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研究综述众所周知,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一直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国际工人运动的导师,他和马克思一道,以毕生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致力于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成为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马克思逝世后,他独自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重任。在恩格斯的晚年时期,他以惊人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完成了许多不朽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恩格斯敏锐地观察到了社会条件的变化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在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研究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极端美化倾向,另一种是一些西方
2、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极端丑化和妖魔化倾向。第二种倾向主要表现在对恩格斯的批评上,尤其是制造所谓的“马恩对立”论.以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恩格斯晚年绝不是一个放弃暴力革命转而成为只主张渐进式发展“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也不是只重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人的因素的“经济技术决定论者” ,更不是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恰恰相反,恩格斯根据 19 世纪末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结果显示,以“恩格斯晚年”和“唯物史观”为关键词的硕士论文共七篇。博士论文有一篇。
3、以“恩格斯晚年”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关键词搜索共有硕士论文四篇,博士论文两篇。以“恩格斯晚年”和“唯物史观”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共 78 篇。一、 对恩格斯晚年的界定及研究角度的划分对于恩格斯的晚年,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晚年是从巴黎公社解体到恩格斯去世,国内外学者如库诺、陈先达、司马志纯等把恩格斯在 1876 一 1895 年这段时间定为恩格斯的“晚年”时间。另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晚年是从马克思逝世到恩格斯去世这段时间。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乔治莱尔因、杨耕、孟庆仁、冯景源、周宏等就是持这种观点。从学界的研究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有的作者从恩格斯一生的角度来考察恩格斯
4、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例如:萧灼基著的恩格斯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张新著的恩格斯传( 当代世界出版社,1990 年版)、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的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 年版) 、列伊利切夫著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奥古斯特科尔纽著的 马克思恩格斯传( 三联书店,1980 年版)、王兴斌、奕扶桂著的恩格斯的晚年(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张新著的读懂恩格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等。其中,吴家华著的理解恩格斯恩格斯晚年历史观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是国内一部研究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重要专著。作者以问题为中心,系统阐述
5、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文本特点、理论主题、整体特点和主要贡献,深入评析了西方学者关于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若干重要论点,具体发掘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对于 20 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论价值。(二)也有许多学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中论述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例如:曼克利姆著的恩格斯文献传记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王正萍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一年版) 、徐民华、陶卫平、布成良著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著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6、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杨春贵著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100 例(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年版)、江丹林著的马克思的晚年反思(北京出版社,1992 年版 )等。(三)还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来阐述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例如:周勇胜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简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冯瑞芳、李士坤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等就是通过介绍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介绍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思想。(四)另外,有些学者针对恩格斯晚年在唯物史观某一方面的理论发展展开深入研究例如:王柏
7、文:晚年的恩格斯唯物史观贡献及其对中国化发展理论的影响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 4 期)、史彦虎的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6,2000 年第 5 期) 、侯衍柱的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烟台大学学报 6,2001 年第 1 期) 、邓志远的 晚年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解读(中山大学学报 6,1999 年第 4 期)等,其中吴雄压的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6,2003 年第 2 期)是一篇研究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文章。他把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分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观察和思考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动向
8、,深化对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这三大块进行研究,然后分别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二、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883 年马克思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旗就落再了恩格斯的肩上。为进一步宣传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关心和支持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其他著作的再版工作并撰写序言;他为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战略和策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资产阶级思想和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自从 19 世纪 90 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遭到了种种曲解和攻击, 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9、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以及致约布洛赫等一批重要书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全面阐述和重大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学界普遍赞同一下几个方面:(一)两种生产理论。1846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形态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也标志着两种生产思想的初步形成。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在形态中并没有提出哪一个地位高哪一个地位低,谁决定谁的问题。但是,相对于以后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形态中对两种生产思想的论述还是简略的,对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的相互作用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没作过多的研究。马
