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范学专业论文:浅谈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摘 要父亲的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不小于母亲,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这一角色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父亲这一重要角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探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对国内外关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的主要研究及观点进行全面总结,从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影响,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父亲角色行为 幼儿 幼儿社会性发展Title: On the ro
2、le of the father and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AbstractFathers role behavior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of not less than mothers, even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role of the father from many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father of the study
3、of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This paper aims at determining the role of the father and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es to act on his fathers role in child ca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 view and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fro
4、m the role of the father of child behavior of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contacts,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to adapt to the impact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role of the father and child acts social development relations.【Key Words】 father role behavior ch
5、ildre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1 问题的提出11 研究动机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历年来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总结,论述父亲角色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独特且关键的作用,对目前父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一些以资参考的依据和建议。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父亲这一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关注母亲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以及影响,而忽视父亲这一角色行为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各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尤其忽视对幼儿进行社会化
6、的方面的教育。而已有研究证明: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不小于母亲,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这一角色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进而促使父亲们普遍投入教育孩子的工作,然而虽然很多父亲有这种意识,但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 近几年来,人们对父亲角色行为和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所重视,或从单方面研究和关注,而往往未把二者结合起来去探讨。本文着重把父亲的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探讨,更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作者期望引起父亲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视,并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家长提供一些以资参考的依据和建议。同时希望它能对丰富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内容有
7、一定的意义。 2 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2.1 相关概念2.1.1 父亲角色行为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保罗阿马托(Paul Amato)最早提出对父亲身份重新定义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 ,这个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人力资本”涉及父亲的能力、知识和个性等,简单地可以用父亲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界定。 “社会资本”附着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邻居、社区等之间的关系上,对于维护和促进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积极意义。 “经济资本”指父亲的经济收入,也包括跟经济收入相关的由父母直接或间接传递
8、给孩子的经验。 1根据阿马托的理论,德国学者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WE Fthenakis)于1994 年进行了“父亲研究” ,对调查的分析表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父亲的“社会作用”最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进而把父亲的角色归纳为两种类型:教育者型(社会作用和工具作用) 、养家型(养家作用) 。 2从阿马托和费纳克斯等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父亲既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 。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发展,父亲需挑起两副重担。扮演好父亲角色行为的关键是学习,树立起正确的父亲观(懂得父亲是什么,父亲应怎样做) ,
9、掌握担当父亲角色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履行社会和家庭对父亲角色行为所要求的职责,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2.1.2 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指幼儿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在心理学文献中, “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化”两个概念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替换使用,只不过两者所强调的角度略有不同。 “社会化”更注重个人向社会的接近,注重个人融入社会群体的过程。而“社会性发展”则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强调个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侧面,他与“认知发展” 、 “情绪情感发展”共同构成个体心理机能发展
