及 053 型护卫舰已经批量服役,但是这批舰艇缺乏防空和综合作战能力,脱离岸基航空兵难以独立遂行主权使命,其部署和使用依旧局限于航空兵作战半径内。配属南海舰队的 051 型 160 号驱逐舰意外爆炸沉没,大大拖延了这批驱逐舰在南海执勤的开始。南中国海长条桌地缘效应导致的执勤局限,并没有随 70 年代建造的大型舰只的服役而改善。中国海空军系统与体系与国家海洋战略意图长期严重脱节和不匹配的恶果显现,中国失
10、去了遏制侵占南海主权岛屿的最佳时机。直接导致了当前南海被占岛屿尾大不掉的局面。系统与战略脱节的后果80 年代中后期,中国军方有意采取威慑小规模行动,遏制越南海军向北进占南中国海主权岛屿的行径。当时两国虽然尚处于边境争端状态,但是边境武装冲突已经显出逐渐平息趋势。双方都在为下一阶段的边境划界谈判做准备。这个时期中国区域战略转向对陆地边境以及海上争议岛屿的考察和实际控制。这个时期中国派出多批海洋考察船遍及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1987 年 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十四届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年会、通过了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 ,计划在全球建立 200 个海洋观测站,并委托中国建立 5 个海洋观
11、测站,其中大陆沿海 3 个,西沙、南沙各建 1 个,南沙群岛的观测站序号为第 74 号海洋观测站。中国政府经过近 SO 天的考察后,决定在南沙群岛中的永暑礁建立第 74 号海洋观测站,这是中国向南海中南部延伸实际控制的契机。双方的战略意图再次在南海产生碰撞,由此引发了 314 海战这场是既出乎意料又在预料之中的战斗。这次小规模海上冲突再次表明,中国海军的威慑能力非常有限,并不能有效震慑周边国家对中国主权岛屿的侵占行径。战斗的收获是及时遏制了越南侵占行径向北扩展。海军常规战略威慑效能低下是 314 爆发战斗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国产防空型导弹护卫舰531 鹰潭号,制海型导弹护卫舰 556 湘潭号,以
12、及舰炮型护卫舰 502 南充号组成的编队并没有对越南海军形成遏制性威慑压力。在中方人员已经于 13 日登上赤瓜礁后,其 502 编队三艘舰艇依旧于日落前赶至赤瓜礁附近,在火力强大的中国海军 502 护卫舰炮口下,分别在琼礁、鬼喊礁,以及赤瓜礁分别下锚构成对峙,迅速展开同时抢夺三个岛礁的态势。以至于13 日夜中国海军 502 舰陷入了难以应对的境地。直至次日清晨 502 编队的其余两艘护卫舰抵达,与越南海军三艘舰艇分别展开对峙才重新构成有利态势。即便在中国海军拥有如此优势的火力和兵力的情况下,越南海军依旧于 14 日晨向赤瓜礁投送登岛兵员和建立临时据点的器材和材料,全然不顾及近在咫尺的中国海军强
13、大的护卫舰火力。直至战斗爆发,登岛越军人员和附近越南海军舰艇等到行动和交火并没有因中国海军 502 编队的优势而中止行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2006 年越南前海军人士谈及这一事件时透露,当时越南海军除拥有长期战争锤炼建立的勇气与信心之外,越南海空军对中国海军舰艇在南海中部活动是有军事准备的,采取海军轻型护卫舰在近海执勤,战斗轰炸机进入机场值班等措施。部分反舰弹药也处于随时作战的技术状态。越南海军编队人员战前动员清晰地指出了中国海军的舰艇和装备体系的弱点,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前出赤瓜礁海域的编队官兵建立了信心,敢于在中国海军护卫舰编队威胁下做出继续抢占岛屿的行动,并毫不犹豫地发起袭击。502
14、 编队在 1988 年 314 海战中的处境是险恶的。开火还击整个战斗过程 48 分钟,包括救援越军落水人员到全部撤出战斗大约耗时两小时。在这段时间内,越军航空兵完全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战斗准备并抵达赤瓜礁海域。531 舰在 l0 时左右发现的接近目标是越南空军战斗机,并没有携带反舰武器。502 编队在战斗结束后迅速后退至陵水一线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内,越军失去了实施报复性反击的最佳机会。据战后越方有关资料透露,通信和情报的混乱导致了其延误,此外国际政治因素也是促成河内最终放弃实施报复性反击行动的重要原因。314 海战反映出常规威慑力量对南海中南部威慑效能不足,在脱离岸基航空兵防空体系后,脆弱不堪,难
