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66 页2011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 社会工作法规的特点运行及发展 第二章【本章知识重点】 (9 点)社会政策的特点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功能社会政策的原则及基本运行方式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体系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国际社会政策的发展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 一、政策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狭义理解: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例如 “按政策办事”和 “严格执行政策”等。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中通常取其狭义。广义理解:除了包含规则体系外,还包含政府和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例
2、如文献中提到的 “公共政策” 、 “经济政策” 、 “环境政策”等。所以政策的定义是:国家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规则体系和具体行动的总和。2、特点:(1 ) 有组织的活动(2 ) 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3 ) 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 ) 是制定修改和实施的结合二、公共政策的含义特点与主要领域1、基本含义: 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2、基本特点:公共性:面向公众,其主体、对象、目标和过程公共性; 权威性:由立法和行政机构制定; 价值性:价值优先但受社会群体利益和社会舆论影响。 3、主要领域:经济、社会、环
3、境、国防和外交等三、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其实质是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2、特点(1 ) 具有社会性的目标(2 ) 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社会价值(3 ) 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4 ) 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5 ) 坚持福利性原则(6 ) 具有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协调的政策体系第 2 页 /共 66 页四、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功能(一)目标1、满足民生需要(1 ) 人的需要的特点 社会性:
4、由社会提供、有社会方面的需求、通过社会途径满足; 层次性:有生存、安全、享受、交往等由低向高的层次; 发展性:人的每个年龄阶段、人的同一阶段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都是发展的; 多样性:内容多样和实现方式多样。 (2 ) 中国基本民生需要的主要内容 民生需要的特点: 人民的基本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去界定民生水平、保障民生市政府的责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满足民生。 民生问题的内容: 衣食住行、就业需要、健康需要、教育发展需要、提高生活水平需要、社会环境 友好需要、其他需要。 (3 ) 社会政策在满足民生中的作用: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提供服务满足需要、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项目重点满足贫困弱
5、势群体需要、实施再分配减弱市场导致的差距提高民生水平、加强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构建民生保障体系。2、保护人权 (1 )人权的概念 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人的各种基本权利的总和。 (2 )保护公民经济与社会权利的行动 劳动者工作、基本生活水准、获得社会保障、健康权、受教育权 3、维护社会公平 首先是国家干预力求地区个人眼前利益得到兼顾; 其次是通过再分配调节不平等; 再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他们发展 4、解决社会问题 (1 ) 社会问题的定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 ) 社会问题的特点客观性:独立于
6、人的意志之外,有自身的规律; 主观性:是否是问题,不仅取决于现象本身,还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其的关注和评价;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对社会问题的认证; 社会性:产生原因,内容和形式以及后果责任都与社会有关; 过程性:有历史性;本身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过程。 (3 ) 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不平等与贫困;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犯罪和其他越轨行为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健康与疾病问题;居住环境的问题;其他问题。(4 )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首先: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其次: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 再次:通过公民的参与保证公平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四:社会政策采取立法的方式更具权威严肃和强制性;
7、最后:通过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二)功能1、经济功能(1 ) 人力资本投资的功能(2 ) 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第 3 页 /共 66 页(3 ) 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2、社会功能(1 ) 收入再分配功能(2 ) 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的功能(3 ) 社会政策的社会控制功能3、政治功能(1 ) 社会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2 ) 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的功能(3 ) 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社会政策 5 个基本目标,每个目标都涉及一些核心概念及内容,必须精读教材,掌握每个大知识点所包含的各种小知识点。特别注意,如“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多样
