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靜安在其詞作中展現的悲劇性格提要不管從文如其人或文本諸人的觀點來看,王靜安先生確已在其詞中相當真實的表露了自己。本文嚐試從天才伴隨憂鬱之悲哀、感情與理智之衝突矛盾,以及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等角度,來探討王氏在描寫人生之苦痛的作品中所展現的悲劇性格。此不僅有助於了解其自沈之根由,亦能理解王氏藝術只屬於真正天才之自負也。The Tragic Characterization In Jing-On Wangs PoetryMao-Tsun ChenSummaryNo matter if we took from his literary or literate points ofview , we
2、 learned that Mr. Wang absolutely expressed himself in his poetry .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was to discuss about the characterization in Mr. Wangs description of the pains in human lives because the conflicts accompanied with his sympathy, senses, sensibility and perseverance . This study can help
3、us to understand why he committed suicide and the reason why “ the art is genius only .”王靜安在其文學小言一文中,特別稱許: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認為屈子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也,宋以後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唯東坡乎! 註 畢竟言為心聲,不管是從文如其人或文本諸人的觀點來評賞作品,總能對其人了解十之六七。人間詞話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王靜安既然標榜一個真字來對其自己之感情,及所觀察之事物,而摹寫之,詠嘆之,那麼他所寫的意深於歐而境次於秦,至其合作皆意境兩忘
4、,物我一體。 註 的詞作,必然是他的性情的真切展現了。2本文將從三方面來分析探討其悲劇性格。壹、天才伴隨憂鬱之悲哀王靜安一生悒鬱而善感,悲苦而寡歡,固然是深深受到叔本華學說的影響,但是他自身原本就是個悲觀中人,叔本華的悲觀哲學,不過是更加推壯波瀾而已。體素羸弱,性復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吾前。 註 ,因為有這樣的天性,所以才一接觸到尼采所說的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的叔本華哲學,就不免要冥契犀通而為之醉心不已了。繆鉞說:王靜安對於西洋哲學,並無深刻而有系統之研究,其喜叔本華之說而受其影響,乃自然之巧合。申言之,王靜安之才性,與叔本華蓋多相近之點。在未讀叔本華書之前,其所思所感,或
5、已有冥符者,惟未能如叔氏所言精邃詳密,及讀叔氏書,必喜其先獲我心。 註這種說法,頗可解釋為什麼王靜安在二十三歲那年,初見日籍教師田岡佐代治文集中有引康德及叔本華的哲學,雖文半睽隔而心甚喜之的原故了。(按、田岡也是一個悲觀中人,他在自傳中曾說:予早年有厭世思想的暗影,對康德叔本華的哲學深為醉心。 註 )而且影響他從二十六歲起讀叔本華之書而大好之,於其人生哲學,觀其觀察之精銳,與議論之犀利,亦未嘗不心怡神釋也。 註叔本華的哲學,簡單來說,就是天才的人生觀,苦痛的人生觀。在論天才中,叔本華引亞里斯多德的話說:在哲學、政治、詩歌或藝術方面超群出眾的人,似乎都是性情憂鬱的。又引西塞祿(cicero)之言
6、: 所有的天才都是憂鬱的。然後再作了如下的闡述:天才所以伴隨憂鬱的原因,就一般來觀察,那是因為智慧之燈愈明亮,愈能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形,那時才了解我們竟是一付可憐相,而興起悲哀之念。 註而王靜安本著同樣的資質,也能洞悉天才的悲哀。他說:嗚乎!天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耑耑之民,飢而食,渴而飲,老身長子以遂其生活之欲,斯已耳。彼之苦痛,生活之苦痛而已,彼之快樂,生活之快樂而已。過此以往,雖有大疑大患,不足以攖其心。人之永保此耑耑之狀態者,固其人之福祉而天之所獨厚者也。若天才者,彼之所缺陷者與人同,而獨能洞見其缺陷之處;彼與耑耑者俱生而獨疑其所以生。一言以蔽之,彼之生活也與人同,而其以生活為一問