10、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也是迄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研究领域。其实, “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化”指的都是个体成长和步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31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 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 Re-conceptualizing the Fathers role and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al and family policy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Educationnal Sciences) 2003.6 第 21 卷 第
11、 2期2同 13 方建移、何伟强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12.2 相关研究直到上世纪中叶,关于父亲和父亲角色行为的研究还极少,尤其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以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直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男人失去了生命或入狱多年时,社会上和研究领域中才出现了对父亲特别的兴趣。当时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父亲缺席 ”产生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产生的结果。因此,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一种以父亲在家庭中缺失为定向的理论。在父亲研究的早期,主要是把父亲身份与母亲身份做比较,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异同。另一个重点,是父亲作为养家者以及当时他在参与家庭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林格伦
12、写道:“卡刚和弗利曼(Jerome Kaqan and Marion Freeman ,1963)发现如果母亲对待 2 至 4 岁的孩子严厉独裁,他们的智商在后来的学前和小学阶段会降低。换言之,父母用专制的方法教育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儿童后期的社会适应并抑制他们的智力发展。 ”心理学家关于母亲的依恋的研究较多,然而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查弗和爱迪生(Emorson.P. E)的“依恋”研究才开始关注父子依恋,他们的研究发现,即使父亲没有经常照料婴儿,婴儿也会对父亲表现出依恋。父亲对婴儿行为的社会刺激和应答是决定依恋的重要因素。70 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旨在用定量与分析方法系统实验地探
13、讨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趋向,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和安斯沃斯(M.Ainsworth) 。 80 年代,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Lamb,1975),推动了人们对父亲研究的兴趣。90 年代初,有关研究表明,对父亲角色行为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家庭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个社会科学分支已经在日益多方面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我们又可以看到,关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有许多新出现的有趣的研究设计,并提出新的问题,这些反过来刺激着新的研究活动。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曾经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
14、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探讨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日益被研究者所重视。尤其在过去的十年中,出现了一些研究,它们吸收了过去的研究问题,但又不是在纯粹重复的意义上吸收,而是更进一步,努力对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更好的分析研究。富有家庭教育传统的中国,历来重视父教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堪称父亲角色对孩子影响研究的典范。我国心理学界对幼儿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进展甚快。中国学者李维在从母子的依恋到父子的互动中对国外有关父亲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1)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着父亲的
15、角色概念的形成,文化传统间的差异决定着父亲对儿童教养的特性;(2)儿童对父亲都会形成依恋,有时甚至对父亲显示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3)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亲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父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激起儿童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儿童对现实的观察。 (4)父亲在儿童面前起着行为榜样作用,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5)在父亲缺失的家庭里,儿童认知测验的成绩往往很差。儿童对父亲缺失的反应有两种典型倾向:(1)儿童认识到父亲缺失;(2)儿童完全贬低父亲。2.2.1 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人格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父
16、亲角色行为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高、体重、动作发展、营养等方面,而且还影响着孩子的智力、情感、性格、品质方面。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人格发展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受过良好父亲角色行为影响的幼儿,一般表现出人际关系良好、积极进取、较为自信、独立、坚强、果断、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由于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合作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
17、格基础。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作为孩子成长阶段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男性,父亲对幼儿人格的作用绝非一般。人们常说“严父慈母”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强化,配合与补充,也是减少母爱负面效应的一种巨大力量。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孩子眼中的父亲乃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疏离、权力于一身的超人,也因此使得孩子又敬又怕。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在同婴儿交往时,母亲习惯的做法是与孩子玩他熟悉的游戏,心神沉浸于玩耍之中;父亲呢,则常常吸引孩子做一些要用力气的玩耍,以及那些特别使孩子开心的新奇的玩耍。在抱孩子的动因上,父母也不一样。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竭力
