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 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对应学生用书第 19 页)阶段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近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经济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手工业 :专业化发展,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资本主义萌芽商业:长途贩运贸易、商帮出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 束缚人性,
2、文化专制空前强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局面出现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形成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特征外交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对应学生用书第 1920 页)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 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 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 ,直接服务于皇权。(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 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6)文化专制:实行 八股取士, 加强思想控制。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 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
4、“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 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经济上 ,束缚
5、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 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 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 和押租制发展,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2.手工业生产(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
6、劳动力市场。3.商业的发展(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大量进入市场。(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 ,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 ,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 ,地域分工趋势显见。(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
7、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 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三、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 提出“天下
8、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科学技术成就(1)传统科技辉煌医学: 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农学: 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3.文学
9、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 ,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 ,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 “国粹”。(3)绘画和书法:强调 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对应学生用书第 2025 页)市民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的转变角度 1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典例 1】 (2013 全国大纲卷,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 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
10、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和水浒传都表达了底层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他们的期待与愿望,故选 C 项。但这并不能证明封建社会的没落, 排除 A 项。“异端”思想提出者是明末的李贽,与两个作品的时代不同,排除 B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排除 D 项。角度 2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的转变【典例 2】 (2018 全国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11、。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D 材料“ 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文化氛围浓厚,故 D 项正确。材料中 “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故 A 错误 ;材料中“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的是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变化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 C 错误。角度 3 市民阶层扩大与世俗文化发展
12、【典例 3】 (2013 全国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 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C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世俗文化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小说并不是
13、宗教,故 A 项错误;B 和 D 两项均不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思维深化】一、市民阶层的概念、影响1.市民阶层概念:“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 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2.市民阶层影响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14、,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续表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3.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一般情况的认识(1)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2)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
15、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二、宋明市民文化市民文化 形式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宋代消费意识强烈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 市民集中观看。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倾向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 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明代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
16、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市民文学明代以后, 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角度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典例】 (2014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 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
17、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 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
18、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 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 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描述阐释客观史实以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 问据材料一、二中清朝建都
19、北京后,“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从乾隆年间开始“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第(2) 问据材料一、二中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
20、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 ;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 移民禁而不止, 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 促进东北开发。【思维深化】一、明清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影响及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1.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1)元明清三代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元明清统一和平的局面近 600 年,这为明清人口的猛增提供了最佳政治环境。(2)明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并推广,养活了大量的人口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3)明代的“一
21、条鞭法”和清代的 “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4)明清时期奖励垦荒,调动人们积极性,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人口增长。(5)明清时期总体气温上升,利于农作物生长,促进人口增长。2.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1)人地矛盾尖锐,虽然清代的土地面积有较大增加,但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速 ,出现“人满为患,地不足养”的问题。(2)农业结构变动:由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的产值空间有限,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3)劳动力结构变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动。3.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及启示(1)明弘治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朝均外迁驻军兵力,减轻京城人口供养压力。(2)明朝开
22、始劝返外籍流民,严控京城人口。(3)清代限制致仕官员胥吏寄籍京城,鼓励返乡养老。启示:一是要明确人口疏解的重点群体。二是要坚持人口疏解的有效路径。三是统筹人口疏解的区域协同。二、明清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1)因战乱被迫移民。明末清初,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2)政府强行移民。如明初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向河北、河南、山东移民,以及湖广填四川。(3)政府招募移民。这个历代政府都进行过,招募游民前往边远地区屯田。(4)个人行为。纯粹为了寻找更好的明天,而进入城市或者逃亡政府管不到的地方。2.影响(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
23、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江南影响力进一步增强。(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也有可能造成迁入地人地矛盾紧张 ,进一步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开放到闭关角度 明代的对外贸易及海禁政策【典例】 (2012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 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 、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山隔水, 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
24、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 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 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 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 ,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 1 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
2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1)问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概括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入海为盗”继续对抗; 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 ,妄自尊大。结合所学重点要注意把握根本原因, 即自然经济的制约及影响。第(2)问主要考查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信息“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
26、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走私贸易兴盛”归纳概括即可, 重点注意把握“敌对势力、沿海百姓生计、政策本身的不合时宜性”等方面。第二小问,与第一小问有联系, 根据材料信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 1 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主要围绕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促进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 促成税收等政策的改变回答即可。答案:(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