15、以胜任向更远延伸主权执勤的使命,海军的系统和体系与国家走向海洋的长远战略构想严重脱节,制约了此后数年中国海军向南海伸延对主权岛屿实际控制的行动。转型时期的体系与系统长期以来,为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提供远程支援与防空的航空兵力量,主要是由部署在海南岛的海军航空兵承担。越南战争期间,海南基地的海军航空兵曾经挑战美国海空军,并多次取得战果,然而其装备状况更新缓慢。其歼-6 型战斗机一直使用到 90 年代初期,80 年代换装的歼-7 型战斗机至今依旧战斗值勤。80 年代海军高层在批评部队训练状况讲话时,指出很多舰艇多年以来没有进行 200 千米以外的海上训练,部分军官长期不出海训练等。由此透露的信
16、息表明,当时海军舰艇活动半径在 200 千米左右。这与中国在 80 年代依旧奉行 50 年代近海防御思想密切相关,航空兵 300 千米作战半径远超出当时海军舰艇的作训要求。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国海军防御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过重新调整,中国海军近海作战体系和系统都是以此为依据。在 80 年代开始转向南海维护主权使命时,南海长条桌地缘效应就使得这一体系漏洞百出,用了 40 年时间建立的整个近海防御体系没有涵盖南海中南部,对南海北部中沙群岛一带的涵盖也极不可靠。在装备歼一 8 型战斗机之前,从海南基地起飞的作战飞机仅能为海军舰艇活动提供中沙群岛以北的防空屏护以及空中支援。其中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航空兵可
17、以提供持续的、高强度的防空屏护,在更南方的中沙群岛附近,航空兵仅能提供短暂和间歇性的防空屏护。海南岛基地航空兵对中沙群岛以南大片海域鞭长莫及。由于早期歼-7 和歼-6 型战斗机全天候能力有限,因此中国海军舰艇在这一带得到的空中屏护和支援很不可靠。直到 90 年代初海军航空兵第 9 师开始装备歼-8B 型战斗机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善。歼-8B 型飞机不仅飞行速度可高于歼-6 和歼-7 型战斗机,而且最大作战半径扩大了近一倍,最重要的是拥有性能稳定、作用距离更远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在南海深处执行防空任务时,海岸远程空情雷达往往不能提供大部分海区的低空情报保障,尽管这些防空雷达监视距离可达 500
18、至 800 千米。此外,由于海上净空条件远远好于陆地,入侵目标可以采用比陆地更低的超低空航路。这一战术策略导致的后果就是进一步扩大了防空雷达的低空探测盲区,即便在南海部署舰艇对整个空情保障体系进行低空补盲,但是低空很难形成连贯的监视区。目标超低空飞行在雷达情报网上仅能体现间断的航迹,必须由战斗机自行搜索,截获目标后再行战术机动。在 80 年代至 90 年代转型时期,中国海空军没有建立综合空情保障系统,在雷达情报不连续的情祝下,对战斗机自行搜索依赖性更高。歼-8B 型飞机部署海南的意义非常重大。南海地理条件将是限制远程战斗机效能的主要因素。部署歼-8B 向中沙以南的南海海域延伸防护半径的瓶颈是西
19、沙群岛以南近 500 千米是岛礁很少的宽阔海域,必须跨过这片荒凉的海域才能抵达南沙群岛岛礁集中分布的海域,即争端维权海域,这超出了海南部署的歼-8B 型飞机最大作战半径。正是这一因素,促使中国海军在换装远程战斗机之前,开始在西沙群岛进行前进基地建设。在 1973 年取得对西沙群岛稳固的实际控制后,中国海军开始在该群岛修建永备式防御设施,包括小型降落场、雷达站和供给装卸码头、岛礁锚地等。80 年代海军提出重视海上交通线防御问题时,开始扩建西沙永兴岛国防设施,将其规划成海军大型前进基地。在 314海战之后,加快扩建永兴岛机场 2400 米的跑道,并于 1991 年竣工。这个机场完全是平战结合设施,