18、使他安静,限制他的活动;父亲抱孩子则大多是为了玩,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或者是要他抱。此外,面对不同性别的孩子,母亲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相差不大,而父亲通常倾向于鼓励男孩玩一些探索性的、竞争性的、活动量大的游戏,鼓励女孩玩一些平和的,家庭式的游戏,因此,父亲在子女性别角色的定向方面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大。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新疆五省市区 2100 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4 据沙格等(1982) 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幼儿交往,能日益提高幼儿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许多研
19、究还证实,男孩早期失去父亲会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在他入大学后还能观察到(Blanchard & Biller,1971;Carlsmith,1981 ) 5 据海兹灵顿等人报告,学龄前期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智商测验、方块设计、算术得分等方面落后一截。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一些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幼儿交往方式的开放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可从父亲那里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想像力和创造意识。由于父亲常常引导孩子在社交活动中更广泛地接触客观世界,使幼儿得以接受大量信息刺激,这对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及兴趣爱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又是幼儿人格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正是父亲
20、与幼儿的交往方式,决定了父亲还是幼儿疲劳与心理烦闷的调节者。因为父亲是孩子外部世界的引导者,外界信息的传播者和闲暇时间游戏的伙伴。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幼儿生活在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中。调查显示,缺乏4 人民日报 ,1988 年 1 月 2 日,第 3 版)据沙格等(1982)5 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 月版,P346 页父爱会使孩子出现诸如烦躁不安、害羞胆怯、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缺乏自信、感情冷漠、游离集体、抑郁易怒等所谓“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2.2.2 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关于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交
21、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提醒人们重视的问题较多。一些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的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子女的成就感或对成就的追求。另外,子女的社会能力也与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有密切关系。国外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研究发展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70 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旨在用定量与分析方法系统实验地探讨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趋向,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 A鲍姆林德和安斯沃斯。前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抽样调查得出了与美国学者相同的结论。社会学家协会副主席 A哈尔切夫认为:家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具有深刻的独特意义的因素。他指出,在社会发展的现阶
22、段,家庭、父母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父亲做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幼儿认知结构本身,但它对幼儿的动机态度、情绪、性格、社会性等产生重大影响,而动机、态度、情绪、性格、社会性等对孩子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独特作用还体现在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专业的科学研究领域,60 年代曾有研究表明父亲的接受拒绝与母亲的接受拒绝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调适能力发展具有同样的预测效果。Lidz 等在 1956 年宣称武断、粗暴拒绝型的父亲与精神分裂症患儿的病源有较大的关系。Peterson 在 1959 年的一项有关
23、父母双方的态度对心理障碍和正常儿童的影响的比较实验研究中指出:父亲的态度对孩子形成、呈现心理行为失调的影响至少与母亲态度的影响是一样的。Spivack 在 2001 年的一项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中发现,父亲缺失家庭中的儿童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Stanley 等用 Spivack 和 Shure 编制的学前儿童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测验 (PIPS,2001)量表测查了 25 名父亲离开超过 8 个月的45 岁幼儿,发现父亲缺失的孩子的得分要显著低于父亲存在的家庭的孩子,表明父亲缺失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欠缺。1999 年 Amato 和 Gflenh 在对父亲常住家庭的孩子的幸福
24、感的研究显示,父亲的支持、鼓励和亲密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感和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性。大多数品行不良的儿童感觉在家中被父亲拒绝和冷淡。Forehand 和 Nousisinea 在 1993 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青少年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显著相关。Rohner 在 1975 年对 101 个代表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父亲经常在家的孩子比起父亲不常在家的孩子更易于被母亲和其他养育人接受,父亲在关注孩子与其他养育者的关系上花的时间越多,孩子就越易于被其他养育者接受。Hetheringtor(1988) 、Cathetal(1989)和 Ross(1984)研究发现
25、: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导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法律和规范并作出适当反应,同时充当了母亲有时所加于孩子身上的各种过分的注意和情感,包括慈爱和发怒的缓冲器。因此,父亲成为孩子的除母亲之外另一个能提供指导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避难所,而且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谢弗研究指出:孩子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便会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对父亲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依恋,这种依恋能使儿童摆脱情绪上的失调和纷乱,弥补其社会性发展的不足。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看出父亲对儿童社会性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
