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 2,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要点: 主要阐述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成活,需要对异质性的不断地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Chapter 2,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环境概念及其类型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Chapter 2,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环境概念 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或指某一特定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相对于一定
2、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Chapter 2,环境的类型,(1)主体分:人为主体的环境-人类环境(环境科学)生物为主体的环境-环境(生态学) (2)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按空间大小: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内环境、微环境,Chapter 2,Chapter 2,环境因子分类,Daubenmire(1947年): 三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七个并列项: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Dajoz(1972): 第一性周期因子(温度、光照、潮汐等因子,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些因子呈现日、月、季、年的
3、周期变化,而且生物对这些因子也形成了周期性适应) 次生性周期因子(大气湿度、降水等因子,由温度等变化所制约) 非周期性因子(因子是突然出现或者不存在周期性)。,Chapter 2,Gill(1975):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环境因子(光、温、水); 第二层:不以植物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风暴、火山爆发、洪涝); 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放牧、火烧)。,Chapter 2,Gaia(大地女神)假说,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英国
4、科学家J. Lavelock于1965年探讨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对地球及其附近的火星、金星大气的气体构成进行比较,发现有生命的地球同火星、金星的大气气体构成有明显不同。 火星和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绝对优势,而氧气、甲烷气及氮气的含量很低。 如果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排除,然后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计算地球大气中各种气体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浓度,那么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浓度同火星、金星非常相似。,Chapter 2,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太阳的辐射量增加了30%左右,然而地球上的气候却变化很少,地球表面的温度一直在15左右(全球平均温度); 大约20亿年前,由于光合作用的生物大量出现,地球大气中氧
5、气不断增加,后来却一直稳定在21%左右。 因此,他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总体控制着地球的环境条件。,Chapter 2,于是他提出了Gaia假说。 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还有排泄废物、分解等,对偏离做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Chapter 2,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生态因子概念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Chapter 2,一、生态因子概念,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6、。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包括5种类型的因子: 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人为因子。,Chapter 2,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Chapter 2,综合作用,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具单因子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因而,表现出综合性作用。,Chapter 2,主导因子作
7、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主导因子。 如: 光合作用光强 春化作用、呼吸作用温度,Chapter 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对植物而言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土壤肥力等 间接作用:对植物而言如地形因子。,Chapter 2,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需求不同,因而表现出阶段性。 如:开花光照长短发芽温度,Chapter 2,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不可缺少,缺少后引起生物不能正常发育,甚至死亡不可代替性 但能在局部范围内给予补偿补偿作用 如:植物光合光照不足可以通过增加CO2、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补偿。,Chapter 2,三、生态因子
8、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 耐性定律 生态幅 生物的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指示生物,Chapter 2,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 一般生物耐受范围较窄的因子容易成为限制性因子。,Chapter 2,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这一定律适用于稳定状态(能流和物流平稳) 例:N,P,K与植物产量关系,Ch
9、apter 2,Shelford 耐性定定律,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提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达到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耐性限度因生物处于不同生境和生长期而不同 生物的实际耐性限度比潜在范围较窄 生物的耐性限度是可以改变的,Chapter 2,影响生物的各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如相对湿度与温度对生物的耐受限度的影响,Chapter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范
10、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物的遗传特性。 根据生态幅的相对宽度可分为窄(steno-);广(eury-). 如:窄食性-广食性;窄温性-广温性;窄水性-广水性等,Chapter 2,种 群 数 量,数量很低,种群消失,种群消失,数量很低,数量最高,不能耐受区,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不能耐受区,最适区,环境梯度,高,低,耐受性下限,耐受性上限,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据Smith,1980),Chapter 2,Chapter 2,Chapter 2,生物的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1. 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 生物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来控制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
11、重要机制,但内稳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围。 2. 耐性限度的驯化 通过人工方法,使生物长期处于生态幅的一侧,导致该生物的耐性限度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Chapter 2,Chapter 2,在清晨温度比较低时,沙漠蜥常使身体的侧面迎向太阳,并把身体紧贴在温暖的岩石上,这样就能尽快地使体温上升到最适于活动的水平。随着白天温度逐渐升高,沙漠蜥会改变身体的姿势,抬起头对着太阳使身体迎热面最小,同时趾尖着地把身体抬高使空气能在身体周围流动散热。有些种类则尽可能减少与地面的接触,除把身体抬高外,两对足则轮流支撑身体。这种姿势可使蜥蜴在一个有限的环境温度范围