20、空军指挥所与空中管制一体,在南海突发事件中,可以成为航空兵前进基地。进驻此地的歼-8B 型战斗机作战半径可覆盖南沙群岛中部海域,为海军在该海域维护主权行动提供直接的防空屏护和空中支援。20 世纪 80 年代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 1983 年讲话时指出,现代海上冲突是以局部冲突为主,特点是突发和短暂,速战速决。并且要求海军装备发展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刘华清的讲话实际上反衬了中国海军当时的装备难以适应这一冲突形态。1988 年 314 海战是综合因素导致越南海空军放弃了报复反击,并非海军编队装备体系构成的有效威慑所致。S02 编队所有舰艇仅具备抗击传统的战斗机桅顶空袭的作战形态,包括 37 毫
21、米舰炮和红旗-61 舰空导弹都没有可靠的拦截低空小目标的能力,对反舰导弹防御极不可靠。而 80 年代以来,海上战斗主要手段为采反舰导弹,因此主要要求舰艇在任何时候防御战斗都必须是以抗击反舰导弹为主,这恰恰是转型期中国海军舰艇的薄弱环节,这是 314 海战中,502 编队处境险恶的根本原因。1988 年越南空军苏-22M4 型战斗轰炸机对整个南海海域活动的中国海军舰艇构成威胁,这种飞机可以携带空地导弹,尽管并非专用的空舰导弹,但是可以采取高空投射,使射程超过红旗-61 舰空导弹的最大射击斜距,并准确击中目标。这种反导能力的缺失是 80 年代中国海军的普遍现象。驱逐舰和护卫舰仅配备制海导弹武器,防
22、空系统则主要是中小口径舰炮,而且这些舰炮火控系统是根据 60 年代技术指标设计,主要采用雷达指挥仪集火射击,以及各炮位上向量瞄准具分列射击。而反导作战要求舰艇具备配备高精度跟踪装置的火控系统控制高射速的精密舰炮,与舰空导弹系统共同构成多重拦截。80 年代末期,包括装备红旗-61 舰空导弹的 531 鹰潭号护卫舰在内,都不具备这种有效的反导能力二为抗击战斗机设计的红旗-61 导弹制导精度和引信触发脱靶量都远远高于反导作战要求,在多数情况下都会与目标擦肩而过。这个时期海军舰艇舰炮系统更不乐观。包括 051 型驱逐舰在内,主要的也是唯一的防空系统就是 37 毫米和 57 毫米半自动舰炮。早期型号的
23、051 驱逐舰采用 515 型或 354 型搜索雷达为 37 毫米和 57 毫米舰炮提供目标指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对空射击依托 343 雷这和指挥仪,多数情况下依靠与 343 组合的指挥仪集火射击,或者各炮解列射击。而 053H 型护卫舰上的 37 毫米舰炮主要依靠射击指挥仪。如此粗糙的火控系统仅适合抗击战斗机和直升机一类的目标,对低空小型的反舰导弹效能极为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应对南海复杂局面缺乏系统与体系的基础保障。中国海军早就对此有深刻认识。时任海军司令的刘华清上将在 1983 年讲话中指出:这些50 年代水平的舰艇应当停产或减产,必须发展具备现代化综合作战能力的海军舰艇。然而转型
24、期的中国经济正处于紧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海军大规模发展规划被推后。在 314 海战后,海军装备更新的紧迫性再次被提出,作为临时性应急措施,在部分 051 驱逐舰上安装了引进的海响尾蛇舰空导弹系统,这批舰艇的改造,使得三大舰队在很短时期内拥有了可靠的抗击反舰导弹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很有限,但是结束了海军反导系统空白的尴尬处境。态势与冲突策略314 海战之后的 20 年内,南中国海进入相对平静的时期。这个时期周边各国对南海中国主权诸岛屿的侵占态势逐渐固定,与此同时中国陷入了两岸危机,这场危机持续了 12 年。中国海军全力以赴地进入反分裂战争准备。包括南海舰队在内,舰艇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这
25、造成了对中国政府在南海局势决策的掣肘。1980 年至 1996 年台海危机间的 i6 年中,是中国海军不断扩张对南海主权岛屿实际控制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中国海军装备并不适应应对南海的突发性军事冲突,却依旧将实际控制延伸至南沙群岛中部,并于 1983 年首次巡航最南端的曾母暗沙。1996 年之后,台湾当局表示出明显的分裂倾向,任何大规模国际争端都可能被利用,并发酵成为大国干涉以及台独势力走向实际分裂的契机。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对温和的政策,维持南海格局,防止进一步恶化和发酵。2008 年长达 12 年的台海危机走向缓和,这场危机促使中国军队脱胎换骨,却又迫使对南海方向实际控制停滞不前
