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8019539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请你举一例子(题目)来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解答: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东北是我国著名的“粮豆谷仓”、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与东北土地资源丰富是分不开的。本区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26%,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全区每一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 24 亩,黑龙江省则达35 亩(全国每一农业劳动力为 5 亩)。是我国人口少、耕地多的地区。耕地土壤甚为肥沃,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占耕地总面积的 60%以上,土壤养分储量比我国其它地区高 25 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而且地面坡度多在 1 度以下,耕地连片,非常适宜于机械化

2、作业和进行其它农田建设;其次是东北东部山地中的盆地和河谷平原。本区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荒地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南侧的甘河、诺敏河中下游一带,小兴安岭山麓冲积洪积平原以及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可供开垦的荒地资源,仅黑龙江省就有 5000 万亩以上。其中土壤肥力较高,不加措施或稍加措施即可开垦的一、二类荒地约占三分之一。此外,尚有大面积的宜林、宜牧荒地。这些荒地,农业资源条件良好:地势平坦开阔,集中连片,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平坦地占荒地总面积的 80%以上,其中甸子地、沼泽地占大多数;荒地多分布在年雨量 400600 毫米的较湿润地区,加上地势起伏和缓,河网密布,便于发展灌溉;光

3、热资源尚称充足,日照长,强度大,积温多,适于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特别是日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蛋白质的形成与贮存;土壤肥沃,主要土壤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共同特点是土层深厚,黑土层一般均在 30100 厘米,且土体湿润,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和耕作性能,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储量高,表层土壤每亩含有机质 1119 吨,含氮素 500750 公斤,全磷 350480 公斤,钾素 350400 公斤,这比太湖平原水稻土高 23 倍,比华北平原的褐土高 35 倍。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共计开荒 3000 多万亩,占全省现有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黑河地区,每年开荒 20 多万亩,已由原来

4、的缺粮地区变为余粮区。北部三江平原等地,如今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每年向国家提供大批农产品。本区大部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完全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日照时数多在 23002800 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多年平均变化在41.854.3 亿焦/(平方米年),以哈大铁路以西的平原区为最多。目前,本区光能利用率很低,约为 0.5%,仅为长江流域光能利用率的一半,开发潜力很大。本区冬季虽然寒冷,但夏温较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是农业气候最大优点。在湿润气候和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地表结构综合影响下,东部和北部山地均有丰富的地表径流向平原汇集,为平原区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已

5、建立许多大型灌区,成为高产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本区中南部适于春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向日葵等作物的生长,北部则适于生长早中熟春小麦、大豆、薯类等作物,但有的地方仅能生长小麦和薯类。东北区水热条件,虽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农业气候上的最大缺点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子。遇到严重的低温冷害年可减产百亿斤以上。建国以来较严重的低温冷害年有 5 次,即 1954,1957,1969,1972,1976 年。在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 1335%。严重冷害的频率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最高,平均 45 年一次。其余地区,频率在 1020%之间。东

6、北的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个类型,有的年份两个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秕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梁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东北区农业气候上的缺点,除低温冷害外,就是平原西部有春旱现象,且多大风与沙暴。为了发展农牧业,改变风沙干旱面貌,党和政府在 1950 年做出了“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全区人民经过 30 多年的艰苦奋斗,一道纵贯东北平原西部的林带已经营

7、造成林。这道“绿色长城”,南起辽宁省的新民县,北到黑龙江省的甘南县,长约 800 公里,东起吉林省的长春市,西到内蒙古的翁牛特旗,宽约 500 公里,包括 54 个市、县、旗,保护的农田面积达4500 万亩以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农田防护林区。建成后不但对防止风沙,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林业收入的增加,使广大防护林区的自然、经济面貌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综合上述,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大,后备资源较多,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但是,本区土地资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也不够合理,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又忽视治理、保护措施,致

8、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土地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全区有占总面积 26%左右的耕地、46%的林地、10%的草地,农林牧三业用地在 80%以上。这样的用地结构和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但是,农业生产并未形成与土地资源相适应的良好的产业结构,土地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主要表现是农业总产值低。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业比重太低,各业产值之和只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吉林省 1985 年为例,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约占 60%,林业约占 4.3%,牧业占 14.6%,副业占 20.3%,渔业不到 0.4%;黑龙江省 1985年,种植业占 67.2%,林业 5.5%,牧业

9、 13.4%,副业 13.2%,渔业 0.7%。由此可见,农业结构单一,且以种植业为主。这种结构不利于东北农业的综合发展,与本区农业用地结构很不相称,明显地反映在广阔的森林与草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2)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够合理。从全区来看,粮食亩产超过 400 公斤的县(市)不多,而亩产不到 250 公斤的县(市)居多数。低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松嫩平原西部。诚然,低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土地利用角度上看,耕作粗放,不因地种植,不宜种粮食作物的土地种了粮食作物是造成亩产低下的原因之一。诸如东部山区一些25的坡地毁林开荒,宜林地变成了耕地;西部草原地区一些草场、沙丘被开垦

