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一)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 组织建立的目的是获得收入和其他目标的最大化。 原因:1、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环境下,制度和组织的连续的交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2、组织和企业家的最大化活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3、组织不仅是制度约束,而且也是其他 约束的函数。 创新能力是组织有效的关键,企业家的作用又至关重要。 企业家的真正任务是设计和发现市场、评价产品、产品技术和积极管理雇员的劳动。 (二)制度变迁的源泉 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他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过程与交易过程。,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圈地运动。 信息成本的变化。信息成本的提高使制度产
2、生,而制度的运作又会降低信息成本。 技术的变化。表现:1、技术变迁使产出在相当范围里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使得更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建立变得有利可图。 2、技术变迁产生了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使当今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形成的经济活动。 3、技术变化不仅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 润,而且降低了某些制度变迁的的操作成本。 偏好的变化。,(三)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那些决定经济长期演变的途径,还涉及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 制度变迁使组织更具有了创新的能力和愿望,适应效率更多地与组织的“主观愿望”联系在一起。 有效制度如何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 1、有效
3、制度允许组织进行分权决策,允许试验,鼓励发展和利用特殊知识,积极探索解决经济问题的各种途径。,2、有效制度能够消除组织的错误,分担组织创新的风险,并能够保护产权。 使组织适应效率的根本措施 竞争 分散决策 有效产权 破产法 思考:我国是否应建立破产制度? 有法可依的个人破产制度可以弥补私了的不足。 减少社会矛盾和减轻社会负担的需要。,要有利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的利益。 总结:道格拉斯诺思在其西方世界 的兴起一书中指出 :“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要素 ; 西方世界 兴起的原因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建立制 度化的设施 , 并确立财产所有权 , 把个人的经济能力不断引
4、向一种社会性 的活动发展 , 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 “ 二、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 (一)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1) 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诺思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 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 , 从而提出了制度变迁中的轨迹和 路径依赖问题。 关于技术演变过程的自我增强和路径依赖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 最先是由 W.Brian Arthur 作出的 ,他指出 , 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 , 利用规模 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 , 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 , 许多行为者采 取相同技术产生的,
5、协调效应 , 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 步流行预期等等 , 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 , 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 手。相反 , 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品质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 步 , 没有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 , 甚至 “ 锁定 “ 在某种被动 状态之下 , 难以自拔。总之 , 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 引人特定的路径 , 而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二)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轨迹依赖,技术轨迹依赖的特征是由于自行强化机制在起作用。自行 强化机制包括四个方面 : 大量的初始成本或固定成本 , 随着产量的增 加 , 会出现单位成本下降的好处
6、 ; 学习效应 , 随着这项技术流行 , 人们 会改进产品或降低成本 ; 协调效应 , 由于其他经济当事人采取相配合的 行为 , 会产生合作利益 ; 适应性预期 , 这项技术在市场上使用的增加 , 有利于进一步扩展。 自行强化机制产生的结果有四个特征 : 一是多种均 衡 , 可能会有多种解决方法 ,所以结果不总是唯一的。,二是一项技术可能 一开始总是有效的 , 但发展下去 , 可能会失去效率。 三是模式的固化 , 选 择某种技术容易 , 而放弃却很困难。 四是轨迹依赖 , 一次或偶然的机会可 能会引出一种解决方法 , 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 , 它又会导致这种方法 进入一个特定的轨迹 , 就像
7、在电脑资料库中存取文件时 , 访查范围是由路径的选择决定的,(2)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轨迹依赖。在制度变迁中 , 同样存在着报酬递 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 , 它的 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诺思指出 :“ 人们过去做出的 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 。沿着既定的路径 , 经济和政治制度的 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 迅速优化 ; 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 , 如果弄得不好 , 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 入了锁定状态 , 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正如诺思所说 , 既有方向 的扭转 , 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
