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散文阅读 复习内容 散文阅读 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考查对文本题目的理解、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和线索。2品味探究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学习重难点教给阅读方法,注重整体感知;锁定问题指向;链接文段内容;捕捉答案要点等复 习 过 程 自主空间一、考点透视:1考查对文本题目的理解、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和线索。2品味语言即妙词妙句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对蕴藉、含蓄语句的理解等。二、考例展示:心 泉 张佐香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
2、深处。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
3、,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 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
4、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
5、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5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思维与智慧 )1.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
6、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2.第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 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3.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4 分)4.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4 分)5.阅读第段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 (4 分)三、考法指津:1.考查对文本题目的理解、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和线索(1)方法: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包括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抒情议论的语句以及在开头结尾出现的语句,甚至是一些表达比较含蓄的语句。另外,不要忘记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7、解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实际上,完成了第一步,也就找到了文本的线索。第二步精读全文,了解各个段落的大意,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第三步再次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有了新的整体认识。(2)例解:第 1 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述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找准概括的角度,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指向,确定好概述的切入口。二是明确概括范围,根据哪些内容去综合,按照哪些要点做归纳;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正确。三是梳理概述的要点。概述的思路是:依据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抓住了题干要求,也就把握了答题的关键。还要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括。这道题的筛选范围在 2、3、4
8、三段中,第二段是“在阅读中品味泉” (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 ) ;第三段是“在生活中追寻泉” (原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 ) ;第四段是“从心灵中感受泉” (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 “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 “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 ) 。2.品味语言即妙词妙句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对蕴藉、含蓄语句的理解等。(1)方法:这类考题形式多样,角度多变,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答题方法,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可改变的。那就是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在这里,只重点阐述一下含蓄语句的理解。散文中的含蓄语句往
9、往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关键,因此,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明晰的表述。进行表述时,首先要“翻译”句子,即用通俗的或文中的词语替换含蓄的词语,其次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或感情。9(2)例解:第 2 题是考查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时从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两方面作答。 “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意对即可)四、考题演练:(一)随堂练: 失群的红叶(1)该有两个多月了,那时霜华初降,梧桐还未落净。一个孩子到我房里,手里握着一束红叶,临走时送了我两片,还告诉我这是从龙山上五中师范
10、的后园里采来的。(2)我欣然,把红叶托在手心,细细地鉴赏。这 是一种枫类植物,叶子像玲珑的手掌,分成七瓣。纤细的叶茎,匀称的脉络,叶缘有整齐的叶齿,精致得像最细致的工笔画。颜色似殷似赭,红得惹人怜爱。我把玩许久,珍重地放在书桌上的白瓷小盘里,聊当案头清供。(3)过不了几天,红叶褪了色,不经意地枯萎了。我怅然,这么美的东西,不想生命这样短促,真的是“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破彩云散”?我若有所失,心里虚飘飘地没有着落。于是我爬上龙山,跑到五中师范后园。园在半山,视野宽旷,园里百卉零落,秋意沁人。在山坡高处,我找到了那棵红树,只见它独立擎天,满树离离,喷朱喧赤,似要烧起漫山的野火,在满眼萧索中,特别
11、引人注目。但树根四周,也落了不少叶子。我徘徊树下,流连忘返,最后拾了许多落叶回来,仔细地夹在书本里。(4)-天以后,我翻书检点,叶子还是枯了,失却了光泽,但不曾皱缩,比那白瓷盘里憔悴支离的一双好得多。我忽发遐想,试图以人力挽回自然,找来水彩颜料,在失色的红叶上涂抹了一层浓浓的胭脂。乍一看去,居然红艳如生,能够以假乱真了。我索性妄想巧夺天工,在玻璃窗上贴上淡青透明的绸纹纸,再把落叶参差错落地粘到纸上,构成一幅当窗迎风纷披的幻境。我怡然,坐在窗前,不觉一时莞尔自得。(5)从此窗上的红叶,成了我朝夕相亲的伴侣。每天清晨,醒来撩开帐子,只见晨光熹微,这些红叶的剪影,就会投入我惺忪的双眼,向我道早安。有
12、时深夜凄清,从外面奔波回来,满屋静悄无声,却有那昏黄的灯光,把红叶的素影投射窗外,似对我含笑相迎。我亲切地进了屋,如倦乌归林,打叠起浮浪的心情,怡然上床寻梦。(6)而今风雪连天,早到了凛冽的严冬。有一天黄昏,我兀坐窗前,面对伴我岑寂的红叶,忽然想起那后园的红树,便信步走去,作即兴的拜访。谁知那如火如荼、盛极一时的树冠,已经凋零殆尽,只剩得空枝濯濯,横斜地对着沉闷的寒空。树根四周,都是枯萎的草,落叶已片影无存。只是近处有一堆雪白的寒灰,其中留着残红点点,是些未烬的碎叶。想是园丁把落叶扫到一处,点把火烧了,好待来年化作春泥,给那峥嵘的老红树添点肥料。(7)回到屋里,依然在窗前兀坐,对着窗上的红叶,
13、我惘然,如果红叶有知,听到同伴的消息,想到自己的遭遇,它们对我是抱怨,还是感激?它们既从土里来,自应回到土里去,它们偶然的失群,装饰了我这陋室的 小窗,该是它们的不幸,至少是委屈。(8)我终于感到歉然。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中的“失群”是什么意思?2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并阐述产生情感变化的原因。欣然:_ _ ( ):_ ( ):_( ):_歉然:_ 3文中多处描写红叶,生动感人。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 5 段进行赏析。104作者借“失群的红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你赞同作者的想法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理由。(二)课后练: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喧嚣在暮色里沉
14、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
15、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