7、題也與人異;彼之生於世界也與人同,而其以世界為一問題也與人異。夫天才之大小,與知力意志之大小為比例,故苦痛之大小,亦與天才之大小為比例。 註 同樣認為,惟有天才,才能洞悉人生的本質,而追隨洞悉人生而來的苦痛,也就成為天才的特有報償了。天才之與苦痛,竟然是如影隨形的!3他有一首詠蠶詩:余之浙水濱,栽桑徑百里。年年三四月,春蠶盈筐篚。蠕蠕食復息,蠢蠢眠又起。口腹雖累人,操作終自己。絲盡口卒瘏,織就鴛鴦被。一朝毛羽成,委之如敝屣。耑耑索其偶,如馬遭鞭箠。呴濡視遺卵,怡然即泥滓。明年二三月,蠡蠡長孫子。茫茫千萬載,輾轉周復始。嗟汝竟何為,草草閱生死。豈伊悅此生,抑由天所畀。畀者固不仁,悅者長已矣。勸君
8、歌少息,人生亦如此。 註天才所以苦痛,原來是由於畀者不仁,無可逃避,而世人懵懵懂懂,受生活之欲所支配,到死不悟,在王氏的眼中,竟是其人之福祉而天之所獨厚者也,天才之不幸,可以見到一斑了。王靜安以其慧眼,洞觀人生之苦痛,以及自身之不幸,發之為詞,遂吐露了無比的悲劇氣息。壹之一永恆憂苦的展現如浣漠沙一首:天末同雲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風飛,江湖寥落爾安歸?陌上金丸看落羽,閨中素手試調醢,今朝歡宴勝平時。以強烈對比的筆法,描寫一苦一樂。苦的是生命的掙扎:天地愁慘,江湖險惡,眼看日暮風起,隻影飄零究將何歸?比起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可說是淒厲有加了。生活之欲所支配的人生,正如叔本華所引路克雷特的詩:我們是
9、需求生命而喘息掙扎,永遠成為希望的俘虜。 註10而所寫之樂,並不是經常之樂,乃是由落羽之苦痛所反襯出來的。象徵必先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這種快樂,僅存於今宵歡宴中,那麼所勝的平時如何呢?今朝以後又如何呢?試體會王氏未有快樂而不先之或繼之以苦痛者也 註11 之語,就可憬然有悟了。不過這種領悟,仍非天才不能辦。碌碌世人,常愛陶醉在今宵歡宴之中,那能自覺痛苦之時刻周旋於其身側呢!又如好事近一首:夜起倚危樓,樓角玉繩低亞。惟有月明霜冷,浸萬家鴛瓦。人間何苦又悲秋,正是傷春罷,4卻向春風亭畔,數梧桐葉下。深夜岑寂,懷愁不寐,起視萬家鴛瓦,沈浸在一片淒冷之中,而這一份淒冷,又何嘗不是從我心生成的呢?此時,傷
10、春的意緒尚未完全遣去,悲秋的傷感又襲湧而來了。想到看春花飄零,也在春風亭畔,數梧桐葉落,也在春風亭畔,從靜止的空間中,感受到流行不息的時間的悲劇,傷春悲秋的循環,人生無復求得真正的歡愉了。叔本華說: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舊的痛苦剛去,新的痛苦便來,陸續遞嬗不已。 註12正可作為這首詞的註腳。又如蝶戀花一首:昨夜夢中多少恨,細馬香車,兩兩行相近。對面似憐人瘦損,眾中不惜搴帷問。陌上輕雷聽隱轔,夢裡難從,覺後那堪訊。蠟淚窗前堆一寸,人間只有相思分。情之所鍾,偏在我輩,遂也成為痛苦的根源。人在清醒的時候,固不免情愁的牽纏,因此總希冀於夢魂之中,暫時得到些許歡愉慰藉。眾中不惜搴帷問的不惜二字,實道出這種欲
11、望的強烈。可是一晌貪歡之後,沒有不倍感惆悵悲哀的。王氏在紅樓夢評論中曾說:快樂之後,其感苦痛也彌深。 註13 叔本華也說: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當他酣睡時;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時刻,就是在他覺醒的瞬間。 註14 畢竟夢中的快樂,本屬虛幻,一到清醒之際,迅即轉成惆悵了。夢裡難從,覺後那堪訊,則無論是醒時,是夢裡,實在都展轉於欲望與絕望之間。而人生真正的收穫,只是永恆的憂苦而已。壹之二無奈心境的展現如臨江仙一首:聞說金微郎戍處,昨宵夢向金微,不知今又過遼西。千屯沙上暗,萬騎月中嘶。郎似梅花儂似葉,朅來手撫空枝,可憐開謝不同時。漫言花落早,只是葉生遲。離別恆是常人憂苦的起因,而此詞透過詩人之眼,從離
12、別中洞見人事因緣的差錯,尤其是痛苦的根源。昨夜才夢見金微,想不到今日即移向遼西。夢中諧歡已嘆不易,而因緣差錯造成的悵恨,更無時不瀰漫於現實的人生之中。莫道花落要早,惟嘆葉生太遲,實則悲嘆又有何益。或早或遲,原是與生俱來,無可選擇。王氏既傾向定業說 註15 ,詞中的可憐二字,尤能充分傳達由定業論所引發的無可奈何的悲劇意味。5又如蝶戀花一首: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不道歸來,已表出了因緣差錯所產生的悔恨。青春好作伴,竟不得不浪跡天涯,這是一個差錯;倦遊歸來,才欲重拾舊歡,陡地驚覺青絲