8、 , 因此必须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 化。决定制度变迁的轨迹有两个 , 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 , 后者通过交易成本得到说明。如果没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 , 制度是不重要的。 而随着收益递增和市场不完全性增强 , 制度变得非常重要 , 自行强化的机 制就会起作用 :,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这是制度创新中的规模经济。 2、学习效应,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 3、协调效应,通过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的产生与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进而实现协调效应。 4、适应性预期。随
9、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的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路径依赖I: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一系列的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一轨迹。 路径依赖II: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进一步进行投资,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 (3)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 既继承西方正统经济理论的某些传统 ( 如以经
10、济人为分析的出发点 , 采用边际分析、成本一收益分析 等 ), 又超越了正统经济理论的限制。这种超越主要表现在 : (1) 把在正统经济理论中被视为既定不变的制度视为会被修正的、会被创新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 所以制度内生化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 (2) 放弃正统经济理论 “ 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都不存在 “ 的非现实的假定 , 使其理论分析更接近于客观存在的状况。,(3) 经济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经济行为如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并不足 以解释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利他行为 。诺 思指出 :“ 为了解释变迁与稳定 , 在某些方面超越对成本一收益的个人主
11、义的计较是需要的 ”, 因而需要其他理论 ( 如意识形态理论 ) 来补充。对与制度变迁有关的概念作一些简单的解释 。,(1) 制度环境 , 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 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例如 , 支配选举、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就是构成 经济环境的基本规则。 制度环境当然是可以改变的 , 但与其他制度安排相比 , 制度环境的变 迁要相对缓慢得多 ( 革命引起的制度环境的改变除外 ) 。 案例:法国总统希 拉克上任时要求修改宪法 , 法国议会两院通过投票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宪法 修正案。修正案授权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决定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根据这个修正案 , 犯有普通刑事
12、罪的议员将会比修宪前更容易受到 惩处。有人认为 , 这项修正案是自 1962 年以来影响最深远的宪法改革 , 将有助于增加民主 , 让公民更多地参政 , 还能够削弱专家治国论者的影响 。,希拉克试图利用公民技票来改变法国议会固有的对变化的抵制态度。 宪法修正案给了总统更多的权力 。 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 。(2) 一项制度安排 , 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 , 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 一种安排。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 “ 制度 ” 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制度安排可能是正规的 , 也可能是非正规的 ; 它可能是暂 时性的 , 也可能是长久的 。,制度安排
13、一般在制度环境的框架里进行。制度安排可能包括单个人 , 一批自愿合作在一起的人或政府 ( 单个的或一个或更多人的合作 ) 。一般 说 , 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进程等 , 但是制度安排也反 作用于制度环境。 从比较静态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 一项新制度安排 的评价标准有两个 , 即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 -希克斯改进。帕累托标准是 指制度安排为其覆盖下的人们提供利益时 , 没有一个人因此会受到损失 ; 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是指 , 尽管新制度安排损害了其覆盖下的一部分人的 利益 , 但另一部分人因此而获得的收益大于受损人的损失 , 总体上还是合 算的 。,案例:我国改革初期 , 改
14、革的结果表现为帕累托改进 , 而在改革的攻坚 阶段 , 改革更多地涉及到利益的深层次矛盾 , 所以改革的结果可能表现为 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 (3) 初级行动团体 , 是一个决策单位 , 它们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创 新的进程 , 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这些行为团体认识到存在一些收入 ( 这些收入是他们的成员现在不能获得的 ), 只要它们 能改变制度安排的结构 , 这些收入就可能增加。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 , 任何一个初级行动团体的成员至少是一个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 , 而且在这一模型的逻辑内 , 团体启动了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3) 初级行动团体 , 是一个决策单位 , 它