26、。在中国军队脱胎换骨的 12 年中,中国综合实力在迅速增长,在 2l 世纪初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稳定和最快速的国家。并于 2008 年之后,逐步超越德国和英国,进入世界经济体排名前列。经济的迅速成长,使得中国国际地位悄然发生巨变,中国被推到了与世界大国博弈的前列,成为引领亚洲区域经济,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经济的火车头。包括越南在内,东南半岛成为与中国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实际上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系这场博弈所需要依托的后院。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得南海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和复杂。中国必须在世界权利格局博弈中最为重要的对本区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主权岛屿维权问题上寻求平衡。站在大国博弈前列的中国,需要更为
27、广阔的国际空间才足以支撑巨大的经济总量。因此中国必须建立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用这一空间巨大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撑与世界大国博弈的经济增长,积聚强大的能量。这一现实的经济态势,使得中国必须承担地区稳定,防止外来势力大规模进入这一地区,并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等等的责任。这一责任却与夺取主权岛屿和海域实际控制存在冲突。中国面临艰难的平衡与选择。1998 年中国海洋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转折。中国政府将国家武装力量与海洋执法行政分离,这种海洋维权结构远比此前海军作为国家武装力量遂行维权更为灵活。海监能够放手进行海洋执法,由此引发的各种规模的冲突都在行政执法事务解释范围,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武装力量军事冲突。这标志
28、着中国将采取更为有力的海洋执法来维护国家主权。2006年之后,大型海监船的建造,更进一步表达了这一决心。这些大型执法船不仅拥有强大的续航力,能长时间持续巡航执法,而且排水量超过了周边国家的海军舰艇,拥有坚固的撞击舰体结构,能够在非武装冲突的海上撞击与排挤争端中获得压倒性的绝对优势,同时规避了外交和国际政治引发的问题。自 2007 年以来,周边国家入侵中国领海的船只,包括这些国家部分海军和执法舰艇遭致中国海监舰艇的重创事件迅速上升。在和平执法中,中国执法机构迅速占据上风。由于周边国家综合实力有限,这些国家很难建立与中国海监舰艇相匹敌的执法船只,导致这些国家维持入侵中国主权岛屿局面的成本急剧增加。
29、然而这种在南中国海以执法形态出现的争端,却对国家武装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争的原因一书作者斯蒂芬范埃弗拉的观点认为,冲突最频繁的原因是当事人员对态势的误判。包括利益格局的变动,资源控制权利格局的变动,对冲突结局的错误乐观预测,对冲突成本的错误估计等。这些因素在南海都有非常典型的分布存在,因此中国武装力量必须具备应对南海突发冲突的能力。战略与系统的搏弈虽然因历史原因周边国家对中国抱有疑虑,但是南中国海周边主流趋势是越来越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冲突形态也随之变化。程度激烈、突发性和持续时间短暂成为该地区当前时期内的主要形态。时代背景和冲突的变化,促使周边各国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
