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岙吕夹岙村历史概况展开宁波地图,在鄞州和奉化的东部,有一带横亘的大山,自西向东是金峨山、白岩山、赤堇山、西古尖,它们是天台山余脉的东延。金峨山的陡峭、白岩山的雄健、赤堇山(一名银山岗)的险峻,当地是妇孺皆知的,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鄞奉两区市的界山,山阴归鄞州,山阳属奉化。白岩山海拔 629 米,高冠群山,顶上霁日可望千里。南麓有甲岙、吕夹岙两个相连的大村落,南距裘村一公里。甲岙旧称爵岙,以岙多黄爵(一名黄雀)而得名,吕夹岙由称吕家岙,村因姓而名。甲岙沈氏祖后梁(公元 907923 年)中都(地名)主簿(官职)沈表,由淮西卢州(今安徽合肥)下和州(今安徽和县) ,为避五代战乱,徒寓西洋畈大明堂(
2、裘村大通桥西),后嗣复移居现址。吕夹岙吕姓祖吕宏基,系唐仪凤元年进士、德昭参军,其子于唐嗣圣元年(公元 684 年)由杭州寓明州鑑桥,复迁甲岙东堰头,后嗣移居现址。甲岙、吕夹岙两村,宋元明清历朝属忠义乡管辖。民国元年(1912 年) ,县以下设区、都、村属东忠义区第二十四都。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区以下设乡村,首建甲岙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 ,乡以下实行保甲制。1949 年 5 月奉化解放,撤销旧区乡机构,1950 年废除保甲制,乡以下设村,民主建政,设甲一村、甲二村、吕夹岙村,属裘村乡管辖。同年,土地改革开始,撤大乡建小乡,莼湖区辖 16 乡,甲岙乡是其中之一。1956 年撤
3、区并乡,甲岙,甲岙乡与曹吴乡一起并入裘村乡。1958 年人民公社化,乡改公社,村改公生产大队。1983 年政社分设,公社又改成乡,大队改为行政村。2007 年,甲一、甲二、吕夹岙三行政村合并为甲岙村。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也出过很多有名人物,有为官清廉的,有孝事父母的,有征匪讨倭的,有乐于助人的,如沈达、沈焕、沈懃、沈奎、沈铨、沈仲斌、沈伯翥、吕之木、吕友复、吕悦山、吕宗钲等,地方志里均有记载。先辈们尊奉菩萨、祭祀祖先、推崇佛教,因此建有庙宇、宗祠、寺院、庵堂。甲岙有庙,菩萨姓卢。庙有两处,老庙在村之大洋畈,建造年份已失考。新庙在村南二里,清乾隆年间(17361795)沈、吕两姓合建。
4、今老庙仍在,新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供销社拆建为酱品厂。甲岙有寺,名离相寺,唐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建造,当时名福庆院。宋治平二年公元 1065 年改离相院。明洪武初年公元 1368 年改离相教寺,清康熙初期僧人默庵重建,康熙五十六年公元 1718 年僧人员宏修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 1838 年,僧人玉机再新殿廡。今离相寺已废圯,遗址尚能辨认。甲岙有庵,名永宁禅院,因建在白岩山中,也呼为白岩山庵,前清鄞县人史大成题额。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5 年,僧人玉机重修,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 年)再修。1977 年强降雨引发山洪,白岩山庵被冲塌。近年有人募资在原址重建,但规模不再。甲岙村背山面
5、海,距象山港 5 公里,属港湾半山区,地理坐标北纬 29.4 度,东经121.4 度。这里温暖湿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 1800 毫米,寒暑变化比较缓和,无霜期长,既宜人居,又宜农耕。千百年来这里人民以农为生,种植水稻五谷,棉麻木茶桑,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村里开始有人走出家门,去宁波、上海甚而香港、海外打工谋生,其中从事服装业的最多,因此这里也是奉帮裁缝的发祥地之一。到了八十年代初,村上、镇上有了民营企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厂工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经过改革开放,也有人走出国门去境外、国外闯荡。现在甲岙村不但有一批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创业者,有国内乃至全球各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还有的是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领导。现在的甲岙村已经达到了早年向往的小康水平,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前进。 。 。 。 。 。(撰写人:裘村镇阎家村陈大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