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0 分)1、2 分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2、2 分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3、2 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4、2 分 人类进入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 A. 马克思 5、2 分 在 19
2、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 B. 英国宪章运动6、2 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7、2 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8、2 分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 B. 亚当斯密9、2 分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C. 劳动价值论10、 2 分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 A. 合理内核 11、 2 分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 ”的是 ( ) B. 傅立叶 12、 2 分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D. 俄国13、 2 分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 2 分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5、 2 分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 2 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 A. 科学性 17、 2 分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 D. 与时俱进18、 2 分 马克思主义
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A. 实现共产主义 19、 2 分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20、 2 分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 ) C.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共计 39 分)1、3 分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 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 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2、3 分 作为一个
5、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3、3 分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 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B. 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3 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5、3 分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6、3 分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6、( )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7、3 分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 昂利圣西门 B. 沙尔傅立叶 C. 罗伯特欧文8、3 分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9、3 分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 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 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10、 3 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
7、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 3 分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 阶级性 B. 实践性12、 3 分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3、 3 分 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指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对
8、每一条原理,都要( ) A. 都要历史地考查 B.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考查 C.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查 D. 都要以怀疑的眼光来加以考查三、是非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共计 8 分)1、2 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B. 错2、2 分 马克思主义是一成不变的。 B. 错3、2 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简单拼凑在一起的产物。 B. 错4、2 分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B. 错四、填空题(共 13
9、分)( 共计 13 分)1、3 分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6 分 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发现,分别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确答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3、4 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逐渐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答案: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第一章一、单选题(共计 30 分)1、1 分 “观念的东西不
10、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2、1 分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3、1 分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4、1 分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5、1 分 哲学上两大派别是( )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1 分 设想没有运动
11、的物质必然导致( ) B. 形而上学唯物论7、1 分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说明时间( ) D. 是相对的8、1 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9、1 分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 C. 否定之否定规律10、 1 分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的过程是:( ) C. 人的活动
12、11、 1 分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12、 1 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13、 1 分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14、 1 分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15、 1 分 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
13、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 D. 正确的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16、 1 分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 D. 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7、 1 分 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18、 1 分 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实践19、 1 分 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 D.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0、 1 分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21、 1 分 +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
14、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 A. 反映论22、 1 分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C. 社会实践23、 1 分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24、 1 分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C. 一切从实际出发25、 1 分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 ) A. 是否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26、 1 分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 B. 矛盾分析法27、 1 分 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 D. 矛盾的主要
15、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28、 1 分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 )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9、 1 分 矛盾的两个属性是指( )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0、 1 分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B.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二、多选题(共计 30 分)1、1 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 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2、1 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3、1 分 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
16、有 ( ) A. “绝对精神抄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D. “理”是天地万物之根4、1 分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5、1 分 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廷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
17、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 10 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 2300 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 时间和空间的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1 分 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 A.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B. 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C. 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 认为世界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7、1 分 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 ( ) A. 机械性 B. 形而上学性 D. 不彻底性8、1 分 社会的
18、物质性体现在 ( ) A.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C.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9、1 分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C.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10、 1 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 ( ) B.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 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D. 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11、 1 分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 ) A.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
19、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2、 1 分 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 ) A.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 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3、 1 分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14、 1 分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5、 1 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 ) A.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
20、定性环节 B.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16、 1 分 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 (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理 D. 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17、 1 分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 世界的普遍联
21、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18、 1 分 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 ( ) 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 C.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19、 1 分 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 ) B. 唯物辩证法 C. 朴素辩证法 D. 唯心辩证法20、 1 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 ( ) B.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对立同意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1、 1 分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 ) 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B.
22、 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 D.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22、 1 分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C. 利害相生,祸福相因 D. 机关算尽,反害自身23、 1 分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4、 1 分 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25、 1 分 下列各项属
23、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 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26、 1 分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是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图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A.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4、 D. 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7、 1 分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 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 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A.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28、 1 分 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居,所谓 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
25、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的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和形象是 ( ) 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 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29、 1 分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 ) A. 胸有有成竹料事如神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30、 1 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 ) B.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 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三、辨析题(共计 40 分)1、2 分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
26、一性。 B. 错2、2 分 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 B. 错3、2 分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4、2 分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错5、2 分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 对6、2 分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 对7、2 分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B. 错8、2 分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B. 错9、2 分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 错10、 2 分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A.
