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摘 要: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觉者,在他一生的贡献中,创作了道德经这一著作,彰显了道与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现如今我们每每提起道与德时,都简单的称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等级层次中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希望对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经 ;道;德;内涵 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
2、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 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天道” 、 “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在这之中, “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道”可以称得上
3、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在我国古代,一些
4、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强求,积德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而不应该故意为之,所以通过这一含义可以表明,德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唯心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在这之中,道是先于德而存在的,人类在不断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探索与进取,直到今天。2 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2.1 从“天道”看“道
5、”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人们常说天命难违,是因为天道是客观的自然世界,是人为因素无法改变的,在天道中主要涵盖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万物本源,第二层是万物养生,第三层是万物运行,在本源上来看,宇宙的起源来自于道。有和无构成了万物的本源,二者可以说是“同出而异名”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道理呢?实际上就是看似无实则有的过程,从无到有是可以转化的,因为无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空无的,同样,有也不是显而易见的事物,在有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预设,最终会成为“道生一”中的“一” ,由此可见,有与无之间的关系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 “道”=“ 无” , “德”= “有” ,道是万物起源,是宇
6、宙最基本的准则,所以二者是相生相成的关系,在提出道时,就一定会对德有所涉及,但是二者并不会以本体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有与无的形式出现。 在万物生养上, “道”生成万物, “德”养育万物。老子十分强调“道”先于万物,并生成万物。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中直接表明“德”养育万物的只有一处,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只有“有” (即“德”)才能?B 育万物;作为无形的 “道”只有通过“德”才能作用于物, “道”一旦作用于物就已经变成“德
7、”了,因为“德”为“道”之用,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 。 在万物运行上, “道”主“返” , “德”主“弱”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在万物出生环节, “道”主“生” , “德”主“养” ;在万物进一步生长发展中, “道”主“返” , “德”主“弱” 。 “返”是“道之动” ,是“道”本身的运行方式, “弱”是“道之用” ,是“道”在万物中的显现,也即是“德”按照“道”的运行方式作用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运行方式。 2.2 从“人道”看“道”与“德”的内涵及关系 一般认为,形而上的“道”一旦落实到人生层面就被称为“德” ,但世界总是人的世界, “道”无论多么形上、多么客观,
8、它中会落入人的世界才会被认识、被构建。因此,按照前面已经形成的思路,在这里仍把“道”与“德”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矛盾体,放到“人道”层面进一步划归和梳理。人总是自觉地创造历史,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为”字,承接前面已有的分析并结合老子在人世层面关于“道”与“德”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人道”层面,“道”体现为“无为” , “德”体现为“有为” 。 在“天道”层面, “德”主“有” 、主“动” ,所以在“人道”层面, “德”主“有为” 。人们常常偏重于老子思想中“无为”的一面,而忽视其中“有为”的一面。其实,“无为”和“有为”是辨证的矛盾体,二者相生相伴,不可分离。特别是在“人道”层面, “有为”的
9、特性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其一, “有为”是人的显著特性, “无为”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要从“有为”上升或退隐到“无为” ,必须依靠“德”涤去“求功” 、 “争利”等私心杂念,只有通过“德”的这种“有为”方式,才能摒弃世俗的“有为” ,从而达到“道”的“无为”状态。其二,除了“德”按“道”的“无为”要求而进行的“有为”方式外,世俗中一些较好的“有为”方式似乎还是得到了老子的认可。 结束语 总之,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牢牢把握“道”与“德”的“一体两面” 、 “体用结合”的总特征,并在不同层次上显现其具体内涵及关系,才能对这两个抽象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章媛.老子之“德”英译得失考J.学术界,2012(6):104-116. 2老子.韦利,译.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