15、们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创 新的进程 , 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这些行为团体认 识到存在一些收入 ( 这些收入是他们的成员现在不能获得的 ), 只要它们 能改变制度安排的结构 , 这些收入就可能增加。 初级行动团体实质上是熊彼特意义上企业家的集合体。一旦他们发现 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 , 他们就会竭力推动制度变迁。 案例:纽约的制造商于 1811 年非正式地联合成院外集团以通过一般的合 并法。他们看到如果能很容易地合并 , 就可能获取收入 , 他们所支付的成 本包括推动议院来通过修正法案 , 他们还从制度创新中获取利润。,(4) 次级行动团体 , 也是一个决策单
16、位 , 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 取收入所进行的一些制度安排变迁。次级行动团体做出一些能获取收入的 策略性决定 , 但是它不能使所有的追加收入自然增长。一般而言 , 次级行 动团体可能不会使创新的收入有任何增长 , 但是如果法律赋予他们一些离 散性的权力 , 他们可能会使初级行动团体的部分额外收入转化到他们手 中 。 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团体是 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推动者 ; 而次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实施 者 ; 初级行动团体能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入 , 而次级行动团体不创造收 入 , 它只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划分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行动团体层次 的意义
17、在于 , 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对制度变迁主体的分析。,(5) 制度装置 , 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 , 当这些装置被用于 新的制度安排结构时 , 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来获取外在于现有制度安排结 构的收入。 为了更好地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 , 我们必须把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区 别开来 , 同时也要注意制度变迁中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的不同点。 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边际调整的过程 , 大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 系列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 一系列制度变迁也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对于任 何社会来说 , 初级行动团体都是制度变迁的主力军。缺乏初级行动团体往 往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制度变迁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
18、富于创新或鼓励 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初级行动团体的形成 , 而初级行动团体又是一个创新社会的基本力量,(三)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 建立理论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某一种经济现象。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 因而我们把它作为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 (1) 诺思模型的基本假定。新制度经济学仍然把经济人作为理论分析 的基点。不过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 , 新制度经济学赋予了经济人更多的含 义。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中 , 处处充满了制度主体人所具有的 “ 经济人 ” 的 “ 机智 ” 。经济人从事的一切活动 , 不论实际结果如何 ,在他事先看来都必须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活动 ,
19、 并尽可能把他的行动规模逼近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 收益的利润最大化 ( 或亏损最小化 ) 水平。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行为仅限于各种经济活动中 , 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经济人行为拓展到对制度的取舍与变迁之中。 诺思制度变迁模型的基本假定是 :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所谓 “ 潜在利润 ” 就是 “ 外部利润 ”, 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 。通俗地讲 , 主体现在在 A 制 度中是无法获取这种利润的 , 除非把 A 制度变为 B 制度 , 因为这种利润存在于 B 制度之中 。,只要这种外部利润存在 , 就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0、, 从而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 , 即在不损害其他任 何人利益的前提下 , 至少还可以使一个人的处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 使社会净收益增加 , 所谓帕累托改进 , 实质上是指现有资源的配置还有改进的余地或潜力。 由于外部利润不能在既有的制度结构中获取 , 因此 , 要实现 帕累托改进、要获取外部利润 , 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再安排 ( 或制度创新 ) 。 或者使 A 制度变为 B 制度。这种新的制度安排的目的就在于使显露在现 存的制度安排结构外面的利润内部化 , 以求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外部利润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 。在正统经济学中 , 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是 一种技术现象 , 一
