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输系统设计交流,传输设计研究院 2005年3月,传输工程设计内容,传输系统,辅助系统,网络组织系统,局站设备查勘,传输系统性能指标,设计所需参考用书,传输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传输系统模型,假设参考通道(HRP)两个用户(通道端点)间的国际最长HRP为27500km。,一、传输系统,传输系统模型,我国国内标准最长HRP为 6900 km 其中核心网(包括长途网和中继网)最长HRP为6800km,传输系统模型,数字段和复用段,对于SDH数字段假设参考数字段(HRDS)分别为420Km,280Km及50Km其中420Km,280Km应用于干线传输, 50Km应用于市内中继传输工程,数字通道:由一个
2、或多个数字段组成的某一固定速率接口间的链路,定义为数字通道,传输模型,系统速率与复用结构,传输系统组织与局站设置,确定组网结构的几个主要因素:,业务量需求为决定性因素。网络的层次划分及定位。光缆网的组织情况,如光缆路由、纤芯使用等。网络安全保护策略。对今后网络扩容、升级的考虑。,传输系统组织与局站设置,1.对于速率低于STM-64的系统, 再生段设计距离应同时满足系统所允许的衰减和射散要求,(1). 衰减受限再生段距离计算,应采用ITU-T建议G.958的最坏值法。L = (Ps - Pr - Pp - C ) / (af + as+ Mc)式中:L-再生段距离;Ps-S点寿命终了时的最小平均
3、发送功率;Pr-R点寿命终了时的最差灵敏度(BER10-12);当(BER10-10 时Pr应减少1dBPp-光通道代价,根据系统及光器件的不同,取1dB或2dB;C-所有活动连接器衰减之和,每个连接器衰减取0.5dB;Mc-光缆富余度,当再生段长度为75125km时,取04dB/km,当再生段长度小于75km时,Mc取3dB,当再生段长度大于125km时,Mc取5dBaf-光纤衰减系数;as-光纤熔接接头每公里衰减系数。,再生段长度计算,(2)色散受限系统再生段计算,LDmax / | D |式中L射散受限再生段长度 DmaxSR间设备允许的最大总色散值(ps/nm) D-光纤色散系数( p
4、s/nm.km)色散限制的再生段距离计算举例 (在G.652光纤的情况下):S-64.2a: 色散限制:最大色散为800ps/nm,光纤色散系数为20 ps/nm.km, 色散限制传输距离:800/20=40km。在G.655光纤的情况下 S-64.2a: 色散限制:最大色散为800ps/nm,光纤色散系数为6 ps/nm.km, 色散限制传输距离:800/6=133km,2.对于速率为STM-64的系统再生段设计距离应同时满足系统所允许的衰减、色度色散及(PMD)要求,3.所确定的再生段长度,宜考虑技术发展的因素,对10Gb/s系统,建议链路的偏振模色散不应超过10ps。 偏振模色散在15p
5、s以下,可以通过预留一定的功率代价 来考虑偏振模色散的影响。下表是建议值。, 规模容量的确定,光缆芯数的配置,光缆的物理寿命:地下25年,架空10年一方面,光纤成本较低,光纤芯数的配置可有适当富余度但过多配置,会在光缆接近物理寿命时仍有不少光纤闲置不用,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光缆线路属一次性建设,初次投资及施工工程量较大,如果由于光纤芯数的配置不足而造成光缆线路的重复建设,将是一种更大的浪费。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光缆芯数的配置必须总结工程实践经验,既满足网络发展的 实际需要,又要有利于提高网络的经济性能,并留适当余量,可分段配置,不必强求一致.一般按满足56年的需求。,传输系统容量的确定,业务
6、需求,原有通信网的利用,网络冗余要求,业务需求:,2G话音网业务需求矩阵 业务需求颗粒为2M 主要来自交换网规划方案的电路配置计算结果 城域网业务需求矩阵 业务需求颗粒为2M、155M、FE和GE 固定数据业务网络电路配置计算结果 移动数据业务业务网络电路配置计算结果,新建传输系统容量的确定,其它业务需求矩阵-支撑网电路需求-企业内部信息化电路需求-同步、信令、网管电路需求-电路出租业务需求 其他特殊情况占用电路 结合传输网网络结构得出传输节点间的电路需求,3G话音网业务需求矩阵业务需求颗粒为2M、155M、FE和GE,移动城域传输网容量考虑其他因素除了以上承载的主要业务以外,还需要考虑一些其