8、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内涵必须理解;要掌握与社会政策相关的公民权利的内容,包括保障劳动者工作权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保障公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利和受教育权利等;要结合现实案例去深刻领会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及主要的社会问题。还应该掌握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社会整体需要以及与社会问题的关系,这将让考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需要社会政策。因此,理解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的关系是本章考查重点,也有可能以此为角度来出题)五、社会政策的原则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1)公平与效率并非矛盾,可以兼顾,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可行; (2)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制定的基础 (3)应该强调
9、效率,以便满足更多人需要; (4)通过合理的机制使公平效率结合,实现共赢 2、 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社会政策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 (1)着眼于人民的基本需要的满足; (2)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 (3)着眼于帮助人抵御各种经济社会风险 (4)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均等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2)不是满足所有需要,而是满足人民基本需要 (3)应惠及所有成员,并使之获取大致水平相等的公共服务 (4)应多照顾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 4、社会保护 (1)社会关照:指弱势群体 (2)社会补偿:指受损群体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1)政
10、府在社会政策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基本责任; (2)调动民间组织的参与,共同负起责任 (3)政府与民间组织应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特别注意,这几个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特点,出题可能性大,要重点掌握)六、社会政策的运行方式 1、 资金的筹措方式:财政开支是社会政策资金最重要来源。筹措方式受社会服务需求和政府现有财力影响。2、 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第 4 页 /共 66 页(1)政府直营社会服务机构 (2 )民间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政府资金支持 (3)政府向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福利补贴 3、 社会服务的付费方式(1)福利性模式:完全由政府付费,受益者无需付费而取得服务。受益者易产生依
11、赖而使福利开支膨胀 (2)准市场模式:受益者必须承担部分责任负一定的费用,其好处有:约束不合理的福利需要、降低政府财政负担和促进服务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第二节 我国社会工作法规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1、 法规的含义: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行政机关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管理社会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 (1) 正式的法律 (2) 国务院行政法规 (3) 地方法规 (4) 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2、 特点:规范性、强制性3、 法规与政策的关系(1) 广义上的关系 法规是政策的规则体系。政策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来确认和体现,并在相关的法规范围内运行。
12、政策行动必须同挂法规来明确各有关方的责任,政策的决策实施和修改都要按照一定的法规办理。 (2) 狭义上的关系 属于不同层次的规则体系。法规是指立法机构制定而政策是政府行政部门制定的 (3) 社会工作实践的法制化水平 社工法规体系发展会经常滞后,所以社工应该依法办事、及时提出修改法规意见,灵活处理相关事务。 4、 社会工作法规政策的特点一类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政府行政部门和社工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另一类是:社工实践案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1、 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2、 针对特定人群的法规与政策 3、 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4、 人民调解、信访工作、社
13、区矫正和戒毒方面的法规与政策 5、 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6、 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7、 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的法规与政策8、 民间组织发展的法规与政策9、 劳动就业的法规与政策10、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11、 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12、 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还包括社会工作职业活动的各种法规与政策 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体系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包括法规、政策和国际公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1、法规体系 (1) 国家法律 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会)及各级制定的各种法律。具有坚实的民众基础和更强的权威性。 第 5 页 /共 66 页(2) 行政法规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
