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江红棺葬调查报告,系别:政史与法律系班级:09级政本班学号:200906074032姓名:唐周,目录,一、印江概况 二、红棺葬简介 三、印江红棺葬的来历 四、印江红棺葬礼葬过程 五、别于印江红棺秭归 六、总结,一、印江概况,印江,坐落于神奇美丽的佛教名山梵净山脚下,这里是一个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这片灵秀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印江人,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风俗习惯,土家族摆手舞、团龙山歌、红棺葬以及等等。印江还有“书法之乡”的美称。这其中最特别的恐怕就要算印江红棺葬了。,二、红棺葬简介,1、红棺葬仪式简介印江境内的各族人民对亡者的安葬十分讲究,举行的仪式非常隆重,礼仪繁琐,内容多而复杂,并
2、举行较多的祭祀仪式。举行丧葬仪式均需请阴阳先生为亡者超度亡灵、选择安葬日期和风水地理等。阴阳先生从事的技艺是伴随丧葬习俗的存在而存在,在全县各乡镇皆有从事丧葬礼仪的先生,并有自已的师承脉络。长期的葬俗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将亡者入土为安,引导其亡魂进入极乐世界,并极早得到超生,最后达到阴安阳乐的境界。,(印江红棺葬),2、红棺葬的安葬过程简介红棺葬的安葬过程分为烧落气钱、剃头、沐浴、穿衣、移床、开路、庆庚、升棺、打绕棺、辞灵、闭殓、祭扛、起丧发架、丢引路钱、看地斩草、烧望山钱、下葬、掩土、出魂、买山、迎龙奠土、封七等程序和过程。,3、红棺葬习俗采用的葬具简介红棺葬习俗采用的葬具是棺木,
3、无论是土葬、悬棺或洞棺,其棺木的形制是一致的。人们对棺木的制作十分讲究,须用很大的杉木圆材制作棺盖、棺底、回头、棺墙、掩板,根据亡者的体型确定棺木的大小,棺木一头较大另一头较小,棺材制作好后浇油漆,油漆包括刮灰、上底色,最后调制朱红漆料漆13遍,晾干成品待用。,(葬具是棺木),4、红棺葬相关器具简介相关器具有:锣、鼓、镲、钹、唢呐、长号、罗盘、活公鸡、令牌、阴阳卦、开山、发丧碗、绳索、抬扛、香、香炉、纸、烛、衣服、鞋子、香果祭品、灵房、灵轿、纸白鹤、照灵伞、灵旌、群笼、花幡、引魂幡等,用于祭祀的经书、符讳、手诀必不可少。红棺葬习俗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状况,对研究我国少数
4、民族风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红棺葬相关器具唢呐),三、印江红棺葬的来历,1、印江红棺葬来历的传说古时庶民去世,其棺木外表只能用黑漆,切不可用朱红漆料,此乃皇族丧葬之特权也,沿袭至今如是。可是,全国惟独贵州省印江县人去世后均用朱红棺木行葬,何故?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唐朝初年,思邛(印江县古名)城南一曹氏贫寒人家,有独子,勤学,聪慧过人,赴京殿试,高中状元。荣获皇帝及在朝文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席间,皇帝询曹状元之家况,状元兴致正浓,随口赋诗以答:“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
5、打淡。“,在朝文武大臣听闻无不暗自为之震惊,殿宴散,纷纷揽袖上奏:“曹状元文才超群,家业宏隆,千军万马,羽冀丰满,加之聪慧过人,若当朝得志,八方归心,必起异心,谋朝夺位易如反掌,岂非祸患无穷?应立斩!”皇帝正有此意,于是莫须有下旨“欺君罔上、图谋不轨”,推出午门斩之。,斩了曹状元,皇上恐“曹家军”起兵,密旨兵部,令御林军点精兵六万,严阵待命迎战。 又发钦差大臣去黔之思邛察访,来到曹状元家。曹家住山腰之上,时有云雾缭绕,该地名云半也,极目眺远,农耕锄禾。居家茅草,破房两间,顶盖丝茅草,四壁芦苇杆。门前檐下蚂蚁成群,熙熙攘攘往来于巢穴间搬运觅食。正在狐疑,从柴门里走出一衣衫褴褛之老头,再瞧屋里,四
6、壁空荡,顶漏天光。里间灶前坐着一老太婆,正手转磨子茫然干活。钦,差所见仍觉不信,回头再问地方当差之人,带错否?答:定是!哎,尽如此穷酸,心中甚怪!试着与老汉攀谈起来:钦差问:“老人家高寿?”。老汉答:“空长八十了。” 钦差问:“老婆子高寿?”。老汉答:“七十有余。” 钦差问:“大伯以何营生?”。老汉答:“老太婆眼 瞎,在家磨豆腐,我早晚卖豆腐,勉强糊口了。” ,我早晚卖豆腐,勉,强糊口了。” 钦差问:“你家可有盐船?”。老汉答:“先生笑话,哪有盐船?不过,有三只鸭子,要是有一只不回家下蛋,可就不足换盐了,只好打淡。” 钦差听罢,沉吟半天,暗自神伤,长叹道:可惜曹状元,尔枉有满腹文章,死得好冤啊