16、,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选自中国当代散文选 )1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4 分)2文章第段中的“大吃一惊” ,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
17、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分)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4 分)原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赏析: 114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5 分)学习反思:复习内容 散文阅读 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整体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联系生活谈感受,谈启迪,表达个性见解。学习重难点教给阅读方法
18、,注重整体感知,锁定问题指向,链接文段内容,捕捉答案要点等。复 习 过 程 自主空间一、考点透视:1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整体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首先要弄清楚记叙文的线索,说明文的顺序,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要搞明白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要知晓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其次能捕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这些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就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由前到后,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由粗到精,由繁到简地把握这个总的意思
19、,进而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整体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文章合为时而著” ,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在阅读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2联系生活谈感受,谈启迪,表达个性见解。二、考例展示:生命之芯 李雪峰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
20、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 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12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21、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
22、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选自新语文学习 ,有删改)1阅读第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
23、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2第、第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5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三、考法指津:1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整体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1)方法: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发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研读文章,把握信息。主要内容,尤需留意,分类筛选,按需提取。树立要点意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要把握关键句子的意思,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
24、、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必须明确和做到的是:认真研读,把握段篇。先行分析,再作概括。分条列出,要点全面。关键之句,揭出观点。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首先要 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再根据文中形象的主次关系揭示出12作者的思想感情内涵。如果是散文或小小说,不能忽视文中的一些议论性的句子。还要注意文章的时代背景。概括中心思想的模式: 描写事物(记叙事件)抒发情感(塑造形象)揭示意义(主旨)整体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要注意文中一些抒情或议论性的词语,要注意文中一些体现作者对形象的动作性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揣摩,综合得出结论。
25、(2)例解:上面第三题中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确定好概述的切入口。要注意文中一些抒情或议论性的词语。还要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括。这道题的筛选范围在 2、5、7 三段中,即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每点 1 分)2联系生活谈感受,谈启迪,表达个性见解(1)方法: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解答时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要紧扣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笔墨集中,主旨明确,不能模棱两可。然后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这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中要求“联系生活实际
26、” ,或者“结合你的阅读经验” “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相关名言” ,就应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例子要具体,要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吻合。同时要注意答题时语言流畅,不能出现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2)例解:考查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设题的意图是让考生从自己的阅读积累中寻找素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答题要能从两个方面入手: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即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目的,为什么生命使命而生活(2 分) 。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应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和思考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
27、中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2 分) 。 (围绕生命的使命(我们的灵魂) 、怎样才能有意义地生活展开即可)文中第 3 题: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答案:即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文中第 5 题 :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答案: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目的,为什么生命使命而生活(2 分) 。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应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和思考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中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2 分) 。 (围绕生命的使命(我们的灵魂) 、怎样才能有意义地生活展开
28、即可)四、考题演练:(一)随堂练: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 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
29、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 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12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
