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原理内容概要.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95013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内容概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原理内容概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原理内容概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原理内容概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原理内容概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期末试卷总成绩共60分 题型: 客观题: 判断对错10题,共10分(正确涂A,错误涂B);单选30题,共30分;多选10题共20分。主观题:简答题:1题,6分材料题:共34分(先答原理再联系材料),最终成绩,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实践教学作业20分+平时成绩20分,出勤、课堂表现扣分,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含义,狭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马

2、克思主义,还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核心、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体系,(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理论基础,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是标志),(1)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2)阶级基础:,(4)个人主观条件:,(

3、3)思想渊源:,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昂利圣西门 (17601825),沙尔傅立叶 (17721837),罗伯特欧文 (17711858),空想社会主义先驱: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1478-1535),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个性质: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实践性,四点表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4、,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存在?,一、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包含内容、据此划分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同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盲人摸象),第一节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性,第二节 世界是什么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二)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三)实践与物质世界,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含义、意义),二、物质存在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5、止:含义、关系 时间和空间含义、特征(时间的一维性),(一)唯物主义物质观,(二) 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一、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形式主观、内容客观) 二、意识的起源:自然、社会实践的作用(劳动起决定作用) 三、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生理活动的调节,一、实践的含义、结构、形式、特征、功能,(三)实践与物质世界,二、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结果: 实践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倒底是什么?”,1、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世界有统

6、一性,物质是世界统一的最终本原。,2、坚持辩证法的立场,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意识是物质世界的最高产物。,3、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引起运动)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4、联系的客观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内涵:新事物、旧事物及其划分依据,发展是标志物质

7、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上升的、前进的变化趋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2、发展的必然性、曲折性,一、对立统一规律二、量变质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这三大规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矛盾分析方法

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基础;使相互吸收、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矛盾双方力量此涨彼消,推动量变和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一般的关系),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包含:共性存在于个性中,任何个性都包含共性,第三,共性和个性相互转化,1、含义,2、关系,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2、量变和质

9、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适度的原则),三 、 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特征、实质),2、否定之否定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1)是自我否定(2)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3)实质是扬弃,(1)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 程与统一。(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三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反对

10、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原则,反对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并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认识运动的总过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一、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认识,决定作用:必要性、可能性、实现性、唯一检验标准,反作用,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2

1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关系、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内容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真理的相对性,相互关系:两者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相互包含和渗透;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二)真理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不确定性: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任何具体的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最终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应该是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12、这必然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探求社会历史之谜,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社会基本结构,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

13、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及其作用,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之总和,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必要的条件,但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口因素的作用,一定数量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口因素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

14、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基础和决定力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依赖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交往、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历史继承性,内部各种形式相互影响,能动的反作用(最突出表现),二、 社会基本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 (二)社会政治结构 (三)社会观念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

15、,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产品分配、消费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制度,政治制度,设施,法律制度,政治设施,法律设施,上层 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第五讲 探求社会历史之谜,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促

16、进(适应),(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产生 性质 变化,(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阻碍(不适应),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性质、产生、变革),反作用,(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一)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的主体创造者,二、 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力量,(二)个人的作用,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7、,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其作用受经济、政治、精神条件的制约,英雄人物:可以影响社会历史,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作用凝结成一股“合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

18、本矛盾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五)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商品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分工前提,产品分属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2、商品经济 定义: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 品 二 因 素,使用价值,价 值,劳 动 二 重 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二) 劳动二重性理论,决定,决定,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不论财富的社会

19、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三) 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如果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所在部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他就会生产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量。,3、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一、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二、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社会属性,(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

20、的产生,三、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基本职能,派生职能,不同利益主体,私人 劳动,具体 劳动,使用 价值,社会分工,社会 劳动,抽象 劳动,价值,W,一、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一,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即交换,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第二,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即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的基础。,第三,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

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和竞争的影响,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种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与消极后果,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会出现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可能导致垄断发展,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

22、对规律,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 货币向资本的转化:m生产的前提,劳动力的商品化货币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商品价值包含的内容:,1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资本及其不同部分 在生产中的作用,(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三)资本积累,(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创 造,使用价值,旧 价 值,转 移,具体劳动,再生产,A 价值,剩余价值,创 造,抽象

23、劳动,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资本及其不同部分 在生产中的作用,商品的价值 =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 =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再生产的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价值) =c + ( v + m ),(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其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资本具有增殖性 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2、资本及其划分,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资 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2)资本的划分,资本不同部分 在

24、m生产中作用不同,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 =m 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方法: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关键条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积累:本质、源泉、影响因素、历史趋势,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25、,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从物质形态看,由Pm和A构成,资 本 构 成,从价值形态看,由C和V构成,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决定,反映,价值构成,有机构成,3、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单个资本运动,(四)资本运行原理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和再生产,社会总资本运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微观经济),(宏观经济),(1)资本循环公式,G,W,Pm,A,P,W,G,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发挥职能作用),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发挥职能作用),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发挥职能作用),四-四-1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1、资

26、本循环,三个循环的统一,货币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GWP W G G W PW G G,生产资本循环,(2)产业资本循环是,(3)保持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必要条件,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间上先后继起,即并存性和继起性。,资本循环和周转,资本循环,(1)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划分,2、资本周转,四-四-1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四-四-2 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以总商品资本公式为基础,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社会

27、总产品价值和实物的划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不变资本( c ),价值形态,可变资本( v ),剩余价值( m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质形态,社会生产,生产生产资料的第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第部类,(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力新创造价值,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可变资本(V),工人工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m),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现体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

28、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原 因,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一节 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四)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1. 生产集中引起垄断 2.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 4.国际垄断同盟经济上瓜分世界 5.国际垄断同盟重新瓜分世界领土,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29、,垄断资本的实质:凭借垄断地位制定 垄断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广义包括平均利润及其超过部分,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为了保证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五,以马克思主义

30、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艰巨性、长期性的,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的,要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的曲折性、前进性。,四、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改革)。,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经济全球化,表现: 影响(后果):影响复杂,有利有弊;其中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