7、!,由是,钦差大臣已明真相。起程回禀皇帝:“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是其居家半坡,白日可见远近耕农拱手锄禾,黑夜屋顶蓑草稀疏,透见日月星辰闪烁,房舍四壁芦苇是为千柱,蚂蚁檐下成群,往来万马归巢觅食;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是其母目不明,转磨扭转乾坤即磨豆腐,父承风雨担售豆腐,早晚日月倒影其,桶内即肩担日月也;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是其父挑水,母煮饭也;三只艘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是其三只鸭子下蛋正好够家用换盐也,否则,打淡也。” 皇帝恍然,自知其错斩栋梁,悔恨交加!唯恐民怨沸腾,于是特赐曹状元朱红皇棺,追以显爵,收尸予以厚葬,行皇殡之礼。同时,钦赐其双亲父
8、老金银若干,命地方官府常年奉养及至百年归天,仍制红棺送葬,行贵胄殡葬之礼。,(印江红棺葬的由来),2、红棺葬是中国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印江历来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并受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其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因此,红棺葬习俗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产物。,四、礼葬过程,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颂上天经等。为念致远,钦赐思邛(印江)之成人去世后,均享红棺葬,以此悼念曹状元也,其殡葬之礼也自此得以续。,(印江红棺丧俗-1-堂祭),(印江红棺丧俗-2-发丧 ),(印江红棺丧
9、俗-3-清棺 ),(印江红棺丧俗-4-封棺),(印江红棺丧俗-5-定向 ),(印江红棺丧俗-6-下葬),五、别于印江红棺秭归,1、屈原故里秭归为何有红棺葬习俗在古代,对于丧葬礼仪有严格的规定。据记载,庶民的棺材颜色只能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可屈原故里却有一个奇特的红棺葬习俗,秭归县志方言习俗这样记载: “亡者遗容整理后,将遗体放于棺材盖上,停在堂屋一侧(男左女右)。接着把遗体放入红漆棺材。传说秭归人辞世后睡红漆棺材的习俗与楚三闾大夫屈原有关。”,2、关于秭归红棺葬习俗的来历 关于秭归红棺葬习俗的来历,秭归民间有一个“红漆棺材”的传说: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神鱼负尸返回故里,乡民们聚集在屈原沱
10、(原秭归县归州镇城东5里的江边,屈原故宅处,也是神鱼负尸上岸的地方),商量用什么棺木来装殓屈原的遗体。一位老者说:“国王死了,用的红漆棺材,说能升天。我们的屈原大夫是忧国忧民的忠臣,应该和国王一样用红漆棺材装殓,让屈原大夫升天,保佑我们五谷丰收,岁,岁平安!”大家都表示赞同。那时,归乡(今秭归县)已沦为秦国的占领区。秦王得知归乡百姓用红漆棺材盛殓屈原,说这还了得,派人去归乡查问。秦使发现红漆棺材,怒不可遏地说:“只有天子才能享此殊荣,屈原不过是个臣子,岂能睡红漆棺材!”归乡百姓急中生智,连夜赶漆了一百多副红漆棺材,把秦使引去一一看过,理直气壮地说,归乡民风淳朴,崇赤尚巫,,老人去世后都睡红漆棺
11、材,屈原大夫难道不能享此乡俗吗?秦使无言以对。从此归乡老人临死前,都要嘱咐儿女用红棺安葬,好让他们也到天上去看望屈原。这样一代传一代,就留下了人死后都用红棺安葬的习俗。,3、屈原的红棺葬待遇源于他易服救主受恩赐 众所周知,屈原身为大夫,绝非帝王,为何死后所用棺木为红色呢?推想有两种可能:(1)是象红漆棺材传说那样,是老百姓的意愿。然而,封建等级森严,凡超越本份,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礼仪、器物,都会被指摘为“僭越”,冒用帝王之红棺肯定要杀头的,甚至还会株连家族,谁,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况且史料记载屈原当时还是一个被朝廷疏远的放逐之臣,一个自杀的放臣是不可能按照老百姓的意愿随便享受帝王的红棺
12、葬待遇的。(2)是红棺为楚顷襄王所赐。因为秭归民间广泛流传着屈原“易服救主”的传说,六、总结,历史上也曾有过帝王以红棺葬赏赐臣民的实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红棺葬习俗就是源于皇帝所赐,沾了曹状元的光。据说是皇帝自知错斩栋梁,悔恨交加,为表歉意,追以显爵,命赐朱红棺木给曹状元,大开丧门发送回乡安葬,同时赐曹状元父母双亲金银若干,地方官府常年奉养,辞世后仍制红棺送终。从此,印江人民为了纪念曹状元,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沿用成俗。,2007年2月9日,中新社发表了陈晓岚 “贵州土家族苗族完好保存千年红棺葬风俗” 的图片新闻。这便旁证了屈原的红棺葬可能为楚王所赐。 曹状元及家人享受红棺,是因皇帝错斩栋梁,悔恨交加,这与楚顷襄王让屈原蒙冤受屈悔恨交加的心态何其相似。况且屈原对于楚王还有救命、救国之恩,而且是代楚王投江,应该是极有可能被楚王赐予红棺厚葬的。,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