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岸經濟問題 課程二:臺灣經濟發展簡介 日期:2002年10月4日 授課老師:黃智聰,國內生產毛額:,一國國內在一定時間內所生產出來,供最 終用途的物品與勞務市場價值的總和,Y=C+I+G+X-M Y=C+S+TS+T=I+G+X-MS+T+M=I+G+X(S-T)=(G-T)+(X-M) 如果貿易出超且政府預算赤字儲蓄投資 資金氾濫、物價高漲、泡沫經濟和資產外流 問題,總合需求線(AD),物價水準總產出總產出,0,AD,總合供給線(AS),物價水準總產出 2,Y0,0,物價水準台幣升值的效果,P3,P4,P2,P1,Y1,Y2,Y3,AS1,AS2,AD3,AD2,AD1,景氣循環,一國的國
2、民所得除了有不規則變動之現象外,都沿著長期成長趨勢做循環變動。這種循環現象稱為景氣循環。,壹、一九八年代以來的總體經濟表現,(一)經濟波動歷程 *四次景氣循環(以平均五年來觀察),19811985,原因:二次石油危機,美國財政赤字惡化 台灣:1980年初貨幣緊縮。實質利率 ,資 金緊俏,新台幣貶值投資 ,政府財政赤字。,19861990,*原因:美元貶值,1990年波灣戰爭台灣:J曲線效應貿易順差,0,t,實質工資上漲,到東南亞和大陸投資,購買,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上游重化工業發展,投資,公共投資高,19911996,原因:,波灣戰爭、,蘇聯瓦解、,西方軍火需求,台灣:,對工業化國家出口,,但
3、對東南亞和中,國大陸貿易與投資,公共投資,(1991年,六年國建),、容積率政策使建商搶建、,房地產不振、,金融擠兌、,股票價格 、,外,熱內冷、,中國的文攻武嚇使內需 。,19961998,原因:墨西哥金融風暴、亞洲出口漸出疲態、1997年7月金融風暴、日本經濟不振、大陸經濟成長趨緩。 台灣:1997年台灣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產業崛起,因亞洲經濟不振使台灣經濟 ,金融和住 宅問題再次浮現。,2000年迄今,原因:美國911事件 台灣:大規模廠商爭相赴中國投資、產業外移、失業率 、,經濟負成長。,台灣在1980年代以來經濟表現突出,1、中小企業為主,廠商進入或退出市場容易。 . 2、勞動市場僵固性
4、較低,較易隨景氣波動而調整。 3.3、政府採行一些因應政策:財政收支平衡、解除管制、貿易自由化、民營化、外人及海外投資障礙清除、金融自由化等。,台灣經濟結構轉變,貿易:一國貿易的順差,必為其他國家貿 易逆差。,景氣變動之原因,自發性支出的外在因素:戰爭、政治事件、重大科技發明 自發性支出的內在因素:未來預期心理、貨幣供給不穩,國際化、自由化政策,原因: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投資意願低落,保護產業無壓力以求精進,投資與出口優惠下資源配置受到扭曲,貨幣供給 ,股市房地產 。國內所得 ,工資 ,勞動產業外一致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因應策略,1.經濟自由化 *貿易開放,關稅 ,准許進口項目 *金融自由化:放寬
5、各項利率上限之規定,1989取消利率管制,開放民營銀行設立。 *外匯管制的解除:1977年2月改為浮動匯率,1987年7越大幅放寬外匯管制、1995年再放寬外匯管制、1996年通過本國公司對外投資金額未達五千萬美元,僅需事後報備。2. 擴大國內需由 *1991年1月:六年國建8.2兆元 *1993年6月:引進外藉勞工9萬餘人 *用地取得困難、環保意識抬頭、民眾抗爭 *1996年起赤字持續擴大 *1998年回復零赤字 *1998年因亞洲金融風暴使出口 ,再提出擴大內需,建高鐵 *促進民間投資:1981年獎勵投資條例,1991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1993年振興經濟方案。,3、亞太營運中心,*促進貿易及投資自由化 *減少人員進出障礙 *放寬資金進口的限制 *建立資訊化社會所需之法制環境 *在2005年,建立台灣成為亞太製造、金融、海運、空運、電信及媒體等6大營運中心,結構調整成效,1、經濟結構轉變 2、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