7、他业务占用传输电路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影响到传输容量带宽的预测。基站上连汇聚到骨干节点,占用骨干节点之间容量的情况存在交换机搬迁BSC调整情况,接入网建设相对滞后,对骨干容量的占用省际调配电路时对骨干容量的占用,网络冗余要求,参考移动集团公司对资源利用率门限值的建议, 确定同一路由建设新线路或新系统的建设时机。,传输系统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当配置两个以上较低速率的SDH传输系统时,应论证选用较高速率SDH传输系统或波分复用系统的可行性,每个运营商都有自己的网络冗余要求, 以下是中国移动的网络冗余要求, 光接口,注: I表示局内通信,S表示短距离局间通信,L表示长距离局间通信,U表示超长距离局间
8、通信1表示工作波长为1310nm,所用光纤为G.652,2表示工作波长为1550nm,所用光纤为G.652,各种光接口指标要求详见同步数字系列(SDH)长途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 即YD/T 5095-2000,第一类系统光接口位置,第二类系统光接口位置,光接口位置图,电接口,电缆最长使用长度计算公式,2.048Mb/s电接口在输入与输出口之间,衰减范围为:06dB,155Mb/s电接口在输入与输出口之间,衰减范围为:012.7dB,电缆最长使用长度=,设备端到端之间的允许电缆衰减DDF架的插入损耗,电缆衰减常数,每个DDF架的插入损耗为:0.3dB (75连接器),0.4 dB (120连接器
9、),例:2Mb/s电缆衰减常数为0.025dB/m,设备端到端按经过3个DDF考虑,电缆最长使用长度=,6dB,0.3dB x 3,0.025dB/m,= 204m,2.048Mb/s 、34.368Mb/s、 139.264Mb/s 、155Mb/s电接口,电缆最长使用长度一半为102m,G.652光纤 G.652光纤(又称色散未移位光纤),拥有1310nm和1550nm二个波长窗口,但在1310nm窗口性能最佳。 在1310nm波长区域的色散系数最小,低于3.5ps/nm.km;衰耗系数也较小,规范值为0.30.4dB/km。 在1550nm波长区域的色散系数较大,一般低于20ps/nm.
10、km;衰耗极低,衰耗系数为0.150.25dB/km。 G.652光纤分为三类: G.652A、 G.652B、 G.652C。 G.652A为普通G.652 光纤,适用于传输最高速率为2.5Gb/s的系统。 G.652B在技术上增加了对偏振模色散(PMD)的要求,可用于传输最高速率为10Gb/s的系统,但要注意色散补偿。 G.652C是一种低水峰光纤,它在G.652B光纤的基础上把应用波长扩展到13601530nm(S波段)。波段划分:C波段: 15301565nm;L波段: 15701605nm; G.652光纤目前主要应用于短距低速传输系统,如本地、城域、接入传送网工程中。如要开通10G
11、b/s系统,必须在工程前进行光纤性能测试,主要针对色散指标。,光纤类型与工作波长,G.655光纤 G.655光纤(又称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工作在1550nm波长窗口。 在1550nm波长区具有较低的色散,色散系数为0.16.0ps/nm.km(约为G.652光纤的四分之一 ),可以支持TDM 10Gb/s的长距离传输而基本无须进行色散补偿。其低色散值足以抑制四波混频与交叉相位调制等非线形效应,从而可以传输足够数量波长的WDM系统。 在1550nm波长区的衰耗很小,衰耗系数为0.190.25dB/km。G.655光纤分为二类: G.655A、 G.655B。 G.655A光纤只适用于C波段,可用
12、于传输最高速率为10Gb/s的SDH系统,以及以10Gb/s 为基群、通道间隔200GHz的WDM系统。 G.655B光纤适用于C、L波段,可用于传输最高速率为10Gb/s的SDH系统,以及以10Gb/s 为基群、通道间隔100GHz的WDM系统。G.655光纤目前主要应用于长距离、高速率干线传输系统。,二、辅助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传送网的网管系统是整个电信管理网(TMN)的一个子网。网管的主要功能: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网管系统可分为三层:网络单元层(NE)、网元管理层(EM) 、网络管理层(NM) 。子网管理系统(SMS) 是网络管理系统(NMS)的子层。网元与网元之间通
