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806118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企业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有关企业跨国经营理论的概况跨国经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跨国经营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关于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经验性、归纳性、抽象性的,不足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各国跨国经营迅猛发展,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许多经济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对跨国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展开的。二、主流跨国经营理论(一)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1、垄断优势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对外投资

2、垄断优势理论。根据海默的理论,一个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是由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企业的垄断优势决定的。垄断优势理论把对外投资作为一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并与出口和许可经营相比较,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条件和动因。由于海默的理论是从美国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对垄断竞争型、特别是寡头垄断型跨国投资具有很强的解释性。特别的,这一理论所提出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成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其他理论的基础。但这一理论以静态的方法界定企业的垄断优势,无法解释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更不能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美国学者科斯于 193

3、7年提出的。科斯认为,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且费用低于公开市场的成本,企业就应该将交易内部化。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设想。70 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把科斯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设想扩大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回答跨国经营的起因和条件。巴克利和卡森认为,世界上不仅实际上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中间产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会产生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主要是由政府的关税、贸易壁垒、外汇管理与汇率政策等引起的。如果能使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企业就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有能力和办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消除了东

4、道国政府关税和种种贸易壁垒的阻力和障碍,减少了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风险和成本,用最低的成本把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子公司,而且可以使技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保密,形成企业对外跨国经营。这个理论的缺陷在于缺乏从国际环境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为什么内部交易非要跨国界。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营学家邓宁提出来的。邓宁认为,跨国经营的形成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所谓所有权优势是指某企业拥有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资产所有权,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拥有更多更好的无形资产的企业实质上拥有垄断优势和地位。所谓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

5、能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移和最有效地利用,有利于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克服市场外部的不利因素,并最终取得更大的效益。但他又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都只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比出口经营更有利的各种因素。邓宁认为,企业的本能是寻求区位优势。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那么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最大特色在于把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起来研究,所得出的跨国经营成因的结论较符合实际。但因为邓宁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主的,所以所得出的结论难以对不

6、具有三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何到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缺乏说服力。以上三种理论都是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构成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究的主流理论。(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1、小规模技术理论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的论文,该文中首次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并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现象与特点。1983 年,威尔斯又出版了其专著第三世界跨国公司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虽然起步较晚,在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有明显差距。但在对于特定市场的供给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7、优势也很明显。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并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所转移的生产环节也往往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与东道国的要素优势不谋而合。(2)物美价廉的产品营销策略。与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依靠的不是商标优势或营销网络优势,而是通过低价格的方式销售产品。(3)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发展中国家企业将会对国外企业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并用相关生产要素进行替代,同时,发展中国家将逐渐寻求用本地的原料以及部件对外来的投入进行替代,当这些相关的经验和技术成熟时,它们将随着该国的跨国直接投资而被输出到东道国中

8、的子公司,这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这种当地采购能力则开始成为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一个威胁。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9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坎特威尔与托兰悌诺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该理论认为:(l)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此外,该理论还认为,发展中国

9、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三)我国国内的跨国经营理论在我国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些独到性的见解,如高敏雪和李颖俊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邓宁的跨国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结论。吴先明归纳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四个方面的动机。聂名华、段云程、刘海云、张纪康、张志元等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王晓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特征。程惠芳和阮翔运用引力模型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

10、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双边贸易量与两国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等。三、总结以上是关于跨国经营最主要的几个理论,这些理论为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证明了其在某一领域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上述理论都只是侧重于解释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以及企业应如何开展对外投资,而未能就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问题给与充分的重视。况且对外投资只是企业跨国经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少有学者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提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大都就某个问题孤立研究的较多,系统分析的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那些缺乏所有权优势的企业的跨国经营理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结合以前学者的一些理论成

11、果,针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整体态势和目前企业应当实施的国际化战略做出了分析。参考文献1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 ,上海翻译出版 1986年版。2滕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27页。3“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 , 再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4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第 347页。5彭迪云、甘筱青:跨国公司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6盛亚、单航英: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研究,甘萧社会科 2006年版。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将更加融入世界经济,

12、这便使我国企业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竞争压力和国际化经营问题,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加快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积极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趋利避害。本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时代背景出发,首先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不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国家的宏观整体都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随后,本文开始全面的介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所有权优势、传统产品和特有技术优势、大量华人华侨优势等,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同时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

13、也存在着如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高素质人才等劣势。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实施跨国经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企业应改革和完善自身经营管理体制、创造企业独特的文化理念、实施慎重而稳健的兼并收购策略、广泛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加强跨国联盟等政策建议。关键词:跨国经营 对外投资 发展状况 优劣势 战略选择Abstract:Since China accessed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December 2001, many areas was opening quickly, which means that not onl

14、y Chinese enterprises were facing with fierce domestic competition, but also facing with strong pressur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refore, it is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choose the transnational business.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of th

15、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o Chinese enterprise under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pointed ou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mplemented th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has the positive strategic sense no matter to the enterprise oneself or the whole country.

