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中国耕地资源稀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乃是一项基本国策1。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全国耕地面积由 2000 年的 1276108hm2 减少到2008 年底的约 1217108hm2 2-3。由于管理不善,耕地占优补劣的弊端普遍存在4,耕地面积减小、质量下降的态势十分严峻5-6。为应对土地供求矛盾,实现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优化,国土资源部 2006 年提出“以建设促保护”的思路7,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将成为实现国家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8。但是,中国各地自然条件与耕地状况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与技术发展程度各异,土地整理的方向、
2、内容与技术均应不同。耕地资源区域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认清资源条件,从宏观尺度进行土地整理的目标选择与手段设计,为因地制宜地搞好土地整理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服务。1 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区域差异11 耕地的空间分布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具有 4 个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集中连片的耕地分布区与地貌条件有关;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与大城市及高人口密度区重合;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已有研究通常以省或农业生态区为单位统计耕地数量,分析其分布9,但很少刻画不同质量耕地的分布及其保护问题。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10的3 个一级区、7 个二级区主要揭示气候条件的区域差异,但受地貌
3、影响,各区内耕地分布不均,质量不同。在气候干旱、山高坡陡、地势低洼、海水浸漫之地,耕地质量较差;而在水热条件较好(包括人工灌溉)、地形开阔平缓、土层深厚的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区,耕地集中连片,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农用地分等结果中属高等别的“优质耕地” 。图 1 为依据地貌因素确定的 51 个主要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以下简称“优耕区”)。此范围内各区县的耕地总面积约为 0653108hm2,占全国耕地总量的 537%。其中约 0611108hm2(9344% )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优质耕地仅有约 0043108hm2(656% )(表 1)。表 1 各自然区优质耕地面
4、积与地类结构自然区 1)耕地总量 2)各地类面积 2)/104hm2 地类百分比/%面积/104hm2%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大城市数 3)/个东部季风区195142 1456 12844 7421 74877 135 78 787 922 56561 3927 21551 1 36234 98776 84 531 385 4932 20529 3375 1 44667 14775 61307 656 67 278 40438266 586 22653 2908 12705 592 76 332 19西北干旱区114150 217 991 10669 2490 70 754 176 32
5、21721 332 391 20266 1064 18 933 49 1青藏高寒区16990 107 028 5375 1587 04 769 227 1合计 6 53359 100 2 03125 1 97649 2 52806 311 303 387 122注: 1)二级区名称与图 1、图 3 一致; 2)据农用地分等全国汇总初步成果; 3)市辖区非农业人口超过 50104 的城市。同时,上述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大、开垦历史长、城市集中且发展迅速的区域。全国 135个 50104 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1,有 122 个位于这 51 个地区,其中华北和华中地区大城市数量最多(表 1)。199720
6、03 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 1326106hm2,占耕地总损失量(不含退耕)的 393%12。由于空间上的重合,城镇建设占用的大多是优质耕地,并导致耕地永久性流失。图 1 中的优耕区也是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此外,中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 0353108hm2 13,大多地处生态脆弱地区,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占 613%,湿润、半湿润地区 387%。12 耕地的地类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水田、水浇地、旱地14,反映水分条件差异对耕作方式及耕地质量的影响。同一地区,水田或水浇地的质量通常优于旱地。据全国农用地分等初步汇总成果,51个优耕区中,水田和水浇地共约 0401108hm2,
7、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329% (表 1)。就各地区而言,东北地区旱地比例最大,达 787%,这与该地区气候较湿润、人均耕地面积大、耕作较粗放有关。华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气候偏旱,灌溉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水浇地比例大,分别为 531%、754%和 933%。华中和华南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水田较多,分别占 656%和 592%。青藏高原耕地较少,水浇地占 769%。值得注意的是,除东北地区以外,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等地区的优质耕地集中区内,仍有较大比例的旱地,51 个耕地集中分布区的旱地总计达到 387%,约为 0253108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8%,这是具有质量提升潜力的重要耕
8、地资源。5 期司振中等: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各地区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名称:1 东北地区(1 三江平原, 2 松嫩平原);2 华北地区(3辽河平原, 4 辽东半岛沿海平原, 5 海河滦河平原, 6 晋中南盆地, 7 胶莱平原 , 8 黄淮平原, 9 关中盆地);3华中地区(10 苏北平原,11 太湖平原, 12 巢湖平原, 13 皖中沿江平原, 14 江汉平原 , 15 南襄盆地, 16 汉水谷地, 17 陇南河谷谷地, 18 四川盆地, 19 浙北平原, 20 金衢盆地, 21 鄱阳湖平原, 22 鹰潭盆地, 23 抚州盆地, 24 赣西北沿江平原, 25 吉泰盆地, 26赣州盆
9、地, 27 洞庭湖平原, 28 湘江中游沿江平原, 29 衡阳盆地, 30 永州盆地, 31 郴州盆地, 32 遵义盆地, 33 贵阳盆地, 34 滇东河谷盆地, 35 大理楚雄河谷盆地, 36 云南德宏热带河谷);4 华南地区(37东南沿海平原, 38 珠江三角洲平原, 39 广西郁江流域平原, 40 华南沿海平原, 41 西双版纳山间河谷盆地, 42 琼北沿海平原);1 内蒙古地区(43 河套平原, 44 宁夏平原);2 西北地区(45 河西走廊洪积平原, 46 吐鲁番盆地, 47 北疆山前平原及玛纳斯灌区, 48 伊犁河谷地, 49 阿克苏冲积平原);1 青藏地区(50 湟水谷地, 51
10、 一江两河谷地)。样带:AA东部平原区; BB西部高原盆地区;CC北方旱作区;DD南方水田区;EE东南沿海至西北内陆。图 1 中国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及土地利用等样带分布13 各地区耕地利用水平生产能力是耕地质量的基本度量。全国农用地分等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系数修正得出的土地利用等反映了各地区平均现实投入与技术条件下耕地的生产力水平15。为揭示耕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沿着水热条件的变化梯度,兼顾耕作制度及影响水热分配的大地貌单元,设立了 5 个样带(图 1)。根据农用地分等初步汇总成果,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沿样带各区县的平均利用等,进而采用算术平均法得到各优耕区的平均利用等(
