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后山人文专题讲座.ppt

上传人:cw6mk8 文档编号:7942838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山人文专题讲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后山人文专题讲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后山人文专题讲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后山人文专题讲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后山人文专题讲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後山人文專題講座,東臺灣後山的歷史,孤立的另一個世界,叢山峻嶺,穿越維艱。 原民馘首,行旅裹足。 斷逼岸崖,封鎖往來。 有海無港,海運難通。 劃界封山,嚴禁逾越。,後山的地理空間特性,參見施添福臺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清初對東部的認識,蔣毓英臺灣府志記載:到瑯嬌(嶠),沙馬磯頭而山始盡,深山之中,人跡罕至,其間人形獸面,鳥喙鳥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時出沒焉。相傳有金山,每啟人以涎羨之情,然在層巒疊嶂之內山,外係化外野番。野番巢穴,番濘路險,人跡罕到,亦不知山在何處,與山之高大幾何也。,清代同治以前的發展,卑南王,王英曾重修鳳山縣志記載卑南覓附近的情形:卑

2、南覓為諸社之長,番黎計萬有奇,人民罕至,不侵不叛,實為東藩外障。按其地勢情形,窮山極谷,穴處巖棲,委蛇盤曲,約六百五十餘里,磽确崎嶇,僅栽薯芋,惟武突、沙別老、郎邦、也遙四社、歲捕鹿甚多。治本、射馬干二社,出有檳榔。他若東北諸社,或編藤器。西南等社,出有苧仔、薯榔、卓戈紋之類。祇堪糊口、非有廣土平窩,堪任耕作,與山前平埔八社,大相逕庭也。,清代同治以前的發展,漢人零星的拓墾,嘉慶17年(1812),宜蘭人李享、莊找以布值五千餘元,與荳蘭、薄薄、美樓、拔便、七腳川諸頭目、易地墾拓道光14年因遭到附近阿美族的攻擊而走避。 道光5年(1825),台北地方豪戶吳全偕同蔡伯玉於噶瑪蘭招募二千八百餘人至今

3、日花蓮志學一帶開墾,因築土牆防禦,遂稱為吳全城,後吳全病死,募民紛紛離開。 咸豐年間,台北富農閩人黃阿鳳,募窮民至花蓮北端的其黎溪畔及米崙山西北處開墾,分十六股、三仙河、武暖、沙崙、十八鬮等五個聚落,但黃阿鳳病逝五年後,募民漸盡,作鳥獸散 。,清代同治以前的發展,漢人零星的拓墾,漢人與平埔族在東部的主要集聚地區,清代同治以前的發展,資料來源:後山探險,劉克襄,1992。,牡丹社事件對東台灣的影響,劉家謀海音詩記載:卑南覓在魁儡山後,凡七十二社。水沙連在北路,距彰化縣治九十里,凡廿四社。泗波瀾一名秀孤鸞,又名秀姑鸞,在山後,北界噶瑪蘭,南界鳳山,橫四百餘里,亙二百餘里。三處皆地寬土沃,閩粵人多私

4、墾其中。收之則有益國家,棄之則徒貽奸宄。誠使置官司定田賦,收千餘里所出之利以佐正供,納數十萬無籍之民咸遵國法,勞在一時,逸在萬世,豈曰小補云哉。,晚清的建設,開山與撫番,開山:屯兵衛、刊林木、焚草萊、通水道、定壤則、招墾戶、給牛種、立村堡、設隘碉、致工商、設官吏、建城郭 、設郵驛、置廨署。 其方法是先鞏固地方安全,免受外人窺伺,再行鑿山通道,並以武力保護路工及行人安全。 至於招徠墾民的辦法便是資以農具牛種,俾來墾者日多,自然形成聚落,再招致商賈,繁榮地方,待地熟人眾,百業資興後,再置官治理,正式納入行政體系之中。,晚清的建設,開山與撫番,撫番:選土目、查番戶、定番業、通語言、禁仇殺、教耕稼、修

5、道塗、給茶鹽、易冠服、設番學、變風俗。首先了解番的狀況,選設土目董理,查明各社人數與生產狀況;加強與各社之聯絡,通曉其語言,並禁仇殺;經濟上,改善番民生活水準,教以農耕使三餐得以溫飽;最後在文化上則是欲其逐漸漢化,與平地人無異,以變異其風俗。,晚清的建設,北中南三路,清同治 13 年 (1874 ) 船政大臣沈葆楨推動開山輔番政策,三路推進台灣東部。 北路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修築由蘇澳至奇萊(今花蓮港一帶),為今蘇花公路前身。 中路由提督吳光亮由林圯埔(今南投竹山)築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即所謂八通關古道。 南路由台防同知袁聞坼,修築自赤山(今屏東萬巒鄉境內)至卑南(今台東市附近)。 另修

6、築射寮(屏東枋寮一帶)至卑南的道路,在一年之內即在台修路共859里,其形置為平路寬一丈,山澗道路寬六尺,沿途設防工事。,晚清的建設,晚清的建設,資料來源:後山探險,劉克襄,1992。,台東直隸州,光緒 13 年 (1875 ) 台灣建省,即升卑南廳為台東直隸州。台東直隸州並以水尾 ( 瑞穗 ) 做為分界設置兩廳,水尾以南為卑南廳,以北為花蓮港廳。兩廳之下並設蓮、奉、新、廣、南等五鄉以治理。,晚清的建設,領臺三十餘星霜, 八代總督聰且明; 西半施設輝如畫, 東半今猶暗如墨。1927玉里法院設置促進歌,不是必須開拓東部台灣 才要求移殖內地農民; 而是必須移植內地農民, 才要求開拓東部台灣。1914東鄉實,日治時期開拓,東臺灣移民適地調查表(單位:甲),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頁50-51。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頁57。,日治時期開拓,吉野村,日治時期開拓,州、廳比較表,資料來源:臺灣地方行政,昭和12年11月,頁70-71 說明:人口密度為兩廳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