27、对11、 2 分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B. 错12、 2 分 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A. 对13、 2 分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B. 错14、 2 分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错15、 2 分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A. 对16、 2 分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B. 错17、 2 分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B. 错18、 2 分 人们在做任何工作之前,总是先有想法,然后才有成果,可见思维是第一性的。 B. 错19、 2 分 既然是客观决定主观,那么当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主
28、要应从客观上找原因。 B. 错20、 2 分 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是实物,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实物。 B. 错第二章一、单选题(共计 64 分)1、2 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 ( )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2 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 实践3、2 分 2014 年艾博拉病毒肆虐西非,但广州人对艾博拉病毒却不关心,也知之甚少;反而经过广州、佛山大范围暴发的登革热,多数广州人对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都有较深理解。这说明() B.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4、2 分 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
29、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说明价值具有() B. 主体性5、2 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用以检验真理的实践总是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甚至有时用以检验真理的实践本身还可能是错误的实践,所以我们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能一次完成,而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这段话的要表达重点是( ) B.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6、2 分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从认识论角度看,这种观点是() C. 经验论7、2 分 认识的本质是()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2 分 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
30、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B.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9、2 分 马克思说:“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地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话说明。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0、 2 分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根据你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观唯
31、心主义的说法是() D. 朱熹: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还在这里11、 2 分 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根据你的理解,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是() D. 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12、 2 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 C. 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13、 2 分 我们头脑中的一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其原型的,比如金山、飞马、龙、丘比特等。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都是由现实中的一些要素组合起来的。如飞马是由马和鸟翅构成,丘比特是由小孩和鸟翅
32、构成,龙由蛇身、鱼鳞、鹰爪、鹿角等构成。这说明( ) D. 人的认识不仅有摩写性,还有创造性。人们不仅接受相关对象信息,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进行分析、选择、重组、建构和虚拟的能力。14、 2 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 )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5、 2 分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在这个典故中,是哪种认识形式起作用,而使得士卒“口皆出水”。() C. 表象16、 2 分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33、。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ng)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在这个典故中,两小儿对于太阳与人的距离远近这同一认识对象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说明( ) A. 人的感性认识虽然生动丰富,但不深刻,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17、 2 分 下列选项哪个不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 D. 推论18、 2 分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表述不
34、正确的是() D. 总的说来,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理性的作用19、 2 分 关于唯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认为“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20、 2 分 关于经验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经验论者一般都承认天赋观念21、 2 分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22、 2 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真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思想的一种方便方法,正如“对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行为的一种方便方法一样。从中可知,他对真理的看法是() D. 有用便是真理23、 2 分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
35、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C. 真理具有相对性24、 2 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C. 真理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5、 2 分 在下列的说法中,正确表述了人的价值的观点的是() D. 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奉献的统一26、 2 分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这是()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27、 2 分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28、 2 分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真理”,这是()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29、 2 分 “此亦一是非,彼
36、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30、 2 分 忐忑是由老锣作曲,龚琳娜演唱的一首歌。因其节奏变化多端,表演夸张,歌词神秘等因素,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但是面对同一首神曲,大众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极尽褒奖,称其在民歌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大加贬挞,认为此曲完全是噪音,听得人头晕眼花,精神错乱。针对同一首曲子,大家的评价却不尽相同,这主要说明了() A. 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因人而异31、 2 分 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
37、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 A. 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32、 2 分 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由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 ) D.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二、多项选择题(共计 46 分)1、2 分 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8、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2、2 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B.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3、2 分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指的认识客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 认识客体不但可以是自然界的事物,还可以是社会历史事件或现象,甚至作家的文艺作品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 C. 马克思主义所指的认识客体的外延是会随着人类的实践而不断变化的 D. 处于人的认识能力之外的事物不是我们的认识客体,如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4、2 分 传习录:先生(指王
39、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对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关于王阳明的这一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王阳明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2 分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说法说明()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6、2 分 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说明() A. 事物的价值具有
40、多维性 B. 事物的价值具有主体性 C.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D. 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7、2 分 相对真理是指() A. 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8、2 分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9、2 分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 , 正确的态度是 ( ) A. 把发展科学技术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C. 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
41、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D. 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10、 2 分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11、 2 分 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D.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
42、同的检验标准12、 2 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 ) A. 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13、 2 分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14、 2 分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 A. 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 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 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
43、识工具的限制15、 2 分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 理论脱离实际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16、 2 分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17、 2 分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 A. 生而知之( 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 老子)18、 2 分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 B. 必然王国 D. 自由王国19、 2 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20、 2 分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