14、面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条例,规定、办法等 (3) 国务院部门规章 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命令等,一般称规定办法,不得称条例 (4) 地方性法规 可以称条例 (5) 地方政府规章 一般称规定办法 2、政府政策文件 各级党政部门向其下属单位和社会发布的有关政策的文件一类是:向下级下达指令或为下级工作提供指导,一般称通知意见; 另一类是:批复下级请示文件 再有一类是:向社会宣布政策,一般称白皮书,决定、公告。 3、国际公约及规范性文件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大会文件、国际组织文件、国际公约和双边条约 4、各类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及关系 法律效力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 意见的约束力较弱,重在指导;
15、 政策文件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不及法规文件。 四、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1、社会工作法规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 (1) 政策文件和行业规范在规范和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内部规范) (2) 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按法规与政策办事 (服务规范) 2、社会工作实践促进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1) 社工是法规政策的实践者研究者,能及时提出问题改进法规政策 (2) 为社会工作法规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加实际的建议和信息。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发展 (了解)一、国际社会政策的发展1、 现代社会政策体制的建立 (1)1601 年 济贫法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发发布法令的方式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2
16、)19 世纪末欧洲国家开始探索通过国家干预的放肆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 1883、1884、1893 工医保、工伤和伤残养老法;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各国逐步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4)美国 1935 年通过 社会保障法 2、 战后西方 “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1942 年“贝弗里奇报告 ”被称为“西方福利国家蓝图” ; (2)继英国后,北欧和西欧也纷纷效仿英国假设福利国家; (3)60 年代,美国开始建立福利国家。 3、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 “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 (1)70 年代末,英国按照新自由主义,开创了强调个人责任和反对依赖
17、国家的社会政策思路,是下层民众福利受到削弱,造成了反对; (2)90 年代,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旨在寻找一条在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体制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之间的能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中间性福利体制。 “第三条道路”: (考生要系统理解,教材要精读)(1) 强调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 (2) 强调国家干预与企业、社会和个人责任结合 第 6 页 /共 66 页(3) 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4) 强调社会政策中引入市场机制已提高其效率。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各自特点包括的内容要全面掌握)1、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政策的特点 解放后我国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这一概念,但计划经
18、济中比较全面的包含了这一概念: (1 )城市中建立了基本生活资料的定量配给和低价供应制度,以及充分就业制度;农村建立了依托集体经济的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制度和充分就业。 (2 )在城乡建立了政府投资或依托集体经济的公共医疗卫生和教育体制; (3 )在城市通过国有企业的充分稳定就业,为职工提供医疗养老工伤等保险和高水平福利制度; (4 )在城市和农村都建立了基本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政策的政治目标是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的先进性。 2、改革开放后社会政策的转型 (1 )社会政策的基本体制的变化从依附经济政策开始独立由企业国家模式到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模式转变,形成多层次 “混合福利”模式福利模式
19、由普遍性转化为选择性; (2 )社会福利运行机制的变化 由“纯福利”模式向引入市场机制的福利供应模式转化(3 )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变化 上世纪 70-90 年代:由于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例下降影响了政府在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使得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出现了困难; 90 年代中期以后:企业下岗增多和政府福利开支相对减少形成尖锐矛盾,使贫困问题一度严重;90 年代后期起:政府加大社会救助的开支,社会开支总体呈上升趋势。 3、当前我国社会政策新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如下变化: (1 )经济增长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到提高质量为中心转化,着眼于劳动力成本提高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竞争; (2 )公
20、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在提高,要求社会政策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 (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有下面的基本趋势: (1 )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去解决民生问题,调节社会矛盾,加强长期性社会建设。 (2 )确立社会政策的新的目标体系 旧目标: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 新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社会质量 (3 )优化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 a) 进一步强调社会公平b) 积极协调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机制关系c) 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个人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方面的责任和分担关系d) 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为城乡一体化 (4 )加强社会政策
