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优选研究作者:唐灿, 吴仕财, 李云鹏, 张彦燕,赵剑, 蒲清荣,兰才【摘要】 目的优选砂仁复方 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酸龙脑酯收率为指标,采用气相色谱仪,运用正交设计法优选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的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取砂仁捣破,其他药材切成饮片,加水浸泡 0.5 h,加水量为药材量的 96 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4 h。结论 采用该提取工艺提取砂仁复方挥发油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收率较高且稳定,说明该工艺合理可行。 【关键词】 砂仁复方挥发油; 乙酸龙脑酯 ; 气相色谱法; 提取工艺Abstract:ObjectiveTo optimize th
2、e extracting process of volatile oil from Amomum villosum etc.MethodsBy the orthogonal design and gas chromatography,taking the rate of Bornyl Acetate as the index,we optimized the extracting process conditions of volatile oil from Amomum villosum etc.ResultsThe optimum extracting process conditions
3、 of volatile oil from Amomum villosum etc.were that Amomum villosum was pounded to pieces,water was 96 times the weight of herbs,soaking time was half an hour and extracting time was 4 hours.ConclusionExperiment results make it clear that because the rate of bornyl acetate in volatile oil from Amomu
4、m villosum etc.by the optimum extracting process is high and stable,the extracting process of volatile oil from Amomum villosum etc.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Key words:Volatile oil from Amomum villosum etc. ; Bornyl acetate; Gas chromatography; Extracting process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化湿行气、温中
5、止呕止泻、安胎之功效,主要用于湿邪困脾、脾胃气滞、脾胃虚寒吐泻以及气滞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椐文献报道,目前砂仁药材及其中成药质量是以挥发油收率进行控制的。但挥发油为混合物,组成和性质均不稳定,作为定量标准还不很完善。而乙酸龙脑酯结构清楚,含量较高,药理实验证实乙酸龙脑酯为与砂仁功效主治密切相关的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作为砂仁及其中成药的定量标准较挥发油更完善,能够更好地控制砂仁药材及其中成药的质量1。因此采用气相色谱法,以乙酸龙脑酯收率为指标,优选砂仁复方挥发油提取工艺具有重要的质量控制意义。1 仪器及材料GX 3
6、00A 氮、 氢、空三气一体发生器(北京市中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GC112A 气相色谱仪(上海分析仪 器厂)、双圈牌 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TG 328A 分析天平(上海分析 仪器厂),1 000,2 000 ml 挥发油测 定器(轻油)、20 l 微量移液器, 10 ml 容量瓶,1 l,10 l 微量注射器;砂仁药材购自泸州宝光医药公司白招牌大药房,经鉴定为阳春砂。醋酸乙酯(分析纯)、蒸馏水( 自制)、乙酸龙脑酯化学对照品(供含量测定用,759 200102 ,0.2 ml)(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 方法与结果2.1 GC 分析条件 2色谱柱:硅烷化 102 白色载体(6
7、080 目)、固定液 5%SE 30(3 mm2 m,不锈钢柱);柱温:程序升温 80140(15/min)、140200 (40/min);载气:N2 流速 30 ml/min;H2 流速 20 ml/min;空气流速 200 ml/min,初始 时间、升温 时间、终止时间均为 5 min,检测器:FID;仪器:GC112A 气相色 谱仪、GX 300A 氮氢空三气一体机。2.2 砂仁挥发油含量与成分分析砂仁等药材均含较多挥发油,其中阳春砂达到约 3.0%以上,油中最主要成分之一 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占到 25%30%左右,可见乙酸龙脑酯为砂仁的最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权重系数最大,而且乙酸龙脑酯
