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战争思想的发展与回顾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掌握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理论内容,进一步了解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授课提纲:一、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三、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容四、人民战争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授课时间:两课时授课内容: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曾说:“毛主席的根本着眼点,就是把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争取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来取得革命的胜利。”朱德在论述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指出:“总的经验何在呢?简单的同时又是明确的,就是解放区经过了我们
2、党的领导,依据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方针,而如果没有这种人民战争,也就没有了一切。”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广泛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和争取各阶级、各阶层和社会团体等一切进步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科技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一、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历史上的人民战争,一方面由于战争的正义性质代表着不同进步阶级的利益,因而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亦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因而,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历
3、史上有不同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就是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正义战争。从广义上说,凡属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战争,都是人民战争。但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并在其正确纲领指导下的人民战争,才是彻底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这一概念,虽然产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人民战争的实践却早已伴随着历史上阶级的或民族的正义战争而产生和发展。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反抗英
4、帝国主义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都称为人民战争。在战争史上,某些国家或民族的统治集团,为了维护本阶级或本民族的狭隘利益,推行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例如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所进行的非正义性质的日俄战争等,其实质都不是人民战争。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提出了“民众战争”的概念,并对其特点、地位作用及运用原则等作了系统论述,不乏其为精辟见解。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在战争中对待人民群众的一定程度的正确态度。但由于其根本上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理论缺乏彻底的人民性和正义性,抹杀了战争目的中的阶级性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亦不具
5、有真正的人民战争的实质。历史经验证明,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出现以前的人民战争,往往不能使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或虽能取得胜利,但胜利果实最终不能落到人民手里,以至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人民战争总是陷于失败,使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承了下来。在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君主制。但因为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比较广泛地发动劳动
6、群众,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革命的政党,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致使这一虽属人民战争性质的胜利果实,却被代表封建势力的袁世凯所篡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才是彻底的人民战争。2.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的宝贵经验,根据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革命的特点,在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指针,并经受了革命战争的成功检验,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和科学。毛泽东对人民战争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他掌握了马克
7、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顺应了发展着的革命时代,尊重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历史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中国化。从根本原理上说,他的人民战争思想,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正确运用。这就是:(1)人民战争必然是正义战争。毛泽东指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人类大多数和中国人的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正义战争,是拯救人类拯救中国至高无上的荣誉事业,是把全世界历史转到新时代的桥梁。即根据革命战争的正义性质,强调战争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能够在战争中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能够
8、在基本利益取得一致的基础上,把不同的阶级、民族和集团联合起来,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反对和战胜共同的敌人。因此,当战争的目的是直接代表着人民利益的时候,政府就不应畏惧人民反对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的原则。”(2)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进行社会变改的主力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认为,在战争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才能赢得革命战争。因此,必须坚定地把党的群众路线在战争中贯彻始终
9、。(3)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但要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除了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战争中自觉的能动性。同时,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也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总之,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以政治与军事相结合为本质特点的,彻底的人民战争思想。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特征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相对于一般革命战争和正义战争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本质特点。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走农村包
10、围城市道路和长期处于敌强我弱条件下,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侧重于探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1)彻底解放人民的战争路线。战争政治上的进步性质,是人民战争的基本属性。正义战争和革命战争都是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解放战争,也都是符合人民群众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人民战争。但不同战争的进步性质却决定着不同的人民战争的具体含义和特征。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所创立的以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人民大众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统一、独立、