30、体系,图谋在未来潜在的冲突中,能够迅速获取主动,以便重新回归斡旋与商洽中掌握有力的筹码。在这类冲突中,海空军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威慑能力,在短时间内对冲突做出及时反应,迅速夺取战场优势。态势与冲突形态,不仅对中国海空军装备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海空军军备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南海周边国家相继进入了装备系统更新的高峰。争取在潜在的南海争端冲突中,迅速夺取战场优势。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南海主权争端体现为争夺主权控制为主的直接战略博弈,与此同时,还夹杂与外来势力对该地区以有效影响为主的间接战略博弈。间接影响该地区的外来势力包括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为此
31、,中国海空军在南海地区的威慑能力,必须以建立既能够适应本地区控制博弈,又能够有效威慑并遏制区域外势力影响为基准。南海周边各国中,越南是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越南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越南海空军发展缓慢。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后期,越南海军主要采取防御态势,尽管如此,越南海军依旧在装备极其陈旧与落后的情况下,对南沙群岛中多个岛屿实施了实际控制。这与这段时期中国海空军总体能力不足密切相关。即便在 314 海战后,越南在南沙中南部的实际控制依旧在中国海空军威慑范围以外。314 海战后,随着越南经济迅速发展,越南开始更新海空军装备。包括采购苏-27 型战斗机,采购和升级苏-22
32、M4 型战斗轰炸机。这一阶段越南军备更新完全让位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对南海的军事威慑手段主要以航空兵为主,苏-27 机群提供空中屏护,苏-22M4 机群和导弹艇遂行对海打击。航空兵与海军导弹快艇相结合实施有效遏制。这种威慑形态对应于这一时期中国在南海的海空军综合实力。这一时期中国在南海的海空军力量并不足以有效克服越南的军事体系。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缺乏足够的装备舰空导弹的大型舰艇,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装备有红旗-7型,以及红旗-61 型舰空导弹。这两型导弹系统中,红旗-7 型导弹具备有限的反导能力,适合拦截诸如 P-15 一类的大型亚音速反舰导弹,但是对苏-22M4 和苏-30MK 带的
33、小型空地、空舰导弹,以及苏-30MK 携带的超音速空舰导弹的拦截效能急剧下降。更为致命的是,众多老式驱逐舰和护卫舰既缺乏有效的近程拦截手段,又缺乏多模式的电子战系统,这使得大部分舰艇拦截火力不仅单薄,而且非常不可靠。这一时期中国海军装备系统的不足,使得应对冲突的有效兵力仅 1 艘 051B 型驱逐舰,4 艘 053H2G 和 053H3,以及 2 艘改装了响尾蛇或红旗-7 型舰空导弹的 051 型驱逐舰。其中051B 型驱逐舰和 053H2G 以及 053H3 型护卫舰有相对完备的电子战系统,051 改装型驱逐舰则电子战能力不足,舰队中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舰艇没有舰空导弹系统,电子战能力同样不足
34、。整个南海舰队在这一时期没有舰艇配备近程反导系统,由 76A 型 37 毫米舰炮承担近程反导拦截。对这种采用双重命中体制的舰炮反导拦截效能一直存在争议,争议最后完全陷入了迂腐的学术之争。海军论证和设计部门采取更为实际的工程办法,就是布置多门 76A 型舰炮,交战时实施概率图形和多层次连续齐射,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拦截效能,所付出的代价则是为此耗费舰艇大量的有效空间,以及需要额外处理舰艇稳性,这种工程方法对于舰艇的隐身,系统的冗余,以及布置多层次的防空火力造成了限制。因此在新型近防系统服役后,不再采用,而且对老式舰艇也开始改造。同时期中国军事力量对南海威慑影响的不足,不仅体现在海军的系统能力弱,航空
