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一颗童心,保留一份童趣童话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永远回归平和,是童话与一般成人的文学在处理矛盾的态度上最显著的区别。无论孩子在想象世界如何恣意遨游,他们最后总是在童话创设的摇篮里、怀抱里、房间里“安全着陆” 。所以,儿童非常喜爱读童话作品。特此,现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尤其是低中年级的教材都安排多篇精彩的童话,它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我们语文教师却把童话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教学,在童话教学中走进了一些误区,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能很好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只是滞留在童话世界的边缘。具体在童话教学上的现状是这样的:第一、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
2、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引导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二、在童话教学时,教师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第三、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即面对文本,很多时候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
3、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其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这组课文,谈谈个人在有效儿童文学教学的思考。一、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在教学中,我善于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如在教学去年的树第一部分时,我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
4、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经历千辛万寻找不到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想象,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像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象,想象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象分别重逢,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象将学生带到一个独
5、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想象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二、大胆创新,激发质疑,不通讲课文,只讲关键处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讲关键处,没有通讲课文。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根据
6、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们的好奇心提问: “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十年后,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样的问话就牵动了学生的思绪,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再阅读的兴趣。三、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幸福是什么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幸福的。老师:看来幸福是
7、什么呢?学生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老师:那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相互交流,指名说)生 1:幸福是帮妈妈做完家务时的满足生 2:幸福是考满分时的兴奋生 3: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学时脸上的微笑,生 4:幸福是帮助同学时的快乐,生 5:幸福是同伴之间的一声声问候,这个教学片段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的见解,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之后通过对文本当中幸福的理解,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在现实社会中去理解幸福是什么,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表演童话也就是边演边读,以演辅读。演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
8、教学策略。小学生在表演中朗读,在朗读中表演,在演读中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迁移和运用,培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童话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如小木偶的故事就最适合用演读的方式,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描写表情的词语。学生通过表情的演译和朗读,帮助理解词意的同时也感受到小木偶被小红狐欺负,被黑熊警察误会,被小白兔取笑,老奶奶指责的种种无奈和有苦不能诉的痛苦,进而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讲完巨人的花园后,我们决定来演一演这个
9、课文剧。孩子们带上自制的头饰与工具,讲演故事时配上夸张的语言,神态与动作,让我们时而为巨人的粗鲁而气愤,时而又为巨人的真心悔改变得欣慰。在一旁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演得比课文讲得更精彩。是呀,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尽情地放飞,通过演对教材的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主动投入的故事剧情中。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并有了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迸出了创新的火花。(二)改写童话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加入自己的想
10、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想象在小树被砍后看不到朋友而伤心的样子。二是小树虽然看不到朋友但是能默默为人类奉献而高兴的情怀。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配音乐、图像来学习、给童话配插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做游戏、写童话日记等都是童话教学的好方法。总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童话教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名著,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教授童话,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这样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