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心理咨询方案心理健康教师:吕青心理咨询师:何振宇学员:_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1517000008202389心理健康教育(高级)中学教师资格:20134401641001239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0 页 共 12 页第一部分 诊断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学员性格过于内向,自闭倾向明显,智力未发现异常,体表体征正常。病理发展:(家长)主诉学员年幼初始说话年龄迟缓,现自闭倾向明显,未发现有其他异常。初诊结果:自闭可能性处理意见:建议 40m
2、in 心理咨询室面谈咨询 20 次,心理测评 4次,绘画治疗 3 次,沙盘治疗 3 次,沟通交流游戏(体验信任与欺骗)10 次,室内心理(拓展)辅导 5 次,户外拓展辅导 2次,催眠治疗 20 次(含前暗示) 。拟达效果:完成以上疗程后自闭倾向明显减弱,交流畅顺,社会化明显增强。心理教师:吕青签字 咨询师:何振宇签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0 页 共 12 页第二部分 咨询师资格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0 页 共 12 页第三部分 主要理论基础情绪 ABC 理
3、论 情绪 ABC 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 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belief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 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 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
4、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 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 C1 和 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 B(Bridge) ,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 ,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 和 B2) ,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 和 C2) 。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 ABC 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 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 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
5、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中文名 情绪 ABC 理论 类 型 心理学理论 创建者 埃利斯 A 代指 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 C 代指 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 B 代指 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目录1 阐释2 不合理的信念3 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过分概括的评价? 糟糕至极的结果4 情绪疗法5 案例分析阐释编辑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 A 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
6、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 A 与情绪、行为结果 C 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 A 的看法、解释的 B 在起作用。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也可能觉得这是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于是不同的 B 带来的 C 大相径庭。不合理的信念编辑一切按照心理期待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
7、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1 页 共 12 页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特征编辑依据 ABC 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 、 “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 、 “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 “我必须成功” 、 “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
8、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过分概括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 、 “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 、“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
9、,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糟糕至极的结果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 “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 , “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 ”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 、 “过分
10、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情绪疗法编辑合理情绪疗法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 ABC 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
11、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2 页 共 12 页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 ABC 理论模式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
12、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 A 引起了 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
13、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萨提亚
14、 (心理治疗师) 编辑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 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沟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中文名 维吉尼亚萨提亚 外文名 Virginia Satir 别 名 萨提亚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 出生日期 1916 年 逝世日期 1988 年 职 业 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 毕业院校 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
15、就 家庭治疗的先驱 代表作品 萨提亚治疗实录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目录1 人生履历2 人物生平3 冰山理论4 应对姿态5 治疗导师6 相关书籍人生履历编辑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 1985) ,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16、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3 页 共 12 页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萨提亚模式,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人物生平编辑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 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19
17、51 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Family Dynamics)。1959 年,萨提亚联合丹杰克森(Don Jackson)、儒勒里斯金(Jules 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 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 MRI 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 1985),她在 1964 年出版重要
18、著作“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 ,已有 22种文字的翻译。萨提亚后来加入了伊沙兰学院(Esalen 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 self)与“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 1964 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
19、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著,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在 20 世纪 70 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你和我” ,而不是“你或我” ,关心的是“我们” ,
20、而不是“我” ,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国内出版的她的著作有萨提亚治疗实录 、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冰山理论编辑萨提亚的冰山理论1 ,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
21、你的人生就会改变!萨提亚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4 页 共 12 页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
22、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4、观点- 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5、期待- 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应对姿态编辑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
23、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2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 , “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 “都是你的错” , “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约翰 贝曼博士说,这是最常见的
24、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 , “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对于很多人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 ,蔡敏莉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
25、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0 页 共 12 页第四部分 咨询方案一、40min 面谈咨询 20 次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1 2 3 4 56 7 8 9 10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附面谈咨询表)2、心理测评 4 次次数 量表 备注12343、绘画治疗 3 次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1 2 3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26、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1 页 共 12 页4、沙盘治疗 3 次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1 2 35、催眠治疗 20 次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1 2 3 4 56 7 8 9 10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附催眠总结)6、信任游戏 10 次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 次数 日期1 2 3 4 56 7 8 9 107、室内拓展 5 次次数 日期 主题1234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2 页 共 12 页58、户外拓展 2 次(另附详细方案)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何振宇、吕青 第 0 页 共 12 页第五部分 咨询费用项目 次数 单价 总价面谈咨询 40 20 400 8000心理测评 4 300 1200绘画治疗 3 300 900沙盘游戏 3 300 900催眠治疗 20 500 10000信任游戏 10 500 5000室内拓展 5 2000 10000户外拓展 2 15000 30000总计 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