35、兵威慑能力同样有限。最南端海南岛基地虽然很早已经部署大航程的歼-8B 战斗机,但是这种飞机在越南 90 年代初引进苏-27 型战斗机之后,性能处于劣势。尤其是南沙群岛争端海域已经成为超出了中国海岸远程空情雷达保障范围,任何战斗机在此都将处于被动局面。而越南海岸的高山雷达站不仅能够从北部湾到南海最南端的全部空情保障,还能够凭借南沙群岛中部大型岛屿上的雷达站,以及海军护卫舰,在南沙群岛中部,构成覆盖南海中部,并横贯南海的带状全空域空情保障。这一空域范围内,越南海空军具有绝对的战场情报优势。越南构筑的这条条带状海域地幅宽度数百千米,近似南海的腰带,阻断了中国海空军向南扩展威慑影响力和实际控制的步伐。
36、实际上中国与越南在 314 海战后,在南海的博弈主要围绕这一宽大的条带区域。越南在20 世纪 80 年代取得实际控制后,不断巩固这一带对中国维权南进的阻遏能力,而中国的海空军发展方向就是不断削弱“南海腰带”的阻遏效能。在苏-27SK 和苏-30MKK 配备广州军区空军之前,中国航空兵主要优势控制空域在西沙群岛及以北空域。在这一空域中国航空兵不仅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而且拥有情报保障和海空协同,以及空地协同的巨大优势,甚至可以通过在西沙部署战斗机前进基地,而向南延续航空兵防空区近 300 千米。然而西沙群岛至南沙群岛之间近 600 干米的宽阔海域逐步显示出越南构筑的“南海腰带”效应的优势,中国航空
37、兵体系的优势开始急剧下降,越南海空军体系优势迅速开始上升。打破南海腰带态势现象的途径则是强化和延伸中国海空军的体系效能。90 年代末期开始,歼-8D 以及苏-27SK 和苏-30MKK 陆续配备广州空军,中国在南海地区的远程航空兵总兵力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南海北部的制空优势区,与此同时,引进和自研的新型驱逐舰、护卫舰开始扭转舰队防空反导能力不足和层次单薄的局面。2000 年以后,越南海空军装备更新与引进进展缓慢,仅仅在 2003 年采购了一批苏-30MK 型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这一时期中国海空军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应对台湾海峡局势的突然恶化。越南非常清楚中国的战略处境,因此国家政策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主。
38、也正是这个阶段,越南从贫穷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东南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为此有人甚至惊呼越南经济增长速度走到了中国的前面。快速的经济增长所积累的资本力量,为越南加强南海军事力量创造了条件。在 2008 年台湾海峡危机缓解后,越南的南海危机感上升。越南认为在台海危机结束后,中国的注意力必将转向南海,越南将首当其冲。正是这种对华战略的焦虑,促成了越南在 2008 年开始了井喷似的军备采购。1988 年 314 海战后的一段时期,由于苏联经济出现萧条,使得越南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受到影响,苏联解体后,越南彻底失去了经互会的支援。1991 年,越共“七大”强调采
39、取政治、外交、军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积极的政治对话解决区域性国际争端;认为期内爆发针对越南的大规模战争可能性低,但爆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增大。自此越南开始强调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国家战略,以积极防御战略取代积极进攻战略,提出所谓“海域保卫战略” ,同时强调调整战略部署,完善以“区域防御”为骨干的全民国防体制,侧重应付中、低强度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及制止内乱;明确提出“正规、精锐和现代化”的质量建军方针,大量裁减常备军,重点加强海军、空军和技术兵种建设,通过一系列调整,越南军事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导致了随后越南对装备体系的更新。由于占有地缘优势,越南建立横亘南海的控制与威慑体系成本远较中国