10、克思晚年对两种生产的阐述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则是它的继承与发展。1884 年恩格斯依据马克思生前写的人类学笔记,认真详细地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在自己研究德意志民族古代历史的成果的基础上写成起源 。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又分为两种: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公开后,后人围绕两种生产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以加利叶和米海
11、洛夫斯基为首的理论家把两种生产视为“同等意义”并列“决定论”,认为两种生产理论只是对唯物史观的“修正”与补充;在上世纪 30 一 50 年代,前苏联理论界某些人公开指责两种生产理论错误。列昂节夫在 1943 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上发表的关于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恩格斯把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不仅犯了“二元论“错误,也和起源文本材料中的具体分析矛盾;以库诺与麦克莱兰为首的一批社会学家否认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库诺在母权统治的经济基础中认为“人的生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漏洞” 。在这些西方学者眼中,两种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是相互对立的,唯物史观在此成为任何一个历史实验者手中可以
12、随便捏的“柿子” 。国内学界对这一观点的研究似乎更趋向于科学:刘冠军指出,两种生产之间互为条件,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制约,并且二者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自身的生产,而人类自身生产也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刘冠军:论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年第 6 期。 )另外,王贵明的两种生产理论的论争历史和述评 (探索 ,2000 年第 4 期。 )也对两种生产理论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二)历史合力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原本的唯物史观中,他
13、们主要强调经济因素、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而很少谈及政治、文化、宗教、哲学等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能够说明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但难以解释社会发展的复杂进程。同时,这还容易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而忽视上层建筑因素的作用,把历史的进程轻易的当作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发展历程简单化。恩格斯在 1890 年回答约布洛赫的信中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在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
14、结果,而这个历史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他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由此历史合力论暗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经济因素始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进程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个人意志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后,理论界就对这一理论产生争议。一部分人赞同历史合力论,一部分人否认反对历史合力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学者巴尔特把它歪曲成为“经济唯物主义” “经济技术史观” “青年派”把它庸俗化;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社会主体并没有在历史合力中起作用,
15、恩格斯在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意志能之间摇摆不定;阿尔都塞认为个人意志之类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他根据市民社会和个人意志的考察,推导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对立,认为恩格斯仍然停滞于黑格尔的理解公式中,他所论证的涉及个人意志的论证也没有脱离黑格尔的那一整套逻辑;普列汉诺夫根据历史合力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他认为,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具体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个人要受时代的限制,绝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限制发挥作用。他批评了当时流行的英雄史观,指出个人的作用不仅受时代的限制,也受群众的限制。历史合力论在我国理论界也呈现矛盾说法,但大多数人持传统
16、观点,认为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正确的。侯衍柱指出,历史合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合力指的是人们的意志合力,广义的合力是指包括意志合力在内的总合力。 (侯衍柱: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 烟台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张一兵认为,历史合力论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类社会的发展领域,只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活动的特殊情境,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那个神奇的平行四边形将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 (张一兵: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之新解 , 现代哲学,1991 年第 2 期。 )针对这一观点窦晓东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合力说是表述社会规律和个人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
17、它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人类发展的自由王国,社会规律仍然存在,不同的个人意志仍然存在,合力说也就仍然起作用,它是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 (窦晓东: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论”探析与张一兵同志商榷 , 现代哲学 ,1992 年第 2 期。 )(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时,由于当时斗争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不许可,他们主要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发展方面的阐述,注重从经济因素的层面上探讨社会发展。他们对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性阐述却很少。为此,恩格斯晚年开始从整体上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内在性质及其作用问题,详细、全面地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这个
18、理论主要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第二,在肯定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充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第三,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深刻含义。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2)意识形态发展的不平衡性。 (3)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 (5)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但是在恩格斯晚年的作品中,凡是提到经济基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时,总是郑重地加上“归根到底”、 “在根本上”等词语,以突出经济基础的最终决定作用,然后阐述意识形态的
19、相对独立性。学界对恩格斯的论述也有争论:邓志远认为,恩格斯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因素”理论。即“社会经济因素多半是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的,从而揭示了社会意识受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的客观过程。经济基础提供给上层建筑只是一种归根到底的作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会受到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就是它们的基本关系” 。 (邓志远的晚年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解读 (中山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4 期。 )方文等人研究了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他认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形成依赖经济基础,但又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的进