13、已成雪,這又是一個差錯。杜牧詩: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正有類似的無奈的心情。畢竟人生歡少恨多,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歡樂何其短促,而愁恨竟如影隨身,如何驅之使去啊!萬種相思,欲訴無由,秉燭相對,恍如夢寐。重逢的欣喜,早在春暮花零之中,化作淒然無語,而歷盡天涯離別的苦痛,此時不免又歷歷襲上心頭了。漂泊一世,所換得的,竟是青春老去的悲哀。一切都是無可奈何的!壹之三空虛孤寂的展現如青玉案一首: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日日滄浪亭畔路,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可憐愁與閒俱赴,待把塵勞截愁住,燈影幢幢天欲曙。閒中心事,忙中情味,並入西樓雨。悲秋之情,人皆有之,只是詩人心思靈敏,感受
14、尤深。況秋光已是垂垂云暮,內中幽事,陡然倍增。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日日踽踽而獨行,尋詩於亭畔,於林下,於水際,無非是要求得些許慰藉。鄭騫先生說:千古詩人都是寂寞的,若不是寂寞,他們就寫不出詩來。 註16 正說中了獨自尋詩去的心事。可是既已云日日,就已知慰藉是難以求得的。因為愁緣閒生,斷斷續續,剪不斷,理還亂。如王氏荷葉杯詞所說:誰道閒愁如海,零碎,雨過一池漚,時時飛絮上簾鉤。於是不得不想藉塵勞來將愁截住。而王氏在塵勞一詩中已說:不堪宵夢續塵勞。因此塵勞之取代閒愁,不過是痛苦的形式不同而已。塵勞,是一種積極的苦痛,閒愁,則是一種空虛的苦痛 註17 。那麼不論是在忙中或閒中,空虛孤寂
15、之感,仍時時梗塞胸中,不能獲釋。看他燈影幢幢之下,徹夜不眠,一任西樓秋雨,點滴到天明,就可了然曉知了。又如卜算子一首:羅襪悄無塵,金屋渾難貯。月底溪邊一晌看,便恐凌波去。獨自惜幽芳,不敢矜遲暮。卻6笑孤山萬樹梅,狼藉花如許。這首詞小題註明詠水仙,顯然是拿水仙來自況。水仙是孤芳自賞的化身。羅襪無塵,看到的是出塵之姿;金屋難貯,感到的是脫俗之質。如此姿質,豈屑屑與眾花爭妍鬥艷。知我賞我者,只能在月底溪邊一晌相看而已,芸芸眾生,誰能了解他的清虛幽獨!民兆始有天子一,民京垓而始有天才一耳。故有天才者,往往不勝孤寂之感。 註18 水仙不正是天才的寫照嗎?幽芳獨惜,不矜遲暮,於自憐自惜之中,卻仍保持叔本華
16、所說的矜貴之色,笑那萬樹梅,終有狼藉時,可是四顧蕭寂,一身孑然,如何不倏忽生出凌波去的念頭呢?周策縱先生讀此詞,感慨說:靜安欲葬於水矣。 註19 因為這是屈子 眾醉獨醒,眾濁獨清一般的孤獨,是亙古難排的孤獨啊!壹之四天才悲哀的展現如浣溪沙一首: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山寺微茫,象徵常人所追求的幻境。可是人生既如鐘表之擺,實往復於苦痛與厭倦之間者也。 註20 那麼 背夕曛三字,不已告訴我們,所追求的必然不可得了嗎。可嘆的是,世人受生活之欲的支配,雖九死其猶未悔。雖迭遭挫折困頓,仍如鳥之奮飛,非達目的永下休止。來到半山,前路已
17、是昏昏冥冥,但是響遏行雲的美妙磬聲,卻誘使吾人盲目以赴。終此一生,如蠶的草草閱生死,永不得覺悟。惟有天才,能見人之所不能見。偶然擺脫塵網,置身高絕清虛之地,一開天眼試窺所處之人間,發現世人紛紛擾擾,憂患勞苦,而卻甘之如飴,了無清醒之日,不禁悲從中來。更不幸的是,發現自身竟也不免與世沈浮,竟也是眼中人之一,憐人之餘轉以自哀,這種哀痛,將是何等逾常啊!這就是王靜安這位天才自導自演的悲劇。貳、感情理智之衝突矛盾王靜安秉賦特異,既富感情,又多理智。因此決意從事哲學研究的結果,卻是發現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因而產生了欲為7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
18、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的自覺,而且要引為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並發出余疲於哲學有日矣的慨嘆了。 註21這種感情與理智的並駕齊驅,比起叔本華所說的富於想像而短於理智的藝術天才,是要更勝一籌的。因此能成就一位曠世才人,使他在各方面的研究上,都能獲得豐碩的成果。可是感情與理智的衝突,卻也加深了天生的抑鬱,使他長期處於矛盾掙扎之中。勞榦先生說:王國維是具有深切求知心力,而又負有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感的人。在這種場合之下,就會使精神方面陷於苦悶無法解脫的境地他從此厭倦哲學,而做了哲學研究中的逃兵。但他雖然放棄哲學的研究,他所受的哲學影響,卻無法遣開,哲學上的知識,反而成為他心理上的傷痕。 註22 可說是切中了