40、低廉。越南海疆保卫战略由两大部分组成,即部署在群岛岛礁防御力量和部署在本土的海空突击力量。越南占领岛礁的防御体系包括在建立永备工事和基础设施,部署观通系统和火力配系,依托众多岛屿形成星罗棋布的支撑点,由岛礁支撑点构成覆盖南沙群岛海域密集的观通网络和防御体系,用于监视和军事控制防御。越南构筑的南沙群岛防御体系平时承担对占领岛礁的实际控制,战时则承担观通保障、抗击和迟滞敌方的进攻,同时作为实施反击的据点。与此同时,本土强大的海空军力量作为战略机动部队,平时保持连接群岛海域与本土的通道畅通,战时对进攻的敌方海空军实施歼灭性突击。越南中远期战略发展方向就是不断加强和巩固这一体系,长期保持占领和实际控制
41、,使侵占逐步趋于合法化。越南的岛礁军事防御体系南沙岛礁的地理特点就是多数岛礁面积极小,甚至涨潮时完全没于水下。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海军对南沙群岛北部部分岛礁采取回收主权行动时,登岛部队在涨潮时只能站立水中守护国旗和界碑,后期采用在岛礁上建立高脚屋才克服涨潮全岛没于水中带来的问题。越南占领军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驻守控制岛礁多数仅有象征性的兵力哨所。这些哨所主要执行占领宣示使命以及提供观通保障,防御意义极其有限。主要防御支撑点是较大的岛屿,如南威岛等。越军在岛上的主要火力配置也体现了越军的据守特色。在越南占据的南沙诸岛中,被其称为长沙的南威岛是越南南海威慑体系的中心支撑点。该岛位于南海中部
42、近乎正中央位置,是越南占领和控制南沙群岛以及南海的重要节点。1973年南越海军对南威岛实施占领,1975 年北越政权夺取并接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南威岛已经成为控制南沙群岛海域最重要的基地。当前南威岛大约驻扎有一个营的兵力,是南沙诸岛中规模最大的部队。越战期间,南越登岛部队修建了一条 600 米长的小型跑道,2007 年后,越南政府对该跑道进行了进一步的整修并于 2008 年竣工,越南国家旅游局声称计划用于观光旅游。实际上这类处于争端地区前线的小型机场不仅是越南政府企图将占领合法化的工具,而且军事意义更大。能作为越南小型飞机远离本土的起降场,大大延伸了越南在南沙群岛观通范围。这些小型飞机飞
43、行半径可达南海最北端的海南岛,对舰船编队的预警时间将近 8 至 24 小时,可以监视中国海军在海的全部活动。与此同时,该岛部署小型反潜飞机或直升机时,能够提供 500 公里以内的快速反潜手段。50C 公里反潜圈覆盖了整个南沙群岛海域,并于越南本土为基地的海空反潜圈密切交叠。在南沙直接部署前沿航空反潜兵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南沙群岛海域的潜艇活动,既能够为越南本土连接这些越占岛屿的通道提供安全防护,又能够及时遏制对手进攻岛屿的秘密军事行动。越南在南威岛上部署有 500 千米的远程空情雷达,由于南威岛没有足够海拔高度的地貌,越南雷达只能部署于建筑物基座上,能够提供 500 千米范围内的中高空空情
44、,以及 45 千米地平线范围内的低空和超低空空情。由于岛屿缺乏陆地那样的连贯性,使得难以有效配置低空补盲雷这,主要依托周边个别岛屿观通设备构成不连续的、分离的低空警戒空域。在南沙越占岛礁中,其他有条件的岛礁,越南也部署了相应的观通和守备兵力,由此构成以南威岛为核心,横亘南海中南部,地幅宽度 500 千米,纵深 600 多千米的群岛控制带,与相隔 300千米左右的越南本土海岸防御体系衔接。理论上低空飞行的战斗机,能够利用南沙群岛越占岛礁低空警戒空域之间不连贯缝隙穿透越占岛屿空情警戒体系,但实际上实施非常困难。这些岛屿在军事冲突中除了承担对海空的监视节点使命外,还有作为迟滞对手抗登陆的强大据点的使