27、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 海外移民; 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思维深化】一、晚明大变局所谓晚明大变局是指,在欧洲 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 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军事及文化变局。具体而言:1.经济变局:包括江南早期工业化(江南地区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核心经济体 ,且以“核心 边缘”的方式辐射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地区,农村与城市手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所占地位及比重的提高, 商标品牌意识的出现)、白银内流(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于西班牙控制的美洲与经葡萄牙、荷兰转手贸易的日本)、海
28、禁朝贡体制的突破及早期全球化的“丝 银贸易”。2.军事变局:主要指以热兵器军事革命为标志的中外战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收复台湾),它是大国在东亚国际秩序权力真空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物。3.文化变局:主要指以经济贸易为媒介所引起的西学东渐。中国江南经济、欧洲新航路开辟、白银、贸易与军事冲突等是这场变局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考的关键词。除此之外,晚明白银内流与隆庆开关;晚明白银涌入与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及江南农业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向;“丝银贸易”下的江南市镇经济与奢侈风俗的变迁;白银引起的中英奢侈消费革命对比;白银涌入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白银与明末清初的政治危机、移民运动、改土归流
29、的因果关系等,也成为当前学术热点, 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二、马尼拉大帆船:三个大洲的银丝贸易之路1.概念:是 16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初的 250 年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他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2.贸易状况:部分学者观点认为: 自 1571 年至 1821 年的 250 年中,自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约 4 亿比索,其中约二分之一流入中国。3.繁荣原因(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2)中国农耕经济繁荣,国
30、力强盛,明后期海外政策的调整。(3)当时中国产业健全,货品丰富,拥有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西洋货品没有依赖, 基本上只有单方向的出口,所以贸易顺差严重。4.历史影响(1)大帆船贸易,银丝对流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引进高产作物,耕地面积扩大,刺激人口增长;改善民生。(3)海外市场的刺激下,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发达。(4)社会拜金逐利、奢侈盛行,王守仁更新理学,发展心学。(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人引领早期启蒙思潮。(6)白银大量流入促进赋役制度改革,从而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儒学的演进与现代化价值角度 儒学的发展演进【典例】 (2015全国卷,40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 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
32、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 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 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
33、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 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出“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宋代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具思辨性、哲理性,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强调个人的修为,重视孔孟学说,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第(2)问,根据材料“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概括。第(3) 问应辩证地阐释。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 论语孟子,重视思辨,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
34、、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 ,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 ;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思维深化】一、社会变革与儒学演变1.早期儒学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2.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
35、常”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具有兼采百家、神学色彩、外儒内法等特点,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限制君权、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3.宋明理学哲理化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 吸收佛学、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4.明清儒学的转型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具有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属于儒家的改革派,是批判中的继承, 与时
36、俱进,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5.儒学的近代转型(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伦理道德,但是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的抵触态度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落后色彩,是“用新瓶装旧酒”。(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利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体用”观,是“用旧瓶装新酒”。(3)革命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一方面借鉴了儒家的大同思想 ,另一方面,又反对儒学的尊卑贵贱的等级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融合的产物。(4)激进派: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政治目的,掀起了“尊
37、孔复古 ”的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激进派全面否定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二、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角色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成为历史潮流,西学大量传入中国,很多思想家也认识到儒学的局限性,但是, 近代儒家思想仍然承担着任何西方思想都无法替代的历史角色。1.儒学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准则。孝道、爱国、仁爱、勤劳等这些传统道德不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也是一些革命进步人士的人生追求,在国家危难的近代中国这些道德信条更加重要。2.儒学是民族凝聚力的动力源泉。“大一统”思想是推动近代中国人反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理论动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将救亡运
38、动视为人生价值的座右铭;“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国人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动力。3.儒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任何西方先进的思想都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康有为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孙中山借鉴了儒家的大同思想, 赞扬孟子是中国民主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等。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角度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典例】 (2017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中国 外国1415 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 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
39、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16 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 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 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 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0、。郑成功收复台湾。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 ,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以年表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 1417 世纪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要求学生从列表中选择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提炼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符合史实、有理有据的论证,进而考查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1417 世纪可以说是人类走向近代化的初始,东西方文明都在经历着不同轨迹的变化过程,表中所列各项即是这些变化的反映。表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
41、,以“示例”为例, 该“示例”以东西方走向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这两个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次航海活动进行了比较,如航海活动发生的时间、船队规模, 两次航海活动的历史作用、历史影响,等等。除此之外, 学生还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提炼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茶叶输往欧洲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汤显袓与莎士比亚等,并进行阐述。答案:( 示例)论题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 15 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 100 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 哥伦布船队船只少, 船体小,相对落后。
42、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 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思维深化】明清时期中西方差异比较中国 西方政治(1)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2)教会失去了对欧洲的统治权(3)民族国家不断涌现经济(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发展缓慢(3)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1)西欧封建制度
43、下农奴制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2)新航路开辟 ,西方开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3)18 世纪 60 年代,西方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续表中国 西方思想文化(1)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2)八股取士和“ 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3)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儒学进行改造(4)西学东渐、西方思想开始影响中国(1)封建文化受到破坏,人们走出“黑暗的中世纪”(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外交(1)仍然实行朝贡体制(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交流新航路开辟, 开始对外殖民掠夺, 瓜分世界续表中国 西方军事 仍以冷兵器作战为主火药传到欧洲, 枪炮不断更新,成为主要作战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科学技术(1)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书总结了以往的经验(2)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1)造船术、航海术发展 ,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条件(2)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3)此时技术虽仍停留在经验总结基础上,但出现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趋势阶级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1)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地主阶级(2)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