19、王靜安的心事。同樣以天才自許,王氏較之叔本華尤為不幸,感受的痛苦尤多,也是由於這種矛盾性格的作用。叔本華在他的倫理學上,深深讚美悲憫的美德,可是這種美德,他並不具備太多,他所徹底實踐的,是美學上的反對謙遜。他說:惟大詩人見他人見解之膚淺,而此外尚多描寫之餘地,始知己能見人之所不能見,而言人之所不能言。故彼之著作,不足以悅時人,只以自賞而已。若以謙遜為教,則將並其自賞者亦奪之乎.一切古代之詩人,其自述也莫不有矜貴之色故大人而不自見其大者,殆未之有。惟細人者,自顧其一生之空無所有,而聊託於謙遜以自慰格代亦云:惟一無所長者,乃謙遜耳。 註23 可以說,在叔本華決定以哲學為職業時,他就一直在實踐著大非
20、謙遜之德。他輕視俗人,輕視學者,給人的感覺是孤獨狂妄的。雖然也有仁慈的行為,譬如提倡愛護動物,遺囑中指明財產捐給救助殘廢軍人和孤兒寡婦的協會,可惜這一面全在狂妄自大下被掩蓋了。王靜安並不反對自大,相反的還認為那是獲得慰藉的一種途徑。他說:天才之苦痛既深,必求所以慰藉之道。而人世有限之快樂,其不足慰藉彼也明矣。於是彼之慰藉,不得不反而求諸自己。其視自己也,如君王,如帝天,其視他人也,如螻蟻,如糞土。 註24王靜安在三十自序及人間詞序中表現的自負,以及人間詞話中譏評詞人的嚴峻苛刻,無疑的是這種大非謙遜之德的實踐。可是他同時卻又實踐了悲憫的美德。在他的詞中,多數描寫了人類共同的憂苦,處處流露出悲天憫
21、人的情懷。勞榦先生說:他的確是出發於哲人式的悲憫,他的心是善良的,他的出發點與佛陀相同,但是佛陀在雪中發現了佛法,而他在當時的哲學造詣中卻鮮有所獲。 註25 從師友門生的追述裡,他給人的印象是孤獨、素樸、篤實、謹嚴而謙默的。如玉李撰王靜安先生所說:先生感覺敏銳而禁不住熱情,理智深潛而太眈於思索。由此,你彷彿可想見先生率真孤僻,不慣社交,愛沈思,常憂鬱,身8體軟弱,行動古板的性行。但如果你只看過他的鄉下人似的樸質的外表,很難令你想到他是叔本華天才論的天才。 註26 此外,他雖重視天才,卻又特別重視人格與德性。如此看來,他內心掙扎著自大與悲憫,是可以想見的。這就是感情與理智引發的矛盾!這種性格,同
22、時也表現在治學上:他醉心於填詞,又積極從事詞話的撰寫及詞集的輯校 註27;他酷愛叔本華的哲學,於其最重要的意志滅絕說卻又提出否定的疑問 註28 ;對叔氏的遺傳說也做了批判 註29 ;他撰寫原命一文,傾向定業論 的說法,卻又不能忘情於意志自由論,而反復提出了辯論 註30 ;既愛好哲學文學,欲於其中求直接之慰藉 ,卻又慨於時代的鉅變,悚於新說的流弊,盡棄前學,反經信古的投身在文字金石、古史地理的考證工作上 註31 。可愛與可信的衝突,感情與理智的錯綜,帶來的是長期潛存於內心的矛盾困惑。早知世界由心造,無奈悲歡觸緒來。(題友人三十小象)終古詩人太無賴,苦求樂土向塵寰。(雜感)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而六
23、月二十七日宿硤石七律一詩:新秋一夜蚊如市,喚起勞人使自思。試問何鄉堪著我,欲求大道況多歧。人生過處惟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欲語此懷誰與共,鼾聲四起斗離離。尤能道出此中的痛苦。貳之一矛盾掙扎的展現如蝶戀花一首:辛苦錢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兩岸越山澒洞裡,可能銷得英雄氣。說與江潮應不至,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千載荒台麜鹿死,靈胥抱憤終何是。以景寓情,此詞可說是代表作。錢塘江上水,隨著潮起潮落,日日又西流又東趨,其衝突所引發的辛苦,正是王靜安感情與理智在內心所作掙扎的寫照。羸弱之身,憂鬱之性,而竟然要日日承受這種無法解免的衝突,身心俱疲之餘,少年的豪情壯志,那能不為之銷磨殆盡呢!可是這種屬
24、於天才的內心的苦痛,有誰能夠體會得到呢?就如江潮,閱盡了物換星移,依然生落不息,依然在發抒著那千載難平的幽憤,又有誰知為的是什麼呢!心潮起伏,與江潮的漲退相應;自身心事,與靈胥的抱憤相憐。這或許是王靜安在無力再作掙扎的那一刻,所以選擇投水的一個微妙的因素吧!9貳之二潛藏豪情的展現王氏詞作雖多在抒發悲觀的情懷,描寫永恆的憂苦。可是他的少年也曾是豪邁英發的。試看他與里中友人交為四才子,見輒上下古今議論文史,是何等的豪情;試看他的七言詠史絕句:西域縱橫盡百城,張陳遠略遜甘英,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氣勢又何等的不凡!這一份在面對現實人生後所一直埋藏於心底的豪情,竟然不止一次的流露在他的詞中,