13、过DCC通道连接,网元管理系统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一般采用外部DCN数据通道连接。网管系统要求具有开放的CORBA接口或Q3接口,以便于组建统一的网管系统,实现对不同厂商设备的统一管理当同厂家的SDH设备到达一定规模时可分区配置EMS系统,某网管系统连接示意图,同步系统,本地同步节点的设置原则和同步规划(1)核心层系统应直接从BITS上引接时钟源;(2)汇聚层的网元如果能够直接从BITS上引接时钟源最好,否则可以从核心层传输系统的外同步时钟输出端子或支路光接口提取,并采用线路同步方式实现系统同步。(3)接入层网元一般可以从汇聚层局站的外同步时钟输出端子或支路光接口提取并采用线路同步方式实现系统同
14、步。(4)每个同步源同步的设备数量不应超过20个NE,为了保证时钟同步信号的正常传递,各级SDH传输设备的外时钟同步输入、输出信号应当优先选用2048kb/s信号。2048kb/s输入/输出信号的帧结构应符合ITU-T建议G.704的要求,必须能够正确地识别、处理、转发SSM信息,并通过SSM信息避免时钟环路。,公务系统,WDM系统通过OSC光监控通道提供64Kb/s的公务开销字节。SDH传输系统的公务通信信道通常由SDH开销字节中E1、E2构成,可为每个系统提供两路公务通信的能力。E1用于再生段间的公务通信; E2用于复用段间的公务通信; 公务通信系统具有选址和会议电话呼叫方式。,三、网络组
15、织,组网方式,具体组网原则传输网络坚持分层建设的原则;将城域传输网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来组织,以确定清晰的传输网络结构;汇聚层可根据业务网络规模适时建设 选取地理位置适中的传输汇聚层节点,以利于光缆线路网的组织。 根据基站分布、交换局所归属位置考虑汇聚层、接入层的组网设计 市内光缆尽量在管道内敷设,郊区及农村地区的光缆尽量采用直埋方式,在特殊地理环境地区可少量采用架空光缆 市内管道光缆敷设芯数应综合考虑基站传输与数据接入所需光缆芯数,同一路由一次敷设的光缆芯数至少应满足五年中长期业务需求 对接入层,除可采用不同的SDH网络组织方式外,还可考虑采用光纤直驱、3.5G接入、LMDS等技术,
16、核心传送层,其节点由移动交换局、移动关口局、移动长途局、移动数据中心节点组成,对业务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稿,要提供大的业务调度电路和传送能力,汇聚传送层,接入传送层,由TDM电路汇聚节点和数据会聚点组成,负责一定区域内业务的会聚和疏导,提供强大的业务会聚,由基站和其他业务接入点组成,节点设备要具有多业务接入能力和良好的扩展能力,大型城市城域传输系统分层模型,大型城市传输系统网络拓扑结构,核心层作为多种业务的传输平台,节点数比较少,电路需求量大,电路安全性要求教高核心层可采用网状网结构,但传输系统一般采用SDH自愈环技术,采用多环相交方式节点在46个之间,多数核心节点都是多个业务的中心机房属于分布
17、型业务,采用复用段共享保护环比较合适。,核心层,移动交换局、 移动关口局、 移动长途局、 移动数据中心节点,汇聚层节点主要用于分区汇聚众多基站和数据汇聚点的电路,汇聚层局站的业务类型都属于汇聚型汇聚层比较适合采用2纤通道保护环汇聚层节点应选取机房条件好(包括机房面积、电源、布线、光缆进出局方便)的局站、基站或数据汇聚点机房,机房应该考虑到以后发展的需要。汇聚层节点应适当分散,以方便接入层节点的接入,每个汇聚层所带基站应尽量属于同一个BSC或数据中心局。为了保证业务网的安全性,每个汇聚点所汇聚的SDH环的数量一般应在35个左右,汇聚的接入层节点的数量应少于40个。根据汇聚层节点的数量可以组织一个
18、或多个汇聚环,每个环网的节点数量在46个以内。每个汇聚环都应该直接与相关的核心层节点相连,以避免出现过多跨环的业务,环间互连节点最好有两个 。,汇聚层,除去汇聚节点以外的所有基站、数据接入点都属于接入层接入层传输系统承载的业务基本上都属于汇聚型的,可采用通道保护环结构。接入层环网应按照距离尽量短,基站归属尽量相同的原则组织,每个环的节点不应太多,在光纤资源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市区环上的节点数不应超过8个,郊区及野外环上的节点数不超过15个,接入层环与汇聚层的衔接可以根据网络结构特点尽量选择双节点互连,由于郊区及野外基站所处地形复杂、个别节点孤立,组建环网投资较大时,可考虑采用链形结构作为补充,每