11、图 2)。结果表明,平原、盆地、河谷地带的平均利用等普遍高于相邻的山地、高原、丘陵地区。图 2 各样带所经地形区的平均利用等Fig2 Average grades of land use level along profiles样带 AA图 2(a)穿越东部平原区,自南向北平均利用等明显降低,符合热量条件变化的总趋势。辽西山地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16,平均利用等别低。三江平原地处高纬地区,热量条件有限,产量水平较低。该样带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利用等最高,水热条件更佳的珠江三角洲,耕地的利用等反而降低,这与人为因素有关。样带 BB图 2(b)穿越西部高原盆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受水资源的限制,平均
12、利用水平最低,河套平原利用等明显低于银川平原,可能与热量稍差、投入偏低等自然与人为因素有关。样带 CC图 2(c)东西向穿越北方旱作区,六盘山以西海拔高,条件差,土地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胶东半岛水热条件不比华北平原差,但平均利用等偏低,这是由于该地区除胶莱平原耕地利用水平较高外,其余主要为低山丘陵区,耕地产量相对较低,沿海以渔业为主的地带,种植业不发达。样带 DD图 2(d)穿越南方水田区,沿线山地、丘陵地区利用等低,盆地、平原地区利用等高,其中洞庭湖平原与鄱阳湖平原的自然条件差别不大,但耕地利用等差别明显,这既有两地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原因,也不排除湖南和江西两省在农用地分等过程中对技术参数的确
13、定存在差异。样带 EE图 2(e)从西北干旱地区到东南沿海地区,秦巴山地的利用等最低,以此为界,东南地区水热条件好,江汉平原利用等最高,向西北梯次降低,但水热条件更好的东南丘陵地区利用等反而低,可能与耕地少而零散、非农经济发达有关。秦巴山地以西北,河西走5 期司振中等: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717 廊热量条件较好,绿洲灌溉农业发达,利用等较高,进入北疆和伊犁河谷,纬度增高,热量减少,作物产量水平下降。综合 5 个样带土地利用等的变化,总体上反映出自然条件对耕地产量水平的控制作用,但也存在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引起耕地产量水平降低的现象。2 各地区耕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问
14、题尚缺乏全国尺度的系统论述。中国的耕地及其后备资源因地而异,“因地制宜”这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17,也应是当今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土地整理是当前耕地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土地等别,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8, 18,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建设与保护耕地资源。各地区必须结合土地资源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土地整理规划,明确土地整理的方向与目标,在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下面在耕地资源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各自然区(图 3)耕地整理与耕地保护的重点。注:1 东北地区,2 华北地区,3 华中地区,4 华南地区,1 内蒙古地区,2 西北地区,1 青藏
15、地区。2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图 1)。本区以旱地为主,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尤其明显。由于城市化程度不及东南沿海,大城市数量较少(表 1),城市建设对耕地资源数量保护的压力相对较小。本区曾数次大规模垦荒,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沼泽化土地13,属湿地生态资源,不宜大规模开垦。因此,难以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数量,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该区耕地平均利用等别在样带 AA中处于较低水平(图 2),这与热量条件较差、降水量分配不均、且长期粗放耕作有关。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还有较大空间。此外,该区漫岗缓坡的黑土区,顺坡耕作往往导致强烈的土壤侵蚀19,部
16、分地段出现“破皮黄”等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防治水土流失也是耕地资源保护中的重要工作。因此,该地区土地整理应限制盲目垦荒,提高已有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现有耕地的抗灾能力和产量水平,结合水土流失防治,保护黑土资源的肥力,为规模农业和精准农业创造条件。2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主要粮食产区,耕地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黄淮海平原、关中盆地等地区(图 1),面积占全国优耕区耕地总面积的 3927% (表 1),是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水浇地和旱地占很大比例(表 1),水利设施和降水条件成为耕地产能的制约性因素。本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大部分属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不多
17、但降水变率大,因此,土地整理应以改善现有农田水利设施为主要手段,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实现耕地资源的质量保护。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大城市多达 49 个(表 1),城乡发展用地需求量大。平原区各大城市的快速扩展不仅占用耕地,还带来城市生态问题。大量零散分布的农村宅基地将耕地分割破碎。因此,在城市周边,土地整理应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农村,应通过土地整理优化集体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与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农田集中连片,保证耕地的规模效益,并为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华北西部黄土高原耕地利用水平在 BB样带中处于最低水平(图 2),主要与降水量小
18、且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水土流失有关。因此,该地区耕地保护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保水保土的生态建设,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20。23 华中地区华中地区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分布有 28 个优耕区(图 1)。该区气候较为湿润,水田比例达到 656% (表 1),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素。区内有 40 个大城市(表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郊区成为耕地保护与占用矛盾最突出的地域。为避免城市扩张中对耕地资源的低效率占用,该区城市郊区的首要任务是科学规划,高效利用建设用地,明确耕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修复部分受污染的土地,在发
19、展精准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过程中提高耕地的价值,耕地资源建设才能进入良性状态。华中地区经度范围较广,区内自然条件差别明显。江南红色丘陵和东南丘陵区耕地利用水平低于平原地区(图 2)。丘陵区地形复杂,土层较薄,一旦植被破坏,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将难以恢复,因此,应尽量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谨慎开发。四川盆地耕地利用等别高于相邻的高原、山地(图 2),但其内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坡耕地较多,易受夏季降水侵蚀,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注意改造低产坡耕地或退耕恢复植被。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破碎,坡地耕作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保护应与坡地植被保护或恢复相结合,避免不合理的开发,防止
