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门类:文学 ( 05 )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 0503 ) 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研究型) 一、专业简介本专业从 2012 年开始招收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是在新闻学二级学科基础上,经过 10 年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本专业包含 4 个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广播影视传播研究、广告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导师组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3 人。硕士生导师组成员有:张志教授、吕乐平教授、李岭涛教授、刘瑾鸿副教授、汪露副教授、范小青副教授。二、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
2、、高素质的专门人才。2.掌握本学科内经典的专业文献、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3.本专业为各类媒体以及信息传播行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应掌握传播学理论与传播学应用技能、广播影视媒体运作与管理知识、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际业务、新媒体经济和新媒体产业相关知识,同时重视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胜任一线实践工作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三、研究方向1.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通过传播与政治、传播与经济、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文化、传播与民族、传播与技术、传播与人的发展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
3、的传播理论素养、传播应用能力和传播批判意识。其中,传播与经济、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民族、传播法制与传播伦理是这一方向的特色。2.广播影视传播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广播影视媒体及其行业、广播影视文本及内容、广播影视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等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其中,影视跨文化传播、广播电视节目及其服务、广播影视产业及其经营管理、广播电视法制与伦理是这一方向的特色。3.广告传播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广告传播理论与实务、创意传播理论与实务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在广告传播、创意传播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其中,广告传播、创意传播是这一方向的特色。4.新媒体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各类新媒体传播现象进行规范的、实
4、证的研究。其中,视听新媒体、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经济是这一方向的特色。学科门类:文学 ( 05 )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 0503 ) 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四、培养方式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跨领域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该专业中,传统学派林立,新理论、新观点、新体系、新方法不断涌现,故实行导师引导与学生研讨并重、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并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本专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选课、读书、确立研究方向、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环节中,负有主要的指导责任。同时,导师组对上述环节负有管理、监督的责任。五、学习年限
5、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 3 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 2 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 4 年。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课程修习总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2 门(6 学分) 、公共选修课 1 门(1 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 8 门(22 学分) 、专业选修课至少 4 门(8 学分) ,其中新闻传播学前沿为必选,社会实践 1 学分。港澳台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之学分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六、课程设置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S00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公共必修课S00011 硕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
6、144 4 1、2S00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S0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必选 1 门公共选修课S00012 硕士研究生第二外国语 36 2 2S06107 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 36 2 1S06099 媒介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6 2 2S06059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54 3 3S06100 传播理论研究 54 3 1S06062 现代媒介研究 54 3 2S06058 跨文化传播研究 54 3 2S06109 广播影视专题研究 54 3 1专业必修课S06110 广告传播理论研究 54 3 2S06111 传媒经济研究 36 2 3S06112
7、媒介法与媒介伦理 36 2 3考试学科门类:文学 ( 05 )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 0503 ) 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S06121 中外经典电影传播研究 36 2 3S06113 媒介经营管理 36 2 3S06065 视觉文化传播研究 36 2 3S06114 财经信息解读研究 36 2 3S06115 创意传播研究 36 2 3S06116 传播学经典导读 36 2 3S06117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 36 2 3专业选修课S06118 新闻传播学前沿 36 2 3补修课程 由导师指定与新闻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相关的若干书目,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由导师负责审核验收。
8、跨学科、同等学力考取者须补修,且成绩合格,不计学分。七、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修满学分并考核合格后,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前完成开题报告,但不得迟于第四学期。开题未通过者可延期 1-3 个月再次开题。2.学术活动:每年至少参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的 4 次学术讲座, 至少参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或学院以上级别学术交流 2 次,不计学分。3.社会实践: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完成 36 学时社会实践,实践内容包括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调研、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遵照导师意见到相关单位实习、协助导师讲授1 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或参与导师的课程教学工作,计 1 学分;八、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学术论文:在学期间,鼓励
9、学生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按计划进度独立完成。论文字数一般为 3-5 万字,学位论文类型应为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全面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项目,经考核合格,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经导师推荐,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九、专业必读文献序号 书 名 作 者 出 版 社 出版日期1 世界新闻传播史 陈力丹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2 年学科门类:文学 ( 05 )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 0503 ) 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2 新闻报道与写作美布莱恩S布鲁克斯 新华出版社 2007 年3中国
10、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02 年4 数字传媒概要 闵大洪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5传播与社会影响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6受众研究读本 (英)罗杰.迪金森 等 华夏出版社 2009 年7电视与社会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8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9 现代社会心理学 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10 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11 社会学原理 朱力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12 中国社会
11、分层 李培林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13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 董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14 新闻学关键概念美 鲍勃富兰克林等著,诸葛蔚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15 作为话语的新闻 荷凡迪克 华夏出版社 2003 年16 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 格雷姆伯顿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7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 2000 年18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学科门类:文学 ( 05 )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 0503 ) 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19 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12、 年2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21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22 娱乐致死 伯兹曼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 年23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尤尔根哈贝马斯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24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森特莫斯可 华夏出版社 2000 年25 文化帝国主义 英汤林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26 公众舆论 李普曼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27 舆论学概论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年2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陆晔、赵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29 电视文化 约翰菲斯克 商务印书馆 200
13、5 年30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英大卫麦克奎恩 著, 华夏出版社 2003 年31 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 郭建斌、吴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年32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1998 年33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34 大家的经济学 茅于轼编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年35 国际传播学导论 郭可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36 人类传播理论 斯蒂芬李特约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37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美)理查德韦斯特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学科门类:文学 ( 05 ) 一
14、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 0503 ) 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38 文化研究导论(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39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彼得斯 华夏出版社 2003 年40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 王怡红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41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 贝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42 有效传播 特里甘布尔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43 传媒伦理学 克里斯蒂安 华夏出版社 2000 年44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安德斯汉森等 新华出版社 2004 年45 超越文化 美霍尔 重庆出版社 1990 年4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顿著 新华出版社 1998 年47 东方主义 美萨义德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年48 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 郭镇之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年49讲述的权利大众媒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银行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5 年50 新闻,政治的幻象(美) W.兰斯班尼特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年5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希伦A洛厄里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