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066199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140 大小:1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数学初一上册说课稿(打印版)” 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2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在学生特征方面: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活动,不

2、断创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2动手操作,探索结论。教给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大胆猜、肯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与发展,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游戏,引入新课: 首先借助多媒体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片让全体学生共同做两个折纸游戏。 游戏一是把面积为 1 的长方形硬纸片沿中间对折,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此折叠五次后所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得出算式: 3 3 3 3 ; 游戏二是让学生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后再沿折痕剪开,将得到的所有纸片重合放置后再对折、剪开。如此操作五次之后共有多少张硬纸片?得出算式:2

3、32323232;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引入新课。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其从直观上理解了乘方运算的特点,并为后续学习起到了导航作用。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算式特点: 3 3 3 3 ,232323232,(-3)3(-3)3(-3)3(-3),(-0.3)3(-0.3)3(-0.3) 接着让学生思考正方形面积与边长 a 的关系,正方体体积与棱长 a 的关系,得出:a2a=a ,a2a2a=a 。然后让学生类比3出上面四个算式的记法与读法,最后引导学生猜想:a2a2?2a 的结果,总结出幂、底数与指数的概念。 n 个 a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

4、从游戏结果出发,通过正方形面积与正方体体积的表示方法,类比出乘方的表示形式,总结出相关概念。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又渗透了转化思想。 3、迁移训练,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把算式-4 3-43-4,-23-2 3-23-2,- 3- 3- ,- 3- 写成乘方的形式,并说出其底数和指数分别是多少?接着评析例 1,结合例 1 的解题结果,总结出负数的幂的正负的规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将例 1 各题的底数换为正数或0,结果会怎么样呢?在学生练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即: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最

5、后结合例 2,要求学生掌握计算器的用法,并运用计算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变换例 1 的条件让学生加以练习,进而归纳出结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接触到数学的奇妙,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本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组练习,第一组练习是以运用符4号规律为目的,让学生通过计算-2 、 -2 、 ,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方符号规律的运用方法,并使其在对比-2 与-2 , 与 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第二组练习是以乘方的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为目的而设计的,共两个习题。希望借助第一题帮

6、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树立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而第二题则是乘方与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综合应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 5、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然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接着布置本节课的课内与课外作业;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设计说明 22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是从引入概念出发,到有理数乘方符号规律的发现与应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及学具辅助教学,展示图片与动画,使

7、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并能从5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从简单的折纸游戏中就可得出不同类型的运用乘方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参考)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

8、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用科学记6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突出重点

9、措施:通过感受比较 2、 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突破难点策略: 1、通过数学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引入,让学生体会到大数存在的普遍性; 2、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通过巩固练习与实际应用,再次掌握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大数并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情境教学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本课通过古代故事,现代文明介绍,涉及到了宇宙、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学法: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

10、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71、用 FLASH 动画演示“棋盘与麦粒”的故事: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 2 班 2 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 1 个小格里,赏给我 1 粒麦子,在第 2 个小格里给 2 粒,第 3 小格给 4 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 64 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

11、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 63(1) 、让学生合作,尝试列式 1 + 2 + 4+ 8 + ? + 2 ,教师给出其结果 642 1 23 (2) 、让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2 1 中的 2 (3) 、教师告诉学生其结果:18446744073709551615(粒),约为18450000000000000000 设计说明 :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8感受到了大数。 2、出示宇宙星空图片,给出 3 个数据,让学生读出其中地球的质量。 (1 ) 、银河系中大约有恒星:16

12、0 000 000 000 颗 (2)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50 000 000 千米。 (3) 、地球的质量大约为:598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吨。 设计说明 :只给出情景故事,感知了一个大数,这样还不能引起学生对大数的深刻认识,所以再给出宇宙星空中的这些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二) 、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分以下步骤完成。 ( ) 1、 回忆 100 ,1000,10000,能写成

13、10( )2、 300=33100=3310 ( )3000=331000=3310 ( ) 930000=3310000=3310103、 再由学生完成上面 4 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 (学生对160 000 000 000 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3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 a 的范围) ( )4、 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310(1a10) 。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 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 、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 、地球表面积约为

14、 510 000 000 000 000 平方米,地球上陆地的面积大约为 149000000 平方米; (2) 、2002年,中国有劳动力约为 720000000 人,失业下岗人员约为14000000 人;每年新增劳动力 10000000 人,进城找工的农民约 120000000 人。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5(1)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行程约为 6310 千米; 7(2) 、一套辞海大约有 1.7310 个字。 (3) 、197210年 3 月发射的“先驱者十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

