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红菇的生长环境研究钱建新,陈仁毅,张惠兰(1.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安溪 362416;2.安溪县林业局,福建安溪 362400)摘要:对正红菇生态环境各因子调查研究表明,具有食、药用价值的正红菇是一种主要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外生菌根野生真菌,其子实体产生的生态条件为:13cm 厚枯枝落叶层,林木郁密度 0.7 以上,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保水性好以及 40%以上含水量,80%100% 的空气湿度, 2527的气温;正红菇每年发生 2 茬,其菌丝可与直径 0.050.8cm 的活树根结成共生体,干旱、森林火灾、采伐林木严重影响正红菇出菇量。并对其共生体与形态特征进行了综述。关键
2、词:正红菇;生态;共生;菇位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属担子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其子实体即为菇体,是一种野生稀有珍贵食用菌,营养丰富,具有食、药用价值,其肉质肥嫩、清甜、鲜美可口。据测定,正红菇含有 28 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18:1)和亚油酸(18:2)的含量最高,含干物质 15.4%,其中粗蛋白 29.24%,内含缬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等氨基酸,乙醚浸出物 2.74%,粗纤维 7.13%,可溶性糖 1.36%,磷 0.505%,钙 0.12%及铁等物质;此外,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 B 和维生素 C,营养价值很高。据中医理论正红菇具有补血、滋阴、清凉解
3、毒等作用,民间常以红菇加黑豆或与未产蛋雌鸡炖服治疗贫血、水肿、营养不良及产妇出血过多等症状。正红菇主要与槠、栲等壳斗科林木结合成共生关系,因此,共生林木的兴衰与正红菇的存亡息息相关。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安溪县阔叶林覆盖密集,原有“菇场”面积 4500hm2 以上,每年盛产干菇达 67.5t,正红菇成为农家的家常便菜;50 年代末期以后,阔叶林资源连续多次遭受严重破坏,一片片“菇场”被毁灭,如今幸存的“菇场”仅存于内安溪的几个乡镇,总面积不足 400hm2,干菇年产量 1.5t 左右。由于供不应求,引起市场价格连年暴涨,由 1989 年 30 元/kg!猛涨到现价 500 元/kg。国家生态
4、公益林保护工程的启动,有效地保护了一些阔叶次生林,使正红菇的某些适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好转,通过几年的保护,使野生正红菇的产量大量增加。为保护野生正红菇生态环境资源及研发正红菇的培育,几年来,笔者在出菇季节对丰田九十九弯几个主要“菇场”作了细致调查,现将调查研究情况初报如下:一、调查地概况2调查地位于安溪县福田乡丰田九十九弯,位于北纬 251042251220,东经 11734391173654,海拔高度 170950m,植被为常绿天然针阔混交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9.9,1 月份均温 11.3,7 月份均温 28.0极端最低气温-5.8,极端最高气温 39.7,年积温 5
5、403.3,年日照时数 1884h,年太阳能 449.8kj.cm-2 左右,年降水量15001700mm,全年无霜期 295d,平均相对湿度 79%83%左右。二、正红菇形态特征正红菇为外生共生菌,在正红菇菇体大量产生的季节,在野外长出菇体的地方小心挖掘出带树根的正红菇带回实验室,可观察到菇体基部与树根共生的情形,经观测,菌丝能与直径 0.050.8cm 的树根结成共生体,形成外生菌根,菌丝整圈环绕树根表面,形成一个紧密交织的菌套,在根的皮层细胞间形成哈蒂氏网;菌根表面密生丰富的外延菌丝,菌丝扭结为白色原基,后逐渐膨大形成菇蕾,有时可见 23 个米粒大小的菇蕾群,颜色由白渐变为米黄或淡黄色;
6、菇蕾逐渐展开形成菌盖,菌盖见光后变为红色、胭脂红、紫红色,菌盖展开后即为成熟,中央呈浅凹,菌盖直径可达 616cm,菌肉白色;菌柄近圆柱形,基部稍膨大或缩小,长 312cm,直径 1.23cm,色白或部分粉红色,内部松软,白色或淡紫褐色;菌褶新鲜时纯白色或边缘淡红色,干时菌褶淡黄色或兰灰色;菌褶内的担子在 640 倍显微镜下可见内含 47 个担孢子;担孢子透明或略带淡黄色,近球形,直径为 69 微米,表面具有 3040 个无色透明 1.5 微米*1.0 微米大小的球状附着物。三、正红菇的生态环境1. 出菇时间和地点经过连续 4 年的野外调查,出菇时间发生在每年的农历 4 月 15 月5 月 1
7、5日及 8 月 159 月 15 日约 2 个月时间,即 1 年 2 茬,有的年份受连续干旱或雨水影响,可前后推移 10 左右,出菇地点相对固定,俗称“菇位”、“菇场”等。2. 出菇地气候条件根据实地考察并结合对当地采菇农民的调查,发现气候条件对出菇影响很大,主要影响出菇时间和产量。正红菇子实体产生前必须有一段较长日数的晴3暖天气,接着是连续几天的晴雨交替,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然后菌丝扭结成子实体,子实体从米粒大小长成菇蕾并平展菌盖只需 23d 时间。温度与正红菇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出菇,在阔叶林中出菇的最适气温是 2527。而湿度是正红菇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即水分是正红