10、为耕地,破坏了草原与生态,粮食产量不高。此外,其它各业用地亦有类似情况,全区可养殖水面约 1600 万亩,有近一半尚未利用。已利用的水面,单位面积鱼产量也很低。(3)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忽视治理、保护措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东北山地林区,由于乱砍滥伐,盲目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水土流失日趋加重。而草原生态的恶化直接关系着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全区共有草原、草山、草坡 2 亿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山地丘陵与谷地上,其中松嫩平原有 7000 万亩左右,是我国著名草原之一,以盛产羊草驰名。三江平原有草场 1400 万亩,一般可作为割草地,山区半山区有7000 万亩,此外,五花草塘

11、草地资源丰富,面积广阔。草原对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也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同时它又是一种可更新、可增殖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地,并伴有野生动植物、名贵药材、土特产品等资源,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东北草原广阔,但由于多年来过度放牧、毁林开荒、以草作燃料、管理粗放,草原“三化”现象日趋严重。松嫩平原草原“三化”面积已发展到 3000 万亩,单位亩产草量由 200 公斤减到 50 公斤,下降了四分之三;黑龙江省 1980 年比建国初草原减少了 3600 万亩,苇塘减少了 200 万亩。由于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草原生态日趋恶化,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风害程度增强,旱涝灾害频率加

12、大。松嫩平原受旱面积 50 年代不到 200 万亩,1980 年却达到 3000 多万亩。西部草原退化建国以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4 年,天然牧草资源丰富,到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19651976 年,草原遭到极大破坏。首先由于农业垦殖、兴修水利等原因,草原面积逐年缩小,同 50 年代比,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一。其次由于人口增加和草食家畜的发展对饲草和燃料的需求量增大,秋打春搂羊草,每年损失几十万公斤。另外,由于过度放牧,土壤板结,草丛变稀变矮,有的变成不毛之地的碱斑,产草量大减,沙化面积增大,草原退化明显。1977 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落实和完善草原承包制后,加强了草原管

13、理,调动了农牧民建设、保护草原的积极性,草原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数百万亩,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如开垦草原、开垦沙丘,以饲草作燃料等问题,不施肥、不灌溉、乱收、过牧现象仍在继续,草原退化仍在发展中。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1 亿亩以上,约占全区总面积的 10%,东中部地区以水蚀为主,西部地区以风蚀为主。东部山前台地平原水土流失最重,年侵蚀模数约 6000 吨/平方公里。开发较早的克山、拜泉地区年侵蚀模数已达 7000 吨/平方公里,相当于黄土高原陇中地区。西部通榆一带风蚀量亦可达 40008000 吨/平方公里。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极大危害,加上农业生产靠土

14、壤自然肥力,长期不施肥,致使土壤肥力日趋下降,耕种四五十年的坡耕地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1/3 至 1/2。东北黑土地带,团粒结构发生变化,黑土层越来越薄,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的 812%下降到 23%,严重的地方甚至出现“破皮黄”,土壤板结,难于耕种。同时地表沟壑增多,良田受到吞蚀,全区有大冲沟 20 多万条,已吞蚀良田 200 多万亩。此外,还有江河淤积、土壤蓄水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增多等问题。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不能孤立地只抓粮食生产,而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抓好林、田、草、水、能五大农业支柱,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15、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发展商品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为了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当前急需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农田生态系统,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针对东北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及其恶化的原因,农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对策应该是:(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要在全面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地区的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作好土地利用规划。松嫩平原应建立以粮食、油料、糖料作物生产为主,大力发展以饲养为主的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同时发展养牛、养羊和家禽),农牧林并举的农田生态经济系统;西部草原风沙区建立以杂粮、小油料、草原

16、农业为主,林、草、田合理配套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三江平原,为改善生态循环,应确定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的比例关系,使 60%的土地有植物和水面覆盖,而且在耕地中还有一些水田面积。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必须改变“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传统习惯,改变以掠夺资源为主的粗放经营,逐步建立起资源多级、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2)可垦荒地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不宜大幅度增加。应以提高现有耕地的土地肥力,建立生物生产量更高的农田生态系统来提高作物单产,这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黑龙江省在 40 多个点进行 2 垄玉米间种 1 垄草本栖养奶牛的试验表明,玉米间种草木栖的后效增产明显,亩产可提高 1030%。而且,用草木栖和青贮玉米喂牛,牛奶产量可提高 10%。种草木栖 2 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 3040%,水稳定团粒结构增加 30%以上,获得了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同时,应采取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坚决将宜林地退耕还林,严禁陡坡开垦,特别是西部草甸草原地区只宜放牧,决不能随意开垦,以保证荒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此外,逐步做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蚀能力,并实行草木轮作,推广少耕或免耕的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培育和选种耐寒的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保证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建设商品粮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