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艺术终结论微探.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072512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终结论微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艺术终结论微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艺术终结论微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浅析摘要:“艺术终结论” 一直是关系到当今艺术发展的重要难题。不仅因为它是个现代性的问题,也是与艺术发展边缘化危机相关。黑格尔宣告了艺术的终结,在这个宣言中隐藏了真知,也潜伏着被误解的危险,并孕育着重新思考的土壤。本文在探讨“艺术终结论”内涵基础上,联系现代环境,对黑格尔这一理论假说进行历史阐述和现时的评价。“关键词:黑格尔 艺术终结 绝对精神 现代艺术一、 艺术终结论的提出及其本质1817 年,黑格尔在海德堡开始了后来被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的美学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令西方思想界目瞪口呆振聋发聩的观点:艺术已经走向终结。黑格尔曾就艺术指出

2、:“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了的事。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 ”事实上在黑格尔时代,艺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那么,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论”的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黑格尔主要从逻辑与历史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研究“艺术终结论” ,我们应当把其放到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如此才能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从逻辑上看“艺术终结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哲学体系进行逻辑演绎的结果。黑格尔的全部哲学都是绝对理念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辩证过程。绝对理念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三种形式认识自己。艺术只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以绝

3、对精神运作的一种特定方式和一个逻辑环节而存在的。美学位于逻辑学、自然哲学之后,位于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阶段的起点,美是理念的自然显现。“由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因而理念所借以显现的形象也就有分别。 ”黑格尔根据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吻合程度不同把艺术分为三类: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这三种艺术类型的发展演变,构成了整个人类艺术的发展史。黑格尔认为,就艺术美或理想而言,古典型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质料的完美统一。但从绝对理念的发展来看,古典型艺术还不是艺术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仍局限于用有限的外在感性形式来表现理念,这必将导致它的解体,从而让位于浪漫型艺术。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

4、神,古典型艺术是物质与精神的完全吻合,那么,浪漫型艺术则是精神压倒物质。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必然造成作为主体精神的内容和作为客体的物质形式之间的决裂。在黑格尔看来,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因素就越下降,精神因素则逐渐上升。随着精神不断像自由、无限发展,精神必然最终会突破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浪漫艺术也要解体,艺术最终要让位于哲学,艺术的历史也就终结了。 “因此浪漫型艺术就到了它发展的终点,外在方面和内在方面一般都变成了偶然的,而这两方面也是彼此割裂的。由于这种情况,艺术就否定了它自己,就显出意识有必要找比艺术更高的形式去掌握真实。 ”黑格尔认为这种让位或转化的位置理应由宗教或哲学尤其是哲学来代替

5、。终于,世界艺术的“终结”在此发展的链条上完成了。 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说的并不是艺术要灭亡,而是说,艺术在我们精神世界里所处的位置不可避免的降了下来。而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绝对”自身的发展逐渐超出感性所能达到的界限,从而使感性形式无法使绝对显现出来;二是由于人的精神自身处于发展中,从艺术作品中显现出的受到感性形式限制的真理与绝对已经无法使它满足,从而它要求突破感性形式的束缚,达到绝对的普遍性。艺术作品不再成为现代人的绝对需要,消亡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作为人类的最高趣旨与绝对需要的崇高地位,是艺术作为真理最高形式的终结。 “艺术在自然中和生活中的有限领域中有比它较前的一个阶段,

6、也有比它落后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也有超过以艺术方式去了解和表现的一个阶段。因为艺术本身还有一种局限,因此要超越者局面而达到更高的认识形式。 ”由次可以看出,“较前” 、 “较后”并没有时间上或是历史上先后的意义,而只有逻辑发展上先后的意义。所谓艺术解体是指在精神发展过程中艺术必然要被更高的意识形式取代,必然向宗教、哲学演进这一逻辑趋势而言的。以上是从逻辑角度进行说明艺术的“终结” 。逻辑上的困境并不代表艺术历史发展的困境,黑格尔并不否认艺术继续发展的可能,而且是坚信艺术仍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进行。 “艺术终结论”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是无法脱离自身依托的背景的,只能在这一范围内是有效

