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0 页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30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年均增长超过了 9。2003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1 万亿元人民币,约 14 万亿美元,仅次于美日德法英,排在世界第 6 位。中国变化之大,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中国力量的上升,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走向的一个鲜明特点。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伟大现在降临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的崛起堪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对此,国际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复杂的心态,一些所谓对中国发展表示“担忧”的论调在西方的传媒上日益增强。一时间从“中国经济威胁”到“中国军事威胁”再到“中国文明威胁”
2、 、“中国粮食威胁” 、 “中国能源威胁”等等,不一而足。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一、经济上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太区的影响25 年来,中国 GDP 指数都以每年至少 9%的速度增长,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实体。在 2005 年,如果用市场交换额来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 4 大经济体,如以消费量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 2 大经济体。2006 年中国 GDP 指数为 8.8 万亿美元。同时,中国政府使 3 亿人口脱离贫困,而且使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 8 倍。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正在利用经济实力来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外交环境,利用市场和经
3、贸关系的巨大辐射力使国际社会日益靠向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亚太地区国家首当其冲。在 2006年 11 月,中国和东南亚多国签署了关于自由贸易,文化交流,军事和安全合作的条款。此次会议还讨论了中国与 ASEAN 在未来形成一个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合作的联盟的可能性。(二)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的发展和融入世界的历程与日本、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东盟 4 国迅速融入世界的历史基本一致。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可能会比这些经济体的任何一个在全球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都大。中国自身是快速增长和持续融入全球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但第 1 页个别国家的一些经
4、济领域受到损失,这些领域的损失将在其他领域得到补偿。发达国家从廉价的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中受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再加工、再出口产品。那些与中国要素禀赋相似,与之在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家将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调整成本。同时需在本国的产品和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一些国家可以通过结构改革增加经济的适应性,从中国的增长中获取最大利益,并使相关成本最小化。(三)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中国的出色表现使其全球影响力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
5、济正在经历变革和转型,各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 ”温家宝总理对世界经济现状的判断切中肯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何帆认为,在经过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国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所占比重将上升。经济格局之变推动着全球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一年间,更具代表性的二十国集团(G20)走上历史前台。从 G20 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再到匹兹堡峰会,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与合作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参与解决全球性议题的角色日益增多。 “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领导人齐聚莫斯科,呼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机构和联合国扮演更加重
6、要的角色。二、政治上对世界的影响(一)外交政治中国作为 5 个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中国正逐渐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一向控制国际舞台的西方国家抗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实行的无意识形态外交,这种外交政策给中国在未来寻求外交帮助和与其他国家结盟留下了余地。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跟以前相比大大增加。 对中亚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领域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学者相信,中国除了要和邻国搞好关系外,还要考虑边境安全的问题,第 2 页因为边境安全是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对中东方面,中东的重要性不仅
7、仅是因为它储藏着大量的石油,而且,中东地区的大部分人口都反对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看准了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以提供外交保障来换取中东国家向中国输送石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进口国,居美国之后。中国政府现正尝试将中国进口的能源多样化,中国一半的石油来自中东,因为中东各国开始向西方国家以外寻找输送国,所以中国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中国在过去一直和中东国家在战略方面上合作,大多数中东地区的先进武器都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巴勒斯坦是中东地区的关键性国家,在未来,这些国家可能会相继从中国得到安全保障,来抗衡美国在中东的霸权。 对非洲方面,自 1960 和 70 年代,中国政府就大力推
8、动发展和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的主要目的有赢得非洲国家在国际上的支持,在非洲大陆推广中国式的共产主义和与非洲国家上的贸易往来。冷战以后,中国在非洲的目的就改为了贸易,投资和能源。在 2006 年 11 月,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共有 48 个非洲国家的领袖出席了这次论坛,再次显示出中国在非洲的巨大影响力。非洲各国领袖都把中国当作自己国家发展的榜样。 (二)政治阻力西方学者认为,从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会伴随着冲突,如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崛起,16 世纪时哈布斯堡帝国和荷兰,17 世纪的法国,18 世纪的英国,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德国以及 20 世纪的日本和苏联等
9、,无一例外。当一个新的崛起的力量参与世界秩序时,他们总想重新建立或改变那些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或认为不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而既存大国又不愿与其分享领导地位。既存大国与崛起的大国往往难以超越其利益冲突。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与当年苏联的崛起一样,由于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接受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于是有的评论认为,中美之间已出现一场“新冷战”苗头,长期对抗不可避免。而事实上,中国跟一些西方大国在外交上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问题。中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 ,威胁可能会不惜动用武力来解决台湾事务,摧毁一切台独势力。大多数国家都跟中国保持着良好关系,第 3 页承认中国
10、的一个中国政策,但是美国是根据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其国内台湾关系法来处理台湾议题,关系法里又提到美国可能会在大陆进攻台湾的情况下,协助保卫台湾。所以,如果台海爆发战争,很可能会使中美两国直接交战,这对中、美、台各方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美国在现今阶段还在怀疑中国在国际上的野心。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也不尽良好。除了边境问题外,西藏问题也是两国在外交上面的障碍。面对中国的核武器和中国与印度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印度也自己研发了核武器,但中印两方都有签署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 。三、文化上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 2009 年 1 月 17 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二 00 九文
11、化现代化研究 。报告依据 2005 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 报告同时还指出,截至 2005 年,中国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位列世界第五十七位,文化竞争力指数居第二十四位。 文化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施加的实际影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国际文化互动的强度和国家参与程度有关,在一个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衡量方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世界影响力的逐渐增强,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出现汉语热,这也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数据显示
12、,2005 年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 3000 万,共有 100 多个国家的 2300 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海外汉语热无疑与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昌盛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相关,更与中国国家地位尤其与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密切相关。然而,就目前中国的情形说,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还较缺少原创性的、富有震撼力的成就。中西文化交流,还多表现为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各种思想、理论、学说和艺术向中国单向传播的过程;中国文化对发展中国家乃至对世界的影响,也并未十分突出,这说明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有待提高。第 4 页四、总结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
13、繁荣也需要中国。由于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力量的增强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来越大,因为中国需要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着眼于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国不仅重视和发展与其它大国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视和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与各主要国家关系总体上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相对活跃的重要平衡稳定力量。中国现在不会威胁任何国家,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不会威胁任何国家。中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要称霸世界,不是要威胁别国,但也绝不容许别国阻止中国的发展。参考文献:1 Nikola Spatafora,Yongzheng Yang,Tarhan Feyzio lu . 2004 年. 世界经济展望2 新华网 2008 年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影响日益凸显3 2009 年中科院报告:中国的文化影响力高居世界第七4 东莞阳光网 2009 年 中国文化影响力:反思与展望5 中国经济时报 2004 年 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6 百度百科 中国崛起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