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路系统扶轮公学点击次数: 87 作者: 陈君远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 17811848 年)发明了蒸汽机车。19 世纪 30年代,铁路运输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建设起步较晚,到 19世纪 80年代清政府才批准“试办”。1888 年我国“试办”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修到了天津,从而迎来了我国修筑铁路的第一个高潮。到民国初年,京奉、津浦、京绥、京汉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但大量铁路员工文化素质较低以及他们的子女入学极为困难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于是,京奉、津浦、京绥、京汉四路员工决定联合成立“铁路同人教育会”,负责在“四路”沿线重点地区筹建子弟学校,
2、同时,也有计划地组织员工开展工余文化学习。1918年 2月 24日,“铁路同人教育会”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次长叶恭绰为会长,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关赓麟为副会长,有十二名董事,即:詹天佑(交通部总工程师)、徐世章(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徐廷爵(京奉铁路局局长)、丁士源(京绥铁路总局总长)、陆梦熊(交通部参事兼京汉铁路局副局长)、周自齐(中国银行总裁)、施肇曾(中国银行董事)、任凤苞(交通银行协理)、方仁元(铁路协会评议员)、孙鸿哲(铁路协会会员)、王景春(交通部会计司司长)、龙学競(交通部总务科长)。“教育会”设“教育股”、“财务股”、“总务股”三个职能部门,并聘请郑洪年等八人为理事负责管理具体事务。
3、“教育会”的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四路”职工每人每年捐献八天工资和社会募捐。随即以“扶轮公学”为总校名在“四路”沿线筹建铁路员工子弟学校(因学校既非“私立”、也非“官立”,故称“公学”。),所建学校统一命名为“扶轮公学”,按成立先后排序,实行“壬子癸丑学制”,是为我国铁路系统有组织地统一筹建子弟学校之始,办学经费由“教育会”负担。1922年 5月,根据交通部令,“铁路同人教育会”被撤销。“教育会”存在的四年零三个月当中,在“四路”沿线共筹建子弟小学 24所和四年制子弟中学 1所(天津扶轮中学)。这个时期,在北京建立 5所扶轮公学。1909年京绥铁路正式开通,中国第一所扶轮小学“京绥线北京扶轮高等
4、小学校”正式成立,1918 年搬到冰窖胡同(西直门内南小街南口的官园北面)。1926 年受北伐战争影响曾停办一年。1928 年更名为北平第二扶轮小学。“西北歌王”王洛宾 1936至 1937年曾在该校任音乐教师一年多。解放后,改称北京铁路局铁路职工子弟第二小学,50 年代后期合并到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同期成立的京绥线扶轮小学校(四年制简易小学),设在西直门火车站北货场南侧。1922 年改称北京西直门扶轮小学。1928 年改称北平西直门扶轮小学。1949 年定名为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1996 年因生源减少停办。2008 年校址被拆,建起北京铁路分局社会保障房小区。1912年,在长辛店
5、镇大街成立扶轮公学,称北京长辛店扶轮小学校。1932 年 8月与平汉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长辛店员工子弟学校”合并为一校。1937 年校址迁至长辛店自来水胡同,1946 年迁至崔村现址。1948 年 12月 14日长辛店解放,校名改为“长辛店铁路职工子弟学校”。1969 年 5月 5日,归属铁道部北京二七机车厂管辖,校名一度称“北京二七小学”。1980 年 1月 1日改称“北京长辛店铁路小学”。2006 年 10月 12日移交丰台区政府,仍然使用“北京长辛店铁路小学”的校名。1918年 4月在北京南口成立京绥扶轮小学校。1922 年改称京绥南口扶轮小学。1949 年定名为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职工
6、子弟小学,归属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厂管辖。2006 年按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学校与企业分离,整建制全面移交给政府办学,更名为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铁道北小学。1922年在崇文门内成立京奉线北京小学。1928 年更名为北平第一扶轮小学。解放后定名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1959 年改称北京铁路分局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2006 年移交东城区教育局。1922年铁路同人教育会”被撤销后,所建“扶轮公学”改属交通部直辖,校名取消“公学”二字改称“交通部立扶轮小(中)学”;实行“新学制(壬戌学制)”;办学经费由所在铁路局负担(解部转发);员工子弟上小学免费、上中学根据学生家长月薪多少减(或免)费。1929
