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打开喉咙 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即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贝基先生说:“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 这才是对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贝基先生在课堂上常常做这样的手势,就是将两只手自两肩像推开两堵墙一样向外推,以示说明这种力量的方向和感觉。 为了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和用力的部位,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用了很多具体手段,这些手段都是比较容易体会的,而且也都是卓有成效的。歌者在练习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用多种手段去体会。 1打哈欠是体会打
2、开喉咙的最简单的途径。 “有种办法能把喉咙打开,当你困了,一面讲话一面打哈欠,这时喉咙就打开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过头了,那样会使声音太靠后。” 2找到胸部的支点有利于打开喉咙。 “唱歌时声音是从咳的地方发出来的。”“声音是从两锁骨中间那里发出来的,声音要深”,“声音是从喉咙最底部发出来的。” 3模仿嗓子宽的人歌唱有助于打开喉咙。 “模仿嗓子宽的人去唱,不要模仿那人的音色,主要模仿他的技术。做 为技术无论对哪一个声部都是同一的要求。” 4不张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咙打开。 5大笑和哭也有助于打开喉咙。 6向后仰头常可以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 以上我介绍的是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打开喉咙的
3、手段,歌者可以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我个人 还有这样的体会:当喉咙完全打开时,在歌唱时会感到头部有一种向前和向上顶的力量,即在某种程度上有梗脖子的感觉。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舍瑞尔米尔恩斯在谈到纠正某些歌者在歌唱中头和下巴的状态不够自然时,主张将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部的后上方,在歌唱时轻轻用力向前搬,而头部又轻轻向后仰, 这时头和下巴便处于歌唱时的状态。 还有一种感觉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喉咙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到喉咙似乎不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是歌者能明显感觉得到的。用贝基的话来说就是“歌唱时只有横膈膜和面罩发生接触”。就是说,完全打开的
4、喉咙似乎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声音在这里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上面的面罩,这虽然是一种感觉和想象,但似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感觉是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认可,并非常强调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寻求这种感觉,只有这样喉咙才是完全打开的。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 71 页80 页 如何寻找面罩共鸣 我认为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就是说,当歌者的声音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时,他(她)的鼻咽腔是完全打开的。如果说打开喉咙是要求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声音送进面罩,还必须 同时把鼻咽腔打开。所以贝基先生说:“我所说的打开喉咙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开。”如何做到在打开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时,把
