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高千尺不忘根烟台开发区金桥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德洲奉献社会纪实文章来源:烟台开发区工委组织部作者:鹏志发布时间:(2007-4-25)浏览次数:737他是一位追求卓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10多年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建筑安装公司发展成固定资产上亿元、年产值近两亿的知名企业。公司每年上缴税费过千万,先后吸纳失业职工、农民工2000多人。他是一位平民情结浓厚的社会活动者。恪守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职责,将百姓冷暖常挂心间,为民生民情奔走疾呼,农民“看病难“、烟台市西部建设、市民出行等10多个提案备受关注并陆续得到落实。他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者。近年来,在救助困难群众、抢险救灾、拥军、平安建设以
2、及文体事业等方面捐款达200多万元。今年,又准备投资300多万建设一所光彩小学。他就是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会长-彭德洲。有一个信念叫不懈打拼彭德洲,土生土长的长江社区胜利东村人。年幼时,父亲身体有病,干不了重体力活,母亲也常年卧病在床,再加上兄弟姊妹多,家里的生活一直不宽裕。由于哥哥、姐姐们相继成家,家里缺少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并且还要供他和弟弟两个人上学,使本来就紧张的日子愈加艰难,拉下了不少饥荒。为减轻家里负担,16岁的彭德洲主动放弃学业,担当起家里的“顶梁柱“。彭德洲头脑灵活,而且肯吃苦。他养过猪、种过菜、卖过蛤、贩过树苗、经营过木材,还跑过商场、公司的业务,农
3、林牧副渔全都干了个遍。那时,彭德洲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正是这丰富的阅历,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1995年3月,时为众汇公司经理的彭德洲得知金桥建筑公司经营不善,准备对外转让。考虑到房地产行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和广阔前景,他果断兼并了建筑公司。接手后第二年,公司的房屋建筑施工资质就由四级升为三级。管理出效益。创业初期,金桥公司属于典型“家族式“企业,职工大多是直系亲属或亲戚。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九十年代末,彭德洲顶住各种非议和压力,坚决打破这种管理模式,不拘一格选人才。现在,公司90多名管理、技术人员中,只有一个亲戚。同时,实行严格的质量精细管理
4、,制定了长达几十页的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评定办法,奖罚分明。坚持周例会制度。每周六上午,分管副总组织人员深入工地逐个、逐项检查;下午召开中层以上例会,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工程结束后每年安排专人到有关单位进行回访,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同时,强化售后服务,树立诚信品牌。接到业主投诉2小时之内,有关人员必须赶到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正是凭着规范化、刚性化的管理,2002年3月,金桥公司在我区建筑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誉总是垂青那些孜孜不倦的求索者。2004年,金桥公司被全国市场诚信建设组委会评为“质量、服务诚信示范单位“。
5、1999年-2004年,公司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建筑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去年,又被省文明委、工商局等评为“文明诚信民营企业“。彭德洲个人也被评为1999-2001年度“全省建筑系统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一次。多次被省、市授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诚信企业家“等称号。有一份责任叫关注民生彭德洲出身寒门,更懂得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正因为“苦过他们的苦“,他心中有一种浓浓的平民情结,老百姓的生活始终是他的牵挂。2002年,烟台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违规操作、广告误导、配套不完善、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针对这一问题,彭德洲主动提议由烟台市房地产商会
6、组织开展“讲诚信、销售放心房“活动,引导开发商加强行业自律,保护消费者的利益。9月底,金桥公司承办了全市首次销售“放心房“新闻发布会。30多家开发商代表联合发出“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的倡议,向社会郑重做出8条承诺。这次发布会,进一步净化了我市的房地产市场,赢得市民广泛赞誉。作为省、市政协委员,彭德洲积极参政议政,为国计民生谏言献策。每年拿出专门时间深入基层,倾听广大群众的心声。近年来,他撰写的关于失地农民保障、农民“看病难“、烟台市西部建设、推广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等10多个提案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已经逐步落实。同时,作为市、区多个职能部门的行风监督员,他不辱使命,做好老百姓的
7、“代言人“。1999年,彭德洲提出21路公交车西延至长江社区马家村,解决村民出行不便问题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为此,他将开发的马家市场近乎无偿拿出了2000平方米作为公交场站。2004年,针对区内市民到南郊需多次转车的问题,他又呼吁增加开发区到市里的公交线路。不久,27路车顺利开通。金桥公司属于建筑类企业,农民工多达一两千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成为公司的工作重心。为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公司财务人员每月月底到各工地现场发放,防止出现截留、挪用。对于工人的饮食,彭德洲更是关怀备至。工地食堂的原料由公司统一采购、配送,并明确规定不允许赢利,只能保本经
8、营。有一次,部分工人反映其亲戚管理的一个食堂饭菜价格偏高、利润超标。调查核实后,彭德洲毫不留情地把那个亲戚辞退了。金桥公司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工人不允许喝生水,所以工地每天都备有热水。高温季节,还随时供应绿豆水和防暑药品,确保工人身体健康。另外,公司安排专人定期深入各工地,利用施工间隙与工人们谈心,传达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其排忧解难。有一种境界叫懂得感恩11年的风雨历程,11年的商海打拼。看着金桥公司如滚雪球般迅速成长壮大,彭德洲感慨颇深。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有两颗心:一颗是事业心,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另一颗就是感恩的心,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回报社会
9、。学生时代的彭德洲,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艰苦又简陋的上学条件。上学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定格为挥之不去的记忆。为此,彭德洲对教育事业特别关注。不论在家,还是出差在外,他都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看需要自己做点什么。2000年他到济南出差,无意中发现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一书,内容是教育学生如何自我保护。他一下买了2000多本送给金东小学。去年春,看到开发时报报道一名小学生因家境贫困面临辍学,他专程到学校了解情况,得知该校仍有30多名学生处于同样的困境,当即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他们完成学业。2004年初,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彭德洲看到西区还有2000多平方米的教室属于危房,他便决定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一所高标准
10、的学校,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学校的选址已基本确定,预计明年建成投用,可容纳20个班、1000多名学生。这一举措,为金桥公司的光彩事业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致富思源。现在,金桥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都要列出社会公益事业资金,专款专用。2001年,听说芝罘区有一位79岁的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彭德洲就将老人送到金东颐养中心安度晚年,每年支付1万多元的费用。每逢重大节日,彭德洲都带着现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到一些困难群众家走访慰问,即使工作忙脱不开身,他也要委托区工商联代为转交,许多被帮助过的人至今还未见过他。2005年6月,管委发出企业帮扶农村的倡议后,彭德洲主动与大季家街道房家村结对,投入10万元帮助维修办公室、配备桌椅。此外,在爱心救助、平安建设以及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彭德洲都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他在公益事业上的投资已超过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