21、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技术的制约。但正统经济学忽 视了经济主体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还要受制度约束。 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利润。“ 外部性 “ 一词就是指有些成本或收益对于决策单位是外在的事实。无论这些外部成本和收益何时存在 , 它们都无助于市场产生最有效的 结果。科斯认为 , 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外部性都根源于产权界定不清 , 因此产权的界定,及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大大地减少外部性。科斯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使负外部性内在化 , 而诺思则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正外部性内在化的制度创新问题。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厌恶风险的。厌恶风险的程度随偶然性的增加而增强。人们倾向于有更为确定的结果的活动
22、 , 而避开那些报酬变化很大的活动。由于利润的预期值在那些 没有人从事的高变异活动中要,高于低变异活动 , 如果有些能够克服厌恶风险的机制被创新 ( 如将这些人的风险集中于不厌恶风险的人 ), 总利润就 可能增加。如专门市场的发展 ( 如期货交易市场等 ) 、保险公司的建立等 都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的制度创新。 熊彼特:市场经济是一种损益经济。如果没有保险制度的创新 , 那么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将大大增加 , 其功能也将大 大地打折扣 。,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 正交易费用 存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日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完全的市场 ( 它的存在取决于完全
23、的知识 ) 是不存在的。一般而言 , 信息成本 ( 交易费用的主要部分 ) 越低 , 市场的运作当然就更好 , 或者说 , 交易费用及信息成本的高低是检验市场机制的效率和发育程度的基 本标准。事实上 ,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它们的市场也不是完全的 , 而在欠发达国家信息成本可能高得使市场无法运作 。,(2) 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和制度安排的层次。 非均衡的制度结构必然导致制度变迁 ,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制度变迁的 过程。 研究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 , 我们不得不首先分析一下制度均衡的概 念。假定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 :已经获取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 ; 或者潜
24、在利润仍然存在 , 但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潜在利润 ; 或者如不对制度环境作某些改变 , 就不可能实现收 入的重新分配 , 那么 , 既存的制度结构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 即制度均衡 ) 。制度均衡实际上就是既存的制度结构处在 “ 帕累托最佳状态 “ 之中在这种状态中 ,“ 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 任何,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但是这种均衡未必是永久性的 , 因为一些外在事件能衍生出制度安排创新的压力。第一 , 制度安排创新的潜在收入可能会增加。例如 ,某些外在性变 动 , 引致了从前未曾存在的外部效应的 产生 ,也使风险得到了调整 , 交易费用转移 , 并使服从报
25、酬递增的新技术得到了应用。 第二 , 组织或者操作一个新制度安排的成本可能发生改 变。因为出现了技术发明 , 或者因为在新的或竞争性安排中使用要素的价格可能发生了变化。 第三 , 法律上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 , 使得某些集团 实现一种再分配或趁机利用现存的外部利润机会成为可能。,总结:没有潜在利润 , 就不可能有制度变迁 , 但有了潜在利润 , 制度变迁也 未必发生。因为制度变迁还涉及到成本问题。只有当通过制度创新可能获 取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 , 制度创新才可能发 生。 诺思 : 如果预期的净收益 ( 即指潜在利润 ) 超过预期的成 本 , 一项制度安排就
26、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 , 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 .,制度安排分为三个层次 : 个人、自愿联合团体和政府。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所有制度中 , 我们可以按其形成主体把制度分为三类 : 一是由个人独 自推进然后大家 “ 仿效 ” 的制度 ; 二是大家自愿联合形成的制度 ; 三是政 府强行推进的制度。制度安排确定在哪一层次 ,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每种层次安排中各自收益和成本的比较状况。在个人安排中 , 没有 组织成本和强制服从成本 , 但收益的增长可能是很有限的 ; 在团体和政府安排中 , 都要支付创新的组织成本 , 这种成本随人数增加而增加 .一般来
27、说 , 政府的组织成本可能低于团体安排的组织成本 , 因为政府安排不要求 一致同意 , 而团体的,自愿安排则要求一致同意 , 但一致同意又十分困难。不过 , 在政府安排中存在强制服从成本 , 任何人无论是否赞同政府安排 , 都必须遵从政府规则 .因此 ,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是选择团体安排 还是选择政府安排 , 就取决于一致同意的成本与强制服从成本的大小比较了 . 在制度安排中受影响团体相对的市场和非市场力 。受影响团体的权力越大 , 就越有可能左右制度安排的选择层次。,(3) 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哪些因素导致收益与成本的变化以及潜在利润的产生呢 ?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分析 ,
28、 我们列出以下 6 种。 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制度的 “ 参与者 ” 越多 , 那么这类活动的成本就呈递减的特性。组织这种安排的成本没有改变 , 只是收益变了 . 技术对改变制度安排的利益有着普遍的影响。技术 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有普遍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 : 一是技术变迁使产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 , 从而使得建立更为复杂的经 济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 二是技术变迁降低了制度安排 的操作成本。 知识的积累和教育体制的发展 , 使信息接受主体、信息搜集与传播 手段以及信息资料本身都得到全面改善 , 减少了与某些制度安排革新相联 系的成本。