19、条链上的节点数目不宜太多(一般3个以下),否则,链路的前端故障会引起所有链上的基站通信中断,造成大面积网络瘫痪,影响较大。,接入层,一般小型城市也可汇聚层和核心层合一,保持二层网络架构,减少电路层间转接,提高传输效率。,对一些大宽带用户的接入,为了保证用户的电路质量, 应直接建设用户到核心节点或汇聚节点的专用系统。,传输系统设备技术,不管是通道保护还是复用段保护,环上的节点数量都不宜太多,否则会出现系统容量大,节点下电路能力小的矛盾,对设备能力和投资都是一种浪费。环上节点数量少,将来升级造成的影响和代价相对也比较小。对核心层及汇聚层来讲,每个环上的节点数应不超过6-7个。,MADM设备是在传统
20、SDH ADM设备基础上通过提高设备交叉能力和高速接口处理能力实现一台设备同时支持多系统、多保护倒换方式的SDH节点设备。对MADM设备应要求其同时支持对不同的系统采用完全独立的保护倒换机制,以避免应用过程中的保护故障,MADM设备应具有较强的、高密度的支路接入能力和高阶、低阶交叉连接能力。,SDH技术,MADM技术,MSTP(多业务传送节点)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 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3G传输网建设时,优选MSTP技术统筹规划核心层、 区域层和接入层的传输网络。,MSTP技术,MSTP完全能够满足3G设备多样化的接口要求,MSTP
21、能通过ATM交换、ATM汇聚以及ATM VP ring保护等功能进一步提高3G业务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安全可靠性。,典型的MSTP设备均支持E1、FE、GE、ATM、STM-N等接口,有的厂商正在研发IMA(ATM反向复用)接口.从3G技术发展角度出发,MSTP可以满足3G业务从ATM承载方式向IP承载方式过渡的要求,是一种在WDM系统上,为信号提供保护和调度的技术。当前,固定波长的OADM在实际工程中已经被采用,波长可调、动态重构的OADM产品也即将走向商用。一个WDM环网上的节点数不宜过多,一般为4-6个。具有较高的建设成本,保护机制不十分完善,而且灵活性较差,波长的调度将有可能影响系统的优化
22、,甚至重新设计。因此,在城域网中目前不宜过多采用。对于光纤资源比较紧张的核心或骨干层面,可以考虑采用线性WDM系统,其他层面一般不考虑采用WDM技术。,城域WDM技术,目前城域WDM:粗波分复用(CWDM) 城域OADM技术,CWDM城域传输技术:CWDM技术传输距离短,采用的波段宽,与干线网用的WDM设备有很大差别,从应用和维护的角度考虑,都不是十分可取。,城域OADM环传输技术:,ASON 网络技术,具有自动交换功能的新一代的光传送网ASTN/ASON带来的优点:a.快速提供业务与新业务b.资源动态分配,网络效率高c.提供MESH保护倒换能力、提供SLA网络d.端到端配置电路不需要再统一网
23、管e.与 IP 更容易联动,例如GMPLS或者UNI,长春,沈阳,天津,南京,上海,杭州,广州,贵阳,重庆,西安,兰州,北京,阜新,哈尔滨,郑州,武汉,MESH对长途骨干网的优化,ASON目前的定位在骨干网,ASON最直接的优势就是MESH网络保护,在长途网络中,相对环网方式提高网络效率和抗多点断纤都是运营商对AOSN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国外如AT&T等运营商在长途骨干网上都采用了ASON技术。 市县间的组网状况对ASON来说也非常适合,目前市县本地网的多点断纤情况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不仅光缆距离长,而且县节点多,MESH有一定的优势。 至于城域MSTP网络中使用ASON的问题,好
24、处是明显的,但不可能一步到位,从目前技术发展和网络业务情况看,城域骨干层采用ASON的可能性更大一些。,ASON网络在城域网的前景,网络智能肯定是包括骨干网和城域网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ASON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ASON的应用会不断地从骨干网向城域网接入层延伸。 ASON标准还需要完善,特别是在和MSTP的结合上,另外ASON在引入基于VC12的智能控制上实现难度比较大,目前在国内虽然还没有上规模的ASON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但针对ASON在长途网和城域网的研究和初步网络设计已经有很大的进展。 相信随着ASON的不断得到认可和MSTP的网络的铺开,在城域网提供MSTP融合ASON的解决方案的实施
