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描写优美景色,介绍异国风情的同时,阐述了一个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今天阮老师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既能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又能适当有效地处理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挖掘和落实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用语文的眼光,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用发展的眼光,落实了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和提升;用务实的眼光,扎实进行了双基训练,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一、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和传达了作者的写作主旨和编者的编排意图。季老相隔
2、四五十年,重返德国,徜徉于德国街头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象之中,沉浸于异国他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怎能不感慨万千呢?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阮老师在教学本文之前,正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研讨文本,去设身处地地体验,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真情真切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2文。认真阅读本组的导语能明白,本组教学主题是“异国风情” ,学习本组的要求就是要了解异域风情,增长见识,揣摩和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积累优美语言。反复阅读文本
3、,深入研究教材课后的四个练习,结合组的训练重点也能弄清楚编者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阮老师的课堂上看,编者的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的编排意图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二、恰当处理教材,深入挖掘和落实了教材的人文熏陶价值和语文教育价值。有专家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站在作者和编者的角度,准确把握了写作和编排意图以后,就要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去拷问:教学本课要通过哪些内容的学习去实现编者的意图?即怎样恰当地处理教材,最大限度地实现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阮老师在处理教材时,
4、重点抓住了第三自然段这个“情采”聚焦段。情,即思想感情;采,即语言文字表达。文本的第三自然段集中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子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也集中赞叹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重点教学这一段就能集中实现编者的两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本段教学中,阮3老师又重点突出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咀嚼语言过程中既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也体验了奇特的德国风情。三、牵住文本线,抓住关键点,使教学脉络清晰,让听者
5、清楚明白。文本线索一般也是教学主线,抓住这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就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主线是什么?听过课的老师可能会脱口而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或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个答案一点也不错,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地研究这根线的内涵,不管是哪根线其内涵都聚焦在一个“奇”字上。 “奇”字妙贯全篇筋脉,不但让读者油然而生“奇”之思,而且更吸引着读者去欣然寻觅“奇”之缘。德国景色之“奇” ,不在于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而是“奇”在“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 “奇”在“花朵都朝外开,
6、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 “奇”在“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奇”在四五十年后,作者再到德国, “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流年似水,世事变迁,可在德国的街头,时间失去了魔力,景色依旧,美丽依旧!这正是景奇之所在。 阮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难能可贵的是不仅牵住了课文中容易被发现的明线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而且还扭住4了这根线的主筋脉“奇” 。在引导学生欣赏风景时,没满足于风景的优美,而是紧扣“奇丽”这个词,把重锤落在“奇”字上,通过抓“脊梁、任何、家家户户”等词感受德国风景不仅美丽而且奇特。四、用
7、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和体验情感。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说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的方法、手段和任务。解决语文的问题最好要用用语文的方法。要解决语文学习中识记、感悟、体验、想象、积累、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就是要用语文自己的方法 读。教学中阮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组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
8、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这里老师首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理解,读出画面,读出味道,然后老师再多次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五、语文的课堂做好语文自己的事情,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感悟和品味。5在阅读教学课堂里,语文自己是事情是什么?就是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就是听说读写。在这节课里,阮老师引导学生紧扣语言,进行了有效的感情和品味。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首先重点研读第二、三两个句子。在充分读的前提下,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德国大街上什么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然后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重点词
9、语感受奇丽的景色。在词语感悟时,不仅理解了表面的意思,更是通过想象、图片等手段让词语和具体的场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枯燥的词语变成可观、可感的物象,为语言积累和运用埋下伏笔。这们的语言品味才算到位。六、着眼于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实现从感悟到积累和运用的飞跃。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应该是积累和运用,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运用,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阮老师这节课,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训练。本节课的结尾,让大多数学生当堂完成了“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任务。对本文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品味,引导学生在品味中进行了初步和积累。 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写一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小练笔。这样的小片断训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最好的手段,真正实现从感悟到积累到运用的飞跃。6七、适时适度补充资料,拓展学生视野,让课堂充满文化内涵。在引导学生感悟“山阴道”时,老师引用典故王献之名句:“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让学生知道 “山阴道”是特指一个地方,而不是泛指有树荫的小路。这样引导理解,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也更深入地感受了德国街道奇丽的风景,更加彰显课堂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