26、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男孩在生命的头 6 年里与父亲的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成年男性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男孩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的激励而学会适当的男性行为。否则,错过这一时期,孩子就难以忍受。父亲不仅为男孩提供模仿、学习男性的范型,而且为女孩掌握女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对照物。失去父亲的男孩常常表现出过于女性化的行为,5 岁前失去父亲的男孩尤其明显,而到成年后这些男孩有可能表现出过度的男性化倾向,如攻击性强,反社会行为过度等。女孩子也一样需要父亲。在年幼时母亲遭到抛弃或者父亲过世的女孩,对男性倾向于回避性,她们竭力避开男性聚集的场所,与男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状况有可能影响到成年后
27、的婚姻生活。可见父亲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研究结果都体现了父亲在孩子幼儿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父亲在家中是幼儿理性的榜样,是幼儿社会行为和品性的塑造者,是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理念的直接示教者,并且这种作用是不能被继父所替代的。我国心理学界对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进展甚快。据统计,1985 年以前,社会性发展研究很少,而 1986 年以后,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比例下降,社会性发展研究迅速增加(董奇等,1991)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出版了不少专著、译著,如薛素珍的儿童社会学研究 (1984) ,E.齐格勒等著、李凌等译的社会化与个体发展 (1988)等。近年
28、来,我国心理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在数量上已接近甚至超过认知发展的研究,其范围涵盖了道德认知、意识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合群、从众、适应、独立性、自信心、攻击挫折和亲社会行为)以及独生子女等课题。近些年我国心理学学者曹子方、刘金花等作了父母教养态度与幼儿个性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娟等作了婴儿亲子关系的研究。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关于父亲角色的话题一阵热过一阵,尤其在 1996 年、1997 年,几乎形成了一场全国性大讨论。常常会见到各种醒目的大标题:“今天的父亲失去了什么” 、 “父亲为何淡出家庭教育” 、 “我们现在怎么做父
29、亲”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发展心理学家)逐渐关注起家庭成员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尤其是父亲角色,他既要“养家糊口” ,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 ,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发展,父亲需挑起肩上的重担。总之,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证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只处于次要地位的假说。孟育群在少年亲子关系研究一书中提到,父亲若对子女的管教态度为干涉型的,那么子女表现出的人格特征为:心身发展的迟缓,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容易失去心理控制,忍耐力差,总想推卸责任。因受大人过多照顾、保护、影响了和同龄孩子的接触,因而社会性成熟也较迟缓、依赖性强,易于冷淡、孤僻、对社会不适应,做事权宜敷衍,缺乏远大目标
30、和理想。溺爱型的父亲易使幼儿人格发展受阻,影响情绪发展,易动感情,缺乏挫折耐力,有较大的依赖性,经常期待他人的帮助,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社会学研究表明父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增强,在儿童时期(3-11 岁) ,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孩子的情绪波动和不安宁。而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期,父亲对子女的成长作用不亚于母亲作用。 1 幼儿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性的发展,心理需求扩大,他的需求从对自己的吃、喝方面转向外界,他们向往参与外界活动,这时母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时他就希望从父亲身上获得。2 在我国具有历史原因,长期以
31、来以至在现实社会中,多数家庭中父亲一般比母亲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对外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父亲的意见举足轻重。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比母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更显著。当然,每个家庭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也有部分家庭,母亲文化教养高,以身作则,教育思想、教养态度比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比父亲大。这说明父母对幼儿成长影响的大小,关键在于父亲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6尽管父亲对于孩子性别角色发展和父亲身体的缺失之间的关系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很少有致力于父亲心理缺失(父亲健在,但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使孩子从心理上
32、感到好像没有父亲一样)的研究。Lamb(1981)指出“父亲在心理上缺失的孩子(冷淡、难接近)与父亲在身体上的缺失的孩子所受的影响相似。 ”基于以上国内外研究,关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在有的资料中偶然提到,提醒大家重视父亲角色行为的文章书籍也不少,然而针对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研究则极少见。3 分析思考直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父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才被研究者所重视,之前仅把父亲作为养家糊口的人,并未给予重视。因此关于父亲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年来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另得出
33、以下几点:6 孟育群 少年亲子关系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10 P873.1 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场所,每个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发展、品质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当颜氏家训 、 曾国藩家书 、 傅雷家书这些书目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可能联想到了一系列成功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角色父亲。子女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有着重大的责任。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把智力偏低的卡尔威特培养成一个出色的人,甚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天才;美籍华人刘墉成功地培养了一对出色的儿女
34、;我国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给予双耳失聪的爱女周婷婷神奇的教育,帮助婷婷成为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留美硕士生。这些都体现出儿童的发展离不开父亲这一角色行为,父亲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父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无穷的动力。父亲这一角色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父亲这一角色行为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有研究表明,幼儿从 2 岁开始,就偏好于与父亲一起游戏,且在与父亲一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得到极大的兴奋和满足,他们玩得更加活跃和愉快,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的