5、鼻咽腔也完全打开,从而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呢?我把贝基先生的做法按着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手段。 1面带微笑声音容易进入面罩位置。 贝基先生说:“古代的老师教唱歌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2用哼唱的感觉到面罩共鸣。他 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 这说明打开了鼻咽腔真正哼到头上去了。 3,不张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 除不张大嘴外, 贝基先生还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这样
6、往往会影响面罩共鸣。 4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 5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 正像斯基巴说的那样:“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好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 ” 关于高音问题 1贝基先生说:“唱高音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确,这个高音的印象早就印在你的脑子里了。”我理解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说,在你的 头脑里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其二是说,唱高音之前, 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如横膈膜的支持、喉结的位置和面罩共鸣等,都要做好将要积极工作的准备。 2贝基先生说:声“音的动作与音高正好是相反的。”就是说,越往高音唱,歌唱发声器官某些部位的动作与感觉越要往下。贝基先生把这种反向动作概括为三个方面,
7、他说:“唱高音时别用外在的力量往上冲,而是用内在的力量:一是喉结两侧的肌肉将喉结往下拉;二是横膈膜有力的控制呼吸;三是头别往前伸,也别仰头,而应略低头。” 3贝基先生说:“高音最需要面罩共鸣。 ” 4贝基先生说:“唱高音要有自信感。”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 100 页106 页 练声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练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2练声时要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 3练声时要培养歌唱意识 4练声时要力求主客观统一 5练声要有的放矢 6练声时不要过于追求音量 7练声时注意力要特别集中 8要用科学的态度练唱 任何歌唱模式,不管美学标准如何不同,都存在 优劣之分。如何由低向高、化劣为优就要学习方法。笔者曾
8、得声乐实用指导一书中(1995 年 1 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方法有自觉和自发两种,自觉的方法往往是指经过拜师学艺学来的;自发的是指从未拜师却唱得很有方法。也就是“学而知之”和“生而知之”的区别。生而知之应理解为不自觉地得发声上使用了符合歌唱要求的生理-物理调节;而自 觉的方法正是从无数不自觉的总结出来的;实践先于理论。依据这一论点,有些从未学习过的歌手唱起来却比从师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为怪了。有些歌唱者先天有高音(除了声带天生又薄又短情况外)。戈特勒发现了声带具有缩短和边缘振动的特殊机能,那些不怕高音的人正是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发声机能,于是高音问题从理论上得到了解决。
9、再回过来使用于实践-对“恐高症”的人教他 们学会这种方法之后,“恐高症”便治愈了。再以用气为例:中国千百年来把丹田气作为演唱艺术的基本要求,成为民族唱法的基础,它形成的过程和性质,与解决 “恐高症”相同,都有一个实践- 理论-实践的 过程。这就叫方法,二者也成了研究科学 发 声的基础。 唱歌的口腔练习1.三积极:横膈膜、笑肌、软腭;三放松:下巴、舌头、喉咙2.嘴部练习:抬头张嘴:固定下巴,靠抬头力量把上口盖打开,固定下口盖,上口盖合拢。每一次张到极限。重点训练牙关打开、下巴放松哈欠张嘴,真的打哈欠,打得好像眼泪都要流出来。软腭就抬高了,这里重点练习软腭上举。长期练习,软腭自觉性抬高了。嘴张大,
10、深深吸一口气,口腔内部空间达到最良好时,坚持悬挂在哪里,气息不进也不出,想象好像一点一点地吸气。坚持不住了再下来。这样可以保持通道张开,这是练习肌肉惯性。这个练习闭着嘴也可以练习,鼻咽腔有些凉凉得,声音贴着凉凉的地方出来。重点训练软腭上举,扩张惊吓张嘴:想象自己忽然看到有人劫持你,“站住!”夸张地张大,做完即可放下来,不要把肌肉练硬了。口咽肌肉的灵活度。3.唇肌练习:咧、撇、转。养成唇齿紧紧相贴的好习惯,嘴唇稍稍抓一下牙齿的感觉。点上线上点上线上。嘴唇收紧左撇、右撇、左撇、右撇、上撇、下撇,撇的时候还是要收紧。转圈:把嘴唇收紧后,左转圈 3 圈、右转圈 3 圈。这个练习一开始做不到没关系,先练