25、不難令人想到王氏內心那份潛在的掙扎。如浣溪沙一首:六郡良家最少年,戎裝駿馬照山川,閒拋金彈落飛鳶。何處高樓無可醉,誰家紅袖不相憐,人間那信有華顛。及浣溪沙另首:草偃雲低漸合圍,琱弓聲急馬如飛,笑呼從騎載禽歸。萬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須惜少年時,那能白首下書帷。想見一位翩翩少年,戎裝照人,駿馬如飛,馳騁山川原野之間,彈起禽落,何等矯健豪邁。想見高樓縱飲,紅袖相憐,又何等浪漫風流!人生如此,那信人間還有白頭;人生如此,那能白首下書帷!可是面對的現實,卻是人間孤憤最難平 註32 ,是人間事事不堪憑 註33 ,是人間何處著疏狂 註34 ,難怪彼浪漫的背後,又隱藏深深的無奈。如少年遊一首:垂楊門外,疏燈影裡
26、,上馬帽簷斜。紫陌霜濃,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鴉。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詞,縱橫書卷,不興遣年華。如鷓鴣天一首:列炬歸來酒未醒,六街人靜馬蹄輕。月中薄霧漫漫白,橋外漁燈點點青。從醉裡,憶平生,可憐心事太崢嶸。更堪此夜西樓夢,摘得星辰滿袖行。前半闋均寫他所憧憬的浪漫生涯,可是這一切好似存於醉夢之中。在醉夢裡,感到的是心事太崢嶸;在酒醒時,看到的是西窗上翠竹影交加。雖然他在重遊狼山寺詩中曾說:百年那厭讀奇書,雖然他在拼飛詩中也說:不有言愁詩句在,閒愁那得暫時消。可是幻影般的浪漫情懷,如何不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之下,化作無奈的喟嘆呢!貳之三悲憫情懷的展現10在文學評論上,王靜安表現的是叔本華天
27、才式的大非謙遜,可是在詞裡表現的情懷,卻是悲憫的。張健先生說:靜安本人因深受叔本華、尼采思想的影響,境趣頗與佛家相通。其在出世、入世兩極端的矛盾,發而為詞,冶妙悟與性靈於一爐,正足以作為境界說的範例。 註35 也肯定了此一特色。如蝶戀花一首: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問昏和曉。獨倚闌干人窈窕,閒中數盡行人小。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日又是傷流潦。獨倚闌干,閒愁難排,俯視大道之上,只見熙攘往來之行人小如蟲蟻,只聽隆隆作響的車聲鎮日不停,在一動一靜之間,襯托出自己的空虛與孤寂。忽地一陣車塵揚起,籠罩了百尺朱樓與大道,使得塵勞中的行人,以及閒愁中的佳人,都在塵土中憔
28、悴衰老。此時驀然感悟到的是:人生的苦痛,不僅屬於自己一人,而是普及於眾生。更不幸的是,苦痛不僅存在於一時,而是擴及於永恆。因為才在塵土中老去,隨即又要在傍晚的風雨中為明日的流潦哀傷了。表現的正是佛陀的悲憫胸懷。又如浣溪沙一首:已落芙蓉並葉凋,半枯蕭艾過牆高,日斜孤註 易魂銷。坐覺清秋歸蕩蕩,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間爭度漸長宵。芙蓉香銷,翠葉凋殘,而蔓牆的蕭艾,也已半呈枯黃。良辰美景,轉眼不再。目睹物遷時移,遲暮之情油然而生。而況白日漸斜,寂寂孤註 一片淒冷,惆悵的情懷,就更難排遣了。隨即想到秋宵漸長,愁緒綿綿,究將如何捱度?那麼不論是日是夜,竟然都無有寬懷之時了。時序遷移,人所共見,遲暮之悲,人皆
29、有之。於是自憐之餘,轉而發出人間爭度的同情,與上首的悲憫正自無異。參、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對理想追求的執著,本是詩人共同的傾向,甚至為理想而殉身,往往也是在所不辭,所謂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這種精神的展現。王靜安既以天才自況,那麼他對理想的追求,自然較他人為熱烈。他在叔本華與尼采文中曾引叔本華的話說:一切俗子彼等自己之價值,但存於一身一家之福祉,而不存於真理惟知力之最高者,其真正之價值,不存於實際,而存於理論;不存於主觀,而存於客11觀。耑耑焉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現之,於是彼之價值超乎個人之外,與人類自然之性質異。.故圖畫也,詩歌也,思索也,在彼則為目的,而在他人則為手段也。彼犧牲其一生之福祉,以
30、殉其客觀上之目的,雖欲少改焉而不能。 註36這一段話,不正是王氏的夫子自道嗎?這種精神,是從小就已具備的。陳守謙的祭文裡說:君於學不沾沾於章句,尤不屑就時文繩墨。故癸巳大比,雖相偕入闈,不終場而歸,以是知君之無意科名也。 註37 鄙視章句,敝屣科名,即是因為心中隱然有一個理想存在。這一個理想,在他長大之後,就無時無刻不執著於其心中了。今舉其大要如下:註論及哲學家與美術家時,說:天下有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於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是已。天下之人,囂囂然謂之曰無用,無損於哲學與美術之價值也。夫哲學與美術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萬世之真理,而非一時之真理也。 註38 又說:若哲學家而以政治及社