7、的。艺术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一个所处的时代的符号,人们总能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情境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考察,黑格尔并不否认艺术在事实上发展的可能性。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有效性也就呈现于对此的理解上。二、 艺术“终结”的现实社会因素黑格尔说:“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 。对现代文明下的艺术危机的敏锐感受和深刻反思,黑格尔是在充分考察古典型艺术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过去的东西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状况与艺术发展存在冲突的前提背景下提出来的,流露出强烈的现世关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批判。黑格尔以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将艺术置于人类精神发展史中。 从近代市民社会本身历史角度来“看艺术终

8、结论” ,黑格尔认为“艺术却已实在不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 这是由于,与艺术繁荣相抵牾的“现时代”正是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 。在这个时代中,艺术发展到“喜剧”阶段而最具“散文气息” ,市民社会以“偏重理智”的总体趋向对艺术加以禁锢,从而使艺术不再能满足民族“时代精神”的需要。在这里,黑格尔用“诗”与“散文”来揭示两种对立的意识方式和生存方式。在黑格尔看来, “诗” “散文”是表现人的两种思维方式,诗性化生存是艺术诞生的直接源头,而散文化生存是扬弃诗话生存后的异化状态。人的诗性丧失,艺术逐

9、渐远离近代市民社会。偏重理智的反思思维在近代社会占有统治地位,和艺术作为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本质相矛盾。艺术家的感性情感被反思的意识理智化了,反思能力的进步,意味着艺术能力的而退步和丧失。反思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限制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条件,这就导致艺术的终结。正是由于市民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从而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进而使艺术的创造、欣赏和接受的模式也发生了激进的变化。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人们似乎不再需要“美的艺术” ,而需要能满足感官享乐、心理刺激的商品化的消费艺术。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对现代文明下的艺术危机的敏锐感受和深刻反思。三、艺术“终结”后该何去何从?问题在于艺术终结后的艺术将

10、何去何从,是终结还是转型?其实,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没有提出艺术的消亡,而是谈论的是艺术创作中的神圣性的救赎和启蒙功能,在浪漫型艺术之后已被猥亵或转化成另一类型的艺术。因为德语“der Ausgang”一词不仅包含被译为英文“end”所具有的基本含义,而且也与“再生” “入口”紧密联系在一起。 “终结”并非是指对终点之前一切的抛弃,而是在扬弃之后开始新的旅程。“艺术哲学是从一般的哲学观念出发演绎出艺术概念的相关范畴,然后才结合具体的艺术现象,赋予这些范畴以具体性。 ”。黑格尔将艺术历史化并以绝对精神的整体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现代社会中,过去紧闭在“精英” 、 “经典”的光环之内的文学和艺术,

11、而今却面临着自身的场域被有意无意地敞开,艺术的边界都变得模糊不定。那些无关于艺术状态的物体被摆在美术馆内,是对古典审美理想的挑战。在现代性的环境中,艺术凭借其过去的内容在一个崭新的、摆脱了野蛮文化的社会中得以生存。艺术欣赏和研究不再为黑格尔的艺术理想而辩护,而是散落为众多具体、纷杂的艺术事件。艺术在今天已经走向“后艺术”和“反艺术” ,现代性艺术正以一种与古典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结构和表现风格大行其道。阿瑟丹托于 1984 提出:“在今日,可以认为艺术界本身已丧失了方向由于艺术的概念从内部耗尽了,即将出现的任何现象都不会有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的时代已经从内部瓦解了。 ”生活在现时代

12、的人们不禁要问:艺术真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走向灭亡吗?然而, 艺术的终结,只有历史才有权利作出最公正的裁决。而非有个人的预言可以定夺。无论哪种艺术类型或是艺术思潮是否能长久富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是否能与时俱进的符合人类审美需要。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决不会消亡。尽管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艺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而陷入危机,但无论其形式和结构怎样变化,艺术之本质的存在和本质的延展永远都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杜夫海纳的一段话我们对艺术的未来仍充满信心:“艺术的命运也可以是幸福的。当然,艺术可以退位,要么失之于过分严格而了无生气,要么失之于过于狂放而毫无节制。然而,精雕细琢并非必然枯燥乏味,而冒险与狂热也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此外,在形式与非形式之间可以达成一种默契。为此,艺术还将在世界上继续下去,或者说得更确切些,艺术返回到世界的本源,牢牢地立足在这块大地上,并让我们也站定了脚跟。艺术永远是人对自然的第一声回答。像这样,经过挣扎和痛苦,躁动在那种即将临盆的世界的腹中,艺术可能仍然是幸运的,而且有着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美学(第一、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朱立元. 西方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年刘悦笛.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J.哲学研究,20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