21、的各个领域的行动 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开展调研和试点以寻找最佳方案和技术策略。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 【本章知识重点】 (3 点)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第 7 页 /共 66 页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资源)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1、 社会政策主体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2、 社会政策主体的类型 (1) 直接主体: 立法机关: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任务是立法; 行政机关:指国务院及其各级政府,主要任务是实施和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22、度,是直接主体的核心力量。 (2) 间接主体: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观念和利益的群体。有一是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 公民:宪法赋予其权利驾驭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 其他政党:通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代表不同阶层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3、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1) 主动性:生产社会政策,所以具有积极和主动性; (2) 多元性:直接和间接主体,不是一元的,制定过程发挥不同作用; (3) 权威性: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而言,声音更有分量。 4、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1) 政策的制定者:直接和间接参与制定; (2) 政策的实施者:执行和配合实施; (3) 政策的评估者:自我评价和发出自己的声音;
23、 (4) 政策的调整着:调整社会政策; (5) 资源的提供者:政府财政支持和利益集团的财力配合。 (除明白其含义和特点外,重点要注意主体的分类,它们各自的责任、角色、职能有差异,必须予以区分。主体在政策过程中扮演的五种角色,要分辨清楚主体的不同环节中的具体角色)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1、 社会政策对象的定义:社会政策的目标所指,实施受众和接受者。 2、 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1) 普遍性对象:惠及全体国民,当涉及 “底线公平 ”表现,如某些发达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教育等;(2) 选择性对象:惠及部分国民 3、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 (1) 被动性:只能接受已有的社会政策产品,不能选择,只能间接通过参与
24、制定; (2) 差异性:对象有普遍性和选择性;统一政策得到的实惠也因人而异; (3) 连带性:与社会问题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是他们成为对象的原因。 4、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 (1) 政策的诉求者:对象会向社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 (2) 政策的接受者:扮演接受者,或得利或损害; (3) 信息的提供者:对社会政策的体验和评价。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 1、 内容 是指社会政策过程所需的物质或有形的基础,其内容包括 (1) 人力:政府人员、服务机构人员、社工和政策研究者; (2) 物力:所需的工作场所、工作设备等; (3) 财力:人头费、办公费和项目经费等。 2、调动方式 第 8 页 /共 66 页(1)
25、 人力的调动:组建队伍,包括专门人员和志愿者; (2) 物力的调动:多种途径筹措; (3) 财力的调动:征税、专项收费、社会保险费和服务收费。 (既要明白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的具体所指,更要重点关注各种资源的调动方式及其差异。尤其是政府的四种财力资源调动方式,更值得考生认真掌握。考生还要区分征税、专项收费、征收社会保险费和服务收费之间的异同)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过程 (制定、实施、评估、调整)(要明白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还要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概念、机制有着准确理解和掌握)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1 、 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是指社会政策主体为了满足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
26、而制定的相应社会政策的过程。 (重点掌握 5 个确定)(1) 确定优先顺序:资源有限及问题的迫切性决定先制定哪一个政策; (2) 确定政策对象:哪些对象可以享受该项社会政策; (3) 确定服务标准:对象可以享受多少; (4) 确定资源:资源如何解决,需要多少; (5) 确定运行机制:如何连接社会政策的各个要素,如何转化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 2、主要步骤 (1) 确定议程 (立项): 社会问题或需要进入主体的视野,纳入决策的过程; (2) 设计方案 (起草):方案包括:基本内容、规模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案,应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意见; (3) 审查方案 (草
27、案): 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审查。 (4) 审批(草案修改稿):修 改稿报请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3、主要影响因素 (1) 社会问题: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项; (2) 政策资源:政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3) 社会成本:制定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后果,因为资源有限; (4) 社会事件:制定社会政策来呼应重大社会事件,例如 “非典事件” ; (5) 社会精英:有更多的发言权, “智囊团” “思想库 ”(6) 传媒:通过传媒形成舆论构成压力; (7) 执政理念:共产党的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二、社会政策的实施 1、 意义 :实施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传递给社会政策对象的过程。 (1)