30、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
31、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
32、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3 分)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 分)3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4 分)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 (6 分)5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 40 字。(4 分)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
33、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二)课后练: 一朵早醒的桃花(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棵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3)我想念一朵小花。(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5)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 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
34、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12(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
35、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是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_。(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哪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显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14)在这世界的
36、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1为什么作者把这朵小花称为“早醒的小花”?2根据(11)段内容,在横线上进行仿写。3请给“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写批注。4作者说:“我想念一朵小花。 ”作者为什么想念这朵小花?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习反思:12散文阅读第一课时考例展示1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 “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寻泉(原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
37、都有一股泉水” “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 “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均可,意思对即可)2 “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对即可)3.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意思对即可)4.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意对即可)5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随堂练1标题中的“失群”是指被“我”装饰小窗的落叶永远无法像其
38、他落叶一样回归自然 o(或离开了一起生存的群体,不按原有的生命轨道走。或失去本真,不能回归原始的自我)2.欣然:一个孩子送了“我”两片枫叶。怅然:几天后,红叶褪了色,不经意地枯萎了。怡然:将红叶参差地粘在纸上,来装饰“我”的小窗。惘然:红叶对“我”的所为是抱怨还是感激。歉然:红叶本应该回到土里去,却被“我”装饰窗户。3.本段主要采用拟人的写法,将红叶人格化,使红叶具有了生命力和感 情,通过“投入” “向我道早安” “似对我含笑相迎”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上的红叶成了我朝夕相亲的伴侣,也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喜欢,表现了作者的怡然自得之情。 (或本段将“我”比喻成“倦鸟” ,从侧面写出了红叶带给我
39、的怡然)4作者借“失群的红叶”想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应该在其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后一问略)课后练:1.作者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为下文写泡桐树的醒着和顽强的生长作铺垫。 (从对比或衬托的角度12回答也可(4 分)2.惊喜、敬佩、对顽强生命力的震撼等。 (意思对即可,3 分)3.不设统一答案,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回答即可。 (语言特点 2 分,表达效果 2 分,共 4 分)4.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 分)第二课时考例展示1 (3 分)运用拟人手法(1 分)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 、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
40、,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 分) 。2 (4 分)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2 分) ;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1 分,答出反衬即可) ,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1 分) 。(意思对即可)3 (3 分)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每点 1 分)4 (4 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2 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 分) 。 (意思对即可)5 (4 分)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生命的真正目的,为什么生命使命而生活(
41、2 分) 。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应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关注和思考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中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2 分) 。(围绕生命的使命(我们的灵魂) 、怎样才能有意义地生活展开即可)随堂练1 (3 分)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词傲人;树绝对不伤人;树比人坚忍;树会帮助人。 (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2 (3 分)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 分) 。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 分) (意思正确即可)3 (4 分)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
42、每点 1 分)4 (6 分)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12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 分) 。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2 分) 。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 分) 。 (意思正确即可)5 (4 分)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 1分。 (言之有理即可)课后练:1从字面上来说,这朵小花比其他的小花开放的早。(2)从深层含义上来说,这朵小花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独自营造春天,生命年华绚烂美丽;追随者摹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2示例:(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蜜的销魂的诉说。 、3.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这朵小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毫不羞怯” “无忌无讳”“不 掩不遮” ,写出这朵小花的勇敢和自信。4.因为这朵小花具有勇敢、执著、自信、乐观的精神,值得作者去学习。(第二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