45、命。越南在南沙岛礁的抗登陆部署立足于充分发挥各种配置兵器的威力,达成分阶段抗击的杀伤层次,力争将敌歼灭于海上。越南海军认为,针对众多弹丸岛礁的行动,难以采用大规模的登陆兵力,通常为连排级规模,支援舰艇编队规模同样有限。因此越军主要采取依托坚固的阵地据守,杀伤登陆有生力量为主。一旦对方登陆兵力遭到致命的打击,规模有限的编队火力袭击毁伤效能有限,难以清除岛屿上的防御工事和火力,同时,由于顾虑来自越南本土的海空突击,必然选择后退。这正是越南对 314 海战的总结。越军的这一战术观点无疑是有针对性的,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越军在岛屿上配备的主要火力战手段是常规火炮和反坦克导弹,而没有建立反
46、舰导弹等重型远程火力手段。重型岸舰导弹系统必须建设相应的永备式发射和火控雷达阵地,而岛礁缺乏足够的机动纵深。舰艇在远处就能监视和打击全岛各处目标。而采用固定阵地又缺乏部署足够的防空系统的纵深,因此越军选择适合在抗击轰炸和炮击的工事中使用的常规火炮作为火力战主要手段。越军在长期的战争中,对利用工事防御轰炸和炮击的经验非常丰富,这些经验很多成为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集团的军事工程基础原则。这些火炮包括部署在小型岛礁水泥工事中的中小口径高炮,同时兼顾防空和扫射水面目标。在诸如南威岛等较大岛屿部署的重型加农炮主要用于抗击靠近的舰艇和两栖车辆,尽管这些重型火炮并没有舰炮那样与火控系统直接交联,但是由于工事的
47、坚固程度和隐蔽性远远超过舰艇,因此海岸火炮在与海军舰艇的炮战中并不会居于劣势,甚至还拥有火炮数量和工事分布造就的优势。目前在越占岛礁中,有条件驻守的岛礁主要配备高平两用火炮和步兵轻型武器火箭,在核心支撑点还配备有坦克作为机动火力点,以此构成远、中、近火力配置体系。很多主要阵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隐蔽部,包括替代早期高脚屋的独立混凝土塔形多面堡,越海军称之为“钢铁炮台” 。在抗击对方登陆行动时,越军守岛部队主要运用岛礁或工事上配置的 85 毫米或 76 毫米加农炮射击处于展开阶段的登陆兵力,距离大约 4 至 8 千米。在当对方进入约 3.5 千米换乘区时,用 37 毫米炮加入射击,当对方实施登陆
48、冲击时,则集中所有兵器猛烈射击。在较大的南威岛和鸿麻岛上,部署有 130 毫米加农炮的阵地,对海上舰船的打击距离可达 15 至 27 千米,能够有效打击进攻的舰队,并且破坏对方的展开与换乘条件。由于越南也在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在一旦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越南对我国控制的南沙岛屿,对舰艇、岛岸设施进行突袭是有效的反击手段。越军的逆袭与反击主要包括对我国夺取和占领的岛礁实施登陆战和破袭战。由于长条桌效应,越南海空军在南海中部的活动不易被中国海岸雷达监视,同时越南空军能够利用地缘便利,直接威胁前出部署的中国空军预警机,迫使中国空军的空中战役体系必须保持强大的兵力进行战斗巡逻,这也使得中国海空军执勤行
49、动的持续性被削弱,使得越军实施这类作战有很大的便利。在实施对岛礁的逆袭反击作战时,占据地缘优势的越军完全有可能避开中国海空军前伸巡逻的窗口时间,采用苏-22 等型飞机对目标岛礁进行空中突击,削弱岛礁防空和纵深火力,以及摧毁大型远程观通系统,随后实施导弹艇对岛礁的导弹攻击,清除主要火力点,大型舰艇对岛礁实施舰炮火力压制,摧毁和清除浅近纵深火力点,掩护陆战队乘坦克或运输机登陆。而越南空军战斗机集团则在越军实施突击行动的窗口时间提供屏护,阻止中国海空军支援和遮断战场。对面积小、驻兵少的岛礁,越海军也主要采用破袭战,歼灭守岛有生力量为主,打完即行撤离。越南海军陆战队一贯强调兵力使用上的秘密、突然,惯于采用欺诈、疑兵等手段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也是越海军特种部队的传统战法。破袭战术是分散潜入,独立行动,隐蔽接敌,突然进攻。破袭的目标通常先考虑防御能力弱、抗沉性差的大中型舰船,特别是运输船、油船等辅助船,对方指挥所、雷达站、码头、仓库等重要目标也是越军破袭战目标。越南特种部队通常先期派遣精干人员抵达侦察,掌握目标区的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以及水文气象等情况,然后制订预案。破袭战的时机一般选择在夜间或能见度差的恶劣天气,接敌时机通常在顺流或平潮时。兵力编组多以 3 至 S 人组成,分为侦察、火力、爆破组。作战方式视情而定,一般将参战人员及其工具器标兵、武备进行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