28、是实施社会政策目标的 关键; (2) 是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 ; (3) 是沟通主体与对象的 桥梁。 2 、 一般过程 (把每个环节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具体技巧分辨清楚)(1) 宣传:统一思想,充分了解; (2) 分解: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实施活动的 “线路图” ; (3) 资源准备:准备好人力物力财力; (4) 组织准备:建立组织机构、配备实施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合理利用人财物; (5) 试点:检验完善、总结经验; (6) 全面推进:或经过扩大试点,再全推; (7) 协调监控:做好协调,认识行动统一,提高效率;做好监控,不偏目标,全面落实。 3、 主要影响因素 (1) 机构因素:机构的层级
29、与幅度、命令的服从体系、机构的分化与整合是否适度等。 (2) 人的因素:设施者的政策水平、政治观念、行为倾向、积极性和责任感; 第 9 页 /共 66 页(3) 政策本身因素:是否连贯稳定和一致,是否合理符合人民意愿、是否具体明确都影响人民的依从度 (4) 政策以外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背景与传统、相关的技术水平。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 1、意义 (1) 发现问题:把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了解效果:了解阶段效果,总结经验,为完善提供材料; (3) 监控过程:纠正偏差,正确运行。 2、 内容 (1) 政策方案: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方案是否合理 (2) 实施过程:实施的
30、7 个一般过程是否得力 (3) 实施效果: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3 、标准 (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1) 价值标准:5 个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促进了社会融合、社会及政治稳定; (2) 事实标准:以实施收效的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 (3) 行动标准:投入的资金和采取的行动是否完成了预期计划; (4) 收效标准: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5) 效率标准:投入产出率的高低,仍缺有效方法计算。 4 、方法 (内涵与差异认真掌握)(1) 定性研究:通过收集非数字的资料,通常采用深入访谈、口述史、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为手段里获取必要的资料与
31、信息; (2) 定量研究:通常所说的统计描述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可以分析社会政策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政策行动与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 (3) 整合研究:定性和定量一起使用,有较高的可信度; (4) 个案评估:通过对具体的政策项目和实施机构进行和特定地区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5) 制度分析:通过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和呈现的不同效果。它是社会政策评估的核心方法; (6) 比较分析:是社会政策国际比较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近年来社会福利研究中兴起的主导性方法。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1、意义 (1)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是
32、废除政策,而是通过调整使其连续,使对象能更好适应; (2) 促进政策不断完善:通过调整是政策更趋完善,避免各种重大的损失; (3) 保证政策有序运行:通过调整使社会政策各要素之间,各种社会政策之间更好地衔接,从而保障有序运行。 2、原因 (1) 政策本身的原因:目标不适当或高或低、目标已达到,要追求更高、目标无法达到而进行调整; (2) 政府方面的原因:执政党和政府负责人的变化而产生的调整; (3) 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 (政策对象、利益群众和普通民众)对社会政策所持的态度。 3、层次 (1) 修订:指在技术层面上作局部的修改,不改变基本框架;例如社会养老保险遇到资金亏损时而采取的提高保额
33、、推迟退休财政予以补贴等措施而调整; (2) 改革:对基本框架作出带有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政策的调整属于此类; (3) 终止:完成使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负面影响太大三种情况才会被终止。 4、 内容 第 10 页 /共 66 页(1) 政策目标:目标太高、太低或过于分散就必须进行调整; (2) 政策方案:运行成本太高,运行条件过于苛刻; (3) 政策效率: 第三节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 1、倡导者 角色主要体现在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属于间接主体不掌握某项政策的决定权只能在指定的过程中提供意见和建议无父对象的问题是
34、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共同所致,要改变社会就需要社工在政策层面进行倡导。 2、实施者 社会政策的推行政府负有直接的责任,但也要依靠社会团体进行推行社会政策在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后必须把社会服务传递给政策对象,这时社工通过服务社会对象,便成了社会政策的实施者。 3、评估者 直接主体在进行自我评估的同时,也会请专业团体进行外部评估,这是直接主题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而社工则扮演评估者;另一方面在政策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时,社工通过与对象接触收集资料,但是社工和直接主题的评估标准是不一致的。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典型示范 (倡导者) 社工通过身体力行,创造出某些服务模式,引起直接主体的
35、注意,进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他们的反应比政府快,要敏感,往往会预先干预,一旦做出成效,就被吸收到社会政策中。 2、建言献策 (倡导者) 典型示范通过做,而建言献策则通过说,参加各种政府主办的座谈会,听证会等;口头向媒体提出建议表达意见。 3、间接服务 (实施者)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为直接主体做各种准备,例如把法律里面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各种社会服务方案,以便让社会政策落到实处。 4、直接服务 (实施者) 把具体的社会服务提供给政策对象的过程。上世纪 80 年代英国社区照顾模式中的照顾管理和个案管理模式属于直接服务。 5、外部评估 (评估者) 被聘请为自定实施部门的专家,对服务项