25、就在不远的将来。,RPR即弹性分组环技术,是在环型拓扑上传输数据包的一种IP OVER Fibre传输技术。IEEE、IETF和RPR联盟3个组织正在致力于RPR的标准化工作。根据RPR技术特点,在大型城市的数据汇接点需要单独组织传输系统用于纯数据业务时,可以考虑该种技术,但不太宜广泛应用。在应用前应充分与设备供应商进行交流,跟踪标准化的方向,以免引用不成熟的产品对以后的升级改造带来麻烦。目前部分厂商采用RPR over SDH的方式,已将RPR技术融合进入其MSTP设备中,该产品能够与其它城域网、本地网系统统一管理,比纯粹的RPR设备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RPR技术,结论:多业务处理、强
26、大调度功能将是传输设备发展的重要方向。网络的发展导致传输网与业务网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借鉴数据网、 交换网等行之有效的技术基础上与时俱进,越来越将传送节点与业务节点紧密结合。,各层传输设备基本要求,核心层,当核心层的业务预测量在2个2.5Gb/s左右时,可以考虑采用10Gb/s系统,对于MADM设备,4纤环和2纤环在容量、调度等方面优缺点差别不大, 城区光缆资源比较丰富,采用4纤环有条件在相邻2个节点间找到2条光缆路由, 另外4纤可以容忍系统多点故障,可靠性比较高,汇聚层一般采用 2.5Gb/s系统比较合适, 汇聚层设备的交叉连接能力应不小于128128 VC-4和10081008 VC-12,
27、在大型城市接入层应该考虑到将来各种新型业务开展和数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系统容量应比较大。设备应该能够提供2M、10/100M、155M等多种业务接口,因此采 用 622Mb/s设备比较适宜,交叉连接能力应不小于1616 VC-4和252252 VC-12。,汇聚层,接入层,SDH网络保护,目前光网络的保护主要在SDH层面上实现。 SDH传送网的保护分为两大类:路径保护和子网连接保护。,路径保护,子网连接保护(SNCP):是指对某一子网连接预先安排专用的保护路由。一旦子网发生故障,专用保护路由取代子网承担传送任务。一般采用1+1工作方式。,线路系统复用段 保护(MSP),环网保护,1+1保护,
28、1:N保护,复用段保护环,通道保护环,MS共享保护环,MS专用保护环:,二纤双向复用段 共享保护环,四纤双向复用段 共享保护环,二纤单向复用段 保护环,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二纤双向通道保护环,传输系统保护,2纤/4纤复用段保护环,它适合应用于业务平均分配的网络中,非常适合应用在核心层;容量相同的情况下,4纤比2纤环更经济、保护方式更灵活。,对于汇聚型的业务,2纤通道保护环在业务配置和调度、护倒换都比复用段保护环简单和容易,容量上和复用段保护环一样,因此在本地传输网的接入层和汇聚层网络中可以优先考虑采用2纤通道保护环。,MSP(1+1)保护方式适用于个别业务需求量非常大、业务调度相对简单的局站,
29、本地网中个别局站(比如关口局等)组织环网不太方便时,可以考虑采用。,对于接入层的155Mb/s系统,如果条件限制,组织完整环路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155Mb/s设备配合汇聚层高速率设备的VC4时隙的方式组环。,不同层相互连接时的保护有以下两种方式,(1)ITU-T G.842所规范的双节点跨环(D&C)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不同厂商之间的互连也已经通过测试。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所有跨 环的电路提供100的保护,但它会相应降低通道利用率。通过双节点环间连接,也可将跨环业务分两个点分别进行连接,实现 物理路由的业务分摊,可以对跨环业务提供至少50的保护。所以核心、 汇聚层之间应尽量采用双节点、双路
30、由进行连接,传输电路可采用负荷 分担方式进行保护。,(2)单节点跨环连接技术。一般情况下,两个环通过一个节点相互连接, 从基础设施投资和设备投资以及电路管理都比较经济,单跨环业务在两环 之间没有任何保护手段,如果互连节点或互连线缆或所在局站基础设施出 现故障,跨环业务将会中断。因此这种环间互连方式在本地网中可以应用 在汇聚层与接入层之间。如果汇聚层和接入层之间采用单节点的方式互连, 每个汇聚层局站所汇聚的接入层局站的数量不宜太多,以免节点故障造成 大范围的业务中断。,城域传输设备的多厂家环境,分层面多厂家环境,分区域多厂家环境,城域光缆物理网建设,光缆的建设应按照前述的网络分层概念分层建设,大