16、 Afterwards, this article start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bout Chinese enterprise implements th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n point out Chinese enterprise are already to have certain property rights superiority, the

17、 legacy product and the unique technical superiority, massive Chinese people overseas and so on, specially the financial crisis eruption is good to the enterprise in some extent. But simultaneously our enterprise implements the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also have some inferiorities. For example the s

18、ystem is not perfect, lack of the deficient fund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so on. Finally,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main ques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our enterprise should reform and consummate ow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system; Create enterprise unique cultural idea, makes t

19、he world-class brand; Implements prudent and the steady annexation purchase strategy; Widespread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alented person strategy; Strengthens the transnational alliance; Guards against policy suggestions and so on.Key words: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foreign investment d

20、evelopmen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alysis; strategic choice目 录一、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及战略意义.1(一)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 .1(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意义 .3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发展状况及特点.4(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4(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6(三)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特点 .6三、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优势与劣势分析.9(一)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优势分析 .9(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劣势分析 .11四、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选择.14(一)改

21、革和完善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体制 .14(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可行性战略 .15(三)创造企业独特、创新的文化理念,打造世界级品牌 .15(四)实施慎重而稳健的兼并收购策略,防范跨国并购风险 .16(五)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 .17(六)建立国际战略联盟 .17(七)加强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风险管理 .18参考文献.20一、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及战略意义(一)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客观条件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国际经济新格局。此时中国想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就要抓住机

22、遇,努力推进跨国公司的发展。另外,从我国国情本身来讲,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寻求更广泛的资源的战略要求和条件。而且我国目前也具备不少有着技术、信息、管理、资金、人力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都有进行跨国经营并最终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冲动。所以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出现后,跨国经营再也不是国内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而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放宽了生产要素跨国流通的限制条件,为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建立跨国公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

23、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型科学技术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活动的交易成本,其中互联网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它使我国企业认识到至少在交易成本上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并无太大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再次,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市场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就是我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最根本的目的所在,即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获得利益最大化。市场全球化不仅能促使我国企业发掘广阔的潜在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量,而且还能为在国内市场饱和的产品寻找出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市场上解决这类产品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当然

24、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无限的挑战,所以我国企业要趋利避害,不仅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乘势而上,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风险,迎接挑战,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2、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是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后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和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不可小视的经济大国,这无疑对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首先,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较强的综合国力,是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基础和后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起突破1亿万美元;2002年达到1.2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6位;

25、2005年GDP总量达2.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9%,居全球第4位;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到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我国的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不仅许多总量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引人瞩目。其次,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也适合朝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没有高新技术的优势,但是都有着某方面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我国企业有着独特的优势。根据刘易斯威尔

26、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我国的制成品市场上需求具有有限性,大规模技术无法从中获得经营的规模效应,但是中小型企业恰恰拥有这种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适合小批量生产,从而具有竞争优势。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拥有这种特点的技术,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不少企业具备了进行跨国经营并最终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条件。我国的纺织、家电、食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企业,不少属于这类企业。再次,我国的外汇存储量丰富,币值稳定,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我国的外汇储备到2006年2月,已经达到8536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1.9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27、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9月份新增外汇储备仅为214亿元,低于7、8月份的360亿元和39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4.1%。但是在当前全球金融风险加剧之时,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对金融危机也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抵御能力。而且我国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也需要外汇支付款项和转移资本,因此持有丰富的外汇储备是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另外,我国的币值一直都很稳定,虽然之前有所波动,但政府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稳定币值,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3、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有着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全球经济形势在经历了前几年全球性的衰退之后,2004年出

28、现强劲均衡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东亚地区更是成为了发展的焦点,这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的有力的发展时机。直至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不少国家出现了经济下滑的态势,我国经济也受到牵连,发展速度缓慢。但是各国也及时的调整政策,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复苏时期,正是这种特殊时期能够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机会。另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也更具有后发优势。(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意义1、微观方面,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有利于企业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两种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解除了因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造成

29、的资源短缺障碍,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选择最优生产区域成为可能,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其次,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可以有效积极的绕过贸易壁垒。目前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措施,如反倾销法、原产地规则、低进口配额、进口管制等非关税措施严重地制约着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发展。所以我国企业在东道国直接设厂生产或就地销售,能有效的绕过贸易壁垒。如果我国企业的投资项目和东道国发展战略一致,我国企业不仅能保持国外市场的占有率,还能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再次,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有助于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培养先进的管理能力。我国企业想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在科学研究、技术改进、技术发明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下番功夫。而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后,不仅会在有形产品的贸易流通上有所发展,而且还会带动服务和信息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技术贸易的发展。此外,通过跨国经营,我国企业还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2、宏观方面,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对我国经济整体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