11、习咧、撇,时间长了,你的嘴唇肌肉有力量了,有力量了再来转圈。4.舌头练习:添、顶、伸添舌尖顶着上牙龈,往里钩,添硬腭、软腭,努力去添小舌头,每次都往深处添,添进去。往下牙龈,舌跟鼓出来,中间塌下来,练习舌头灵巧用力顶顶内颊,左顶右顶,用力把它顶得鼓起来,这个时候想象一下我的舌头变硬了,变尖了。锻炼舌肌的力量。有了力量舌头可以轻松地用力。顶上唇顶下唇,最好在唇齿之间转转圈。一圈都给顶起来。伸固定下班,把嘴巴往竖的方向打开,笑一笑把大牙全部露出来,嘴往横的方向尽可能打开,固定不动,舌头松松地出来,松松地进去。舌尖进去时不往里头缩,更不能翘。这个动作专门练放松。注意喉头在一上一下的动,对休息嗓子非常
12、有好处。是一种积极的休息。5.喷发唇阻音,力量集中在上唇下唇尽可能一点上来用力。6.弹发舌阻音,力量集中在一点,一敲即刻放开。横膈膜轻巧地动一下。7.用气发声,调节共鸣用气发声不可误解成用大量猛烈的气去冲击声带,强调用尽可能少的气发出最美的声音,控制气息缓慢、细小、均匀。通过一下练习养成横膈膜的习惯:1)拉伸腰、腹、背肌肉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要点是中指要用力拉伸,一伸上来,整个肌肉,尤其腰肌、腹肌、背肌有拉紧的感觉。把它们拉兴奋起来,膝盖胳膊要直。双手、单手。两手相扣,伸直,头不要低着2)深吸气慢呼气发 S 音深深吸一口气,肺部膨胀,推动横膈膜往下,横膈膜下不去时腹部鼓胀3)弹舌或双唇打嘟噜,可
13、以放松喉咙不咬牙关,好像在小舌头在颤动,把注意力放在后面,前嘴放松。觉得可以就加大一点难度,声音有点旋律。最后仅可那多坚持一会。“气乃音之帅也!”4)闭口、小开口、大开口哼鸣三种哼鸣如果音色不变,说明位置对了。三种哼鸣连起来,不断开也不改变。打开口时尽可能把嘴张大,把大牙都露出来。为练习说话声音,可以声音放低一点。开口说话,无论说什么都在那个点上,声音打得远却不刺耳。5)哼、哈跳音练习发哼、哈音,横膈膜动一下,发音轻巧一点,哈不要掉下来,要往哼音靠,保持那个位置世界著名歌唱大师总结歌唱技巧与方法1歌唱的姿势很重要。要站直,要平均站在两腿的支持力量上。头的位置比身体的位置更重要。有人唱高音时把头
14、抬起来,似乎唱上去省些劲,事实并非如此。头抬起来高音紧了。喉咙也会发紧,不松。正确的是:头应稍低,但别太低。 头部有很多共鸣,声音在头部产生共鸣,声音就大。头的动作要与旋律相反,越高头略低,声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歌唱时,尽量避免用那些与唱无关的肌肉。控制呼吸用横隔膜时尽量不牵扯到其它肌肉,不要象搬东西那样使劲,那样会将所有的腔体关闭起来,把声音也关紧了。唱的时候不要紧张,自然的唱,肩部要放松,不要有小动作,唱时只用横隔膜。 3打开喉龙。打开喉咙很简单,当你困时,一面讲话一面打呵欠,这时候喉咙就打开了。打开喉咙比打开嘴巴更重要!这样唱起来的声音比只张嘴不打开喉咙的声音更亮些。所以,嘴要与喉咙
15、一起张开,最好后面张得更大些!如同用一个倒立的漏斗,大口一方在颈部喉咙处,漏斗尖在面罩处。如果声音位置已全部进入面罩,声音就能从最轻逐渐唱到最强。 注解:只张嘴不开喉咙: 前嘴 后嘴 嘴不大,但开喉咙: 前嘴 后嘴(倒立的漏斗) 4焦点。歌唱时声音好象放电影一样,声音要有共鸣,焦点要集中,集中在面罩。太远、太近都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好的发声焦点,焦点集中了,声音会越来越大;没有焦点的声音就散了。要求声音大,不能一天就摆出一个架子,开始时共鸣点要小,然后扩展开来,越唱越大。 这种发声方法,声音小,好象灯后面有面镜子,可以使光照得更远。头额、鼻窦等处都是空的共鸣腔,要尽量利用。 5呼吸。歌唱时,
16、要用躺着睡觉时的呼吸方法。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横隔膜)中,我更倾向于腹式呼吸,这样可以吸得深。且快。但无论哪种呼吸,不可二种同时用!这样是矛盾的,如同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 6训练声音。你先找到最好的音以后然后顺着往上、往下去唱,嘴、喉咙位置都不要移动,在唱邻近的音时尽量体会,尽量模仿那个最好的音,这就叫“自我模仿”。每个人都要有“声音的记忆”。要特别注意嗓音、喉部的感觉。歌唱是很抽象的,一定要注意咽喉肌腱等发声器官的技能状态。声音的记忆,不光指音调,而是包括音质、音色、力度。要追求上中下声区的统一。 7发声的基本东西。首先,喉部肌肉要使喉结稍下来一些,这样在声音的圆润性、音量等方面比往上
17、的好。其次,唱歌时,要保持一个气柱,与自然嗓音相反,在有气柱的基础上,越到高声区声音越宽、越响。 我所说的打开喉咙,就是让喉咙打开,使声音不受压制、不受干很自由的出入,打开鼻腔、进入头腔,自由地振动起到共鸣。要有呼吸支持,得到最大的共鸣效果,而不是说打开喉咙后压、挤,声音发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声音就自动的、正确的进入面罩。 8声带如同橡皮筋,既能拉长也能撑宽。但如果一个人不是正常发挥自己真正的音质,而是故意的撑大中、低声区的声音,这样高音是无法唱上去的。即使唱上去,发出的声音也是大摇大摆的。正确的声音位置是:按高声区声音的宽窄极限与高位置,去定中、低声的声音音量及位置,而不是将中