20、步和发展并不是纯粹思想上的胜利,而是经济发展思想上的反映。 (方文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讲解 ,北京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73 页。)江丹林则把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作聚光镜下的头足倒置,从横向上主要表现在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甚至相互对立上。 (江丹林:对恩格斯晚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理解 , 北京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4 期。 )(四)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完善和发展恩格斯晚年认为,社会主义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资本主义经济远未成熟到可以铲除的程度,还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他意识到社会主义在发达国家不能速胜,而是要经历一个长期、艰
21、难的历程。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社会主义建立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恩格斯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晚年十分注重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以往的设想进行了修正,应当指出的是恩格斯始终认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只能充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配角。恩格斯晚年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22、展,恩格斯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要想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必须有“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与从事体力劳动工人兄弟的并肩奋斗。恩格斯晚年非常重视国家政权问题的研究,就如何防止国家政权蜕变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国内学者李元书认为,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应当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应当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李元书:恩格斯晚年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 理论探讨 ,1996 年第 4 期。 )李会滨认为,恩格斯晚年的巨大贡献在于,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对现代国家的本质作了深刻的阐释,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广泛探索,认为东方国家可以
23、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成果。 (李会滨: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以上是近几年中外学界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五)历史跨越论历史跨越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根据对以俄国为典型的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俄国的农村公社,他们分析了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揭示了俄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创立了历史跨越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这是历史跨越论的主题。首先他批判了特卡乔夫的“社会跨越”理论。特卡乔夫受无政府主义分子巴枯宁和“民粹派”小生产者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很深,他按照巴枯宁的思想和革命方式提出了要在俄国实
24、现社会主义,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跨越到社会主义的方法,认为在俄国比西欧各国更容易实现社会革命。恩格斯指出在俄国农村公社封闭的系统内根本无法实现历史的跨越发展“恩格斯指出不要对农民抱有进行革命的幻想,俄国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是从社会的低级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是一种社会的过渡发展,它的发展的社会主体只能来自于外部,并且只能是工人阶级。其次,指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实现历史跨越发展的条件。内部条件是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到农民集体耕作的程度并且不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外部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且能给俄国带来实现过渡的物质资料。恩格斯特别重视外部条件,更加突出地强调实现过渡
25、需要有一定的国际条件,甚至是把这种条件看作能否实现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实现跨越的必要条件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的观点。最后,恩格斯指出跨越资本主义是东方落后国家的共同规律。马克思曾经说过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大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但这只是一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不是任何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都可以随随便便经历到并且能够去实现的“恩格斯却根据九十年代世界局势出现的新变化,把马克思这一观点扩展到一切东方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指出“跨越”资本主义是东方落后国家具有的普遍意义的共同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不仅适应于俄国,也适应于处
26、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上的一切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研究历史跨越论时,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的社会历史命运与发展前途的考察存在着原则性不同:马克思晚年主要是阐述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问题,恩格斯则强调俄国农村公社必然为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所代替;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多线发展,马克思是“多线论者”而恩格斯的历史发展进程则是教条式的单线发展,是“单线论者”英国学者莫里斯布洛克认为恩格斯为/社会的进化提供了一条单一、固定的路线。事实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跨越论,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根本不存在单线论与多线论的原则性
27、分歧,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考察与分析正是坚持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坚持了世界历史规律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相互统一的辨证的历史决定论。(六)国家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主要从“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这个角度对国家的形成、产生的经济根源!职能!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考察,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在此基础上,可以说,国家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历史观的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革命观问题,恩格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写了反杜林论 起源 法兰西内战 1891 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等重要文献,创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因此,恩格斯晚年的国
28、家学说需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从国家与经济的关系、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两方面来考察。首先,国家与经济的关系。他指出国家根源于经济基础,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恩格斯在晚年继续阐发国家与经济的关系,在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 年 10 月 27 日)的信中他指出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其次,国家与革命的关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国家与革命的关系,这也决定了他们研究国家职能方面主要是阶级职能而不是社会职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绝不能放弃暴力,
29、暴力在革命中依然起着革命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把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他又进一步指出,国家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会自行消亡。但是国家如何消亡,恩格斯并没有说明。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发展的新特征,研究了关于国家的政治形势与结构问题。在 1891 年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中,恩格斯强调要依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实行暴力革命,但也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在国家组织形式上看,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具有相似性,无产阶级国家完全可以应用资产阶级共和国现成的形式。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主要侧重于强调国家的阶级统治的功能,