31、型城市核心层光纤芯数应在4896芯;汇聚层光纤芯数应在3648芯之间;大城市接入层光缆采用24芯以上。,一般核心层不与其它层面的光缆混合;为了节约成本,汇聚层和接入层光缆可以考虑同缆分纤的方式,但应规划好光纤的使用计划,汇聚层的纤芯在接入层局站应尽量不要采用活接头连接的方式,而是采用熔接方式,因为在系统中活接头太多,一方面光纤衰减比较大,另一方面故障点增多,光纤故障难以定位。,光缆芯数的取定,同缆分纤的问题:,城域光缆物理网建设,例:某移动城域光纤物理网,核心层负责各汇聚层之间的光缆沟通, 由局间大对数光缆构成,各枢纽局站作 为本区域光缆的汇接点,例如上图的A点。该层面可组建网状网的网络架构,
32、一方面 便于本区域光缆的集散和调度的安全, 另一方面也使网络的层次和架构清晰。,核心层,分层建设,汇聚层,负责区域内物理位置合适的主要基站的光缆连接,特殊地点可设光交接箱或地理位置合适的局房。考虑到安全性,汇聚层以组建环状网络较好,也可考虑双路由连接。汇聚层上的每个节点要考虑一片区域的覆盖,例如上图的B或C点。,光缆以汇聚层上的节点为中心,以环状、辐射状或树状 向外覆盖,网络结构可根据基站、建设环境和用户层不同发展阶段灵活选择,接入层,交接箱的设置,汇聚节点要频繁地布缆接入覆盖区域的用户,当出入困难时,可引入交接箱。 布放一根适当芯数的光缆至楼底的交接箱,出现用户需求时可从交接箱布放 光缆至用
33、户。如上图所示C节点的方式接入.当基站出入方便时,可以采用B节点的方式接入用户,在目前必须设交接箱但潜在用户还没有很大需求的地方,交接箱的容量配置应分步实施。,分纤原则,VIP基站或部分地处汇接中心的基站或交接箱,由于业务要求高、进出的光缆方向多、数量大,因此要求进出的所有光缆全部终端,以便于今后灵活调度;汇聚层其它基站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1/3-1/2数量的纤芯直通,其余纤芯终端供今后调度使用。,对于核心层节点,进出节点的光缆要求全部终端。,汇聚层上的节点则要区分对待:,接入层的用户节点考虑所有纤芯全部终端的方式,四.局站设备安装与查勘,设备供货界面图,传输设备与外围设备的连接,设备平面
34、布局的一般要求,要遵循机房的整体规划、功能划区。 新设机房在区域划分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布局。 传输区域应尽量与相关专业区域邻近分布。 布线距离尽量缩短,避免线路迂回、超长布线。 设备布置与走线槽道的布置应紧密结合。 注意列间距、主走道、次走道的宽度符合规范要求。 设备布局时一定要注意机房层高及楼板的荷载,规范要求传输机房承重为6.0KN/m2,使用未达标准的旧房作机房时一定要请建筑院专业人员进行承重核算,采取必要的措施,确实不能用的要向建设单位及时提出,并做好相应记录。 要事先规划好各种线缆的走线路由,避免压线、减少交叉。 主要线缆有:光缆、软光纤、信号电缆线(2M线、155M线)、网管线、时
35、钟线、告警线、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接地线。,主要走道宽度: 单面排列机列机房应不小于1.3m; 双面排列机列机房应不小于1.5m。 次要走道宽度: 短机列机房应不小于0.8m,个别突出部分可不小于0.6m; 长机列机房应不小于1.3m,个别突出部分可不小于1.0m。,设备排列的间距要求:,布线要求:,光纤连接器在槽道内布防时应加套管或线槽保护,交流电源线与通信线应分开布防,间距应大于50mm,设备与DDF间的布线长度应小于总长度的一半。,传输设备的直流供电系统,应结合机房原有的供电方式, 采用树干式或按列辐射方式馈电,在列内通过列头柜分熔丝按 架辐射至各机架。列柜的容量以及负荷应按整列进行
36、配置。数字传输机房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宜采用分开引接方式。工作地线宜采用汇流条树干式“T”接至列头柜或由电源分支柜引接至列 头柜,列内通过列头柜分熔丝辐射至各机架。保护地线宜采用电力电缆从电力室地线排或适当接地点直接引接至列头柜, 或由电源分支柜保护地线排引接至列头柜,列内采用树干式“T”接至各机架。防雷地线应单独从电力室地排引入,并可靠地与ODF架绝缘。数字分配架应具有良好的保护接地,DDF架上的接地端子可直接与相邻列 头柜的保护地端子相接,电源系统:,熔断器额定电流计算公式,I =,I 熔断器额定电流,单位:A 安培 P 设备功率,单位:W 瓦特 1.5降额系数 4248V直流电