11、富强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彻底解放人民的民主革命。其最高纲领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明确的奋斗纲领所反映的彻底解放人民的战争路线,在人民战争史上是少有的。(2)空前规模的深入发动人民。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革命战争,这是人民战争的又一基本特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人民战争,在发动人民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上均为历史上所罕见。毛泽东认为,“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因而主张必须在解放区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在深入动员的基础上,除将一切青壮年男女在自愿和民主的原则下组织在游击队和民兵队伍中以外,还应把一切人民组织在工人
12、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与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革命战争的积极支持。这种对人民群众发动的广度和深度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不可能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也都不会有。(3)多种斗争形式的紧密配合,以军事斗争为主,与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毛泽东明确提出,在广泛组织人民参加各种团体积极从事支援军队作战之外,还必须号召一切革命人民热烈地参加和从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和卫生等多种形式的斗争。这一思想,不但在历史上的一般人民战争不可能产生
13、,即使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所领导的保卫新生政权、粉碎外国武装势力进攻的国内战争和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领导的反法西斯德国入侵的卫国战争,都没有达到这样明确和全面的高度。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大大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当时条件下所提出的人民战争的范围和内容。(4)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历史上一些正义性和革命性的人民战争。不少都是由于领导集团或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或由于革命战争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导致内溃,而不能坚强地领导人民将战争进行到底。恩格斯在总结皮蒙特军队失败的教训时指出,皮蒙特王室所领导的抵抗奥地利帝国的战争虽然具备了人民战争的条件,但因他们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因而害怕把人民发
14、动和武装起来,宁可跟敌人讲和,而不愿同人民联合以至放弃领导。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推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则是相似性质的又一例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人民战争,不但在战争的根本利益上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致的,而且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有坚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成为人民战争的领导核心和人民战争必胜的根本保证。正如毛泽东在讲到广大持久的抗日战争时说的;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二、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科学理论,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15、的指导下,随着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同时,随着中国革命斗争主要矛盾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受着党的政治路线的制约,因而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又各有其不同的含义和特点。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反对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利益的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为目标,执行以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以贫雇农为主体,执行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坚决打击地主的革命政策。我们党进行的人民战争思想则是在不断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小块红色区域长期处于白色政权四面包围的条件下,在战争形式上长期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反复斗争
16、中,完全依靠根据地党政军民实行一齐军事化来粉碎敌人的进攻和打破其“围剿”。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主要有:(1)必须首先分清敌我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这一科学论断,为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人民战争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革命战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从理论上阐明了革命战争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战争的胜负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基本原理。进而强调必须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赢得革命战争的胜
17、利。认为,只要真正把千百万群众团结在革命政府的周围,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3)红军的作战必须取得人民的积极援助与配合。毛泽东根据红军多次反“围剿”作战胜利的成功经验指出,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作战是个最重要的条件。“因为根据地的人民是最积极地援助红军反对白军的。”他们不但对于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均能够积极参加,而且也是最可靠的。没有这个条件,红军就不可能实行“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4)革命战争必须取得国际的援助。毛泽东说:“凡义战都是互相援助的,凡非义战都是应该使之转变成为义战的,这就是列宁主义的路线。”1931 年 9 月 1
18、8 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三省之后,毛泽东就提出必须反对关门主义,实行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他说,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我们的革命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这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理论的提出,虽说在当时还只是初步的,但却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执行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实行除汉奸、卖国贼外,不分阶级,不分民族,都可以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而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却从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和维护其统治地
19、位,主张依靠外援,凭借军事力量,实行只靠政府和军队的单纯防御,即片面抗战的消极路线。毛泽东针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坚持深入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日民族战争。直接领导敌后人民开辟战场,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在国际上动员一切反对侵略的国家和人民,积极支持和援助我国的反侵略战争。并在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基础上,迫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基本上坚持了抗日战争。这就是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毛泽东依据战争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不断从理论上对人民战争思想进行新的概括,并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从而使人民战争思想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有:
20、(1)建立最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毛泽东曾多次明确地提出,中国要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并根据抗日民族战争的特点,还把人民的范畴扩大到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一切中国公民。同时,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制定了与此总政策相适应的政治、军事、经济、劳动、税务、锄奸和文化教育等项具体的有利于团结人民的政策。以建立最广泛的包括敌国人民在内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来积极参加或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面的、全民