30、对于国家的公共权力的功能论述并不多。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极其丰富。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许多方面。如: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对史前社会、婚姻、家庭的研究等等。这些内容与上述四点内容是密切相连、内在统一的。本文认为上述的内容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对唯物史观完善和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都是恩格斯晚年根据世界新的时代变化总结和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精髓,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三、 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对当代的意义针对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发展的理论,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一)历史跨越论的现实意义历史跨越论是马克思恩格
31、斯研究落后的低级的社会形态跨越特定的社会形态迈向先进的高级的社会形态的理论依据,他们所创立的历史跨越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需要继续在实践中创新与发展。恩格斯晚年虽然没有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用的经济基础问题,但是,他提出的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需要实行开放政策,掌握先进的物质技术的结论却是正确的。无论是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江泽民提出技术创新,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核心都是对恩格斯晚年历史跨越论在实践中的创新与发
32、展。(二)两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两种生产理论是我国实行正确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理论来源。两种生产的主体都是“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大,数量多,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已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人口问题也给社会发展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国家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口号,提倡优生、优育,希望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口生产能够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协调,以适应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
33、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以人为本”把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都归结在“人”身上。自然地“以人为本”蕴含在两种生产理论之中,两种生产理论在新的伟大时期得到了继承与创新发展。(三)历史合力论的现实意义历史合力论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也反对了把经济因素看成唯一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决定论”与唯心史观的唯意志决定论,在方法上把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个人意志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历史合力论为我国构建和谐社
34、会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社会各种因素和谐发展以实现最大最好的“合力”推动整个社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恩格斯在历史合力论中强调了人的因素,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归结到人身上,一切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的最大的利益最好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突出。要抓住和利用国内国际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正确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35、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党和政府从各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要面对的问题及解决矛盾的方法,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了最好的实际体现与运用。(四)国家学说的现实意义恩格斯晚年不仅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反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与各种机会主义,并且根据变化着的历史现
36、实及时调整革命运动的战略、策略,从思想上理论上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为实现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而奋斗。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已由资本主义竞争阶段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继续向前创新发展,首先就体现在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解决俄国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在批判民粹主义、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分析帝国主义的矛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指导着俄国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又一次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上创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并
37、详细论述了“国体”与“政体”的问题。但是,恩格斯、列宁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层面上阐述“国家消亡”的,毛泽东却是从政治上层建筑这个层面上去阐述“国家消亡”的。新中国成立后用和平方式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度过过渡时期,使新中国走上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香港与澳门问题。都是恩格斯国家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继承和发展。(五)意识形态论的现实意义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基本上承续着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他系统地创新和发展了意识形态学说,全面地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
38、意识形态学说。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意识形态涌现,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坚持意识形态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坚持和创新发展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学说对我国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和建设,对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总结: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贡献的研究颇丰,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一般可以归结为,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突出贡献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恩格斯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即,强调物质生产、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恩格斯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即,突出地阐明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
39、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系统诸多基本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内在逻辑性。然而,也有些学者认为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突出贡献就是集中体现在突出地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涵盖着丰富的历史观,社会观与价值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贯穿理论的始终,指导着中国解决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它曾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中国面临着转型期间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它依然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继续前进,构建和谐社会。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并没有过时,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