8、受热稳定。故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的方法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3,4。2.3 工艺优选砂仁等 药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乙酸龙脑酯收率为指标,考察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准确称取砂仁等药材,按 L9(34)正交表,共 9 份实验,见表 12。表 1 考察的因素水平(略)2.3.1 制取砂仁等药材挥发油溶液按上述正交表安排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收集挥发油,读数(ml),利用油水分离性 质,油在上,水在下,采用 20 l 微量移液器抽取 挥发油,用醋酸乙酯溶解挥发油并定容于 10 ml 容量瓶中,即得砂仁等 药材挥发油乙酸龙脑酯溶液;以醋酸乙酯溶剂作为空白对照,以缺砂仁的其它
9、两药同法制醋酸乙酯溶液作为阴性对照,贮存备用。2.3.2 乙酸龙脑酯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乙酸龙脑酯化学对照品 0.192 7 g,用醋酸乙酯溶解并定容于 10 ml 容量瓶中,配制成乙酸龙脑酯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 19.27 mg/ml,在 2.1 项 GC 分析条件下测定,乙酸龙脑酯化学对照品积分面积 A 与其质量 M 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A=6 070.157 2+51 976.565 4 M ,r=0.999 0(n=6),线性范围:0.038 5419.27 g。表 2 砂仁等药材挥发油提取正交设计实验(略)2.3.3 重复性实验及优选工艺复核实验按照优选出的砂仁等药材挥发油提取工艺
10、A2B3C1D1 投料,提取 6 次挥发油,分别测定油中乙酸龙脑酯含量,结果乙酸龙脑酯收率为药材量的(0.727 60.018 15)%,n=6,RSD=2.49%,说明 A2B3C1D1 工艺能够很好的重复并将乙酸龙脑酯含量提取达到最高。2.3.4 精密度实验与稳定性实验以乙酸龙脑酯对照品溶液 19.27 g/l,进 0.5l/次,从 2005 12 23 下午 14:00 晚上 21:40,每隔 36 min 测定 1 次, 连续测 定 12 次,以积分面积计算精密度实验和稳定性实验 RSD(%)。其中 稳定性试验 RSD=3.31%,表明乙酸 龙脑酯在 6 h内测定含量是稳定的;精密度试
11、验 RSD=2.06%,表明仪器精密度试验良好。2.3.5 加样回收率实验 取已测定乙酸龙脑酯含量的砂仁,加入乙酸龙脑酯对照品,同法提取,按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结果见表 3。表 3 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加样回收率实验(略)2.3.6 样品测定取砂仁等药材挥发油乙酸龙脑酯溶液样品,分别进样 1 l,在 2.1 项 GC 分析条件下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 2,优选出的最佳工艺为 A2B3C1D1。经过复核实验,证明 A2B3C1D1 最佳。即将砂仁 捣破,其他 药材切成饮片,加水量为药材量的 96 倍,浸泡 0.5 h,水蒸气蒸馏提取 4 h,砂仁等药材挥发油
12、中乙酸龙脑酯收率达到(0.727 60.018 2)% ,n=6,RSD=2.49%。3 讨论在实验中曾比较 5%SE 30,2%OV 17 两种气相色谱柱填料,根据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樟脑的色谱行为综合考虑,以 5%SE-30 较好。并进行了等温与程序升温试验比较,结果发现程序升温色谱图较理想。并对程序升温进行一阶与二阶升温试验,发现二阶程序升温(80140,15 /min,一阶;140200 ,40/min,二阶)得到非常理想的色谱图。见图 1。乙酸龙脑酯峰与杂质樟脑峰的分离度、峰对称性,理论塔板数均达到最佳。醋酸乙酯空白对照无干扰,缺砂仁的其它两药的醋酸乙酯阴性对照溶液无干扰,结果令
13、人满意。a 化学对照品 b 样品 c 空白对照品图 1 气相色谱图(略)对砂仁单方提取挥发油以及砂仁等 3 种中药复方提取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单方提取与复方提取所得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含量相差较大。经测定单方提取挥发油量较少,但是乙酸龙脑酯含量较多;复方提取挥发油量较多,但是乙酸龙脑酯含量较低。可能系复方提取时 3 种挥发油相互乳化,产生干扰,致使乙酸龙脑酯在色谱柱中分离更困难(经测定复方提取 8 h 乙酸龙脑酯含量反而比提取 4 h 低,可能系复方提取时间越长,挥发油相互乳化越彻底,分离就越困难)或者 3 种挥发油在气化室约 200温度下产生化学变化导致乙酸龙脑酯含量下降,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李晓光,叶富 强,徐鸿华,等.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药理作用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1, 16(5):356.2 陈发奎. 常用中草 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461.3 吴寿金, 赵 泰,秦永琪. 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2:647.4 孙文基, 谢世昌. 天然药物成分定量分析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3:7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