21、族的统一战线政策,就不可能有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2)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明确提出,中国要制胜日本,实现持久胜敌的根本目的,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军队和人民的进步。即必须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革新军制,使军队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克服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深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把日本侵略者打败于数万万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前。衡阳失守后,毛泽东在批判国民党所采取的消极防御战略时指出:“这是永远不要人民的战术。”强调“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3)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毛泽东针对国内舆论出现的“亡国论
22、”思潮,看不见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武器,而且还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并说,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其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但这些只是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才是决定的因素。(4)乡村能够战胜城市。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战争力量和所构成的基本特点,明确提出:在今天半殖民地的、大国的、政治上进步的中国的条件下,有了新的政党、军队与人民这些胜敌
23、的基本力量,利于我们在敌后组织坚持长期的广大的战争,去反对城市的敌人;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孤立城市,从长期战争中生长力量,改变敌我形势,再配合之以世界的变化,就能把敌人驱逐出去而恢复城市。即“敌据城市我据乡村,所以战争是长期的,但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5)阐明了实行人民战争的一整套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从军队和政府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部内容。他说:人民军队在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唯一的宗旨下,形成了一系列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与政治工作,它将自己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并与人民自卫军和民兵配合作战;同时,
24、在民主政府领导下,把解放区的人民组织在各种职业和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这些基本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全面成熟。3.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的是,推翻美帝国主义扶持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一切可能团结的人,紧密地团结起来,打倒内战祸首蒋介石,组织民主联合政府,以达到解放人民和民族的统一战线政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由战略防御转向战
25、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等样式,即逐步实现由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政权这一战略转变的出现,中国的时局已发展到一个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民大革命的新阶段。毛泽东人民战争的理论又有了以下新的发展。(1)必须在新老解放区实行正确的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政策。在城市,提出“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应注意团结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并强调发展民族工业,改善职工生活,救济灾民贫民;在农村,彻底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即和我党我军站在一道反对蒋军进攻。”但必须将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分子和汉奸、豪绅、恶霸分子,加以区别。以调动解放区人民的最大热忱,直接与间接地支援解放战争
26、。(2)积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直接参军参战。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因此,他主张在战争中必须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积极支持战争。在战略进攻时,强调“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在本军到达之处,同我们积极合作,肃清反动势力,建立民主秩序。在本军未到之处,则拿起武器,实行抗了抗粮,分田废债,利用敌人空隙,发展游击战争。”在战略决战中他提出,将华北、华东、西北和东北、中原等解放区的经济、财政、金融、交通和军事工业的领导与管理工作逐步地统一起来,以利组织人民支援前线。并强调“为着
27、执行歼敌任务,除有计划地谨慎地从解放区动员人民参军外,必须大量利用俘虔。”通过政治教育,提高觉悟,使其完全站到人民方面来,为人民利益而战,(3)提出了开展两条战线斗争的理论。随着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和新的革命斗争形式与方法的出现,毛泽东根据正面战场上的军事斗争与国民党统治区出现的人民日益高涨的反蒋政治运动,明确提出这是两个战场和两条战线。这两条战线的互相配合,必然加速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灭亡。据此,他要求“全党必须加强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的群众斗争的领导,加强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即在政治斗争方面,必须加强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在军事斗争方面,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政策。(4)促
28、进国际有利形势的发展。充分利用苏联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胜利,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日益左倾,迫使美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的日益陷于孤立,并驱逐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以促进国际战略形势向有利于人民的方面发展。总之,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重大发展。4.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战争,不但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正义战争的性质,而且还充分显示出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战争除了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和精神上给予志愿军以极大鼓舞外,还要团结朝鲜人民与军队共同作战。同时还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从而使毛泽东的
29、人民战争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1)明确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人民战争指导路线。这个伟大号召,从战争性质上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正义战争的目的。成为动员和组织中国人民支援和支持反侵略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全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空前广泛地团结起来,向着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弹药、物资等都完全靠祖国人民的供给和保障。并在全国人民进行的捐献武器的运动中获得了总数可购买三千七百余架飞机的捐款。使志愿军的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装备得到了很大加强。中国人民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愿地把自己的
30、优秀儿女送上前线,三年多共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近百万人,并组织了大批民工支援前线。(2)坚持团结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的国际主义原则。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作出入朝参战的决策时就提出,必须发扬革命的道义,实行国际主义的援助。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参战时,毛泽东又指示全军必须尊重朝鲜的人民、军队、政府和朝鲜劳动党,尊重朝鲜人民的领袖,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必须将朝鲜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样,教育指挥员战斗员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从而赢得了朝鲜人民和政府对战争的积极支持和有力配合,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3)