20、土地石漠化。2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分布有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6 个优耕区,耕地面积有限(图 1,表 1)。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但其平均利用等却不是最高的(图 2)。这主要是由于当地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下,受比较利益影响,农民对耕地的投入意愿较低,进而导致了较低的产出水平。本区大城市数量少于华北和华中地区,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表 1),单位面积耕地承载的人口数量仍很庞大,耕地的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仍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本区耕地保护的重点应是通过土地整理优化城镇周边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通过城乡统筹和村庄整治促进耕地的集约耕种,消除低投入意愿对耕地利用水平的制约
21、。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保证耕地的集中连片,提升其对城镇5 期司振中等: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的生态服务功能。25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分布有河套平原等 7 个优耕区,耕地面积较小,且仅分布有 4 个大城市(图1,表 1),来自城市扩张的耕地资源保护压力并不明显。但受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该区耕地平均利用等较低(图 2),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乃是耕地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内尤其是内蒙古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较大,但水资源匮乏导致生态脆弱,不宜大规模开发。因此,该区土地整理应首先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在水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下建设并保护耕地,合理开发,特别要注重水资
22、源优化调配和节水技术应用。26 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绝大多数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不利于农业生产,只在热量和水分条件较好的低海拔河谷、盆地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且面积很小。优质耕地主要位于青海湟水谷地和西藏一江两河谷地(图 1,表 1)。该地区总体上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较少,不宜大规模开垦。耕地建设不必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应重点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改善生产条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 结语以土地整理为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是实现国家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国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经济与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因地制宜是耕地资源建设与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土地整理中该原则具体表现在生态
23、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 3 个方面。(1)土地整理工程改变地表覆盖,特别是大规模的荒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必须要在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另外,耕地本身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区内优质耕地集中连片,发挥其生态功能对于城市周边地区尤其重要。(2)区域土地整理工程的设计目标不应盲目求高,在数量上应尽可能减少后备资源开发,着重提高现有农区的有效耕地面积;质量上,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作条件为主,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参照当地的优质耕地,设计土地整理的质量标准。(3)耕地的建设与保护需要通过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和价值来实现。农民是耕地的使用者,也是耕地保护的最基本力量,只有当农民从土地
24、上获得良好的收益,才会更加珍惜土地;只有当耕地的价值充分体现,低价甚至无偿滥占耕地的现象才会减少。总之,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整理规划,并使之与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协调,使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真正做到科学、可行,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References):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Z. 2004-08-28. Land Administration Law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China. 2004-08-28. 2 2001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EB/OL. http:www.mlr
25、. gov. cn/zwgk/tjxx/200710/t20071025_89739. htm, 2003-10-02 /2009-04-06. China Land Resources Bulletin 2001. http:www. mlr. gov. cn/zwgk/tjxx/200710 /t20071025 _89739. htm, 2003-10-02 /2009-04-06. 3 2008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EB/OL. http:www.mlr. gov. cn/xwdt/zytz/200904 /t20090401_117462. htm, 2009-03-31 /2009-
26、04-06. China Land ResourcesBulletin 2008. http:www.mlr. gov. cn/xwdt/zytz/200904/t20090401_117462. htm, 2009-03-31 /2009-04-06. 720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25 卷4 仇保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悖论与对策初探J.城市规划, 2006, 30(9): 9-14. QIU Bao-xing. Preliminary studyofparadoxes and solutions in Chinas cultivated land conservation policie
27、s.CityPlanningReview,2006, 30(9): 9-14. 5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25(5): 1-4. CHEN Bai-ming.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protection ofarable land and basic farmlands.JournalofChina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2004, 25(5): 1-4. 6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4): 1