36、目进行评估,问责成为一种官场的做法。 6、内部评估 (评估者) 大多数社工受雇于直接主体的机构,所以他们是内部当事人,最有发言权,从而影响社会政策。 (需要注意区分各种角色、作用发挥方式的不同特征,进一步理解角色和作用发挥的背后含义)第三章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本章知识重点】 (22 点)城市低保的对象、机构和资金来源城市低保标准确定的依据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城市低保的管理与监督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与内容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与形式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审批与核销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与教育救助工作的目
37、标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与保障面积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申请与审核第 11 页 /共 66 页城市廉租住房的退回法律援助的对象与范围法律援助的申请程序法律援助的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对象、形式及内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程序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和程序灾民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灾后重建的内容社会救助是因为公民因自然、社会和个人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政府和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社会获取物质帮助的权利。 社会救助政策分为三类:困难群众、专项和临时。 第一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是我国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核心
38、内容) 一、城市低保的对象、机构和资金来源(1999 年颁布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对象: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包括: (1 ) 三无人员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人赡、抚、扶养) ; (2 ) 领失业救济或期满仍未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3 ) 在职和下岗人员领取工资、生活费和退休金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4 ) 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保障标准的。 家庭成员收入是确定对象的关键。指全部货币和实物收入,包括三养费,不包括抚恤和补助金。 2、机构: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 。县级以
39、上民政负责管理;3、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款专用;中央财政对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倾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全部纳入当地低保资金。4、管理审批机关:县级民政、街道办和镇政府 5、日常管理服务:居委会 二、城市低保标准确定的依据 1、考虑维持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费用、水电煤气费用、未成年人教育费用而确定。 2、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 3、 常用的方法有:基本需求法 (菜篮子法) 、恩格尔系数法和比例法。 三、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1、 申请:户主 街道、镇(初审) 县级政府(复审) ; 2、 审批: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 30 日内办结,不符者书
40、面通知; 3、 发放:通过金融系统实现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可实物发放,对三无人员全额发放、其他的差额发放。 四、城市低保的管理与监督 (一)复核机制: 1、审批时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和信函索证进行核实; 2、已批准的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 3、收入情况变化的要及时告知并办理; 4、审批机关要定期核查家庭收入; 5、财政审计要监督低保金的使用。 (二)处罚: 1、审批人员事实就是地审批申请不得挪用低保款物; 2、低保居民不得骗取和请款好转时不得隐瞒。 第二节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第 12 页 /共 66 页一、农村低保的对象、机构和资金来源1、 对象: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
41、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因为病残、体弱、丧失劳动力和生存条件恶劣造成常年生活困难。 2、 管理和办事机构:县民政乡政府要不定期抽查,及时办理、停办、增减发放和调整并及时公示。 3、 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基本的衣食水电费确定并随价格和生活水平适时变化。 4、 资金来源:以地方为主,其他各级财政适当投入。 二、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1、 申请:户主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2、 审核:村委会初查报镇政府审核报县民政县乡一起再核查批准公布; 3、 发放:原则上按申请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分档发放。第三节 农村五保供养法规与政策一、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与内容(重
42、点)(一)对象:老年、残疾或未满 16 周岁的公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二)内容:1、吃: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燃料; 2、穿: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3、住: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4、医:提供疾病治疗、生活照料; 5、葬 (教):办理丧葬 (未满 16 周岁或已满 16 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义务教育所需的费用) 。 二、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与形式(重点)1、 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并根据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2、 制定:由省级政府制定,也可由