31、组成了广泛的国际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毛泽东说,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获得了伟大胜利,“在国际范围内,我们是依靠了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巩固团结以及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深厚同情。”致使美帝国主义日陷孤立。战争期间,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还给予朝鲜人民以一定的物资支援,间接地配合与支持我志愿军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条件下所进行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最终战胜了拥有第一流装备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时指出:领导是一个因素,“但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
32、肩战斗。”又说:“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5.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教育全国人民增强国防意识,重视国防事业,防御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与扩张,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明显的新发展。(1)全民皆兵思想的提出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提出过“普遍武装人民”的全民武装思想。毛泽东的全民皆兵思想,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发展。50 年代中后期,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33、,正式提出了“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的方针。强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配合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保卫我国的领土完整和社会主义建设,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并反复从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抓了三落实。这在当时我国受帝国主义包因的形势下,对制止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犯起到了重要作用。60 年代,毛泽东在总结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国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这一理论,为被压迫被侵略的弱小国家或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的侵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全民国防方针。从 50 年代
34、开始,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经济实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在考虑和部署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整个构想时,就逐渐形成井正式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实行平战结合与军民结合的全民国防方针。1956 年,周恩来在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时说,国防工业“在生产上注意军民两用,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根据这一思想,后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其它领域中又先后提出了“寓战于平,寓军于民”,以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理论。(3)加强战略后方和战场建设。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前期,在美苏两霸推行霸权主义,四处进行扩张和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战
35、略形势下,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必须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把战场建设和战略后方建设搞好。强调“全国都要搞大后方,每个大区要搞大后方,每个省也要搞自己的大后方。”根据这一思想,60 年代中期即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大小三线的建设。这一理论,是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思想在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4)结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故线。为了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创造性地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国际战略,指出,搞侵略扩张的只是少数国家的统治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热爱和平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制止侵略的决定力量。1960年
36、 5 月。他在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友好人士的几次谈话中指出:“人民是决定的因素,依靠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必能战胜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取得世界的持久和平。”强调为了战胜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必须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70 年代,毛泽东又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新特点,在经过多年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团结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和孤立霸权主义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战略斗争中的正确运用与发展。三、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容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反复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
37、中国特色的、内容极其丰富的人民战争思想。其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1.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运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又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路线而实行人民战争的军事指导战线。它在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中具有双重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正确道路问题。列宁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及巴黎公社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发动和领导了以城市工人为主的武装起义,成功地领导了俄国人民进行十月革命,实现了先占城市后取乡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的北伐战争和独立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失败之后,毛泽东及时总结
38、了这些教训,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革命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以及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等特点,正确地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他指出:中国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方法不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的人民革命战争。并按照中国革命
39、各个不同战争时期敌我矛盾等基本特点和战争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人民战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力地保证了长期地在农村积聚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围和孤立占据大城市及主要交通线的敌人,在军事力量超过敌人时最后夺取城市和革命政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顺利地解决了中国武装革命道路这个根本问题。2.广泛动员与组织人民群众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开展人民战争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基本原理,明确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要打倒帝国主义又要打倒封建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提出