15、人造太空探测器,至 2003 年 2 月人们最11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离地球 1.22310 千米。 以上内容由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互相纠错。教师提问:大家都已学会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原数整数的位数与指数 n 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发现?总结规律:原数整数的位数减去 1 就是 n. 设计说明 :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 n 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窍门”, 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视频赏析昆虫记 短片中主要有以下信息:世界上有名字的昆虫有 100 万种,一个蚂

16、蚁群体的个数可以达到 50 万只,非洲沙漠蝗虫个体数可以达到 7 亿至 20 亿只,在 100 万种昆虫中约有4/5 是会飞的,3 亿多年的进化史等。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 4 人小组分工合作记录数字信息。 (2) 、将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5(3) 、互相补充校对,其中昆虫 4/5 是会飞行的学生可能不能表示出 4/53100 万=8310 11646424 设计说明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学依据,加入视频赏析一方面减轻学生疲劳,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在介绍中及时捕捉数学信息,体现用数学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92、 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节约用水 0.5kg,那么全国每天大约可节约

17、用水多少 kg?1 年呢?(全国人口约 1.3310 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 :这两题的设计一方面继续巩固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另一方面也初步涉及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运算。第 2 题由于运算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要牵涉到取近似值,在此处教师应做必要的讲解与说明。 (五 ) 、课后调查、应用数学 1、神舟六号已于 2005 年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方法,查查它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及相关数据。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字,计算一年的数字,如果本地有 100 万户家庭,一年内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以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2设计说明 :课后调查是

18、本节课的延伸,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与环保意识。 (六) 、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设计说明 :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上的。教师力图通过情景创设使新课程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渗透德育,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

19、活泼地、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争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作出灵活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达到课堂的高效,也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 能13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 3、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有效数字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1、 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投影演示) (1)

20、我班有 名学生, 名男生, 女生。 (2)我班教室约为 平方米。 (3)我的体重约为 公斤,我的身高约为 厘米 (4)中国大约有 亿人口。 2、 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数是与实际相接近的?哪些数与实际完合符合的? 3、 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近似数。以学熟悉的数据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小组合作 分析问题 1、 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近似数? 学生纷纷举例: (1) 2000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 亿。 (2) 某词典共 1234 页。 (3) 我们年级有 97 人,买门票需要

21、800 元。 等 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14在了解了近似数的概念后,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设计的情25 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况也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准确数(如我国人口时刻在变化)有时是实际问题无需得到准确数探究新知 1、 教师引导学生: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序,可以用精确度来表示。例如,教科书上的约有 500 人参加会议,500 是精确到百位的近似数,它与准确数 513 的误差为 13. 2、 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取近似数,即完成教科书 55 页的填空。 3、 通过填空,引出有效数字的概念,

22、强调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 0 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举例说明零是还是 不是有效数字,让学生辩别。使学生明白近似数的精确度 让学生实践按要求取近似数 有效数字要概念重点是辩别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巩固练习 1、 师生共同完教科书第 55 页例 6 并让学生思考:近似数 1.8 和 1.80 一样吗?为什么?可组织学生讨论。 2、 讨论后反馈:(1)精确度不同;(2)有效数字不同。 3、 做一做:教科书第 56 页练习,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15上板演,并由其他学生点评。 4、 补充例题: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 2000 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

23、口总数为 1295330000 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的有效数字。(数据来源: ) (1) 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 (3) 精确到亿位; (4)精确到十亿位使学生明白:对于同一个数取近似值是,有数数字个数越多越精确。 补充的例题以实际为背景,说明生活中有很多近似数 注明数据来源的网站,使学生了解一种获取数据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这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第 57 页习题 1.5 的第 6 题 2、 选做题: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取近似值: (1)0.2045(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0.785(精

24、确到百分位) (3)75 436(精确到百位)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本节课以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数据引,使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在了解近似数以后,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近似数?并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准确数据,有时是实际问题无需得到16准确数据。 2、 补充例题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不过数据有些大,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3、 鼓励学生去查资料,收集资料,培养数感。当数据较大或较小时,适宜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据,养成良好

25、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使学生能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 整式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校指导工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 2.1 整式(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设计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数与代数”的领域,是在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后面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171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

26、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 0

27、的内涵。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18跃。 2、知识建构、心理调节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三、教学方法: 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 、创设情境,引

28、入负数; (二) 、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 、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 、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到,数的第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19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

29、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 5C,它比 0C 高 5C,可记作 5C,而零下 5C 比 0C 低 5C,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 8848 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 155 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东走 3 米与向西走 3 米、收入 50 元与支出 50 元等等。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 1 米与低于警戒水位 1 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