29、例如 , 人寿保险制度 一个社会中各种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会导致它们对建立新制度安排 的收益和成本评价的全面修正。,例如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 , 自由市场经济 的失败 , 使人们产生了对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恐惧 , 预期收入的不稳定和 失业的风险 , 使人们改变了对政府干预的厌恶与排斥态度 , 转而求助于政 府干预 , 以改善市场绩效。此时 ,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流行及其影响也是 人们求助于政府干预的因素之一 组织费用是团体推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项费用 .过高的组织 费用使一些制度创新不可能推行。如果一个其组织费用因某种意图已有其 他的,主体愿意承付 , 那么革新安排的成本可以显著
30、地减少 , 从而使一种安 排调整到实现新目标上来的边际成本可能低到足以有利可图 o 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升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 , 明显地减少了政 府性安排革新的成本。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这表现 在 : 一是政府可利用其 “ 暴力潜能 ” 降低强制推行的组织成本 ; 二是一旦 政府性安排为人们所接受 , 那么推广它的政治成本就会下降 ;,三是因某项 计划而建立起来的现存官僚政治机构 , 经常相对方便地扩展到另一个方案 的使用上。 (4)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的时滞。所谓制度变迁 , 实际上是权利和 利益的转移的再分配 , 即权利的重新界定。即使出现了制度创新的预期收 益大于
31、制度创新的预期成本这种情形 , 但因制度变迁中的利益摩擦和阻滞 因素而产生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的时滞。新货币主义者曾探讨过从货币,供给到货币对经济和物价的影响之间存在时间间隔 , 即时滞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中时滞问题的研究 , 对于我们认识制度演变规律是颇 有启发意义的 .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 , 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中的时滞 .,根据诺思的分析 , 制度变迁中的时滞可分为四个部分。时滞 1: 认知和组织 这个时滞是指从辨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一种制度安排创新中得到的潜在利润愈长 , 时滞愈短。 已知的合法安排
32、选择单子愈长 , 时滞愈短。因为选择单子愈 长 , 某种创新获取利润的可能性愈大。,组成有关行动团体的成员愈少 , 时滞将愈短。 如果组成有关行动团体的成员的原型组织已经存在 , 则时 滞将较短。 通讯和交通条件愈好 , 时滞愈短。 时滞 2: 发明 外部利润能否内在化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形式的选择。 “ 发 明 ” 一种制度形式 ( 如股份公司 ) 也是需要时间的。与技术发明不同 , 制 度的 “ 发明 ” 者既不能获得专利 , 其发明的成本也难以完全得到补偿。,“ 发明 “ 的时滞取决于 :从新制度安排中能够实现的利润愈大愈确定 , 发明时滞就愈短。 以完整的形式被借用或修正了的
33、形式运作于其他行业或经济中的相似安排数目愈多 , 时滞就愈短。 经济环境对 可选择方案的制约愈少 , 时滞就愈短,时滞 3: 菜单选择 菜单选择中的时滞是指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单子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次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安排的时间.制度安排的方案多了 , 就面临 着一个选择最佳方案的问题 , 如果每一个方案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 , 那么 菜单选择的时间就更长了 , 尤其是 : 在已知菜单上可行的安排选择数目 愈多 , 时滞就愈长。 显现在菜单上的选择方案的现值分布愈大 , 时滞将愈短。,对外部利润内在化至少能起部分作用的现存安排的总成本中固定部分愈大 , 时滞则愈长。 时滞 4: 启动时间 启
34、动时滞是指可选择的最佳安排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着时间间隔. 启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制度主体的不同 , 制度主体有个人、团体和政府 , 不同的制度主体因在规模、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上存在差异 , 就必然导致启动时滞。一般说 , 在个人安排的场合 , 创新的 “ 启动 “ 时滞最 短。涉及自愿合作团体的长一些 , 涉及政府的则最长。,在影响制度创新时滞的诸多因素中 , 诺思认为影响时间间隔长度的最 重要因素是现存法律和制度安排的状态。因为: 第一 , 它限制了制度安排 的演化范围 , 如一国宪法秩序就往往规定了制度安排的可行性空间. 第 二 , 现存制度安排可能还有残存价值 ,
35、 这就像某一架机器用了一段时间 后 , 在物质和精神磨损的双重作用下会发生贬值 , 但只要这架机器还未彻 底报废 , 其残余价值就存在 , 这种价值越大 , 抛弃它就越觉可惜 , 设备更新就越慢 , 制度变迁也适应此理 , 只不过一个是有形的,机器 ), 一个是 无形的 ( 制度 ) 。 第三 , 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若无现存制度可资借鉴 , 或者有但不可借鉴 ( 有些制度根本不能移植 ), 那么 , 就只能 “ 摸着石头过河 ”, 而制度创新时滞也必然拉长。 第四 , 制度创新 是一个利益调整过程。这种利益调整过程是艰难且又复杂的过程。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摩擦及其矛
36、盾 , 必然形成对新的方案的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制度创新既有帕累托改进型的 , 也有非帕累托改进型的;在非帕累托改进型的制度创新过程,中 , 就有一个对受损者的补偿问题。如果不能对受损者进行相应的补偿,那么新制度的推行就会被延期,甚至不得不被取消。 四、学习机制是如何影响制度及其制度变迁的呢 ? 第一 , 经济及其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 但变迁的方向却取决于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学习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 选择的基本标准就是预期回报率。历史上许多制度都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个体 , 组织成员每天不断进行选择。,结果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无所不在的 , 随时发生的 。然而这些