31、會的興味為興味,而不顧真理之如何,則又非真正之哲學家。 註39註論及哲學的研究時,說:余輩之研究哲學者,亦必昌言此學為無用之學也,何則?以功用論哲學,則哲學之價值失。哲學之所以有價值者,正以其超乎利用之範圍故也。 註40註論及文學時,則說:餔餟的文學,決非真正之文學也。又說:個人之汲汲於爭存者,絕無文學家之資格也。又說:人亦有言,名者利之賓也。故文繡的文學之不足為真文學也,與餔餟的文學同。古代文學之所以有不朽之價值者,豈不以無名之見者存乎。又說:吾人謂戲曲小說家,為專門之詩人,非謂其以文學為職業也。以文學為職業,餔餟的文學也,職業的文學家,以文學得生活,專門之文學家,為文學而生活, 註41註論
32、及學術研究,則說:今之學者,其治藝者多而治學者少 故其學苟可以得利祿,苟略可以致用,則遂囂然自足,或以筌蹄視之。彼等於學問,固無固有之興味。又說:十年以前,士大夫尚有閉戶著書者,今雖不敢謂其絕無,然亦如鳳毛麟角矣。夫今日欲求真悅學者,寧於舊學中求之,以研究新學者之真為學問歟,抑以學問為羔雁歟,吾人所不易知。不如深研見棄之舊學者,吾人能斷其出於好學之真意故也。 註42 並且批評康有、譚嗣同等人之於學術,非有固有之興味,不過以之為政治上之手段,荀子所謂今之學者以為禽犢者也。 註43註論及教育時,說:世之勇於任教育者有四途,有以為公益焉,有以為勢力者焉,有以為名高者焉,有以為實利者焉。為公益為之者,
33、聖賢也;為勢力而為之者,豪傑也;為名與利而為之者,小人包。夫小人則以教育為一手段,而不以為目的。 註44在他的文集中,類是的言論甚多,讓我們得知王靜安強烈的反功利觀念。任何學問事業,只要跟一己之利害得失相結合,只要跟政治功名相結合,都要遭到他的排斥。他自己曾說:12余畢生惟與書冊為伴,故最愛而最難捨去者,亦惟此耳。 註45 舉世營營之中,獨見一介書生本色,以學問為純粹興味,優游涵泳其中,真叫沈溺於實用主義功利主義者為之汗顏!然而攘攘塵世,與我多舛。執著於理想追求的,很少不成為悲劇的人物。楚懷王非有賢德,而屈原為之殉,實是殉於理想。王氏百字令詞云:楚靈均後,數柴桑第一,傷心人物寂寥千載,有人同此
34、伊鬱。一生希慕屈子高潔的王國維,甚是反對自殺 註46 ,而卻終於投水自殺,應也只有殉於理想才能作圓滿的解釋吧。畢竟一個天性悲觀憂鬱的人,在時刻為感情與理智的交戰而掙扎之下,其所執著的理想,往往是要歸於破滅的。參之一理想追尋的展現如心點絳唇一首:萬頃蓬壺,夢中昨夜扁舟去。縈迴島嶼,中有舟行路。波上樓台,波底層層俯。何人住,斷崖如鋸,不見停橈處。藉由昨夜一夢,探訪世外桃源。島嶼縈迴,樓台映波,具見所追求之境之奇麗。何人住三字,道出了心實嚮往之。可惜斷崖如鋸,如何攀躋而上?況不見停橈之處,又如何繫我扁舟?終究是悵然而返而已。理想有如夢幻,到頭來不免成空,於現實人生中,竟杳不可尋得。又如蝶戀花一首:憶
35、挂孤帆東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見。幾度天風吹棹轉,望中樓閣陰晴變。金闕荒涼瑤草短,到得蓬萊,又值蓬萊淺。只恐飛塵滄海滿,人間精衛知何限。同樣以蓬萊譬喻追求的理想境地。孤帆二字,想見岑寂而無友的落寞。望中神山,近在咫尺,幾度驅舟行近,旋被天風吹回。而遠處山上樓閣,如幻似真,隨時變化,了不可捉摸。這象徵欲望的難償,而快樂終究屬於虛幻。待付出一切努力,飽嚐一切苦痛,偶然天風不起,行近蓬萊,可是金闕已荒涼,瑤草竟枯短,驀然驚覺,自己也已垂垂老矣。遽又發現蓬萊水淺,畢竟不得浮舟而入。人世最後的一絲希望,終於為之破滅,結果不免銜恨以逝。理想之永無實現之日也如此,就無怪人間精衛恁地之多,也無怪蓬萊漸淺而滄
36、海恐將塵滿了。13參之二帶寬不悔的展現如蝶戀花一首:黯淡燈花開又落,此夜雲蹤,知向誰邊著。頻弄玉釵思舊約,知君末忍渾拋卻。妾意苦專君苦薄,君似朝陽,妾似傾陽藿。但與百花相鬥作,君恩妾命原非薄。燈花開又落,寫徹夜的等待,卻不知伊人永夜拋人何處去,惟有玉釵頻弄,舊約頻念,然後又死心蹋地的深信伊人不忍辜負。即使苦君情博,苦妾情專,仍然一往情深地有如藿葉之向陽,作永恆的追隨與愛慕。雖衣帶漸寬,也安之若素,全無絲毫的怨悔。君恩妾命原非薄,這是源於輕拋功利,不計得失之後的一種覺悟。也由於這種覺悟,才產生了對理想追求的執著。又如蝶戀花一首:月到東南秋正半,雙闕中間,浩蕩流雲漢。誰起水晶簾下看,風前隱隱聞簫管
37、。涼露濕衣風拂面,坐愛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宮槐渾一片,長門西去昭陽殿。秋月正圓,銀河絢爛,宮中思婦捲簾癡望,只見巍巍雙闕,只聞隱隱簫管,想到新人的見寵,想到舊人的見棄,不免悲從中來。露已涼,風已寒,夜已深,卻仍坐愛清光而不寐,只因清光所照,不分恩和怨。妾意苦專君苦博又何妨,但能分沾恩澤,便了無恨悔了。苑柳宮槐,渾然一片向西綿延,寫出了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的慕羨,從而生出了無窮的希冀。款款深情,哀而不怨,正與前首的懷抱相同。參之三絕望厭世的展現當一切希望破滅,當理想的追求成為痛苦的根源,厭世之情自然滋生。這時,不辨墜歡新恨 註47 的人世,就更無留戀的餘地了。蝶戀花一首,正寫出了這分