12、内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性。,Chapter 2,指示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因而生物能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如:颤蚓- 水质恶化,芒萁-土壤呈酸性等 生物的指示作用是相对的,在另一个环境下,原有的生物指示作用可能失去意义。 如: 香薷 - 铜矿(安徽海洲)- 杂草(辽宁、河北等),Chapter 2,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Chapter 2,适应,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适应方式(形态、生理 、行为、营养等) : 形态适应:保护、保护色、警戒色
13、与拟态 生理适应: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 行为适应: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 营养适应:食性的泛化与特化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对炎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Chapter 2,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光饱和点和补偿点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Chapter 2,光强的作用与生物适应 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
14、有重要影响。 如: 黑暗环境下植物黄化现象 蛙卵有光条件下孵化快,发育快。,Chapter 2,光强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由于植物需要阳光,所以,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这里的海水深度一般不会超过100米。,Chapter 2,光强的适应类型,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地)植物、阴性(地)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阴性植物对
15、光的需要远较阳性植物低,光补偿点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 耐阴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前两类植物之间。,Chapter 2,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光合作用,净生产力,A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p 光补偿点,sp 光饱和点,Chapter 2,阳性植物,常见种类有蒲公英、蓟、杨、柳、桦、槐、松、杉和栓皮栎等。,松,蒲公英,Chapter 2,阴性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密林内,常见种类有山酢浆草、连钱草、铁杉、云冷杉等。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半夏和细辛等也属于阴性植物。,半夏,Chapter 2,光质的作用,1.对植物:红、橙光能对叶绿
16、素有促进作用,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理无效辐射”。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2.对动物: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有影响。紫外光与动物维生素D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波长360nm即开始有杀菌作用,在340nm240nm的辐射条件下,可使细菌、真菌、线虫的卵和病毒等停止活动。200300nm的辐射下,杀菌力强,能杀灭空气中、水面和各种物体边面的微生物,这对于抑制自然界的传染病病原体是极为重要的。,Chapter 2,光周期现象,植物: 长日照植物(14h光):如作物中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10h):如作物中则
17、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等 中日照植物(12h):如甘蔗等 日中性植物 (光照不定):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如黄瓜、番茄、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这类植物称为日中性植物。 (不同光照时间对开花的作用而定),Chapter 2,动物: 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它的迁徙是由日照长短变化所引起的. 鸟类及某些兽类的生殖也与日照长短有关. 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增加而开始生殖(称为长日照兽类) 绵羊、山羊和鹿等总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称短日照兽类)。,Chapter 2,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生物生长 任何一
18、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例如,高温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 例如,水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 25 - 35 ,最低温度是 8 一 12 , 45 中止活动, 46.5 就要死亡;雪球藻和雪衣藻只能在冰点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而生长在温泉中的生物可以耐受 100 的高温。 一般,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阂值偏高,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闭值偏低。在一
19、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横断而上大多可以看到明显的年轮。,Chapter 2,2 .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 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这个关不过,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Chapter 2,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 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Chapter 2,Chapter 2,(二)
20、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Chapter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的适应:保暖、抗冻形态、生理 、行为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抗辐射、保水、散热形态 、生理 、行为的适应,Chapter 2,生物对极端低温的适
21、应,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恒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较温暖地区恒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Chapter 2,中国南北方几种兽类颅骨长度的比较 (贝格曼Begman定律),Chapter 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
22、,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Chapter 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Chapter 2,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Cha
23、pter 2,(三)温度与生物的分布,温度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指标: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有效总积温、极端温度等。 温暖的地区生物种类多,寒冷的地区生物种类少。,Chapter 2,(四) 变温与温周期现象,温度存在日较差与年较差。 植物的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关系密切现象称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变温条件下植物生长的较好:有利于种子萌发、生长和干物质积累。,Chapter 2,(五)物候节律,物候又称物候现象,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季节变化的反应现象。 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物候期。 物候学则是指研究生物