35、特点,而父亲这一角色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2 父子关系与子女的社会化良好的父子关系对促进子女的社会化,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中父子关系,对子女的社会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就父子关系,家庭教育同 39岁儿童社会化的关系。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反映了不同的父子关系,对子女社会化发展也必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因其家长将子女视为附庸,对子女的行为给予过多的干预,压制了子女的独立性、创造性。家长多采取强制手段让子女听命于父亲,无视子女的兴趣和意见,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对子女违背家长意愿的行为采取训斥、惩罚等粗暴态度。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家庭教育促使父子关系淡漠。父亲
36、与子女各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范围,家长任凭子女自由地、无拘束地发展。父亲对子女的思想、情绪知之甚少,对于子女的行为没有规范要求,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使父子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父亲视子女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注意调动子女的主动精神,培养子女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求、奖励、惩罚较恰当,注意使子女明达事理,尊重子女的意见,并能及时纠正个人在家庭中的失误。3.3 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影响的区别当幼儿在玩一种跨跃障碍物的危险性游戏时,可能会因感到害怕而使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或寻求成人的帮助,母亲可能会对孩子说:“宝贝,别怕,妈妈在这边接你,做个勇敢的孩子!”等一连
37、串的话来劝导孩子或干脆不让他玩了,而父亲面对这一情境,可能并不会说太多的话,只是站在障碍物的另一端伸出双手迎接孩子,只说:“过来!不怕!”此时父亲的坚毅和果敢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上述不同也导致父亲和母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不同,母亲易于以家庭为中心,而父亲的人际交往范围较广,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父亲常会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带领孩子去野外欣赏大自然,开阔孩子的视野和知识,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同样父亲认真工作,较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等均会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此外,父母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双方角色要配合默契,做到严中有慈,慈中有严,严慈相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刚柔相济的家
38、庭中一定会获得良好发展。3.4 父亲角色行为的缺失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既提到了母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也提到了父亲对孩子应尽的职责。他认为,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 7一个合格的父亲对孩子不应该只有生养的义务,也应该有教育孩子的义务。而现实中父性教育的缺失并不少见。父亲将社会带入家庭,也将家人带入社会。幼儿可以从父亲身上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规则,同时可以学到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从而在新的环境里更从容地适应。早年失去父亲的幼儿
39、,在幼儿园更倾向于独处,在同伴交往方面出现障碍,而成年后则有可能较难保持与人的良好的关系,自我概念不如正常家庭的儿童。而与父亲的交往能使幼儿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产生满意的态度,并使其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具有更大的信心。据调查,父亲角色行为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尤其是对男孩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在妈妈带男孩的单亲家庭中,缺乏父亲的榜样作用,孩子在7 卢梭著;李平讴译.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 11 月,第 23 页。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性格自卑、畏缩,有的儿童感到母亲及周围人对自己期望过高,产生较大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孩子优秀品格的形成,孩子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40、,难以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不利于其以后社会性的发展。父亲的作用不在家庭内部,而在家庭与社会之间,他的责任是带领孩子从家庭的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4 几点建议由于父亲角色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独特且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做一个好父亲,以促进我国儿童更优发展。但目前我国相关的研究尚未真正起步。因此,探讨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及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除了在思想上重视外,必须在行动上真正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策略,引导孩子更好的发展。4.1 付出时间相处父亲的力
41、量如此强大,为人父着应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亲子游戏和共同参加的社会活动是将幼儿的交往活动推向高层次、高水平的有利条件。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障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和孩子说上几句话。短短的相处时间,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该参加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的记忆深处贮藏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交往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促进自身个性品质的形成,性别角色的认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4.2 父亲