37、决策大多数是常规的 , 其中一些包含对个人与组织之间现 存的合同的改变。有些重签的合同能在现有的产权结构和政治规则上完 成 ; 但有时 , 新的合同形式需要对现有规则进行某些修改。也就是说 , 现 存的指导交易的行为规范将逐渐被修改或被淘汰。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制 度得以改变 。,第二 , 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其实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也遵循着达尔文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的原则。 第三 , 既然制度变迁取决于现存的知识存量 , 那么 , 现存知识存量的变化肯定会对制度变迁的时间因素起着重大的影响 。如果知识存量增长 了 , 制度变迁相对会提前 ; 如果知识存量减少
38、了 ( 或停止增长了 ), 那么制度变迁就会延迟。既然在 “ 边干边学 “ 过程中人们有关收益和成本的知识存量会发生变化 , 那么 , 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相应地在时间维度上也可能发生变化。 道格拉斯 诺思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表演讲时指出 , 以往大量文献讨论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 但其中却很少涉及到制度结构、 信仰体系、纯粹知识获得的激励与阻碍之间的关系 , 而西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逐渐意识到纯科学研究的实际作用。,五、制度变迁模型的比较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 , 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 , 它由个人或一群 ( 个 ) 人 , 在响应获利机
39、会时自发倡导、组织 和实行 ( 林毅夫 ,1989) 。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 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从 初始制度均衡 , 到制度不均衡 , 再到制度均衡 , 周而复始 , 这个过程就是 人类制度变迁的过程。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很多 , 有的新,制度经济学家 把它归结为四个因素 : 一是制度选择集合改变 ; 二是技术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四是其他制度安排改变。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否发生 , 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对于创新者而言 , 不同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和预期
40、成本是不同的。我们把制度安排分为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 两种 , 这两种安排对创新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影响就有很大的差异。,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 , 需要创新者花时间、花精力去组织、谈判并得到这群 ( 个 ) 人的一致性意见。这就涉及到组织成本和谈判成本。其次 , 正式制度变迁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外部效果和 “搭便车 “ 的问题。外部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制度安排并不能获得专利 ,” 搭便车 “ 问题可能会因为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而产生。外部效果和 ” 搭便车 “ 的后果是 , 人们可以简单地模仿由别人创造的合约方式或制度安排 , 而无需付费 , 这样 , 提供方案的人就
41、缺少激励 , 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 ( 即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 ) 。另一个后果是 ,由于存在外部效果和搭便 车问题 , 正式制度安排创新的密度和频率 , 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因此,可能会出现制度不均衡和制度短缺。 非正式制度变迁是指规则的变动和修改 , 纯粹由个人完成 , 它用不着也不可能由群体行动来完成。起初 , 个别创新者将被其他人认为是违犯了现行规则 , 此时创新者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压力。只有当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放弃了原来的制度安排并接受新制度安排时 , 制度变迁才会发生。 这类制度安排的例子有价值观、道德、习惯等等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可概括为 :(
42、1) 盈利性。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 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 , 有关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 (2) 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有关群体 ( 初级行动团体 ) 对制度不均衡的一种自发性反应 , 自发性反应的诱因就是外在利润的存在。 (3)渐进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二)强制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人和实现 。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 , 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 配而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 ,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 ,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 为什么需要国家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 ? 第一 ,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 第二 , 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 第二 , 弥补制度供给不足,比较:1、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 2、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 3、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