38、絕望:誰道江南春事了,廢苑朱藤,開盡無人到。高柳數行臨古道,一藤紅遍千枝杪。冉冉赤霞將綠繞,回首林間,無限夕陽好。若是春歸歸合早,餘春只攪人懷抱。春事將了,卻又留下了廢苑的朱藤,古道的高柳,撩引人們對春的追懷。誰道二字,即寫出了戀惜歡樂時光的執著。而一藤紅遍千枝杪,更令人發出夕陽無限好的歡呼!王靜安既以為人生明屬徒勞,快樂盡為幻覺,那麼,夕陽無限好不正是誘使世人沈迷於永恆憂苦而不能自拔的幻覺嗎?這有如叔本華所說的:好像投給一個乞丐的銅元,給他今天過活,好叫他的痛苦延長到明天。 註48 不幸的是,世人懵懂,又有誰能想到 只是近黃14昏之後的長夜漫漫的苦痛呢?終古詩人太無賴,苦求樂土向塵寰。(雜感
39、七律)王靜安徹悟之後,對人間之世,已不再存有任何希望了。若是簡歸歸合早,餘春只攪人懷抱。這種決絕之語,實已透露了王靜安終將自了餘生的消息。他在書古書中故紙詩中云:書成付與爐中火,了卻人間是與非。表現的是同一種絕望的悲哀!結語自吾人思之,則人生之運命,固無以異於悲劇。然人當演此悲劇時,亦俯首杜口,或故示整暇,汶汶而過耳。欲如悲劇中之主人公,且演且歌,以訴其胸中之苦痛者,又誰聽之,而誰憐之乎?大悲劇中之人物之無勢力之可言,固不待論。然敢鳴其苦痛者,與不敢鳴其痛苦者之間,其勢力之大小,必有辨也矣。夫人生中固無獨語之事,而戲曲則以許獨語故,故人生中久壓抑之勢力,獨於其中筐傾而篋倒之。 註49 這正是王
40、靜安鍾情創作的心境的赤裸表白。悲劇的時代,悲劇的性格,悲劇的作品,悲劇的結局,似是典型悲劇天才的必然歷程。叔本華肯定純粹悲劇的價值,云:悲劇的真正意義,是更深一層的領悟英雄們所贖的不是他們自己的罪惡,而是原始的罪惡,即生存本身的罪過。 註50 又云:無論從效果之大或完成之困難方面看,悲劇都應視為詩歌藝術的極頂,事實上也被視為詩歌藝術的極頂。 註51 本此觀點,王靜安特別推崇徹頭徹尾之悲劇悲劇中之悲劇的紅樓夢,在紅樓夢評論文中,他說:生活之欲之罪過,即以生活之苦痛罰之,此即宇宙之永遠的正義也。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 註52 因此,王靜安對於展現自己悲劇性格之詞作,給了斯有天致
41、,非由人力、自南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則平日之所自信也。 註53 以及 君詩詞之特色,求之古代作者,罕有倫比。 註54 之極度自負之評價,也就能為吾人所理解了。葉嘉瑩教授說:透過靜安先生的悲劇,我們清楚地可以看到,靜安先生所生之時代以及他所稟賦的性格,無疑的乃是造成此一悲劇的兩項重要因素。 註55 如此的見解,對應王靜安所言:真理之戰勝,必待於後世,而曠世之天才,不容於同時。 註56 似為吾人探討王氏終以吾日暮而途窮,故倒行而逆施而步屈子之後塵自沈以殞,提供了一個重要而直接的方向也。註釋15註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文學小言(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6 年 2 月
42、),頁 1803-1805 註 遺書第四冊,樊志厚:苕華詞序,頁 1480註 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自序,頁 1785註 繆鉞詩詞散論:王靜安與叔本華(台灣開明書店 1966 年 2 月),頁 68註 參引王德毅著王國維年譜頁 14(中華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67 年 6月)註 同註 3,頁 1784註 見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論天才(志文出版社 1972 年 10 月),頁124註 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叔本華與尼采,頁 1654註 本文所引詩作均見遺書第四冊靜安詩稿頁 1731-1746註 10 陳曉南譯愛與生的煩惱:人生的空虛與煩惱(志文出版社 1998 年 4月)頁 108註 11遺