37、源系统最低正常工作电压,单位:V 伏特,公式说明,熔断器额定电流=负载最大工作电流1.5,即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该不大于负载的最大工作电流的1.5倍。负载最大工作电流=设备功率P最低正常工作电压, 1.5,电源列头柜设备熔丝选择,有关电源线的粗细估算,A: 电流(安),L: 长度(米),K: 金属系数,铜系数取 57, U:允许压降,要求蓄电池到传输接入端总压降3.2V(具体每段压降要跟电源的设计人员核实),S: 截面积(mm2),例:,取95 mm2,列头柜和直流分配柜之间的电源线粗细估算,电 池,直 流 屏,电 源 分 配 柜,列 电 源 柜,用 电 设 备,48V电源全程 压降为3.2V
38、(有电源分配柜),0.5V,0.5V,1.1V,0.2V,0.35V,0.35V,0.2V,电 池,直 流 屏,列 电 源 柜,用 电 设 备,48V电源全程 压降为3.2V(无电源分配柜),0.5V,0.5V,1.3V,0.2V,0.7V,小于1V,可视距离远近而定,专业间的接口关系,与电源专业接口关系与线路专业接口关系与交换专业接口关系与数据专业接口关系与基站专业接口关系,例:某移动网工程,(一)与电源专业接口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界面划分: 以列头柜外侧接线端子为界; 以电源分支柜分路接线端子为界; 以电源分支柜进线接线端子为界; 以直流配电屏分路接线端子为界; 以开关电源架分路接线端子为
39、界(基站及小型接入机房)。 不同的工程分界点不一样,设计中必须与电源专业或用户沟通,明确分工截面。常规的分工界面在 、 和 。 传输专业应给电源专业提供近、远期的电源容量需求。,电源 分支柜,直流 配电屏,列头柜,传输设备,开关 电源架,1,2,3,4,5,4,1,2,4,5,传输专业查勘时必须查勘列头柜、电源分支柜及直流配电屏的总容量和已用电流量, 如容量不够应及时向用户提出扩容,(二)与线路专业接口关系,以光纤配线架ODF的外侧接线端子为界,ODF设备及安装、ODF至光端设备的双头尾纤由设备专业负责,ODF以外的光缆及光缆引入由线路专业负责。 ODF架中有关光缆加强芯等金属构件的接地,以及
40、光纤与尾纤的热熔接等由线路专业负责。 在特殊情况下,如全部由线路专业完成的工程或用户有要求,可以ODF内侧接线端子为界,光缆成端ODF架的配置由线路专业负责。,传输 设备,光缆,光缆,ODF,外侧,内侧,双头尾纤,(三)与交换专业接口关系,一般分工原则:以传输机房数字配线架(DDF)为界,传输专业提供的电路终端到DDF架,包括DDF架安装及架内跳线。以外属交换专业布放。 如交换侧专设DDF,则传输侧DDF和交换侧DDF之间的布线一般由后实施的专业负责。若两专业同时进行,应由项目总负责人协调落实,并要征求用户意见。如交换需要提供155M光通路,则分界点为ODF,原则同上。,传输 设备,交换 设备
41、,传输侧DDF,交换侧DDF,2M线,2M线,2M线,2M线,数据专业目前的需求以光接口为主。 一般分工原则:以传输机房ODF、DDF为界,传输专业提供的电路终端到ODF/DDF架,包括ODF/DDF架安装及架内跳线。以外属数据专业布放。 如数据机房专设ODF/DDF ,则传输侧和数据侧ODF/DDF之间的布线一般由后实施的专业负责。若两专业同时进行,应由项目总负责人协调落实,并要征求用户意见。,(四)与数据专业接口关系,传输 设备,数据 设备,传输侧DDF,软光纤,2M/155M线,2M/155M线,软光纤,传输侧ODF,以数字配线架或数字配线单元(DDF)为界,传输专业提供的电路终端到DD
42、F,包括DDF架安装及架内跳线。以外属基站专业布放。 基站室内走线架由基站专业总体布局。传输专业单独扩容时应考虑新增走线架的安装。基站专业需提供各站的位置、传输容量需求、BTS的归属及新设站的机房布局等。,(五)与基站专业接口关系,传输 设备,基站 设备 BSC BTS,传输侧DDF,2M线,2M线,五、验收指标,(一)、SDH 验收指标误码性能,3。SDH 网管设备验收测试指标,2。SDH 传输系统验收测试指标,1。SDH 传输设备端机验收测试指标,1。SDH 传输设备端机验收测试指标,光发送端光接受端,1。光接口,3。时钟性能,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容限,2。电接口,时钟保持精度自由振荡时的频率