28、3-18. ZHENG Zhen-yuan.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planning.China Land Science,2004, 18(4): 13-18. 7 国土资源部.关于正式确定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通知(国土资发 270 号文件)Z. 2006. TheMinistry ofLand and Resources. Notification on confirmation ofnational demonstration areas ofprime farmland protection. M. L. R.No. 270, 2006
29、. 8 郧文聚,田玉福.探索土地整理新机制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J.资源与产业, 2008, 10(5): 12-15. YUNWen-ju, TIANYu-fu. Explore newmechanism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so as to guarantee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Resources2.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Ministry of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Abstr
30、act: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quite limited and have decreased rapidlywith urbaniza-tion during the lastdecades in China. The amountofcultivated land reduced from 1276108hm2in 2000 to 1217108hm2at the end of2008. The conservation ofcultivated land hasbe-come a seriously concerned problem for sus
31、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Bymeans of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encouraged andwillbe putinto practicewidely in China. But owing to the diverse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capitalfarmland constructionmusttake the regionaldifference into a
32、ccoun.t Land consolidation should beadapted to localconditions to getan expected good effec.t The keystones and strategiesof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notbe the same allover even in the same region. This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
33、hina in three aspects, ie.the distribution, the land-type structure and the land-use-grade (degree ofutilization), accordingto the climatic zonality and the major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Five profilesacross the country are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spatialvariationsof farmlan
34、d quality relatedwithclimate and land-use-grades. The analysis leads to conclusions that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EastChinamonsoon reg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water conser-vancy and irrigation systems, and the key points are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exis
35、tingcropland 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should be carried outwith any new cultivation. In theNorthwest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he emphasis should be puton the application ofwater-saving technologyand the prevention of land degeneration. However, in theTibetan Plateau area, the newly cultiva-tion of f
36、armland should be restricted or regulated and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hould be a longterm policy in the fragil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principle of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in land consolidation should conta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o protect the ecosystem as landconsolidation tr
37、emendously changes the land cover especiallywhen cultivating virgin soi.l Mean-while,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and promote the ecologicaleffectofcultivated land as an artificial-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surrounding urban areas. The second is to setproper goals in both a-mount and quality for engi
38、neering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existing farm-land of the highestquality or land grades. The third one is to fully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ed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Onlywhen farmers, the land users, can benefit from the land,theywillmore cherish the land and h
39、elp to prevent and avoid abuse or excessive occupation offarmland fornone farming purposes. Thus, more research of land policy and consolidation tech-niques are needed to insure the plan of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regional difference; conservation
40、of cultivated land; land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hina1 宋桂茹, 李泽鸿, 姚玉霞, 曹杰. 黑土资源及其退化防治J. 农业与技术 , 1998,(02) 2 何艳芬, 马超群. 东北黑土资源及其农业可持续利用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3,(04) 3 魏丹, 杨谦, 迟凤琴. 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J.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6,(06) 4 崔海山, 张柏, 于磊, 朱金花, 何艳芬. 中国黑土资源分布格局与动态分析 J. 资源科学 , 2003,(03) 5 范昊明, 蔡强国, 陈光, 崔