24、与气候季节性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侯节律研究对确定农时、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指导植物引种等有重要价值。,Chapter 2,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一)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数量及其分布。,Chapter 2,世界温带各顶极生物群落类型同年平均降水有关,Chapter 2,(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 植物对水的适应,2. 动物对水的适应,Chapter 2,水生植物,适应特点: (1)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器官组织对氧气的需要; (2)机械组织不发达
25、,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以适应水体流动; (3)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有利于增加采光面积和对CO2与无机盐的吸收; (4)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Chapter 2,水生植物分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细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气体、营养物和水分,叶绿体大而多,适应水中的弱光环境,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如狸藻、金鱼藻和黑藻等。,浮水植物:叶片飘浮水面,气孔通常分布在叶的上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生产力高。不扎根的浮水植物有凤眼莲、浮萍和无根萍等,扎根的有睡莲和眼子菜
26、等。,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香蒲等。,Chapter 2,陆生植物,分类:湿生、中生、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指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抗旱能力弱。 中生植物指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的植物,该类植物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Chapter 2,旱生植物,仙人掌树,瓶子树,沙生植物根部有沙套子,Chapter 2,植物对水分存在适应机制:通过形态、生理过程来维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 旱生植物适应: 形态适应: 发达的根系; 叶面小;
27、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 水分运输的动力 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Chapter 2,水生动物,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主要通过渗透压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如:海洋动物 鲨鱼和无脊椎动物:等渗或低渗 淡水动物:高渗 河口动物 回游鱼类:变渗透压,Chapter 2,陆生动物,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 行为上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 生理上的适应:“沙漠之舟”骆驼可以17天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27%,仍然照常行走。它不仅具有贮水的胃,驼峰中还储藏丰富的脂肪,有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分;其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
28、Chapter 2,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失水的主要途径: 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补充水的主要途径: 食物、代谢水、饮水 保水机制: 减小皮肤的透水性 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 减少排泄失水 利用代谢水,Chapter 2,四.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一)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1、土壤的生态意义1) 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矿质元素与 水分;3)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4) 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5) 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Chapter 2,2、土壤质地与结构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
29、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Chapter 2,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2.0-0.2mm)、细粒(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疏松、保水保肥性差、通气透水性强。 壤土质地较均匀,粗粉粒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较好,抗旱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 粘土的组成颗粒以细粘土为主,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Chapter 2,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
30、小和数量等。 最重要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直径0.25-10mm) 团粒结构具有水稳定性,由其组成的土壤,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质地与结构常常通过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Chapter 2,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有直接影响,还通过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 一般来说,低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减弱其吸收作用;土温过高则促使根系过早成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Chapter 2,(2)土壤水分 土壤
31、水分与盐类组成的土壤溶液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促进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 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水分太少引起干旱,太多又导致涝害,都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土壤水分还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Chapter 2,(3)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不同,土壤中O2的含量只有10-12%,在不良条件下,可以降至10%以下,这时就可能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土壤中CO2浓度则比大气高几十到上千倍,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有一半来自土壤。 但是,当土壤中CO2含量过高时(如达到10-15%),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机能就会受阻,甚至会窒息死亡。,Chapter 2,(4)
32、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可把植物分成酸性土植物(pH7.5)。 土壤酸碱度对土栖动物也有类似影响 。,Chapter 2,(二)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pH7.5)。 根据植物对土壤中矿质盐类(如钙盐)的反应分为钙质土植物、嫌钙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分为:盐土植物和碱土植物。,Chapter 2,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2)伤害植物组织; (3
33、)引起细胞中毒; (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5)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 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Chapter 2,盐土植物分类,(1)聚盐性植物: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如盐节木;盐穗木。,Chapter 2,(2)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如柽柳。,Chapter 2,(3)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抗盐植物)。如盐地紫菀、盐地凤毛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