18、、低声区的声音故意撑大个音的往上练,唱第一个音时,喉结放下,再往上唱第二个音,控制喉结不动,练好了第二个音,再往上练第三个、第四个,逐步增加。 9打开喉咙、喉结稳定与喉头两侧肌肉用力的关系。喉头两侧颈部肌肉有力,是要求两侧的肌肉帮助喉头打开,而不是将喉咙捏紧。正确的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自然的打哈欠的感觉去讲话,去唱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歌唱发声时的嘴形要呈微笑状。撅嘴、拉下巴使口形成竖椭圆形,喉咙容易发紧。 10如何解决换声点的问题。中、低声区的声音,要与高声区一样宽,就容易过渡。如果下面搞得太宽,撑得太大,到过渡音就难以过去。在低声、中声区开始往上唱时,要先想好
19、高音的声音位置,按这个声音位置唱,就能顺利过去。因为声音的位置始终保持在面罩共鸣里。唱过渡音时,不要使劲用力,要唱得柔和而顺利完成。 怎样唱好高音歌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可是当人们进一步将这种自然的歌唱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声乐时,许多人为的问题便产生了,特别是初学者,都有高音唱不上去的困惑和苦恼。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发现训练高音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喊出高音、多喊有益 一般说来,唱高音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们不去用它罢了。一个女孩从未经声乐训练却能唱到 f2,但当她突然碰到某种恐怖的事情时,她会情不自禁地尖叫起来,而这一声尖叫,可能达到 high c 以上的 f2,但平时无论如何也不会发
20、出这么高的音来。记得我在求学时,恐怕高音唱不起来,而老师说:你会喊吗?学着老师的样子,不要有所顾虑地喊。经过多次训练,终于成功了。 我们的声带,能够抵抗下面送来的高压才能发音,有人问在高压的情况下,会不会喊破声带?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保持正确的呼吸及歌唱姿势,是不会喊破的,至于高音的位置及掩盖问题,你的高音还未喊出来,又怎样去定它的位置呢? 喊高音时先由下喊起,半音上行#f2#g2,开始不要喊得太多,边唱边纠正,等#g2 唱好以后,a2 是另一种呼吸方式,把气息用高压的方式压上去实际上这时要用到腰部的气,用腰部的气喊好 a2 后,再用同样的气喊 bb2。 二、呼吸与姿势 如果我们能把失声尖叫
21、时的那种姿势与气息运用到唱高音时,那就正确了。 唱高音不同于唱低音,当横膈膜的力量已经用到顶点,而无法加压时,就需用腰力。先用手叉腰,把气吸到腰的四周,感觉到前后腰膨胀起来,然后把气闭起来,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你会感觉到压力压住了上颚,这就是用腰力的方法。 用腰部的力来唱高音,等于将一个长形的气球充满气后,用手将下半部一捏,那上半部就胀满了,然后整个腰部及下面张开的肋骨向内一收。胸部挺出,产生一种向上的气流,这正是我们唱高音要用的。 三、演唱高音时的“close” 当我初学唱歌的时候,每到高音时,老师都会说“close”,当时真是摸不着头脑,也糟踏了许多好的声音,于是不禁想问:
22、“关闭”了怎能唱歌? 我曾向许多老师求教过关于“close”的解释问题,但都未能得到结果。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对“close”的理解是:用“掩盖”代替“关闭”,当我们唱高音时,上颚向上提,软口盖升高(打呵欠状),气压向上挤,聚到上面,形成象教堂一样的圆顶空间,也就是要让气体充满这个空间,这样才会发出漂亮的高音。如果上面不打开,空气上不去,哪里还有高音呢?所以用“掩盖”也表示了声音向上集中的意思。关闭下面的共鸣箱,而打开上面的共鸣箱,我们唱高音时需要头腔共鸣,那就得提高软口盖,我们开上唇目的是提高软口盖,同时还要用腰力来顶开软口盖,使高音不可太白,要有掩盖的色彩,当我们打呵欠时会感觉到上颚部分有凉
23、飕飕的感觉,那就是上面有了一个空间,气息也进去了。 四、支点与对抗 我们以手举重物的人为例来分析力的对抗,首先是重物朝下的压力与手朝上托起的力的对抗,其次是脚朝下踩的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形成这两组力的对抗才有可能把重物举起来。唱好高音也是与力的对抗分不开的,人的身体是一个气柱,支点在喉部和小腹部、歌唱时的支点是否在移动、能否移动,这一直是在争论的话题。试想如果一个人向高处取物而够不着时脚下会垫一些东西,如果还够不着,再垫一些东西,直到够着为止。这不是说支点在移动吗?演唱高音时气息的流出,小腹部的收缩和两肋、胸部的扩张也会改变支点,只不过是在演唱时要保持住那种向下的压力而已。 五、高音并非高不可攀 一般情况下克服了 bb2 的高音,其后向的音也就克服了。演唱高音时张大嘴巴主动抬笑肌,这样喉腔必然会缩小空间,调节成管状结构,这时只要保证有充足的气息,在保持声音正确的位置和状态的前提下,就会发出悦耳的高音,这时你会觉得气息充满全身,人会越来越“胖”。 当然要唱好高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日之功,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实践的,解决好高音还有许多的注意点,诸如分析歌唱中的几种力的对抗、歌唱中共鸣腔体的联合,以及真假声的运用等等,这些也都是解决高音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