40、不但要把以工农为骨干的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都动员和组织起来,而且还要把国际上包括敌国人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也要争取过来,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夺取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他强调:(1)必须重视动员人民。伟大的革命战争,没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因此,重视战争中的政治动员,首先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方能造成革命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故经常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情。(2)善于组织人民。“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41、。”毛泽东组织人民群众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统一战线政策上。他认为,统一战线,就是人民大团结路线。没有这种革命的统一战线,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人民战争。他的这一思想的基本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孤立和打击敌人。即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组织队伍问题,是分清敌我友以团结一切朋友,孤立与打击敌人的问题。这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基础。并根据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和特点,把统一战线分成阶级革命的、民族革命的和国际反侵略战争的不同层次和按照“人民”这一概念的不同范畴,灵活地制定了有利于对敌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3)坚决依靠人民。其含义有二。一是说坚决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
42、,树立“依靠民众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的胜利信心。二是说在革命战争中,军队和人民必须紧密结合,不能单纯依靠军队作战。要扩大民众运动,使之统一起来,全力援助和参加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坚决依靠全体军民并发动其积极性贡献一切给战争,革命战争才会胜利。(4)正确地处理各阶级、阶层人民群众长远的与暂时的利益,把战争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支持长久的革命战争。3.建立一支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革命武装毛泽东认为,人民战争的主体决不单纯是军队,而是包括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因此,毛泽东根据中国是武装
43、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特点,在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路线指导下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加强武装力量的建设。他认为,在帝国义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中国的问题离开了武装就不能解决。因而主张:(1)必须通过在农村发动武装起义,首先建立和建设一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工农革命军。明确规定,这支军队来自人民,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它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并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使之成为人民军队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坚强堡垒的基本因素。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现代化和编制
44、体制、作风纪律的正规化建设。使之成为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和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2)建立群众性的人民武装。在革命战争中,只有人民的主力军,而无人民的群众武装,就像一个独臂将军,人民战争仍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三结合的反映人民战争重要特点的武装力量体制。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有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配合作战。没有这种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3)正确划分人民军队的作战任务。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还“由于他将自己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两部分,前者可以随时执行趋地方的作战任务,后者的任务则固定在协同民兵、自
45、卫军保卫地方和进攻当面敌人方面。”这种正确的划分,在革命战争年代,不但取得了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而且在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的密切协同和有力配合下,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制度。它既有利于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又有利于协调一致地执行各种作战任务,还有利于保证后方的稳定。4.建立支持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按照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明确提出,中国的革命战争,必须首先在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46、。这种根据地,是革命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来看,根据地在实行人民战争中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二是在作战中充分利用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性和熟悉有利的地形,实行积极防御,将进攻之敌诱入根据地,配合以各种作战形式将敌打败或歼灭。因此,毛泽东提出:(1)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反对流寇主义的思想。他在总结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时,认为忽视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是其中重要原因之
47、一。他强调说,必须反对黄巢、李闯式的只想进大城市而忽视农村的流寇主义思想,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2)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即当根据地扩展到某一境地时,就应暂时停止前进,在新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发展党和人民武装,待到新区巩固可作为依托时,再向四周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使革命根据地边建立边巩固。5.以多种斗争形式相配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人民战争的基本斗争形式,还仅是根据一般革命战争规律,限于在军事领域内发动人民群众在起义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以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列宁在领导苏联国内战争中,提出了“动员全民参战,有的去直接作战,有的去参加作战的各种辅助工作。”把人
48、民战争的形式分成了直接与间接作战两个方面,在斗争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则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明确地提出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它斗争形式相配合,并从理论上加以全面概括。指出:“着重武装斗争,不是说可以放弃其它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1945 年4 月所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的“人民战争”一节,集中地反映了他关于人民战争斗争形式的完整思想。他除主张在解放区把一切青壮年男女在自愿的民主的和不脱离生产的原则下,组织在人民自卫军和民兵的群众武装组织之外,还提出:(1)把一切革命人民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
49、职业的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为动员人民参加军队,帮助军队解决物质困难,替军队运送粮食,优待革命军人家属,以及参加侦察敌情、清除奸细、运送与保护伤员,开展袭击与爆炸等活动,直接配合主力军作战。(2)组织解放区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要重视动员全体人民从事物质生产和发动敌国或敌占区人民革命政治运动的兴起。从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广泛而又全面地配合了起来,成为人民战争在斗争方法和斗争手段上的最完整、最严密的组织形式。6.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即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所进行的指导革命战争的艺术和方法。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重视吸收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遵照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指导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种战略战术,就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承认在武器装备和总兵力对比上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根本目的出发,充分地利用敌之一切弱点,发扬我之一切优点;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地依靠和坚信人民和广大官兵的力量、智慧和勇敢的革命精神,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关照全局,主动协同,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