8、菇子实体产生的关键因素,每年夏秋季降雨到一定程度后,林间空气湿度达到80%100%、土壤含水量达到 40%以上,出菇量急增,相反,雨量少,出菇量就少,干旱年份正红菇菌丝几乎没有产生子实体。因此,土壤含水量高是出菇的首要条件。3 出菇地土壤条件丰田九十九弯正红菇主要发生在红棕壤坡地上,土质一般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性和保水性都较好。经观测发生处土壤呈颗粒状,土壤腐殖层厚度0.56cm,含水量 4%以上, PH 值为,4.56.5 。该层由枯枝落叶的残留物与土壤结合而成,养分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丰富,林木根系、须根分布纵横交错,正红菇菇柄基部着生多条索状菌丝,直径 12cm,向下延伸分枝成为 “根系
9、”分布,逐渐变细成为丝状,并与植物根系相连盘缠结合成为共生菌根。该层土壤微生物数量也相当丰富,据测定微生物分布和数量比是细菌(98%)真菌(1.1% )放线菌(0.3%)。这些丰富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对于腐殖层的分解起着巨大的作用,为共生树及正红菇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4. 出菇地植被情况从笔者多年的野外调查情况分析,正红菇最喜欢生长在常绿天然阔叶混交林地,最常见的共生树是壳斗科的东南锥、丝栗栲、东南栲、罗浮栲、甜槠、米槠、烟斗石栎、水青冈;其次是杜鹃花科、芸香科、杜英科、樟科、山茶科的植物;再者是蕨类植物、五加科、小檗科、松科植物。能出菇的植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林下有 13cm 厚的枯枝落
10、叶层,林木郁密度 0.7 以上,中下层灌草较少或无。如植被遭砍伐或发生森林火灾的林地,几年内都不会出菇,但植被恢复后经过多年时间,原有的“菇位”又会长出正红菇子实体,说明正红菇的菌丝在野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5. 出菇地地形与海拔高度正红菇分布、发生和坡向有一定关系,一般在阴坡即西北坡、西南坡和西坡“菇场”、“菇位”相对会多一些,其他坡向少些,与坡度大小没有关系,但与坡位有一定关系,过干的山顶、过湿的山脚或山坳较少发生正红菇子实体,中下坡是发生正红菇子实体最多的地方。海拔一般在 200700m,超过 700m 正红菇子实体较少发生。四、小结与讨论41)野外调查表明,正红菇菌丝可与直径 0.050
11、.8cm 的活树根结成共生体,菌丝可扩大宿主植物根系的吸收表面积,增强其对磷和铜、锌、锰、铁、镁、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植物为红菇的生长提供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两者互惠互利,结成共生关系。2)正红菇主要与槠、栲等壳斗科林木共生,反过来,正红菇菌丝体又帮助林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共生林木的兴衰与正红菇的存亡息息相关。发生森林火灾或采伐林木后的“菇位”几年内都不产生正红菇,直到植被恢复数年后方可长出正红菇。因而保护阔叶林木就是保护正红菇的生存空间。3)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保水性好且含水量 40%,以上,空气湿度达80%100%,2527的气温是野外正红菇子实体
12、产生的必要条件。4)在干旱年份能否通过林间“菇场”人工喷水代替降雨的方法促进出菇量的增加,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菇场”、“菇位”是如何形成以及正红菇的整个生活史至今仍为一个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点图进入相册5随着野生红菌在市场上出现的几率增加,人们愈加困惑,困惑的是为什么同是红菌,价格差别就那么大,从十几块钱一斤到几百块钱一斤。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红菌种类以及质量的认识。下面将我所了解到得有关红菌的信息粗略地介绍一下。1、 野 生 红 菌 习 性 : 又 名 正 红 菇 、 真 红 菇 , 长 于 原 始 森 林 中 的 一 种 珍 稀 野生 食 用 菌 , 其 生 长 条 件 十 分 讲
13、究 , 只 有 在 气 温 高 , 雨 水 多 的 夏 秋 季 节 原 始 森林 中 ( 楮 、 栲 等 树 木 的 根 系 ) 才 有 生 长 红 菌 的 可 能 , 无 法 热 工 种 植 。2、 野 生 红 菌 成 分 : 红 菌 含 高 蛋 白 及 丰 富 的 维 生 素 B、 D、 E, 碳 水 化 合物 , 氨 基 酸 , 人 体 必 须 的 微 量 元 素 ( 铁 、 锌 、 硒 、 锰 等 ) 等 红 菌 身 含 有 5种 多 糖 、 16 种 氨 基 酸 和 28 种 脂 肪 酸 。3、 野 生 红 菌 功 能 : 味 甘 、 性 微 湿 , 补 血 活 血 通 经 。 是
14、具 有 特 殊 食 疗 价 值的 纯 天 然 绿 色 食 品 。4、野生红菌产地:生产野生红菌的地方有:福建、广西、云南、江西、广东、河南等地。5、野生红菌品种差异:优质品种的野生红菌个头大,菌叶厚、菌脚粗壮、色泽鲜艳,晒干后甜香味很浓,令人陶醉,煲汤后汤水红润、味道特别鲜美,6营养价值更高。普通品种的野生红菌个头小、菌叶薄、菌脚瘦长、色泽较暗淡,晒干后甜香味较差,煲汤后汤水不够红润、味道较差,营养价值较低。6、广西、福建、江西出产的野生红菌质量优,价格贵;广东出产的野生红菌质量适中,价格也比前面的稍便宜;云南、湖南出产的大部分菌种都稍差,价格也便宜。7、相当少部分不法商人卖的红菌是经过染色而获得鲜红颜色,望广大消费者留心。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总结,仅代表个人意见。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消费时留个心眼。请大家择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