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中国建筑史 第十三讲主讲教师:马庆华,2-3 地方城市建设 周朝分封大小诸候,城市数量也应与之相当。春秋战国时各地大小城市迅速增加。秦以后各朝实行郡县制,郡、县所在地即是朝廷派驻各地的政治、军事统治据点,又往往是经济和文化的地方中心,其中有些是交通枢纽,有些是手工业中心,有些是对外贸易的港口,或兼而有之,也有的县是在原来自然形成的草市的基础上设置的。 地方城市都有一套相关的机构与设施。以明代为例,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察院(检察机构)、税课司(税收机构)、巡检司(警察机构)、仓贮(官粮贮备处)、儒学(官办学校)、惠民药局(掌管医药施舍)、养济院(
2、收养鳏寡孤老)、漏泽园(掩埋无主尸殍)、山川坛、社稷坛、城隍庙、先贤庙等。,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这是关系全城居民安危及政权存亡的大事,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早期的城墙为土筑,掘濠筑墙,土方平衡,顺理成章。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巡守,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等。南方城墙上多建有“串楼”,以避烈日风雨。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来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都陆续建造了“关城”,由1到4座不等。 (二)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外筑堤堵水,形成水库湖泊,既可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又可增加城郊风景游览,
3、所以全国各地城市称“西湖”、“东湖”者比比皆是,这大都于水利建设有关。城墙即是防御工程,又是防洪工程,关键时刻紧闭城门,可以抵挡洪水于城外。如安徽寿县城墙就曾在多次水患中发挥重要作用。在1991年的特大洪灾中,该城墙保护了城中数万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西安关城,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三)道路与下水道:北方少雨,城中只作土路;南方则大都铺以砖石。城市桥梁在唐以前多用木构,宋以后渐被石桥代替。下水道是在街旁或街中设阴沟,一些城市具备了完整的下水道体系。例如江西赣州城,北宋时已形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全城排水系统,福沟汇城市南部之水,寿沟汇城市北部之水,再通过12
4、个水窗(涵洞)分别排入城东的贡江和城西的章江。该工程至今仍为赣州老城区发挥着重要的排水作用。 (四)邮驿设施:我国自秦汉时代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传递起着重要作用。驿站是官办接待站,凡持“驿关”的官员、使节都可免费提供食宿、船车、夫马。元朝全国设有驿站1400处,驿马4万多匹,驿船约6000艘。自京师通至各府县,十分快捷。江苏高邮。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又称盂城。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97年中国邮文化节曾在这里隆重召开。,赣州古城,明代洪武8年始建的古代驿站-盂城驿,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一):苏州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
5、主,街道房屋沿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著名的古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可称是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该城始建于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时(公元前514年),秦汉以后,城址基本上保持沿用下来。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可知城墙位置与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 唐时,由于城内河道密布,桥也特别多,在白居易和刘禹锡作苏州刺史时,苏州桥数在390座和370座之间。城门则有水陆各8座,每面各有2座,至今城西南角盘门尚留水、陆城门遗址。白居易诗:“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处处楼前飘吹管,家家门外泊舟舫。” 描述了唐时这座水
6、乡城市的风貌。南宋时苏州称平江,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南宋平江府(苏州)城平面图,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所在的子城,城北部分是街市和居民区,其中以子城西北乐桥一带最为热闹。 苏州以河道作为城市骨架,既满足了城市功能,又平添了几许特色。加之江南特有的人文气息,使这座水网成街的江南古城充满了水乡文化的传统韵
7、味。,平江府城区及近郊街景,苏州盘城水城城门,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二):重庆在我国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则往往形成带状城市。雾都重庆即是极有特色的“山城”。重庆位于四川省东南(现为直辖市),是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的山城,三面环水,一如半岛,形似秋叶一片,有诗云“片叶浮沉巴子国,双江襟带浮图关”,正说明了城市的位置和形状。 重庆于周武王灭纣时,封姬姓于“巴”为巴子国。战国秦汉时,沿江已形成背山面水的城市,以后不断向山坡发展,但自宋至清,城的范围基本未变。城垣在金碧山山顶,传为蜀汉都护李严所筑。明洪武初年又
8、修筑石城,各门均有商业码头。,早期的重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很发达;国民党政府抗战时内迁后,它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一时期人口猛增,至抗战胜利时,已达100万人以上。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安定人心,重新定重庆为“永久陪都”,编制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但此规划缺乏科学性,未能获得实施。 重庆大到规划设计,小到建筑单体设计,可以说将“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这是顺应环境的设计,造就了重庆极富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轮廓线错落有致,各城区隔江相望,城市空间丰富多彩。,清代巴县平面图,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三):扬州,扬州是典型的因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城市。
9、扬州早在唐代就是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城之一,规模很大。可以说开凿大运河是扬州发展的主要原因。历经后周、南宋、元等朝代的改造修筑,形成了明代扬州城(今之旧城)。 明代因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在旧城与运河沿岸已形成商业中心。扬州又是江南丝绸集中地,通过扬州经过大运河供应北方的统治中心。明以后又是淮盐的集中地。清初进一步开放私人晒盐及贩盐,扬州成为盐商集中地。城内为地主及富商的奢侈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很多,使城市形成畸形的繁荣。,唐扬州平面图,扬州城变迁图,运河从城东及城南流过,这一带就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区。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着码头、客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
10、带居住,建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存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园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南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南园林有所区别。 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很集中,因此扬州也是一个文化中心。绘画、书法等都自成一派。 扬州的居住区,由许多庭堂式的民居组成,多成长条形。住宅内部的布置因大门的朝向不同而各异,旧城区道路仍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道路系统。新城区道路系统则成不规则形。,扬州二十四桥之五孔桥,二、地方城市的代表(四):登州蓬莱,山东半岛上的蓬莱水城则是为防御倭寇而建的,水城位于登州城北侧,北临渤海,西倚山岗,东跨平滩,利用港湾凿为小海,供战舰停泊之用,小海上架活栈桥以通小海两岸。城内1/3为水面,2/3为陆地,除军营之外,还有许多庙宇,如龙王庙、海神庙、三清殿、蓬莱阁等。城设水陆城门各一座,是通往大海和内陆的唯一通道。水门两侧有东、西炮台各1座扼守,相距约85米。为了减小海浪的冲击,水门外两侧筑有平浪台和防波堤。,蓬莱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