43、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紅樓夢評論,頁 1595註 12 同注 10 頁,104註 13 同註 11註 14 同注 10,頁 126註 15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原命:一切行為必有外界及內界之原因。原因不存於現在,必存於過去;不存於意識,必存於無意識。而此種原因又必有其原因,而吾人對此等原因,但為其所決定,而不能加以選擇。頁 1754註 16 鄭騫從詩到曲:詩人的寂寞(順先出版公司 1976 年 10 月)頁 8註 17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人間嗜好之研究:心得其活動之地,則感一種之快樂,反是則感一種之苦痛。此種苦痛,非積極的苦痛,而消極的苦痛也。易 言以明之,即空虛之苦痛也。工作之為一種積極的
44、苦 痛,吾人之所經驗也。頁 1755註 18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叔本華與尼采,頁 1643註 19 周策縱論王國維人間詞(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1 年 9 月),頁 56註 20 同注 11,頁 159416註 21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二,頁 1787註 22 勞榦中國的社會與文學:說王國維的浣溪沙詞(文星書店 1968 年 2月)頁 64註 23 同注 7,頁 1646-1647註 24 同上,頁 1655註 25 同注 22,頁 67註 26 同注 5,頁 369註 27 王靜安輯有唐五代二十一家詞,校有世間集等多種註 28 同注 11,頁 1622-1627註 29遺書第四冊靜
45、安文集:書叔本華遺傳說後,頁 1673-1681註 30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原命,頁 1747-1755註 31 參閱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明倫出版社 1972 年 8 月)頁 276註 32 王靜安虞美人詞註 33 王靜安鵲橋仙詞註 34 王靜安浣溪沙詞註 35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境界說的新天地(台灣大學文學院 1966 年 7 月) 頁 141-146註 36 同注 8,頁 1644-1645註 37 同注 5,頁 8註 38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頁 1712註 39 同注 1,頁 1799註 40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 ,頁 1
46、820註 41 同注 1,頁 1800-1801註 42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教育小言十則,頁 1859-1860註 43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論近年之學術界,頁 1700-1701註 44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教育小言十二則,頁 1845註 45 同注 5敘例,頁 3註 46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教育小言十則:自殺之事,吾人姑17不論其善惡如何,但自心理學上觀之,則非力不足以副其志,而入於絕望之域,必為意志之力,不能制其一時之感情。而意志薄弱之社會,反以美名加之,吾人雖不欲科以殺人之罪,其可得乎!頁 1862註 47 王靜安好事近詞註 48 引自楊蔭鴻譯西方哲學史話(河洛出版社 1979 年),頁 297註 49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續編:人間嗜好之研究,頁 1760註 50 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表象世界(志文出版社 1998 年 7 月)頁 221註 51 同上,頁 219註 52 同注 11,頁 1608註 53 同注 3,頁 1786-1788註 54 同注 2,頁 1478註 55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一個新舊文化激變中的悲劇人物(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2 年 4 月),頁 99註 56遺書第四冊靜安文集: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頁 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