41、明.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 , 2005,(03) 6 高红娟, 刘权. 黑龙江省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8,(04) 7 张树彬. 东北黑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9,(04) 8 中国式荒漠化的典型样本之二 受伤的黑土地J. 科学生活 , 2005,(10) 9 郭文华. 建立“耕地保护特区”,合理开发利用黑土层J. 国土资源情报 , 2007,(12) 10 张中美, 文启凯.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保护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8,(21) 1 王利. 再论耕地资源的保
42、护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03)11 徐晓斌,王清. 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05 年学术年会暨“ 岩溶工程环境” 学术论坛论文集 C, 2005 .12 范昊明, 蔡强国, 陈光, 崔明.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 2005,(03) 13 曲德双, 何万云, 颜春起, 刘德玉. 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区的生态农业建设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1993,(04) 14 卢秀琴. 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治理措施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1997
43、,(01)15 曾希柏. 土壤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J. 科技导报 , 1998,(11) 16 宫阿都, 何毓蓉.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 2001,(02) 17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土地管理官员 新野有次. 用可持续理念管理黑土资源N. 黑龙江日报 , 201018王嘉发.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治理刍论J.林业调查规划,2006-12-30.19陈恩凤,周礼恺,武冠云.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 II.黑土J.土壤学报,1984,21(3): 229-237.20丁瑞兴,刘树桐.黑土开垦后肥力演变的研究J.土壤学报,1980,17(1): 20-30.21何万云,张之一,
44、林伯群.黑龙江省土壤.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6-72.22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 1997,(3): 113-120.23岳红光,沈波,刘运河.保护黑土资源建好东北粮仓J.吉林水利, 1999, (1): 42-45.24王建国.松嫩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25孟凯.农田黑土生态系统特征J.生态农业研究,1993,1(3):63-68.26孟凯,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退化的机理及其生态复原J.土壤通报, 1998, 29(3):100-102.27辛刚,颜丽,汪景宽,等.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有机质变化
45、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2,33(5): 332-335.28汪景宽,王铁宇,张旭东,等.黑土土壤质量演变初探.不同开垦年限黑土主要质量指标演变规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33(1): 43-47.29汪景宽,张旭东,王铁宇,等.黑土土壤质量演变初探.不同地区黑土中有机质、氮、硫和磷现状及变化规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 270-273.30王玉玺,解运杰,王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2, (3): 27-29.31范昊明,蔡强国,陈光.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 年 5 月第 3期.32于磊
46、,张柏.中国黑土退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 年 1 月第 1 期.33沈慧,姜风岐,杜晓军,等.水土保持林土壤肥力及其评价指标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2):60-65.34史衍玺,唐克丽.人为加速侵蚀下土壤质量的生物学特性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1998,14(1):28-40.35张桃林,王兴祥.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80-284.36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国东北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24.37 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黑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黑龙江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162-1
47、70.38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吉林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46.黑龙江黑土资源退化有记录 12 条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 /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1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创新研究 李小丽 求是学刊 2011/052蒲松龄诞辰 370 周年暨蒲松龄纪念馆建馆 30 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剪影 蒲松龄研究 2010/043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态势分析与治理对策 刘国民 学术交流 2010/104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张中美 北方经贸 2009/095 北林区绿色食品再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涌起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6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保护对策 张中美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17 保护黑土资源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朱蓉晖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058 黑龙江省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高红娟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49 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魏丹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0610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项目组中国工程科学 2006/0511 黑土区耕地资源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对策 魏才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3/0512 我国黑土的退化问题及可持续农业 陆继龙 水土保持学报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