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含量=蛋白氮6.25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 L-a-氨基酸肽键:是指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间(缩合脱水)而成的酰胺键。蛋白质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一级结构对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有决定作用。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是肽键;维持二级结构的主要是氢键;三级结构主要是疏水键;四级结构主要是氢键和盐键。二级结构中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类型是 -螺旋、- 螺旋、 -转角、无规卷曲。等电点:蛋白质的碱性基团解离所带的正电荷与其酸性基团解离所带的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 PH。 当溶液 PHPI 时,蛋白质分子中的碱性基团解离受抑制,
2、而酸性的羧基解离增强,蛋白质以负离子形式存在,在电场中想正极移动;反之则反。蛋白质的变性:是指在一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从而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 、 (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蛋白质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值为 280nm,核酸的最大值是 260nm。第二章 酶(重点)酶的特点:1、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2、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绝对专一、相对专一、立体异构专一) 3、酶具有高度不稳定性 4、酶活性的可调控性全酶=酶蛋白(决定促反应的专一性)+辅助因子(参与催化过程)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与专一的底物结合,并将底物转变成产物的区域。酶原:没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
3、酶原激活:是酶活性中心的形成或者暴露的过程。同工酶:是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 、 (理化性质) 、 (免疫学性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乳酸脱氢酶(LDH)是由 H 亚基和 M 亚基组成的四聚体。K 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它和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阻碍了底物与酶的结合,减少了酶的饿作用机会,降低了酶的活性的作用。其特点: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降低或解除抑制作用。如:磺胺类药物和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相似。第三章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 A:夜盲症、干眼病缺乏维生素 D:佝偻病(儿童)
4、 、软骨病(成人)缺乏维生素 B1:脚气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缺乏维生素 B2:口角炎、舌炎、唇炎缺乏维生素 PP:癞皮病缺乏维生素 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 C:坏血病第四章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呼吸链的组成:复合体 I、 II、III 、IV 和泛醌、细胞色素 C磷酸化有两种方式:(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 。影响磷酸化因素:1、细胞内 ADP 和 ATP 浓度比值2、甲状腺激素3、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第五章 糖代谢(重点)糖酵解的过程:葡萄糖丙酮酸乳酸 反应部位:胞浆三部不可逆反应的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糖酵解的意义:1、
5、迅速提供能量2、缺氧时的主要供能方式3、供氧充足时少数组织的能量来源糖的有氧氧化过程:葡萄糖丙酮酸乙酰辅酶 A二氧化碳,水和ATP三羧酸循环:一分子乙酰辅酶 A 经三羧酸循环彻底生成 12 分子 ATP。一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生成 38ATP。三羧酸循环的特点:1、反应的部位是线粒体。2、一次循环,生成一分子乙酰辅酶 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 FADH, 三分子 NADH+H+ ,二分子 CO2 ,一分子 GTP 。三羧酸循环的意义:1、是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 ATP提供还原能量。2、是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关系的枢纽。3、糖的有氧氧化是
6、机体获得ATP 的主要方式。磷酸戊糖途径无能量生成。其生理意义是:1、提供 5-磷酸核糖 2、提供 NADP+H+糖原的合成关键酶:糖原合成酶糖原的分解:葡萄糖-6-磷酸酶导致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因为没有葡萄糖 -6-磷酸酶。糖异生途径是糖酵解的逆过程。需要的原料: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丙酮酸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1、维持空腹和饥饿时血糖的相对恒定2、有利于乳酸的利用3、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3.896.11mmol/L血糖的来源: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在在肠道消化吸收入血的葡萄糖,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2、肝糖原分解的葡萄糖,为空腹是的血糖来源; 3、非糖物质在肝、肾中
7、经堂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是饥饿时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1、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供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2、在肝,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原贮存;3、转变成其他糖类及非糖物质;4、血糖浓度若高于肾糖阈时,尿中出现葡萄糖称为尿糖(非正常去路)第六章 脂类代谢(重点)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游离的脂肪酸载脂蛋白的功能:参与脂类物质的转运及稳定脂蛋白的结构。各种血浆脂蛋白的性质、组成和功能(见 109 页表格)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储存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
8、利用的过程。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包括:一、脂肪的动员二、脂肪的 -氧化:1、脂肪酸的活化 2、脂酰辅酶 A 进入线粒体3、脂酰辅酶 A 的 -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三、酮体的生成(肝内生成,肝外利用)是心肌、脑和骨骼的重要能源。甘油磷脂的组成:卵磷脂、脑磷脂、心磷脂1 分子胆固醇的合成原料:18 分子乙酰辅酶 A、36 分子 ATP、16 分子 NADPH+H+胆固醇的代谢去路:1、转变为脂肪 2、转变为维生素 D3 3、转变为类固醇激素 4、胆固醇的排泄第七章 核酸化学及核苷酸代谢组成元素:C、H、O、N、P 其中 P 含量最高,可作为检验核酸的物质。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二氧
9、化碳、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体内嘌呤核苷酸的互变:体内 IMP 可以转变成 AMP 和 GMP痛风:尿酸盐沉积的疼痛症,别嘌呤醇对通风的治疗有一定作用。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二氧化碳、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 5-磷酸核糖DNA 变形的本质:双键间氢键的断裂第十章 蛋白质代谢(重点)正常成人每日蛋白质的需要量为 80g,每日约有 1% 2%的蛋白质被分解。氨基酸的来源:1、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2、组织蛋白的降解 3、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1、合成组织蛋白质,代谢库中的氨基酸 75%被作为原料合成新的组织蛋白 2、转变为其他含氮化合物3、氧化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10、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最中要,ALT 在肝细胞内活性最高,AST 在心肌细胞内活性最高,肝内次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 ALT 活性增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 AST 活性增高。氨的来源: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产生氨2、肠道吸收的氨3、肾脏产生的氨氨的去路:1、尿素的生成2、以铵盐的形式由尿排出3、合成非必需氨基酸4、参与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第十四章 肝脏生化生物转化:机体将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水溶性,使其容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的过程。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约占 70%80%,其余来自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衰老红细胞在肝、脾、骨髓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正常人每天可以生成 250350mg 胆红素。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生成胆红素过多,超过肝细胞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而引起的黄疸。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结合胆红素变化不大)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结合胆红素曾多) 。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负压增大而破裂,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引起的黄疸。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无明显变化,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