42、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培养好幼儿的社交能力,必须重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关键做用。语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传授知识的工具,父亲角色行为与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对母亲来说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活活泼、有感染力、有吸引力、具有幽默感、同时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父亲也可以用故事引导孩子,利用名人的故事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例如阿基米德、牛顿、瓦特、居里夫人、华罗庚等人的科学传奇故事可诱发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孩子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3 父亲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研究表明,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在智慧上和能力上的差别通常并不很
43、大,但如果两个人各方面的素质都差不多,性格开朗活泼的人更易受到大家的欢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在幼儿时期养成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也是应付人生中的悲伤、不幸、痛苦、失败的最有力的武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精神愉快,有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父亲开朗、乐观的性格,对孩子有着长时间的熏陶作用,也是实现塑造子女较好性格的保证。父亲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公物和劳动的态度,都是子女最早的学习榜样,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较深的影响。父亲要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
44、阴影,不断的用未来的美丽蓝图唤起孩子的热情。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充满希望。4.4 父亲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较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若很会与人沟通,便很容易打动别人的心。每位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受到别人的欢迎,那么就应当让孩子学会与别人沟通。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应遵循两条原则:(1)不要总是批评、指责、抱怨、看缺点多,而看优点少;批评多、激励少;训诉多,表扬少。在训诉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爱谴责别人,这样的人最不受欢迎、训诉和指责往往收不到良好效果,造成孩子逆反、怨恨心理,还不会与人沟通;(2)真心的
45、欣赏和鼓励孩子,人类本性最深层次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经常欣赏和鼓励的孩子,易学会和别人较好的沟通。4.5 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可带孩子走亲访友,学会礼貌待人。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交,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孩子从两岁开始,就需要玩伴,通过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略大的孩子及大人玩耍,孩子从中可以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兴趣、责任心。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同时也能开阔他的视野,促进孩子的发展。4.6 父亲要培养幼儿学会合作幼儿往往很容易仿效父亲,所以父亲与他人的
46、合作行为很容易影响孩子,而父亲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直接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父亲以身作则,在无形中就教育了孩子,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身教与言教并重,并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合作精神。教育孩子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懂得先人后己,克服自我中心,对孩子之间的争执作出公平、合理的处理,鼓励孩子的谦让、分享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父亲们也逐渐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重视起来。教育好孩子是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件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这个问题,父亲既要有充分的认识,也要切合实际地随时注意幼儿的各种发展变化情况,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的身心
47、能够健康发展,使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说,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应注意日常渗透,特别是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和教育,真正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处处为幼儿交往提供条件和机会,使其主动与人交往,并注意观察孩子的交往情境,情绪变化,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正如“教育有方,教无定法”不同类型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行为也可谓“行必有方,为无定法” 。父亲在塑造良好角色行为的同时若能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会培养出一个活泼、聪明、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参考文献【1】 方建移 何伟强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3.3【2】
48、孟育群 少年亲子关系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10【3】 彭丽荣 家庭教育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会 1995【4】 叶立群 邓佐君 家庭教育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0【5】 刘晓东 解放儿童 新华教育出版社 2002【6】 朱家雄 幼儿家庭教育大全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87.10【7】 任志勇 幼儿心理健康 100 分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3【8】 庞丽娟、李辉 婴儿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0 月版 【9】 陈建强 新世纪的父亲角色父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发展 新世纪潮 2005.6【10】 陈建强 父亲影响:支持性成长环境父职在儿童发展中的贡献 新
49、父亲角色 2005.6【11】 张 虹 父亲的角色及其对父亲成长的意义 幼儿教育 2004.1【12】 Margot BNadien 著,丁祖阴译 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早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13】陈建强 一辈子学习做父亲父亲角色的终身学习观 家庭学校【14】董小苹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定角色作用 J 当代青年研究,1999.6.【15】严 珏 专家呼吁:父亲角色不可弱化 家庭保健报 2006.8【16】 人民日报 1988 年 1 月 2 日 第 3 版【17】许 燕 他为什么出现性别角色偏差 中国青年报 1997 年 7 月 23 日 教育导刊【18】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 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 Re-conceptualizing the Fathers role and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al and family policy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