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1 页 共 12 页1. 设计题目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 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 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 t=10s,电扇摆动角度 95、俯仰角度 20 与急回系数 K1.025。风扇可以在一定周期下进行摆头运动,使送风面积增大。2. 设计要求.电风扇摇头机构至少包括连杆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三种机构。.画出机器的运动方案简图与运动循环图。拟订运动循环图时,执行构件的动作起止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重叠安排,但必须满足工艺上各个动作的配合,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出现干涉。
2、.设计连杆机构,自行确定运动规律,选择连杆机构类型,校核最大压力角。.设计计算齿轮机构,确定传动比,选择适当的摸数。.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学生可进一步完成机器的计算机演示验证和凸轮的数控加工等。3. 功能分解电风扇的工作原理是将电风扇的送风区域进行周期性变换,达到增大送风区域的目的。显然,为了完成电风扇的摆头动作,需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风扇需要按运动规律做左右摆动,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摆动机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2 页 共 12 页.风扇需要按路径规律做上下俯仰,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俯仰机构。.风扇需要转换传动轴线和改变转速,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齿轮系机构。对这两个机构
3、的运动功能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它们分别应该实现下列基本运动:.左右摆动有三个基本运动:运动轴线变换、传动比降低和周期性摆动。.俯仰运动有两个基本运动:运动方向变换和周期性俯仰。.转换运动轴线和改变传动比有一个基本动作:运动轴线变换。此外,还要满足传动性能要求:改变电风扇的送风区域时,在急回系数 K1.025、摆动角度 =95的要求下,尽量保持运动的平稳转换和减小机构间的摩擦。图 3.1 运动功能图图 3.2 运动循环图4. 机构选用根据前述要求,电风扇的应作绕一点的往复摆动,且在工作周期中有急回特性。驱动方式为电机驱动,利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中第 16 页中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
4、头装置 第 3 页 共 12 页设计目录,分别选择相应的机构,以实现这三个机构的各项功能,见表一。表一 电风扇摆头的机构选形0 功能 执行机构 工艺动作 执行机构 设计矩阵左右摆动 连杆机构 急进急回往复运动 齿轮机构 连杆机构 A1上下摆动 连杆机构 扇形往复运动 连杆机构 A24.1 电风扇左右摆头机构考虑到用电动机驱动、而且空间比较狭小,又需要的三个基本动作和高传动比要求。转换运动轴线与改变传动比机构(蜗轮蜗杆与行星轮系组合而成的齿轮箱)a 32 和 a24。优点是在较小空间内可以运动轴线变换,且有自锁功能。为了能实现上下、左右往复运动,在经济简单的原则下选择双摇杆机构(a 43) ,实
5、现运动方向交替交换。综上,整个电风扇左右摆头机构 A1a 24, a32, a43 。4.2 电风扇上下仰俯机构考虑到能实行仰俯运动,事先计划使用(凸轮机构)a 11 设计仰俯机构,但由于电扇的机壳大小有限,并且凸轮只常使用在低负载的传动过程,假如当电风扇的机头被某重物压住,则很容易损坏凸轮。所以,改变成方案二使用A2=a 33 (连杆滑块机构)设计。将机壳引出杆使用一条路径导轨进行约束,来完成设想的仰俯运动。5运动方案及选择5.1 左右摆动方案一(放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4 页 共 12 页图 5.1 左右摆头方案一机构简图图 5.2 左右摆头方案一机构立体视图该方
6、案主动件有两个,一个单独带动风扇扇片转动,另几个则为上图带箭头的圆盘做整周回转带动机头左右摆动。机构分解:总体传动四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曲柄:图 5.2 中圆盘转动中心到上表面连结处摇杆:机头所在直线摇杆:连接机头和转盘优点:机构简单,主动件为连架杆便于计算四杆机构参数缺点:需要两个主动力即需要两个电机驱动5.2 左右摆动方案二(放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5 页 共 12 页图 5.2.1 左右摆动方案二机构简图图 5.2.2 左右摆动方案二立体图该设计方案采用了齿轮箱改变输入输出速度、涡轮蜗杆用于减速并转换速度方向、四杆机构来进行机头的左右摆动并达到急回效果。机构分
7、解:减 速齿轮箱及其蜗轮蜗杆机构左右摆头四杆机构优点:只需要一个主动件即一个电机即可得到风扇转动和机头摆动两种运动。缺点:在达到机头左右摆动效果的同时,马达齿轮箱也会自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6 页 共 12 页5.3 左右摆动方案三(采用):图 5.3.1 左右摆动方案三机构简图图 5.3.2 左右摆动方案三立体图该方案在方案 2 的基础上,改变了四杆机构的机架及各杆的位置,消除了其自转,达到扇叶随摇杆左右摆动的效果。优点:蜗轮与下面的转盘同轴但可以拉伸,在需要电扇转头时放下蜗轮使其与蜗杆啮合,使蜗杆带动蜗轮转动,带动转头;当不需要转头时,拔起蜗轮即可