30、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前发展。如小学遇到 0-2、3-5 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02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 5C,比 0C 低 5C,那么有没有比 0 还上的数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出正

31、、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 0C 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C 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小于 0,0 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因此,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 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 0 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 表示没有,又知道 0 的一些性质:0 不能作除数、0 乘以任何数都

32、得 0 等。其实,0 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C 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 0 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 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戒21水位等。因此,0 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0 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 0 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 1 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把课本例 1 作为练习给出。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

33、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零上 5C 可记作 5C 或+5C,零下 5C 可记作-5C;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 米;收入 50 元记作+50 元,支出 50 元记作-50 元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亏损。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34、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22(1)意义相反 (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如向东走 3 米向北走 3 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前进+5 米,表示真正前进 5 米, 前进-5 米,表示后退 5 米, 那么,后退-5 米就表示前进 5 米。并通过课本例2 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

35、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 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 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 的轴,在制作过程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 表示比 30mm 大230.07mm,-0.07 表示比 30mm 小 0.07mm。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

36、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3 听课过程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

37、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24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1.2.1有理数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

38、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及有理数的分类; 能辨别正、负数,感受规定正、负的相对性; 体验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 教学分析 25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

39、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 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 教学程序 (一) 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家里都见过存折吧,使用存折有什么好处呢?老师也开了个存折,谁知道“880.00 元”, “-2,000.00 元”这两个量分别表示什么呢?“-”读做负号.

40、存入、支出意义相反,因此称存入 880.00 元,支出2,000.00 元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果去掉存折中的“-”号,会出现什么后果?都表示存入,因此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无法区分量的相反意义. 怎么表示具26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把表示“存入”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来表示,如 880.00?,这样的数就叫做正数;把表示“支出”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来表示,如-2,000.00?,这样的数就叫做负数。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 . 强调:“+” 可省略,但“-”绝对不能省;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体温计,对实验室温度计较陌

41、生,因此理解负温度有一定难度。而存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课前可让学生回家预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 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零上 123C,夜晚可低到零下 233C,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 123C记做 123C(或+123C ) ,零下 233C 记做-233C.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吗? 强调: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不要混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4 (如上升 3 度与零下 3 度). 27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身边熟

42、悉的事物举一反三,列举用正负数表示的量,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引入的确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填空: 1) 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损了 2.5 万元,记做_万元,今年盈利了 3.2 万元,记做_万元; 2) 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 918 米,记做海拔_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 155 米,记做海拔_米; 3) 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汽车向北行驶 75km,记做_km(或_km) ,汽车向南行驶 100km,记做_km; 4) 下降?5 米记做?5 米,则上升 1013131 米记做_米;

43、 25) 如果向银行存入 50 元记为 50 元,那么-30.50 元表示_; 6) 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 25%记做_,-12%表示_. 指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是相对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向北记做-75km,那28么向南 100 米记做+100km.但习惯上,人们常把上升、运进、零上、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 建立了正负数概念后,每当考虑一个数时,都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习数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表示正负数,还是读正负数,学生开始时不大习惯,教学中及时巩固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法和读法. (三)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合作学习)能把刚才出现的数 0,119

44、5,-5500,+123 ,-233 ,-2.5 ,3.2,918,+75,-100 ,-155,?511,10,3225%,-12%进行分类吗?要求分得越细越好,并说出依据. 既可按整数、分数去分,也可按正数、零、负数去分. 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能进行分类,但未必说出依据.但重要的不是结论的得出,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要因为可能影响教学进程而教师取而代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习热情,同时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零?正分数?负整数 有理数? 有理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负分数?

45、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零是整数,不是正数,也不29是负数. (四)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例 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有理数? -8.4, 22, +317 ,0.33, -, -9. 56 整数 分数 正数 负数 数 有理 练习 1 判断表中各数属于什么数,在相应的空格内打“” . 数 2003 正整 4 3-4.9 5 0 -12 探究活动: 练习 2 如图,两个圈内分别表示所有正数组成的正数集合和所有整数组成的整数集合.请写出 3 个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1) 属于正数集合,但

46、不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2) 属于整数集合,但不属于正数集合的数; 3) 既属于正数集合,又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将它们分别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 ) 设计题: 数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30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 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

47、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 google 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可以单独一个人撰写,也可以多人合作.因为他们是首次完成这样的任务,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在班上交流,交流范围不限于文章内容,也可以交流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 (六) 概括梳理,形成系统 1.2.2数轴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轴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底这一事例出发,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