43、精度,4。机盘冗余保护,电源单元盘的冗余保护,交叉连接盘的冗余保护,5。交叉连接功能,交叉连接方向 交叉连接类型 交叉连接能力,五、验收指标,2。SDH 传输系统验收测试指标,(1)。误码,(3)。网络保护,(2)。SDH网络接口输出抖动,(4)。定时源切换,(5)。公务联络要求,(1)。误码,短期系统验收指标,长期系统验收指标 (验证在试运行期间测试),数字段误码性能验收指标,数字通道误码性能验收指标,数字段误码性能验收指标,数字通道误码性能验收指标,(3)。网络保护,网络保护倒换时间,人工控制倒换,自动保护倒换准则,恢复等待时间,五、验收指标,(二)、波分验收指标误码性能,3。DWDM 网
44、管设备验收测试指标,2。DWDM 传输系统验收测试指标,1。DWDM 传输设备端机验收测试指标,1。DWDM 传输设备端机验收测试指标,波长转换器(OUT),光发送端,光接受端,分波器,插入损耗,信道隔离度,SDn点每信道输出光功率,合波器:插入损耗及其最大差异,光纤放大器,总输出光功率,总输入光功率范围,光谱分析单元(MS2),光监测通道(OSC): 输出光功率、工作波长及偏差,五、传输系统性能指标,2。DWDM 传输系统验收测试指标,误码性能,光信噪比,中心频率及偏移,光复用段误码性能验收指标,光通道误码性能验收指标,WDM系统抖动输出,系统通道增减,APR/APSD功能验证,公务联络要求
45、,六、传输网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传输网络现状调查 业务需求调查、预测、分析 传输网络建设方案制订 根据客户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方案设计文件 可研评估、方案会审 通过现场查勘,收集设备安装设计所需的资料 根据调查查勘资料,编制工程设计文件 设计会审、交底及修改,每一个过程都必须重视与顾客的沟通, 并按照ISO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有效控制。,传输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及我们的任务,以设计为主线的项目建设过程 项目前期,项目立项,可研调查,编制 可研报告,可研会审 、修改,可研批复,项目建议书,可研调查提纲 顾客提供的资料 其它调查资料 调研报告,可研报告文件 质量控制文件 -计划书 -设计评审 -校审
46、 -批准出版 ,会审记录或纪要 设计更改联系单 (或修改册) 设计更改需审批,可研批复文件,设计前期,设备招标 (标书),评标,合同 及签定,工程查勘,设计 联络会,技术规范书 -工程部分 -技术部分 技术澄清,按用户要求做好评标工作: -价格调整表 -技术对比表 -产品报告,参与合同编制 -核对设备配置 -核对合同价款 -核对技术指标 合同小签,查勘计划安排 查勘提纲 查勘记录 查勘报告,设计联络会预案,设备厂验,厂验预案,设计阶段,设计文件 编制,施工 协调会,设计会审 施工图交底,设计修改 预算调整,会议记录 或纪要,设计文件 质量控制文件 -计划书 -设计输入 -设计评审 -校审 -批
47、准出版 ,会审记录或纪要,设计更改联系单 (或修改册) 预算调整表,设计批复,批复文件,设计后期,设备到货 安装调测,设备初验,编制 验收指标,试运行,初验报告,按用户要求做好现场服务 -示范站 -现场解决问题 -设计更改,设备验收指标的 编制及审批,终验 及开通,终验报告,每次会审后应有会审小结,并及时提交院和技业科 大型项目要有项目启动会,特别是跨所、院项目,纪要要及时提交技业科 重要项目要申请院或公司进行设计评审,特别提醒,七、传输设备设计必看参考用书,YD5095同步数字系列(SDH)长途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T5092-2000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W)传输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T1033-2000传输性能的指标系统,YDN 099-1998光同步传送网技术体制,YDN 1201999光波分复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暂行规定),YDN 1231999 SDH网传送同步网定时的方法,YD 1274-2003光波分复用(WDM)系统160G、80G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