8、脱离啮合。5.4 上下摇摆方案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7 页 共 12 页图 5.4.1 上下摆动方案立体图该方案中,导轨来控制风扇机头的上下摇摆,导轨的形状可以根据要求更改来达到不同的上下摇摆效果,并为了美观将导轨藏于机壳内部。导轨套在主轴上,不随着机头左右转动,而机头在左右转动时其内部的凸起物受导轨轨迹的约束,带动机头在左右转动的同时随导轨轨迹上下摇摆。优点:不涉及复杂机构,提高了可靠性;上下摇摆轨迹可以随要求改变。5.5 比较优缺点即选择左右摆动方案一:优点:机构简单,主动件为连架杆便于计算四杆机构参数缺点:需要两个主动力即需要两个电机驱动左右摆动方案二:优点:只需要一
9、个主动件即一个电机即可得到风扇转动和机头摆动两种运动。缺点:在达到机头左右摆动效果的同时,马达齿轮箱也会自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左右摆动方案三:优点:蜗轮与下面的转盘同轴但可以拉伸,在需要电扇转头时放下蜗轮使其与蜗杆啮合,使蜗杆带动蜗轮转动,带动转头;当不需要转头时,拔起蜗轮即可脱离啮合。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8 页 共 12 页上下摆动方案:此方案机构简单,运动的是外力并非运动机构,所以可靠性比较高,也不易导致质量问题。5.6 最终方案: 左右摆动方案三 与 上下摆动的结合。图 5.6.1 最终方案三视图四杆长度的定义:首先定义一个摇杆的长度,再由摆角及行程比系数 K 来
10、估算出曲柄的长度,同时可以由 且最短杆为连架杆来辅助估算,再由图 5.6.2 得到21minaxll连杆和机架的长度以及最小传动角。表 5.6.2序号 摇杆长 c 摆角 曲柄长 a 行程比系数 K 机架长 d 连杆长 b 最小传动角 1 12.8 95 9.2 1.025 107.1981 108.806 59.45592 12.5 95 9.2 1.025 30.1644 29.4390 52.43753 12.5 95 9.1 1.025 74.8333 75.7069 55.88234 12.5 95 9.21 1.025 20.9299 19.4228 54.66885 12.55 9
11、5 9.21 1.025 46.7356 46.7744 52.96336 12.6 95 9.1 1.025 95.3904 96.7470 58.22917 12.61 95 9.2 1.025 68.9975 69.7103 55.15128 12.61 95 9.25 1.025 48.9527 49.0627 53.12789 12.62 95 9.2 1.025 71.5010 72.279 55.424110 12.65 95 9.2 1.025 78.8448 79.4994 56.204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9 页 共 12 页图 5.6.3观察表 5.
12、6.2,根据实际情况(30CM 直径的扇叶) ,挑出比例最协调及最小传动角相对大的第二组数据,并按比例缩放到c=2.72cm、a=3cm、d=6.56cm、b=6.4cm6传动比设计由于在设计的左右摆头机构中,将蜗轮带动连杆进行整周回转的匀速圆周运动。当蜗轮旋转一周,电扇机壳也正好摇摆一回,得出蜗轮的转速为w=2/10=/5。由于已知条件电动机转速与蜗轮转速相差较大,并且需要改变轴向传动,因此在设计中运用了能产生较大传动比的蜗轮蜗杆机构与行星齿轮机构。最终得出理想的传动比。6.1 行星轮系设计行星轮系在一定齿数比的情况下能产生较大的传动比。设计中,采用一对外啮合和一对内啮合齿轮构成。其中 Z3
13、 为内啮合齿轮,Z1=18, m1=1;Z 2=33,m 2=1, =17, =1;Z 3=68,m 3=1。计算得传动比为22。32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10 页 共 12 页图 6.1 行星轮系6.2 蜗轮蜗杆轮系设计与行星轮系配合,并考虑电扇机壳的体积大小,蜗轮蜗杆的尺寸不宜过大。设计中蜗杆的直径为 18,m=1,= ,= ;蜗轮的2084.10259Z=29,m=1,= ,= ,如此,蜗轮蜗杆轮系的传动比 i=29,且2084.159均为左旋。 、将两种轮系组合成一个复合轮系,能顺利地符合设计要求,不仅传动的轴向改变,而且,完成了较大传动比的减速过程,综合两者的传
14、动比,得= 。总i37257机构参数计算7.1 双摇杆机构设计因为使用的是以连杆做主动件的双摇杆机构,区别于日常的设计方法,所以,此次设计我们采用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机架转换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11 页 共 12 页机架转换法的理论依据如图所示,图一中的 V1 是绝对速度,V2 是机构运动后,机架相对于摇杆的相对速度,此时 V1=V2。然后转换机架,将机架转换至图一中的摇杆位置,现在同一位置处,设定图二中的 V1=V2。这样按照图 2的机构设计尺寸,所得的尺寸就是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尺寸长度。此设计思路,克服了连杆机构以连杆为主动件,连架杆为为从动所产生的难题,通过转换思路,等效运动规律,设计出理想的尺寸长度。7.2 摇杆周期角速度图:8 设计图纸(1)方案设计简图(2)四杆运动规律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第 12 页 共 12 页9参考文献(1) 裘建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 申永胜. 机械原理教程(第 2 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