7、年 1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后,子弟学校改称“铁道部立扶轮小(中)学”。“扶轮学校”由“铁路同人教育会”时期的“集资办学”性质改为铁路企业的一项员工福利设施。1928年成立铁道部,扶轮学校归民国政府铁道部所属,并提供办学经费。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在现北京市范围内总计有五所铁路系统扶轮小学。据民国统计资料记载,1933 年北平第一扶轮小学(校长周毓近,学生 150人,有房屋 7间)、北平第二扶轮小学(校长郎豫增,学生 268人,有房屋 8间)、京绥西直门扶轮小学(校长温启翰,学生 108人,有房屋 5间)。1933年扶轮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害是不错的,比地方教师普遍高很多,吸引了不少师范学
8、校优秀毕业生到铁路小学工作,那时在铁路和邮电系统工作,被称作“铁饭碗”。北京扶轮小学教师统一身着王府井名牌西服店手工制作的高档西服和黑皮鞋。当时中小学教师实行聘任制,有严格的考察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制度。1933 年铁路系统中学教师资质分五级,月工资 100248大洋;小学教师分六级,月工资 3580大洋;而且工资能保证按月发放。“芦沟桥事变”后,扶轮学校和员工子女小学或因校舍被日军强占、或因校舍遭战争破坏、或因办学经费来源断绝而被迫停办;幸存下来扶轮小学均属日本统治下的“满铁北支事务局北京运送事务所”(1939 年改称“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北京铁路局”)管辖,各校都派有日本人“副校长”、“教官”或
9、“教员”控制学校管理。在 19381945年期间,北平 5所扶轮小学基本保持正常教学秩序。1945年 815日本投降后,在国民党统治的三年多时间里,铁路通车里程日益缩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北平 5所铁路职工子弟小学也没有什么新的建树。1949年之前,北京(北平)铁路系统没有设立中学校。究其原因,20 世纪上半期的北京作为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首都,仍然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即便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也是社会人文的重要地区。这里不仅高等教育发达,就是中等教育也很发达。在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中学生有 2万左右,约占北平人口的 1.3%,是全国最高的,普通教育保持教会、国立和私立三大体系,名校林立。铁
10、路系统出资兴办铁路职工子弟小学的目的是为铁路系统服务,在校生免收学杂费。这些接受初等文化教育的铁路职工子弟大多数毕业后都成为有文化的铁路系统普通工人。如果小学毕业生有继续深造要求,只能到北京市地方中学上学了,或到北京铁路系统兴办的机车、机工、通讯、交通管理职业学校就读,或到北平交通学院(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预科班继续深造。1949年 1月北平和平解放,2 月成立平津铁路管理局(9 月改为北京铁路管理局),扶轮中小学均属铁路管理局直辖。1950 年 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教育局通知,扶轮学校一律改称“铁路职工子弟小(中)学”(简称“铁小”、“铁中”)。办学经费由所在铁路局负担(1959 年以
11、后路局和分局谁管辖谁负担),铁路职工子弟入学按当地政府统一规定的标准缴纳学杂费(实行困难户学生免费和“人民助学金”办法),属于“企业办学”。新中国的成立,铁路系统迎来了普教事业的大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953年 4月,教育部、铁道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当地铁路职工子弟中小学应施行业务领导的通知,明确了铁路中小学接受双重领导的机制。1958年,北京铁路管理局改为北京铁路局,撤销了所属“分局”,改设“办事处”。1959 年,北京铁路局决定对子弟中小学实行分级管理,即中学直属路局,把小学下放到“办事处”管理。1963 年北京铁路办事处被撤销,恢复设北京铁路分局。1966年“文化大革命”
12、开始后铁路中小学教育也受到极大冲击,大批教师遭批斗,学校设备遭破坏,教学秩序被砸烂。1968 年,北京铁路系统职工子弟中小学一度归属地方管理,并变更了校名。1973 年有恢复铁路系统管内中小学有铁路系统直接管理,但不少铁路系统的房产和设施遗失。2004年上半年,北京铁路分局管内的铁路中小学先后划归北京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包括人财物,全部无偿移交地方,结束了了铁路系统自己办普通教育的历史。“扶轮”一词,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从字面分析,它的含义应该是“手扶车轮”之意。“扶轮”一词出现较早,较早出现“扶轮”一词的古代文献是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在注楚辞远游“凤皇翼(
