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扑克牌学习,也是其他爸妈教的,大致方法如下(引用非原创):首先,孩子在引入计算之前先要学会 100 以内的数数,从 1 开始会顺序数到 100;要会数实物,点着实物从 1 件数到 30 件;会从 20、19、18 依次倒数数到 1;认识 1-10 的阿拉伯数字;会运用实物数数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如篮里放 5 个苹果,加进 4 个,数出篮里有 9 个苹果;盘子里放 8 块饼干,吃掉 3 块,能数出还剩 5 块) ;能正确地比较 10 以内任意两个数的大小。只要孩子认识达到了这个水平,就可以进行 10 以内的加减了。一、 凑 10 法熟悉加法交换律把扑克牌中的 K、Q、J 和大、小王抽去,
2、每副剩 40 张牌,每张牌上都有点子,成人和孩子各执一副。游戏时家长先出一张牌,例如“2” ,要孩子拿出一张“8”凑成“10” ,就算孩子赢了,给奖;要是凑不成“10”就错了,重凑。如果孩子先出牌,成人有时要故意凑错,让孩子来纠正。通过几次游戏,孩子对 2+8=10、3+7=10、4+6=10、8+2=10 、9+1=10 都很熟练了以后,再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训练;让孩子回答 1 加多少等于 10,2 加多少等于 109 加 9 少等于 10;待孩子都会熟练地回答以后,再提问“几加几等于 10”、 “10 等于几加几”两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两个未知数有困难,还要提示孩子从 1+9=10 到
3、9+1=10 一直到回答两个未知数完全熟练为止, “凑 10 法”就完全地掌握了。这时候孩子已知 10 是 2 和 8 加起来的,自然也知道 10 减去一个 2,还剩有 8,或者减去 8 还有 2熟练掌握了 1+9=10,2+8=108+2=10,9+1=10 之后,只要告诉他被加数同加数可以互相调换,孩子对“加法交换律”也就熟悉了。在教孩子做游戏学“凑 10 法”时,要随时引导孩子从 100 到 1 的倒计数训练;数 11 到 20 或更多的实物数量,还要教会孩子知道两个 10 是 20,三个 10 是 30十个 10 是 100,十个 100 是 1000 等等,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10
4、 以内加减法,实际上完全是一个熟练问题,孩子会数苹果、会数饼干,自然也会数扑克牌上的点子,尽量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在牌上游戏数点子就行了,这里不再赘述。 怎样帮助学正确、熟练计算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传统教材在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数的组成和分解,如,5 和 1组成 6,4 和 2 组成 6,3 和 3 组成 6;6 可以分成 5 和 1,6 可以分成 4 和 2,6 可以分成 3 和 3。通过实际操作后,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背诵,作为计算 1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计算 42?要求学生回答:因为 4 和 2 组成 6,所以 426。10 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来源于 1
5、953 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前苏联教育部批准的普乔柯著小学算术教学法 ,在该书中讲到 10 以内数的教学,提出认数教学有四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是教给学生数的组成,并且指出数的组成是 10 以内加减法的思维支柱。普乔柯的这种观点在我国影响非常大,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教材,都非常重视这部分内容。我认为数的组成和分解就是数的“合”和“分” ,和加减法的含义是一样的,两者不是因果关系。不必要在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先学一遍组成和分解,更不需要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可以和学习加减法结合起来,合就是加法,分就是减法。在新教材的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有很多有关数的“合”和“分”的练习。如“小猫吃鱼”练一练的第 4 题,
6、有关“5”的合和分, “猜数游戏”练一练中的第 4 题,有关“6” 、 “7”的分和合;“有几只企鹅”中的试一试,就是有关“8”和“9”的分和合;“分苹果”中的练一练,就是有关“10”的分和合,这些都是练习加减法的一种形式。10 以内加减法是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要达到正确、熟练。在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而且提出速度要求,到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 810 题。怎样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呢?关于怎样达到“算法的熟练化” ,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在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一书中,提出:“从建构事实到提取事实”的途径。孔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个术语:“数学事
7、实” 。 “数学事实是指一些头脑记忆中已有的数学正确结论。数字性事实是指一种特殊性的数学事实,它指的是那些经常用到的和、差、积、商等学生应该要记住的数值(如:437,7856) 。乘法口诀就是一些数字性事实。基本口算也是这样数字事实。在一定程序上,练习基本口算就是掌握和记忆这些数字性事实的过程” 。孔教授在谈到小学生如何形成计算技能时指出:“初学加减法的儿童,一般使用建构事实的方法,例如,当一个学龄前儿童被问到 5 加 3 等于多少时,他会先数出 5(用手指或豆子) ,再数出 3,然后从头到尾数一次。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他可能会采用一个稍微有效率的策略称为“由最大数数起” ,即“继续数”的策略
8、。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构造事实” 。孔教授还谈到:“渐渐地,经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们会愈来愈不去使用数数等构造事实的策略,而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比如说,我们问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89 等于多少,他会根据记忆直接回答上述问题,这种方法称之为提取事实。 ”根据我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是同意孔教授的看法的。为此,对如何使学生熟练计算 10 以内加减法提出以下建议:1、动手操作,建构事实我们要从情境出发学习运算,不要一开始就大量进行符号运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我们要通过问题情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在初学计算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如,32?先摆 3 个圆片,再摆
9、2 个圆片,合起来是 5 个圆片,由逐一计数渐渐过渡到按群计数。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拉长这一段时间。然后逐渐脱离实物,但在遇到困难时,头脑中可以呈现一幅摆实物的表象,再计算出得数。这样做,看来很低效,但实际上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途径,在计算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2、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便于提取事实运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卡片口算可以作为经常性练习,但练习时间和数量应适当。还可以组织一些游戏,如手指游戏, “我出 1”, “我出 5”。 “合起来是 6”。又如猜数游戏,这一堆圆片有
10、 6 个,我用手指盖住一部分,露出的部分是 4 个,猜一猜,我盖住了几个。利用扑克牌做计算游戏;还可以使练习赋于情境化,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摘苹果” 、 “小马过河” 、 “小小邮递员”等活动,儿童是非常喜欢的。通过练习,逐渐记住这些得数,以便随时提取。3、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背景和学前教育的不同,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要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0 以内口算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初学 10 以内加减法时,对计算速度不宜提统一的目标,不宜过早搞速算比赛,这样排出名次,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允许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具体帮助,千万不要长时间的课外补课和做题,使其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关注,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必要时在征得他同意的基础上,课下留很短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在辅导时,也要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要看到这部分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