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6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本方案中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目的是对主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提出指导意见,相关种类的防治可参照进行。 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结合本地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对相关内容要附有说明。
2、 二、虫情监测预报 在发生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做到一县一点,固定 12 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预报。 2 / 6(一)虫情监测 1、踏查法 在上一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方法,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2、灯诱法 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杨树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于 18:0024:00 在林缘适当地点悬挂黑光灯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3、性诱法 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活体雌虫或性诱剂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县乡测报点
3、都要进行监测,发现杨树食叶害虫在当地已经发生,要及时报告上级森防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确定虫情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二)虫情预报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它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县级中心测报点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虫情调查,确定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 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 400 亩林地设一块 2 亩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 20 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 5 株,设样株按东、西、
4、南、北随机抽取 50cm 标准枝 1 枝,每 2 日观察一次,记载杨3 / 6树食叶害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具体预报按国家和地方发布的预报方法执行。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 发生面积:平均 50 cm 标准枝 2 条幼虫;危害程度:轻度为 50 cm 标准枝 25条幼虫, 中度为 68 条幼虫,重度为 9 条幼虫以上。 三、防治 (一)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5、 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 (二)防治措施 4 / 6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
6、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
7、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2、Bt 等生物防治 在幼虫 3 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 12m 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 Bt200 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 1-2 亿孢子/ml、阿维菌素 6000-8000 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 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 个/hm2 放蜂点,放蜂量 25-150 万头/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 5 / 6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号 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 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
8、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 3-4 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 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 2-4ml/10cm 胸径,原药或 1 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毒环和毒绳防治 有上下树干和越冬后上树习性的害虫,可利用将药剂在树干涂环或绑扎毒绳的方法防治。在幼虫上树前,用 10ml 2.5%溴氰菊酯+10 ml 氧化乐果+1kg 废机油混合,在树干上涂 3-5cm 宽的闭合环。2.5%溴氰菊酯与废柴油 1:10 混合,浸泡包装用纸绳制成毒绳。在树胸径绑缚 2 周。 四、效果调查及评价 对幼虫期采用生物制剂或仿生农药防治的杨树林分,于防治后的 5-10 天调查防治效果。利用化学农药注干防治的林分,于防治后 2-3 天调查防治效果。以虫口下降率作为防治效果调查指标。天敌防治可在防治 20 天后调查寄生率或捕食率。对当年利用天敌防治的杨树片林和防护林,要连续跟踪调查寄生率和捕食率,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种群趋势预测,确定杨树食叶害虫能否再次造成危害。6 / 6如果预计危害程度在中度以下,则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反之则根据危害程度确定防治方法和防治面积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