43、 设区的市或县人民政府 制定报省级政府备案。3、 形式: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三、农村五保供养的资金 1、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 2、农村集体经营收入给予适当补助; 3、代耕的收益归五保户所有; 4、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五保户给予适当补助。 四、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审批与核销1、 申请:本人提出,无法表达的找人代理; 2、 评议:村委会民主评议、公告、送审; 3、 审核:乡镇收到后 20 日内给意见并送审; 4、 审批:县民政部门 20 日内审批,不通过书面说明; 5、 核销:对不符合条件的或死亡的,村委会或供养机构要及时报告,核销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 五、农村五保供养的管理与监督 (一)管
44、理 1、县镇政府提供支持确保供养机构顺利运行; 2、供养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服务管理制度; 3、供养机构可以进行农副业生产,政府要给予支持; 4、供养机构人员要经过培训; 5、政府与供养机构签订协议确保对象得到符合要求的供养。 第 13 页 /共 66 页(二)监督1、由县政府监管,上下政府制定管理制度; 2、财政保证监督资金到位; 3、审计部门审计使用资金; 4、供养有关情况必须向社会公布; 5、供养机关应该遵纪守法。 第四节 城乡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一、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 1、城市医疗救助对象 (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2 )已参加医保但个人
45、负担仍较重的。(3 )具体条件由民政、卫生、劳保、财政制定报同级政府批准。 2、农村医疗救助对象 (1 )五保户,贫困户;(2 )其他贫困农民。具体条件由民政会同财政、卫生制定报同级政府批准。 3、对象扩展:将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包括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和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二、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 (一)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 (重点)1、在扣除医保支付、单位报销和社会帮困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数量的补助。对特困人员可适当提高标准。遵循多方出资、多种方式和量力而行原则。 2、 形式有: (1 )社会力量资助 (2 )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 (3 )医疗机构减免。 (
46、二)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 1、形式:(1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待遇的,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2 )未开展新合医的: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3 )补助特种传染病的救治费用:不超过年医疗救助标准。 2、形式的新发展 (1 )资助困难家庭参加医保和合作医疗; (2 )完善救助服务内容,以住院为主、兼顾门诊。住院主要解决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门诊则对常见病,慢性病、长期病的医疗费用; (3 )科学制定医疗救助方案,降低救助起付线,合理设置封顶线,进一步提高救助比例。 三、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47、(一)城市 1、申请:向居委会提出。提交材料填写申请表; 2、核查:街道或乡镇医疗救助部门核查材料,签署审核意见,报区县民政; 3、审批:区县民政再次核实,审批并核实救助金额。 (二)农村 1、申请:实行属地化管理。户主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提供诊断书、费用收据和病史材料、合医补助证明、社会帮困证明。 2、审核:乡镇政府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和信函索证审核; 第 14 页 /共 66 页3、审批:县民政再次复核审查。批准或给书面通知不行。 (三)新要求 1、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定点医院发生费用支付自付部分其他有医疗救助支付; 2、定点医疗机构与民政部门定期结算; 3、对尚未开展即时结算的民政部门
48、要及时受理; 4、转非定点医院的要由定点医院出具转诊证明; 5、要积极探索异地就医申报、审批和结算办法。 第五节 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一、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与教育救助工作的目标(重点)(一)对象1、五保未成年人; 2、城市三无未成年人; 3、享低保的和农村特困户未成年人; 4、其他对象。 (二)工作目标 1、对五保未成年人、城市三无未成年人,基本实现普通中小学免费教育; 2、对享低保的和农村特困户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两免一补” (免杂费、书本费补寄宿费) ,高中教育阶段提供必要的补助。 二、实施教育救助的程序 1、本人或监护人提出; 2、村居委会
49、调查核实; 3、乡镇街道审核; 4、县级民政符合审批。 三、教育救助的资源(民政和教育部门是教育救助的主管部门)1、对福利机构收养的未成年人确保接受教育; 2、对低保特困户的,有未成年子女的适当提高救助水平。 第六节 城镇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一、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方式与保障面积(一)保障方式(重点)1、 对象:领取低保的并且其住房面积符合规定的; 2、 主管部门:各级建设 (住房保障)部门 3、 保障方式:(1 ) 货币补贴:发放住房补贴,由对象自行承租住房; (2 ) 实物配租:提供住房,按规定标准收取租金。 (二)保障面积 1、保障面积标准的确定应依据: (1 )当地平均住房水平; (2 )财政承受能力; (3 )困难家庭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以户为单位。 2、面积(1 ) 采取货币补贴方式的:补贴额度按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 (2 ) 采取实物配租的:配租面积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 (3 )新建的廉租房面积控制在 50 平米以内。 第 15 页 /共 66 页二、廉租房资金保障和房源 (一)资金来源: 1、年度财政预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