13、用翅膀遮蔽,保护)其承旗兮”一句时说:“俊鸟夹毂(车轮正中)而扶轮也。”此句意思是说:在乘车旁边飞行的凤凰好比是“扶轮”的卫士,扶翼车轮。魏文帝曹丕在楚辞此句的基础上,化用而写下了“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芙蓉池作)的诗句。昭明文选卷二十七宋郊祀歌二首:“月御案节,星驱扶轮。”李善注曰:“言天神降,月御为之案节,星驱为之扶轮。”六臣注曰:“言天福之降下於国,使月御车,使星骖乘。”从李善、六臣等人所作的注释来看,楚辞章句以后“扶轮”的含义比较其原始义“手扶车轮”已经有了一定的引申,不再强调手扶车轮的具体动作,而是强调其“辅佐、护佑”的内涵。这个现象的出现是与我国古代战车的车乘制度有关。古代战争
14、中,一辆战车通常有三名乘员。主帅战车的乘员由主帅、驭手和骖乘(车右)组成。骖乘负责主帅的安全,保证主帅所乘车辆的正常行驶,包括“扶轮”职责在内。左传成公二年记述齐晋之战,骖乘郑丘缓说:“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大意是说,在战场上遇到艰险难行的路,他作为骖乘必定下去推车。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行驶时,推车时需要“扶正车轮”,确保车辆不发生事故,以护佑主帅的安全。这应该是“扶轮”一词在原始义基础上被用来引申为“辅佐、护佑”之意义的原因所在。先秦时期的战车,由于道路和技术的原因,乘员数量有限,作战、护卫主帅、推车和扶轮者为同一人,即骖乘。后来产生了分工,有专门的“扶轮”者出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
15、记载“宗泽复上疏”,其中谈到“扶轮”与“推车”分工的情况:“臣有制造决胜战车一千二百辆,每辆用五十有五人,一卒使车,八人推车,两人扶轮,。”可见“推车”与“扶轮”分工清楚,扶轮者的职责也已经相当明确,即在车辆行驶时控制车轮的摆动幅度,以防止折轴。所以,在古代典籍中,“扶轮”一词还经常和“捧毂”、“挟毂”联用。从技术上说,是因为车毂系车轮的组成部分,车轮通过车毂和车轴保持关系,造成了“扶轮”和“捧毂”、“挟毂”在动作上的连带一致。如今我们常说的“扶轮”是指一种组织,是一个由全世界事业及专业人士结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它提供博爱的服务,在职业方面鼓励崇高的道德标准,并帮助建立世界的亲善与和平。世界上第
16、一个扶轮社(Rotary Club)是由一名年轻的律师保罗 哈理斯(Paul P.Harris) 以友谊与了解的精神,结合一群各自以不同行业服务大众的的人士,于 1905年 2 月 23日在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市组织成立的。最初新创立的扶轮社社员集会,“轮流”在彼此的事业场所举行,此即“扶轮”(Rotary)名称之由来,英文 Rotary(旋转的、飞转的、轮流的)遂被翻译作中文“扶轮”。车轮是扶轮社初创时就被采用的象征。当初设计人是芝加哥扶轮社员蒙塔特比尔(Montague Bear),他是一位雕刻师,他绘制一个简单的车轮,加上一些细条,表示车轮在转动中卷起的一片尘埃。这个图案代表着“文明与运动
17、”的意义。然而有一群工程师建议,这种齿轮在机械性上并不健全,除非在齿轮中央动力传达车轴匙孔上设计缺口以连结车轴,始能使齿轮正常运转,于是 1923年匙孔再加上缺口。这个车轮象征“工作者而不是懒惰者”。这个 24个钝齿、6 根轮轴及中央有一个钥匙孔的扶轮徽标在 1929年的世界年会上正式通过。到 1910 年 8 月美国境内共有 16个扶轮社成立,社员 1500余人。那年特别在扶轮社的发祥地芝加哥市召开美国扶轮社代表大会。同时成立一个全国扶轮总社,并推选创办人哈理斯为社长。1912 年加拿大、爱尔兰和英格兰等地纷纷成立扶轮社。芝加哥的全国扶轮社,为配合当时环境的发展与需求,易名为国际扶轮社(Ro
18、tary International)。截止 2008年 3月 31日时,在全球 168国家或地区中共有 32943个扶轮社,1224168 位社员。在 2008年时,全台湾共有 517个扶轮社,18774 位社员,香港共有 44个扶轮社。目前中国大陆仅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个临时扶轮社。国际扶轮社规定各扶轮社遵守共同的宗旨,增进社区内各专业人士之间的联谊与了解,提高改善社区的服务及专业标准,促进国际了解与亲善和平。全世界各扶轮社员均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理念,即关怀帮助他人的“服务之理想”,时时牺牲奉献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而努力。而“扶轮”又用作解放前我国铁路中小学的专用校名,凡国有铁路沿线学校统
19、一冠以此名。它最早出現在山西大同。1917 年,大同铁路工人为解决子弟入学的困难,首创了全国第一所扶轮小学堂。1918 年 1月,京奉(天)、京汉(口)、京绥(远,今呼和浩特)、津浦(口)4 条铁路的员工纷纷仿效,自发成立起“铁路同人教育会”。此举立即得到交通部(主管铁路)的支持。二十世纪初期,西方思潮激荡中土,“扶轮”一词当时比较流行,国际扶轮社的宗旨深入一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当年铁路学校采用此名,大概一是取其“公益教益”的公德意识;二是富有“兴办铁路员工子弟学校,以扶持、扶助铁路事业”的內涵。“扶轮”在汉语语境中的“扶持、扶助、辅佐、护佑、施恩报效”的内涵与发端于西方世界的扶轮社“专业、亲善、爱心、和平”的宗旨相结合,赋予“扶轮”以新的时代意义。中西文化的交融于“扶轮”此名中可见一斑,“扶轮”一词也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而交融的一个显例。1950年 2月,铁道部决定全国各地的扶轮中小学一律改称铁路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